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322节

  他自己也确实有过那样的想法,觉得方浩来当皇帝对老百姓更好。

  只不过忠君爱国确实是他这些年读书所学到的东西,在他心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不想做一个贰臣。

  特别是回来之后,正统皇帝给了他很大的支持,甚至力排众议让他入阁当大学士。

  这使得他对正统皇帝产生了粉身碎骨相报的想法。

  可是,就算是他认为正统皇帝是难得一见的明君,他还是不得不承认,讲到治理天下,正统皇帝比方浩差了不知道多少个等级。

  他现在推行教育改革,简直是盗用了方浩那边弄出来的一些技术,就让民间获利颇丰,让皇帝看到了改革的成果。

  朝廷的人不清楚,他自己却是清楚得很,他所推广的那些技术,在关外根本就不是主流。

  那些占为主流的技术能够推动社会更快速发展的东西,他想要推广都没有能力推广,因为这个社会没有达到那样的水平,不具备复制那些技术的能力。

  关外的工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而这边连开头都没有,还都是非常粗糙的手工业,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比如在种地方面,《创造与发现》上面收录了怎样合理的使用化肥,能够让粮食产量增高的方法。

  根据他们的观察,按照他们的方法使用化肥,水稻亩产可以达到千斤以上。

  而作为对比的是,在尧国内地大部分的粮田,水稻产量只是在一亩一两百斤左右,深耕细作,再加上使用方浩那边传过来的良种,产量最多也就是四百多斤的样子。

  如果能够亩产达到千斤以上,那一年粮食的产量就可以翻出一倍还有余,这天底下就不会再有饿死的人了。

  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化肥这种东西,怎么去使用那样的技术?

  更不用说一些涉及到电气的技术,根本就没有那样的条件,推广出来,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以他编的《齐民秘术》,也就是选择一些最粗浅的东西来进行推广。

  所以说他这边推行教育改革,改革的只是一些皮毛。

  就是这样的改革,对老百姓也有着很大的好处。

  如果能够让方浩成为这个天下的皇帝,将他那边真正的工业技术带入过来,对这个世界又能够进行多大的改变?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又能带来多大的提高?

  这一点他很清楚。

  方浩当皇帝,确实是对天下老百姓而言最好的选择。

  尤登阁说道:“池大学士,我希望你想着回报那个昏君给你的所谓恩遇的时候,多想一想那些老百姓,多想一想,为了成全你忠君爱国的清誉,你要牺牲掉多少老百姓的幸福。”

  池旭沉默了很久,才说道:“尤大学士,你这样也不是为了天下老百姓的幸福吧?”

  “当然不是,我没有那样的菩萨心肠,”尤登阁很坦然地承认,“我就是希望有人能够推翻这个昏君,取而代之。”

  他眼神中露出仇恨之色,对池旭说道:

  “我不认为我支持方浩,以后我就会得到荣华富贵。我现在已经老了,不知是年纪老了,心也老了,我对当官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兴趣,该享受的荣华富贵我也享受过了,我离开京城就不会再踏入官场,我只想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那个昏君得到他应有的下场。”

  “皇上究竟对你做出了什么事情?”

  池旭忍不住又问道。

  尤登阁摇了摇头,道:“他对我做出的事情,你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最多只是认为他私德有亏,在你心目中他依然是一个明君,因为他提拔你入阁。但是对我,却是不可以忍受的事情。我没必要跟你说。”

  “我觉得皇上很好,他不会做出什么私德有亏的事情来。”池旭坚持说道。

  “是的吗?”尤登阁冷笑着问道,“那你觉得,现在的这个皇帝,奸**妃,算不算得上是私德有亏?”

  池旭吃了一惊。

  犹豫了一会儿,又说道:“虽然那样的事情很不好,但是那也得看是谁,先帝的妃子未必就一定侍奉过先帝。”

  老皇帝的妃子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妃子都睡过的,如果只是睡了一个老皇帝并没有睡过的女人,他觉得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是郑贵妃呢?”尤登阁问道。

  池旭呆在了那里,说道:“这这怎么可能?”

  郑贵妃当然不可能是那种老皇帝没有睡过的女人,不只是睡过,而且还给老皇帝生出了一儿一女。

  正统皇帝若是做出了那样的事情,确实是大逆不道,说他是昏君,并不过分。

第六十章 不欢而散

  “我知道你不相信,刚开始我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也不相信。”

  尤登阁眼里迸发出怒火,说道:

  “我虽然觉得他不配做皇帝,但是我没有想到,他竟然连人都不配做。这样的皇帝,我觉得推翻他,没有什么不妥的。”

  “那件事情如果是真的,皇上确实私德有亏”池旭冷汗涔涔的说道,“可是,原因可能只是因为郑贵妃艳色无双于国于民,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

  和先帝的妃子不清不楚的,虽然非常的不光彩,但是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池旭也是听说过一些的。

  “呵呵,”尤登阁冷笑,“我知道池大学士肯定会如此说,所以我并不想跟你说这些事情。你可以继续当他是仁厚之君,但是对我而言,就是一个禽兽不如的昏君。”

  “就算是对郑贵妃怎样了,也不至于让尤大学士你如此痛恨吧?”池旭有一些诧异的说道。

  “岂止是对她——”

  尤登阁愤怒的说了半句话,又闭住了嘴,双眼冒火的瞪了池旭一会儿,才说道:

  “算了,有些事我也懒得跟你说,徒自丢人。”

