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 第578节

  微子衍脸颊微微一抽,赶忙道:“是!是!一定挑选五百异奴,让王兄争足了面子!”

  这个年代贵族的嫁娶,最为关键的彩礼和嫁妆,正是奴隶。

  同样是奴隶制,商朝时期的奴隶与传统意义上的奴隶还是有区别的。

  传统的奴隶是奴隶主买来充当牛马,干活卖力,搬砖扛大石的,商朝的奴隶则除了劳作,还大量用来做人殉和人牲。

  人殉顾名思义,就是活人陪葬,这个传统一直贯穿数千年,只是夏商周人殉的数目最多。

  而人牲则是用活人当祭品,供奉给天地,取之于天,还之于天。

  后世在殷商古墓中发现许多黑种人和白种人头骨,正是因为这类奴隶由于相貌肤色异于常人,是殉葬祭祀的上品,也被称为异奴。

  微子启和微子衍争斗多年,当然知道这位弟弟豢养了不少异奴,此次名为陪嫁,其实是要从他身上割下一块肉来。

  至于待他登基之后,就随意分封微子衍一块偏远的封地,打发了事。

  “寿王受死!”

  正在美滋滋的构思着未来,一道震耳欲聋的苍老吼声传遍小半个都城,微子启脸色微变,护卫第一时间将他团团保护起来,向着发声处看去。

  “怎么回事?”

  “报,东夷大祭司刺杀寿王殿下,太师和武成王正与其交战!”

  “竟有此事?”

  微子启和凑过来的微子衍面面相觑,只觉得不可思议。

  大商与东夷连年交锋,虽然难得大胜,但双方实力对比摆在那里,东夷都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也就是依仗骑术、地利和巫法,顽强支撑罢了。

  因此东夷人在大商都城内放肆,还是头一遭,寿王是有多倒霉,碰上这种不顾一切的自杀式袭击?

  不过这一刻,微子衍目光一闪,提议道:“王兄不去看看吗?”

  听得那地动山摇的声音,微子启眼中露出惧意,冷冷地扫了他一眼:“你是让孤以身涉险?”

  微子衍道:“王兄将为国之储君,替父王分忧,碰到这种事情,自然是要出面的。”

  微子启迟疑了一下,终究摇了摇头:“有闻太师和武成王在场,孤帮不上什么忙,还是不去添乱了。”

  微子启为人沉稳,知道距离太子之位只有半步之遥,现在不是横生枝节的时候,反正他也没有寿王的万夫不当之勇,干脆做了乖宝宝,安安稳稳的继位便成。

  微子衍心中叹了口气,知道自己再也没了希望,远远听着寿王府激战的声音,倒是真心实意的感慨道:“此次之后,我大商和东夷必不死不休,恐怕又是一场举国之战,国库现在可不是很充裕啊……”

  “三弟!”

  微子启眼中也微微有些悲痛,毕竟他和寿王是同胞兄弟,一母同生。

  不过仔细想想,这样倒也不错。

  寿王的嫡子身份终究是一根刺,正如姜氏担心的那样,他已经有了打算,在登基后不会给寿王封地,而是将他安排在府邸,软禁至死。

  当然,再是在眼皮子底下看着,也不免有凶险,微子启又不想担上弑弟的恶名,现在寿王死于东夷手中,岂不是两全其美?

  微子启心中做好盘算,表面沉静,背负双手,头微微向上,仰望天空,等待结果。

  战斗声持续了整整半个时辰,才渐渐停歇,微子启觉得差不多了,整了整衣衫,优哉游哉地出发。

  当他酝酿好感情,准备扑在寿王的尸体上放声大哭一场之际,却发现姜氏和黄飞燕立在府邸前,指挥着仆役打扫破碎的大门以及战斗的痕迹。

  微子启下了马车,走了过去。

  “王兄!”

  姜氏见了,大大方方迎上。

  “弟妹有礼!”

  微子启仔细观察她的表情,希望看到痛不欲生的悲伤,可惜事与愿违,姜氏仿佛解决了一个人生中的大难题,欣喜之意溢于言表。

  看来寿王没出事。

  想想这也不奇怪,毕竟有闻太师和武成王在,哪怕东夷人再是鱼死网破,只要寿王率先躲避,也伤不到他。

  “怎么不死呢!”

  微子启本没有杀意,但之前想得太过完美,如今没有实现,心中反倒生出一股不满,再也不想看姜氏,目光一扫,望向黄飞燕,倒是露出惊艳之色来。

  这个年代女子出嫁没有那么多约束,一定不能见夫君的面,微子启对于黄飞燕的容貌早有打听,此刻一眼认出,发现她英姿飒爽,俏美动人,更在描述之上,不由心情舒泰。

  他笑意明显,黄飞燕见了也两眼弯弯,促狭地道:“大王子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姜氏性情温婉,握住黄飞燕手摇了摇,示意不要当场打脸,这少女却是不理,妙目一眨不眨地落在微子启的脸上,开启第一击:“我是不会嫁给你的!”

  微子启笑容一僵。

  不待他反应过来,黄飞燕紧接着二连暴击:“你的太子之位没啦,不是你的,终究不是!”

