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309节

  现在机械厂的小汽车已经被列为了一号工程。

  全省各项政策全部向机械厂倾斜,就等着他们出成绩呢!

  厂里的工人和生产线都等的五脊六兽的,日夜都等着升级小汽车。

  面对上下左右的重重压力,曹青杭他们迫切需要先把小汽车的发展改进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在大框里面做填空题。

  而不是看着意大利工程师们今天画外壳,明天画内饰,跟大姑娘绣花花似的磨时间,做思维发散题。

  马可波罗波拒绝:“设计汽车是需要灵感的。灵感是迸发出来的,自由探索的。”

  “如果生硬的确定方向,那灵感就有了限制,这与我们的工作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曹青杭忍耐着劝道:“灵感与方向是不相悖的,你看我们先把目标定好,然后去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种方式是不是更适合我们的合作?”

  马可波罗波疑惑:“我认为不适合。”

  “设计汽车是艺术,艺术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美丽的事情应该去探索。”

  “我们应该通过尽可能的探索,再逐步细化设计细节,不断达到美丽的标准。”

  听完了陈露阳的翻译,于岸山、郝逢春和曹青杭等人真是觉得好话都对牛讲了。

  之前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机械厂就已经明确,要在上半年内对小汽车进行升级,并且成功投入市场!

  他们这边争分夺秒对小汽车的主要技术进行研发,结果意大利这边还在天马行空的谈灵感!

  意大利工程师代表团们看着脸色不太高兴的机械厂工程师。

  再次将话题拉了回来,争论起了车头的设计。

  意大利工程师对于车身造型的设计,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空气动力优化方法,这种设计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理论以及大量高阶数学模型描述。

  陈露阳虽然擅长意大利语,并且对小汽车的相关技术名词都掌握,

  但是一个准备高考的他,真听不懂流体力学和高阶数学模型描述啊!!!

  头一次,

  翻译大牛逼人陈露阳同志,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翻译危机!

  不过!!

  好在他工具书看的比较多,通过语言的字母拼音结合上下文语境,倒是还真的让他翻译出来了几个技术名词。

  这些名词里面,尽管有些翻译的并不准确,但好在曹青杭他们个个都是搞技术的,一些词儿他们一听就能听明白咋回事。

  可是对于一些超越他们熟悉的技术背景的知识,曹青杭他们就不太懂了。

  “小陈,什么叫涡流分离控制和层流转化点啊??”

  曹青杭将这词儿写在笔记本上,周围画了一个圈,眼神中充满了不解。

  陈露阳寻思话了……

  哥……,你都不懂,我更不懂了!

  眼看着意大利代表巴巴的等着他们回应,陈露阳果断暂时中止讨论,询问意大利工程师代表团,到底什么叫“涡流分离控制和层流转化点”。

  马克波罗波愣了一下,似乎很诧异对方连这是啥都不知道。

  不过好在他们的队伍里有空气动力学专家:希门达腊达。

  希门达腊达拿起笔和纸,简要的对涡流分离控制和层流转化点向陈露阳进行了描述和转化。

  陈露阳连看图再听解释,再加上问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总算理解的差不多。

  “曹工,是这么回事。”

  “那个‘涡流分离’就好比成‘水流绕过石头后形成的旋涡’,将‘层流’与‘湍流’形象化为‘平滑的溪流’和‘急湍的江水’两种状态。”

  这么一说,曹青杭和小吴他们才恍然大悟。

  陈露阳询问:“曹工,咱们是继续和意大利工程师们探讨还是需要我再问问??”

  曹青杭道:“这个我们听懂了,继续。”

  陈露阳点头,继续开始了翻译工作。

  原本他以为“涡流分离控制和层流转化点”是个结束,

  可万万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马可波罗波他们平时工作就已经习惯了用大量的技术术语和专业表达。

  很多表达都广泛超脱了汽车制造的范畴,

  到最后甚至每说一个词儿,陈露阳都要打断去询问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等自己听得磕磕碰碰听懂了,再尽量原汁原味的翻译给曹青杭他们听。

  一次两次行。

  可句句都是这样,最后不仅机械厂的人受不了,意大利工程师们也受不了。

  “我们是来设计的,不是来讲课的。”

  希门达腊达双手五根捏合在一起,整个人一副很崩溃暴躁的反应。

  

