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新抬起眼眸的时候。
目光灼灼,问道。
“殿下,请容在下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自春秋以来,这片土地上面,八百年来战乱、纷争的原因,是什么?”
第43章 圣人的书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求追读)
“那自然是因为周王室衰落以后,礼制崩溃,各自的诸侯国缺乏仁德、忠厚之君,崇尚武力而非道德,为了权力和土地互相攻打,不顾百姓的死活。”
“以至礼崩乐坏,礼法既废,强弱相凌,征伐自诸侯出,导致乱象的伊始。”
扶苏立刻回答道。
李由闻言,轻声叹息。
多么标准的儒家方式回答!
照本宣科的,完全按照的就是书籍、典籍上面那些圣人、圣贤的言论、看法来回答的。
如果是应试考试,这样的回答一定能够获得满分!
“好,公子殿下,那我问你,究其根本原因,导致七国间彼此战乱纷争,争斗不休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国别不同,民众的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不同?”
“嗯......倒是也可以这么理解。”
扶苏回答道。
“只要六国还在,战争便永远不会停止。天下,百姓,便永远不会有安宁的那一天。所以,六国是需要、并且一定要灭的!”
“为了让七国彼此间不再有争斗,不再有纷争,让这片中原沃土,不再有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家亡,不再白骨蔽野、血流漂杵,有数不尽的战争,理所当然的应该统一七国,秦国六代先王,皆是为此矢志努力。”
“但是,统一,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还需要摒除他们原本对彼此的偏见,敌视,让他们不同的文化习俗能够统一,能够发自内心的,从根源上开始认同自己同属同一个国家,而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
“而这种心理上的认同,自然需要先从形式上的相同开始。然后,再潜移默化的,不断影响,最终形成一种习惯,继而最终形成骨子里面的认同。”
“虽然这么说,但是......”
扶苏还没说完,但是被李由打断道。
“既然如此,形式上的一统,那自然需要将六国原本的书籍焚毁,让他们不再抱残守缺,固守着自己母国的那些书籍,固执己见,而是开始试着学习、融入到我大秦的生活中。”
“如若不然,他们继续使用原本的书籍、文字,我大秦的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政策,根本推行不下去,他们还对旧国心心不忘,我们如何完成大秦形式上的一统?”
“不去强迫他们做这些,我们将永远改变不了这种现状。这便是当初在下进谏,赞同焚书的原因。”
“况且,焚毁的书籍,不过只是跟六国原本的风俗文化习惯、国家历史记载有关的内容,而那些有用的,关于农田水利生产,跟医药、技术相关的典籍,都用秦篆重新誊抄下来,并没有说全部付之一炬啊!”
“其次,在下提议连带着将那些儒生一并焚之,是因为昔日法家有言,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现今虽然七国表面上统一,减灭六国,统一华夏,但是私底下还有多少六国余孽,贼心不死,暗藏祸心,蛰伏在暗处继续图谋复国,将这片土地,再次牵扯到无尽的战乱纷争中?”
“那些六国的余孽,跟当下的诸子百家,有些在暗地里面勾结在一起,甚至有些都是原本诸子百家的供养者,双方自然难分难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导致从而影响一些门派人士,以及很多的儒生,依旧想要抨击大秦。”
“正所谓乱世当用重典,面对这种千头万绪,纷乱复杂,分不开的局面,这个时候,如果不实行雷霆、猛烈的政策,来快刀斩乱麻的推行,以后将更加不可能做到。”
“此举是在用一代人的仇恨,来换得后世的万世太平,来换得后世这片土地将再不用彼此争斗不休,陷入到无尽的战火纷争中。”
“此举是在为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秦国和六国的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了一个国家。”
“并且是成为真正的、彼此认同的,属于同一个民族的大一统国家,而不再是互相敌视、攻讦,互相将对方视为仇寇的七国!”
