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313节

  可是没有想到,他们不想撤掉这节度使了,这个燕州节度使竟然自己上书请辞。

  铁默笙请辞的理由所有不愿干的将军的理由都一样,年纪大了,疾病缠身已经没有办法胜任这样的职务,所以要离开。

  甚至在辞表中他还说现在大草原都已经被方浩给打下来了,戎突人的威胁已经解除掉,两个节度使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可以撤除掉。

第四十三章 省钱

  铁默笙的辞表可是将朝中大臣给气了个半死。

  想要撤掉他的时候,他把持着权力不走。

  现在需要他在北方挡住方浩南下的路,这厮又上表请辞了,简直就是烂人一个。

  这个家伙为什么要请辞,大家也能够猜得到,肯定是因为方浩现在太强势了,不想跟他对着干,所以要溜之大吉。

  这种人就是老奸巨猾。

  没有危险的时候,站在那个位置谁也不想动他,等到有危险了,第一个就要跑了。

  对于他的辞表,朝廷也有很大的争议。

  有人觉得不应该批准他请辞,要让他继续待在燕州,阻挡方浩南下。

  有人觉得既然这个家伙已经心生退意,让他在节度使的位置上也发挥不了作用,还不如批准他辞去职务,让另外的人担任这个职务,承担起阻止方浩南下的重任。

  但是这一点也受到了持前一种观点之人的反驳,因为现在燕州那边并没有谁像铁默笙一样能够慑服众将。

  这些年铁默笙在燕州只是培养出了一群听他话的将领,并没有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甚至在他的统帅下,有谁表现得比较突出,都会遭到他无情的打压,哪怕是他最信任的人都不例外。

  他不允许有谁威胁到他的地位。

  这也使得他离开之后,就没有人能够取代他的地位。

  两方争论不休,结果又出来了一个第三方,以户部尚书为代表,认为既然铁默笙都说了燕州节度使已经不合时宜,正好借这个机会裁撤掉。

  这个说法一出来,就引起前面两方的反驳:

  “现在方浩势力那么强大,我们已经处于弱势,怎么还能够撤掉节度使?”

  “这完全就是胡闹,为了应对方浩的威胁,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增加兵力,而不是裁减兵力。”

  但是户部尚书问他们:“不裁撤掉,就能够抵挡住方浩南下的步伐吗?增加兵力,就能够抵挡方浩南下的步伐吗?”

  那两方都回答不上来。

  “竟然挡不住的话,那又何必让他们在那里挡着呢?”户部尚书问道,“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一年要支付过去的军饷和军械是多少吗?让他们在那边屯田,所有收入自己获得,我们又少了多少税赋的收入?还不如干脆趁着这个机会撤裁掉,把给他们的军饷用在别的地方,岂不是天下之福?”

  话说的倒是也有道理,但是大家都感觉到不对劲。

  虽然确实是怎么都打不过方浩,可是就这样将军队给撤掉,感觉还是太儿戏了一点。

  “那么依你之见,我们应该在那边留下多少军队呢?”有人问道。

  “都已经没有外族之敌了,朔州一个军镇,燕州一个军镇,一共留下三万士兵左右就可以了。”户部尚书说道,“反正已经没有了敌人,留下那么多士兵,打盗匪也足够了。”

  有人质疑:“那么大的地方只留下三万士兵,是不是太过儿戏了?”

  “留多留少有多大的差别呢?”户部尚书说道,“我们把开支给他们的军饷节省下来,一年最少能够省出几百万贯钱,用来发展教育,改善民生岂不更好?要是我们自己的人有能力制造大炮出来,还用得着害怕敌人入侵吗?”