第十章 儒家教育

  当微子启火急火燎地冲入王宫,一切已经尘埃落定。

  帝乙咽气了。

  他本就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东夷大祭司的袭击,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帝乙也不是暴毙的,他见到了大祭司的尸体,从闻仲和黄飞虎的口中,得知了全过程,然后在比干和商容的见证下,定下了太子。

  传位寿王殷受德。

  身为帝王,个人情感的偏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大局。

  原本他属意微子启,也是因为寿王七年昏迷,不理朝政,完全因为嫡子礼法,于国无益。

  如今得知东夷人要鱼死网破,只为了不让占卜中被大商所灭的未来发生,再看到兵家之道,自然再无二话,传位于寿王。

  整个过程快到极致,却又在文武官员的见证下,合乎礼法,顺理成章。

  “不!不!”

  于是乎,确定消息的微子启只感到晴天霹雳,失魂落魄地瘫倒在台阶下,许久讲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而随后赶到的微子衍也是面容巨变,却努力沉住气,入宫准备巴结新王。

  哪怕卑躬屈膝,至少要得一片富饶的封地,确保下半生的奢华。

  顾承根本懒得理会他们。

  自始至终,这两位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他的目光早已落在四方,那八百诸侯之上。

  帝乙不算是一个特别出色的帝王,却也是中规中矩,连他都明白诸侯势大,威胁大商,可见如今的局势已经十分紧张,堪称一触即发。

  没有中央集权,皇朝的力量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大商虽然名为天下之主,其实讲白了,就是最大最强的诸侯,其后的八百诸侯表面臣服,实则虎视眈眈,对九鼎都有觊觎。

  因此除了大商直接掌控的都城及附近千里之地,其他诸侯的国土中,实质性的好处捞不到多少,掣肘倒是方方面面,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

  顾承要整合人界之力,首要是削弱诸侯势力,尤其是四大诸侯。

  当然,天下大事向来要师出有名。

  寻常时刻并无往来,好在新帝登基,八百诸侯都要面圣,四大诸侯也会齐至都城。

  机会来了。

  ……

  ……

  帝乙龙驭宾天,后事操办,再加上新帝登基,准备过程整整数月。

  各方诸侯听闻帝乙驾崩,继承大位的竟是昏睡七年的寿王,纷纷震动,却也不敢怠慢,一时间各地随处可见长长的奴仆队伍,将华贵的马车拱卫在中央,往沬邑而去。

  八百诸侯啊!

  或许不是每个诸侯都有强大的实力,有些诸侯的势力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县村,但这种大事是必须到场的,且必须展现出身为威风。

  于是乎,奴隶的数目和质量就成了关键。

  顾承立于宫城墙头,看似欣赏风景,实则俯瞰苍茫大地,各方长长的车队尽收眼底。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奴隶算作士兵吗?

  答案是,不算,但实际很难区分。

  商朝正式的军队成分,士兵为平民,不是奴隶,但军队都是临时征集的,难免良莠不齐,因此真正发生大战,有战斗力的奴隶肯定会拿起武器,身体相对强健,平日里就有训练的奴隶,就被称为战奴。

  偏偏奴隶完全属于上层贵族的私有品,诸侯的兵力是有所限制的,奴隶数目却不限,只要你能养得起,对于贵族而言,努力是保证权力的关键,可对于皇权而言,实在是祸害。

  所以原本的命运轨迹中,纣王要解放奴隶,不是仁慈,仅仅是为了统治。

  这和隋炀帝杨广很像,做的事情都是有利于江山社稷的,可惜步子迈得大了。

  任何一项制度是否进步,没有绝对的标准,而要跟一定的历史环境相结合。

  在贵族世袭制尚未没落,学术下移尚未发生的时代,贸然排斥贵族,解放奴隶,并非进步,反为祸阶。

  触动底层阶级的利益,还能派兵镇压,触动上层利益,那必然被推翻。

  因此要一步步来。

  “殿下,朝阳军舍已经建设完毕,各族均将十岁以下的子弟送入学习。”

  此时后面脚步声响起,闻仲上前禀告,眉宇间带出喜色。

  所谓军舍,其实就是后世的军校,建立在朝歌的朝阳山上。

  在历史上,商朝就设有军校了,贵族的子弟会被送入其中,进行射、御、舞(搏击)等等领域的学习,也就是后世儒家六艺的简陋版结合排兵布阵,籍此来统领军队,镇压奴隶反抗。

  现在顾承传下兵家之道,自然就要挑选人来学习。

  大汉皇朝中,他开创天枢十二卷后,即刻传遍天下,人人可学,普及民智,但现在的大商中,却是将第一批学习人员,严格控制在沬邑内的贵族子弟中。

  执行人是闻仲和比干。

  顾承甚至不放心黄飞虎和商容,将他们排除在外。

  不是质疑忠诚,而是受限于家族的影响。

  相比起来,闻仲孑然一人,无妻无子,比干就是王室中人,才可托付重任。

  “很好!”

  顾承点了点头,从怀中取出第二卷儒家之道,递了过去。

  武平乱世,文定江山,天枢十二卷中,即便是后来居上的墨家,受到的重视程度,终究还是不如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儒道。

  顾承首选兵家之道,是知道王朝末年,首重兵力,没有兵权在手,其他一切都是虚妄,再起儒家之道,则是为了江山稳固,让大商王朝变得中央集权,名副其实。

  闻仲接过儒家之书,心领神会:“臣不仅传授兵法之道,更要教导他们为国为民,尽忠尽力!”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洗脑也是。

  这批现在的孩子,未来的贵族,才是制度改变的根基,至于他们的父辈祖辈,若是食古不化,自然要被淘汰。

  顾承点点头,突然问道:“西伯侯姬昌到了吗?”

  闻仲答道:“十日前已至,四大诸侯,他是最快来的。”

首节上一节578/6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