“显而易见的,在下这种激烈的进谏、言论,势必将遭受千古儒生的唾骂、抨击,在史笔如铁的史册里面,留下千古骂名。”
“但是在下依旧相信,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在千秋万载的岁月轮回过后,当后人生长在同一片,风月共天的华夏大地,守望相助,发自内心的互相认同,到时,自是有人能为在下正名,知晓在下的苦心。”
李由目光灼灼,沉声说道。
“平心而论,殿下刚刚所言,春秋以来的战乱、纷争,是周礼崩溃,礼崩乐坏,诸侯不守周礼,恃强凌弱,仁德缺失,导致的战乱纷争,实乃是再标准不过,照本宣科的圣人发言。”
“但是,须知圣人的言论书籍,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否则春秋时期的乱象又如何会出现?”
“周礼所号称的,天子分茅胙土,诸侯各守其邦,世世不绝,各守教化,与诸侯共治天下的主张,不过只是理想化中的假想世界,忽视了人心的嫉妒、憎恨与各种阴暗、负面的情愫。”
“僭越、觊觎、窥探王权,是每一个有野心之人的,滋生出来的阴暗情绪。”
“如若是依旧遵照周礼所为,数百年后,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在中原大地,将又是新一轮的战火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彼此战争。再度陷入到战乱纷争之中。”
“温文尔雅的礼制,压不住野心家膨胀的野心,只有冷血的法治、铁腕、强权,方能够压得住源自人性本恶的僭越本能,以刑止刑,使得这片国土永归一统,源自血脉深处的融为一个国家!”
现在,李由一连串的发言,振聋发聩,让扶苏愣在原地,脑海里面仿若被轰隆隆的声音震响。
儒家,铁血......
圣人的书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秦国六代先王的艰辛付出,是为了七国彼此不再有纷争、战火,百姓永远不用再上战场与自己的同胞所厮杀......
脑海里面,回荡着刚刚李由讲述的话语。
一时间,扶苏张嘴想要反驳,用自己所学过的那些儒家的诗文经典来进行驳斥。
但是却发现......自己竟然指谪不了。
因为李由所说的话,的确有着其道理。
在人性与血与火的冰冷残酷面前,自己曾经学过的那些诗文典籍,诗文雅颂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扶苏的眼前一时有些恍惚。
想到昔日父皇跟自己的敦敦教诲,以及在发现自己要恢复分封,遵循周礼以后,苍劲的帝眸中那难以掩饰的失望眸光。
现在跟李由所说的话语,不谋而合。
难道......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第44章 太子率兵镇守边塞,圣旨要赐死自己,何解?(求追读)
自己所以为的,过去所不理解的,感觉到父皇他太过霸道,太过铁血,没有一点柔和与仁慈,乃至于到了“暴虐”的程度。
原来都是......为了帝国的一统,自愿、无悔背负上的骂名?
说到这里,李由接着沉声道。
“扶苏殿下,既然你今日出手相助,于我李某而言,便是出手相助的恩人,于恩人,自当竭尽汇报,不敢有所隐瞒。”
“所以今日在下愿竭诚,以一言相送,哪怕是公子殿下觉得逆耳,不爱听,但是在下理应秉公直言来劝谏公子,如此,方才是真正回报公子的相助之恩。”
“请恕在下直言,扶苏殿下,你是一位仁慈的公子,自幼与风花雪月的诗文典赋为伴,早年在儒家学宫,接受儒家圣贤的教诲,看不得人间疾苦。但是,帝国的驾驭,并非光靠着那些诗文典籍和圣贤的书籍,就能跟驱动着其前进。”
“在必要的时候,铁血与刀光,乃至于近乎于强权般的霸道,是掌控帝国带领其前进所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里面,光与暗的交汇处,并非非黑即白,而是精致的灰色,始皇陛下肩上所背负的信念,与不被理解的理念,恐怕扶苏殿下,你从未曾真正体会过。”
“......”
李由说完以后。
接下来,是一片长久的沉默。
“原来,是这样吗......”