  一年至少能够省出几百万贯钱,那是一个很关键的东西,一下子击中了众多大臣的内心。

  突然就有人附和他的说法了:“说得不错,我们现在国库支出吃紧,很多事情都做不了,让那些士兵在那里,又起不了任何的作用,还不如裁撤掉,让那些钱省出来,好做别的事情。”

  池旭是没有资格参与到这种级别的议论中来,要不然他会举双手同意。

  教育改革,方方面面都需要钱,但是国库又支不出更多的钱来,只能用国子监原来的拨款,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很多事情都做不来。

  其实很多文官都想着将边关的军队给裁撤掉,但是现在虽然没有了戎突人,却有方浩这个更强大的威胁,也就不大好意思说出这样的话来,免得一不小心就成为尧国的千古罪人。

  现在既然户部尚书跳出来了,他们争辩了半天,最后就同意了这样的决定——反正要当千古罪人,也是由户部尚书来的。

  正统是皇帝,他并不会主持这样的会议,得到结果的时候吃了一惊:

  “那么大的地方,只留下两个军镇,三万士兵,这是在开什么玩笑?这是将朕的国门给打开,让方浩进来吗?”

  两州之前一共有三十多万士兵,现在一下子裁撤到三万,这缩水也未免太严重了。

  几千里路的防区,靠着三万士兵想要起到作用,简直就是做梦。

  向他汇报大臣们决议的王大学士说道:“大家都认为反正武力上比不过方浩,还不如把这些军饷拿出来,用在别的方面,比如说制造大炮。只要我们能够制造出大炮来,就不用担心方浩的威胁了。”

  “可是这一下子就裁撤那么多士兵,方浩要起兵造反,谁来抵挡?”正统问道。

  “留下那三十多万士兵,方浩要起兵造反,同样的没有人来抵挡。”王大学士说道,“所以大臣们认为,还不如干脆将他们给撤掉,朝廷拿着省下来的几百万贯实施仁政,让老百姓能够过得更好,比那三十多万士兵更加的有效果。”

  虽然他是这样对着正统解释,实际上他并不是支持裁撤士兵的那一方。

  只不过现在大多数大臣都这样建议,他哪怕是内阁首辅也不能够推翻,只能接受。

  他当然知道那些大臣们的想法,并不是为了什么国计民生,就是想省下那几百万贯,用来支出到内政上面,那大家就可以分上一杯羹了。

  至于方浩会不会趁着这个时候造反,说实在的,对这些大臣并没有致命的影响。

  ——大不了方浩打到京城了投降,说不定还可以在新朝当上更大的官。

  就算当不了官,只要及时的投降,也能够全身而退。

  所以,还是捞好处更加重要。

  受到影响的只是皇家而已。

第四十四章 裁兵

  铁默笙的请辞被朝廷批准了。

  在批准他辞去军中职务的同时,还给了他一个侯爵,世袭罔替。

  这也是在抗击异族入侵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将军,又在边关守了十多年的时间,在职的时候还是正一品的节度使,封侯毫不为过。

  同时也应他所请,将节度府给裁撤掉,燕州只留下一个军镇,士兵名额一万五。

  以前的十来个军镇,将会变成卫所,或者是干脆裁撤掉。

  从此以后,燕州将不会设节度使这个职务,也取消屯田制,所有在那里的边民免除以前流放的罪名,就地入籍,但是五年内不得自行迁移回内地。

  同时,在燕州设立省道,为东燕省,设布政使一名,以下分为六府四十九县,派地方官过去管理。

  因为现在尧国名义上的边关已经是方浩所占的幽、戎二州,燕州已经不是边关,所以设立省道更为适合。

  因为当初朝廷的政策是禁止内地的老百姓向那边迁移,所以现在在燕州那边的人口并不是很多,但是现在改成省道之后,就会迁移一部分人口北上,来填充那片土地。

  内地有很多农民已经没有了土地,只能够靠着给那些地主种地,才能够吃得上饭。

  只要政策允许他们往北边去,给予他们一定的耕地,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迁移过去的。

  虽然是苦寒之地,但是能够在地里刨食,总要比寄人屋檐下要好一点。

  至少辛苦劳动还能有一个盼头。

  在朝廷对铁默笙的请辞得到批准之后,朔州那边,上官云也上了和铁默笙差不多的辞表。

  上官云并不想这样做。

  他在朔州当节度使当得好好的,一年吃空饷就能够吃上不少的银子。

  何况还有丝路商行这个赚钱的门路。

  这几年他每年的财富都在飞速的增涨,这么好的职位,他可不想辞去。

  方浩越来越强大是事实,但是他觉得方浩就是在他手下成长起来的,就算是要造反,他大不了投降,应该不至于会加害于他。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多做几年节度使,为家族挣上更多的财富呢?