  “先生,如果你们能尽量减少一些技术名词和专业表达,我觉得我们的沟通会更容易。”

  陈露阳也双手五指捏合在一起,尽量平和而客气的沟通。

  没办法,那些词儿他虽然能猜明白名称是什么。

  但是背后涉及的一系列流体力学理论以及大量高阶数学模型原理以及应用,他是真的听不懂。

  “上帝啊……”

  希门达腊达双手捏合,仿佛求救一样的抬头看向天空。

  “今天的碰头会先到这吧。”于岸山开口了。

  虽然技术上的事儿,他听不太懂。

  但是双方的疲惫和暴躁,他是瞧的真真的。

  眼下双方这种状态已经不适合再继续谈了。

  在听到陈露阳询问“今天的会议要不要先到此为止”的提议后,意大利工程师代表们简直如释重负,拿起自己的包穿上衣服就走了。

  会议室里

  机械厂众人沉默的坐在凳子上。

  唉……

  一声轻轻的叹息从曹青杭的嘴里呼出。

  原本他们还想着今天碰头会能碰出点东西,等开完会就让车间投入生产,把机器转起来。

  哪知道最后连讨论都进展不下去,人家说的自己根本就听不懂。

  这还怎么办?!

  陈露阳压力极大的坐在旁边,平日里一直轻松快乐的脸也罕见的严肃起来。

  他还是把翻译工作想的太简单了……

  如果自己的知识能够再广一些,自己懂的再多一点,

  那么今天的碰头会绝对不会这样结束。

  带着一丝自责,陈露阳道:“于副厂长、曹工,刚刚意大利工程师们说的话我都记下来了。”

  “我现在就去省大找老师,去他们图书馆找资料。”

  “保证尽快将内容翻译出来!”

  ……

  此时的省大已经开学了。

  冬日安静的校园因为学生和老师的回归而在此热闹起来。

  往日里,陈露阳都是作为补课的学生进入校园。

  而这次,他是带着省机械厂的介绍信,以寻求技术支持和帮助的名义,来找省大的老师帮助解答疑惑。

  陈露阳对于省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

  再加上省里将小汽车项目定为了“一号工程”,又有介绍信。

  省大对于陈露阳的来访可谓是全面欢迎!

  不仅相关学科的老师全都出面帮着答疑解惑,甚至图书馆还破例给陈露阳办了一张图书证,方便他来学校借阅相关和书籍和材料。

  是夜

  融合车间

  陈露阳和车间众人熬夜研究理论。

  这几天他将橡胶车间的工作暂时交给了黄平涛负责,自己除了陪同意大利代表们吃吃饭,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余时间专心研究跟进意大利代表的翻译工作。

  在他的桌子上并排摆放着好几本书,旁边的草稿纸上写了大量的笔记。

  终于!

  融合车间众人磕磕绊绊将意大利工程师们说的理论勉强理解到位了。

  “这人家研究的这些东西,确实是先进啊!”

  曹青杭借着灯看着草稿纸上的一行行,情不自禁的感慨了一句。

  “他们就是比咱们起步早,比咱们多走了一步。”

  陈露阳抬起右手,转了转胳膊和脖子。

  这几天,他疯狂的看书读资料,现在感觉脖子都是硬的。

  曹青杭轻轻叹了一声:“他们这一步,步子迈的太大了,不知道咱们要什么时候才能撵上。”

  陈露阳很乐观:“肯定能!一步步走呗。”

  眼看着材料都翻译出来,融合车间众人决定明天与意大利工程师们召开第二次碰头会,大家都穿上外套,准备回家好好休息休息。

  “小陈,不走啊?”

  曹青杭围好围脖,戴上帽子,回头瞧见陈露阳又坐在桌子上翻起了书,好奇的问了一句。

  “我再看会书。”陈露阳脸上露出一丝疲惫。

  “明天翻译不知道那些意大利人还要说些啥,我多学点,到时候也能多听懂点。”

  曹青杭直接走过去:“拉倒吧!你当这是闭卷考试,看一宿书就算复习了?”

  “那些意大利工程师们说的技术五湖四海全都有,有些东西连我们都没听过。你就算今晚把这本书都看完了,也不一定他们明天说的东西就在这本书里。”

  “你啊,还是穿上衣服,好好回家睡一觉。”

首节上一节309/36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