良久,扶苏在缓过劲儿来以后,微微颔首,望着眼前的李由,双拳相抱,施礼道。
“李大人所言,此前扶苏从未自他人的口中听到过,扶苏在此感谢李大人的教诲。”
“殿下客气。”
看到眼前文质彬彬的扶苏。
李由眼中流露出满意的目光。
该说不说。
除了优柔寡断,太过仁慈、仁弱,不符合一位驾驭帝国战车的掌舵手。在为人处世这一方面,这位公子,的确是让人说不出什么不是来。
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皇嗣血胤的高贵身份,就自觉盛气凌人,在对方告知自己一些教诲以后,流露出真诚的感激。
相处起来,如沐春风,倒真称得上是谦谦君子。
“既如此,如若再无其他事,在下告辞。”李由说道:“在下此行,还需尽快返回三川郡,不可荒怠政务。”
“李大人,一路珍重。”
扶苏说道。
不过,接下来。
在离开前。
李由略一迟疑,脚步停顿片刻。
“扶苏殿下,在下以前曾经在年幼时期,也不知是从哪里曾听过一段故事当然,那则故事或许只是一则评书、一段趣闻,或者是儿时一些村口老翁随口编撰的话本、闲话,用来话家常,聊天用的。”
“具体的形式,还有故事的全篇内容,在下已经记不太清楚,只记得大概的情节,正好闲来无事,想要跟公子分享一番。”
“那则故事,是说在上古时期,曾经在一个古老的国家里面,有着一位年富力强的皇族太子,自幼在塞外领兵打仗,镇守国家边境,深得王上的信任。”
“后来,若干年后,从皇城那边忽然来到边境一位使者,带着圣旨诏书而来,自称是奉王命,前来宣旨。”
“在诏书的内容里面,细数这位皇朝太子,继任东宫以来,身为太子,却德行缺失,所做的种种不足、疏漏之处,细数太子几大罪状,德才缺失,已不适再继任太子之位,并且着立刻将其赐死,兵权交由随行的大臣统帅。”
“扶苏殿下,你觉得接下来的故事结局,会是什么?”
李由问道。
“那当然这位皇族的太子要谨遵王命,立刻服毒自裁,因为王命不可违背,何况还是父王的命令!”
扶苏立刻说道。
“为了国家,慷慨赴死就义,死得其所,个人的荣辱生死,与此相较都不足为虑,切不可做那种贪生怕死,违背王命之徒!”
这个时候,李由摇了摇头。
否认道。
“不对。”
扶苏神色有些诧异。
“难道最后,故事的结局不是这样?”
“扶苏殿下,故事的结局是,那位皇子立刻将使者扣押,然后带着兵马,直接一路杀回皇都京城,兵临城下,要求面见王上,表示自己见到王上亲自宣布赐死的圣诏以后,愿意立刻自裁服罪。”
“但是,当太子兵临城下,抵达王宫以后,却一连数日,始终不见王上的踪影,后来经过杀进王宫,调查以后方才查明,先王早已经在一个月前已经突发疾病,龙驭上宾。”
“而朝中的一位位高权重的奸臣,为了掩盖王上驾崩的消息,还故意在宫中堆砌众多的熏鱼,用来掩盖王上尸体的尸臭味。”
“然后,所谓的圣旨诏书,是其联合着另外一位大臣,篡改出来的,因为圣旨的内容还是以先王还活着的口吻写出的,但是先王这个时候早已经驾崩,所以圣旨自然是伪造的。”
“实际上,先王圣旨遗诏的真正内容,是要太子回京,继任大统之位,但是被奸臣篡改。”
“而那位奸臣要篡改遗诏,赐死太子的原因,就是要将太子更换为皇族子嗣里面,一位更加听自己的话,更容易被自己掌控的皇族子嗣,将来好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通过操纵皇帝,来操纵天下世事。”
“在事情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以后,当即这位太子以铁血的手腕,带领人马,血洗王宫,将那两位胆敢篡改先王遗诏的奸臣及其手下势力,全部一网打尽,从而避免偌大的国家,落入朝中那些奸臣逆党的手中,被其祸乱亡国。”
李由沉声说道。
“最后故事的结局,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