  家丑外扬,太没有必要,失了他一个大学士的体面。

  池旭一开始不明白尤登阁为什么那样愤怒,后来突然想到一点,尤登阁的女儿嫁给了齐王。

  再想到尤登阁上辞表的时间,觉得他女儿嫁出去几天之后。

  心中一惊,也不知道自己推测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过这个话题真的不敢说下去了。

  尤登阁有着他自己过不去的坎,说到这个话题,突然也没有了跟池旭继续说下去的兴趣了。

  他一下子好像变得苍老了很多,意兴阑珊,说道:

  “他是仁君还是昏君,这一点我们有着不同的遭遇,也就有不同的立场,这一点我不跟你辩驳。但是我希望你能够明白,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明白的道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只要老百姓能够过得更好,皇帝换不换人无所谓,朝廷换不换人无所谓,因为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为了你的愚忠,而让老百姓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不得不选择最差的那一种。”

  “如果你是真的想做实事的话,以前跟着我的那些人,不是不可以用,他们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推行你的教育改革。如果你耽于门户之见不用他们,那我只能说我高看你了。”

  “大凡为政者,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政见能不能够推行下去,而不是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人来推行,拘泥于此者,就是一个庸臣,画地为牢,一辈子也就那样了。”

  虽然现在池旭已经是内阁大学士,但是尤登阁比他早入阁十多年,还是以正一品的太傅身份致仕,有资格在池旭面前以教训的口吻来说话。

  说完这些话之后,他向池旭挥了挥手,道:“我们政见不同,多的话我也不跟你说了,你走吧,我也不送你了。”

  池旭起身告辞。

  在他走了几步之后,尤登阁又说了一句:“池大学士,好自为之!”

  池旭回头看了他一眼,想说什么,但是想了想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向他拱了拱手,就这样离开了。

  回去之后,池旭有几天的时间没有回过神来。

  和尤登阁的那一番交流,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他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确实无助于抵抗方浩,只是在帮助方浩,方便方浩夺取天下之后的治理。

  这些东西,他自己也是知道的,只不过一直在骗自己而已。

  推行教育改革,推广科学技术,使得国家富强又如何?

  没有相应的武力提升,富强起来的国家,只不过让这个国家看上去更加的肥硕,更让人生出觊觎之心。

  而他推行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够让武力提升起来,他自己实际上是明白的——也许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提升,但是,面对火枪火炮,没有任何的抵挡之力。

  因为那些教材里面没有任何能够制造出火枪火炮的技术。

  在这方面,方浩非常的谨慎,不可能让那样关键的技术流入民间。

  尤登阁说他实际上是在帮方浩做事,并不是在讽刺他,而是真的如此。

  他也理解了为什么方浩对他购买造纸技术以及印刷设备,都没有任何的阻扰。

  因为那些事情对方浩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这让他感觉到非常的讽刺。

  更讽刺的是,明明知道这样做下去最大的获利者是方浩,他也不得不继续做下去。

  因为,这样确实能够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一点,能够让这个国家更加强盛。

  至于这个国家到底是谁的,和所有老百姓的幸福比起来,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他也知道。

  从大义来讲,他只能够继续推行他的教育改革,推广来自关外的科学技术。

  而从个人的利益上来讲,他能够当上国子监祭酒,能够进入到内阁,也是因为他主持教育改革,承载了让尧国强大的希望,才得到正统皇帝全力的支持。

  如果现在就放弃,正统皇帝肯定不会再支持他,他在那个大学士的位置就保不住,很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结束他的仕途,甚至结束他的生命。

  因为在这期间,他得罪过不少的权贵,能不能够得到善终,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且,尤登阁对当今皇帝私德的评价,也让他对皇帝的品德有了一些动摇。

  从尤登阁的话里,他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虽然他怎么都不会想到正统皇帝能够变态到什么地步,但是就他猜测的那一些东西,就让他有一种信念崩塌的感觉。

  从尤府回来几天,他都在纠结于那些问题,整个人都不在状态。

  在他觉得应该要找尤登阁再好好的谈一谈时,却得知尤登阁已经离开了京城。

  离开的时候,有百多个旧日的门生故人相送,这也说明,尤登阁那一派,只是沉寂,并没有消失,还是这个朝廷中的一大派系。

第六十一章 池派

  在尤登阁离开京城之后,没过几天,池旭就上表请提拔两个尤派的官员进入国子监,负责学校在京城所属各县推广的事宜,给他们定下的目标是每个县必须要有一座学校。

  他也开始频繁的接见尤派的官员,在不久之后,提出了一个详细的教育推广大纲——从明年开始,所有的省城和州城,都应该设有学校,使用国子监编出来的教材。

  学校的建设支出,由当地财政负责。

  而在老师方面,国子监会在大纲获得朝廷批准之后,在每一个省城和州城派出教谕,先期培养一些教师出来。

  因为教学只是从第一年级开始,而一年级的知识相当的简单,那只是相对于五六岁的小孩子制定出来的教材,一个头脑正常的成年人学习那样的知识很容易。

  整个小学的知识都不是很复杂,那些成年人的老师有足够的时间,一边教学,一边学习知识。

  如果碰上搞不懂的,国子监派出去的教谕也能够给他们正确的指导。

  国子监可是天下读书人精英荟萃之地,他们学习那些课本的时候,又可以互相启发,已经能够正确的掌握小学教本上的知识。

  能够派出去做教谕的,也都是将那些教材吃得很透的人才——至少小学的教材没有太大的问题,中学教材有一定的吃力,但是他们还有6年的时间用来摸索那些知识,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很困难。

  派出去的教谕,那都是有品阶的官职。

  朝廷的制度,本来是当了官的人就不能够下场科考,可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去做教谕,池旭联合了尤派的一些官员联名上书,提议朝廷可以特许当教谕的官员有资格参加科考。

首节上一节322/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