  可是有铁默笙开了那个头,他就不好继续在那个位置上留着了。

  不是不好意思的问题,他好意思得很。

  主要是朝廷既然开了那个头,将燕州给弄下来,就不可能让朔州继续存在下去。

  王大学士就找过上官云的大儿子,跟他谈起过这件事情,讲到现在方浩开拓了幽戎二州,燕朔二州已经由边关变为腹地,没有必要还部署那么多士兵。

  在交谈中,王大学士还盛赞了一番铁默笙激流勇退的智慧,又大谈他们这一派和方浩的渊源。

  意思无非是说,我们跟方浩的关系要好得多,你要是恋栈不去,小心我强行撤掉你的职务,到时候方浩只会帮助我们。

  在这样的压力下,上官府上连忙修书到朔州,以最快的方式将朝廷的看法传达给上官云。

  方浩以前确实是靠着王大学士这一派迅速崛起的,上官云也有这样的担心。

  看这个势头,自己要是还不请辞,就会被朝廷强行摘帽子。

  自己请辞和朝廷强行摘帽子,那可不是一回事。

  像铁默笙一样自己请辞,才能够靠着战功封一个世袭罔替的侯爵,以一种比较体面的方式离开军队,子孙也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如果是被朝廷强行摘帽子,那就不用想着什么侯爵了,大概率是拿一个罪名来将他拿下,全族人都要遭殃。

  以前有那样的能力可以让朝廷不敢轻举妄动,可是现在方浩崛起之后,只要王大学士能够调动方浩,靠着大炮火枪之力,随便一个军镇就可以将他给灭了。

  如果铁默笙没有做那样的事情,他还可以跟铁默笙共同进退,一起抵抗来自朝廷的压力。

  然而铁默笙自己已经被方浩的实力给吓破了胆,和方浩又没有任何交情可言,已经不敢在节度使的位置上逗留,朝廷没给他压力,他自己倒是吓得请辞了。

  现在他孤掌难鸣,已经霸气不起了。

  没有办法,只能够乖乖的上表请辞,并且建议朝廷裁撤掉朔州节度使这个职务。

  对于他的请辞,朝廷也按照对待铁默笙的方式来处理。

  批准他辞掉节度使的职务,给他封一个世袭罔替的侯爵。

  然后将朔州改为省道,为西陇省,设立州县各级,派遣大量地方官入住,同时也迁移大批内地民众过去。

  十多万的士兵也裁撤得只剩下一万五千人,军镇就设在朔州。

  而这个军镇的总兵就是卢伦英。

  朝廷当然知道方浩是在卢伦英的手下提拔起来的,但是卢伦英的家眷都留在京城,朝廷并没有那么担心卢伦英会跟着方浩造反。

  反而他们希望方浩能够看在卢伦英往日的情面上不去难为他,打消造反的念头。

  如果真的不过那样的情面——朝廷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反正打仗又打不赢的。

  现在他们能够赌的也就是方浩在这一段时间内找不到朝廷失德的地方,不会起兵造反。

  然后希望能够在这段时间内掌握到制造大炮和炮弹的技术,拥有对付方浩的能力。

  如果他们能够掌握制造大炮的技术,与他们现在掌握的人口之多,绝对不用担心方浩有那个能力打过来。

  这一次朝廷准备往这两个新成立的省道迁移过去的人口,一共有三百万之数。

首节上一节313/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