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本是饱学鸿儒讲经论道,教授学问的地方。最近几十年,书院却变了味儿。
失势罢职的官员,特别爱到书院去讲学。名为讲学,实为大发牢骚,攻击诽谤政敌,抨击朝政。说白了就是骂人。
嘉靖朝后期,书院中人最爱骂的是权奸严嵩;隆庆朝初期时,书院中人最爱骂的是首辅徐阶;到了万历朝,挨骂最多的,自然成了张居正。
总之,谁掌权,书院里的人就骂谁。
无论是严嵩,还是徐阶、高拱,都对书院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怕无赖,就怕饱读诗书的无赖!那帮满腹牢骚的读书人,掌控着民间的舆论。等他们百年之后,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千古,取决于读书人如何动手中的笔杆子。
贺六厉声道:“何心舟,你说明白些!天下的书院多了,你们打算利用哪些书院传播这部妖书?”
何心舟答道:“我们打算将三万册书,分发给湖广、江浙、南直隶、福建、云贵的七十二所书院。再由书院的读书人,将这些书散播天下。”
贺六惊叹道:“七十二家书院?这些书院难道全部听从何心隐和你的号令么?”
何心舟招认道:“大人。我堂哥何心隐,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创建了一个各地书院的联盟。名曰‘致良盟’。这七十二家书院,全部都是致良盟所属。各书院的掌院,都唯我堂哥的命是从。”
贺六问:“你们刊印、散发这部妖书,目的在于搞臭张首辅在民间的名声么?”
何心舟点点头:“我堂哥说了。想要扳倒一个当朝首辅,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民间将他的名声搞臭。”
贺世忠插嘴道:“你们如此处心积虑的害张先生,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推行的新政,让读书人的利益受了损?”
何心舟道:“是,也不是。”
贺六笑道:“世忠。爹替何心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人世间有一种人,只要不是他掌权,他就唯恐天下不乱!何心隐就是那样的人!咱大明有张先生在,是乱不起来的。只有除掉张先生,让天下大乱,何心隐那样的人才能趁乱得势。我说的对吧,何心舟?”
何心舟沉默不言。
李子翩问道:“何心舟,我很好奇,致良盟下属书院里的教授、学子都是些什么人?”
何心舟答道:“七十二家书院的掌院、教授,全部由这几年因反对新政被罢职的卸任官员们担任;至于学生,大都是官员勋贵甚至是皇亲国戚家的公子。”
何心舟此言一出,贺六蹙起了眉头。
看来,那七十二家书院,就像是一根绳子,将全天下反对新政的官员勋贵、皇亲国戚、读书人拴到了一起!
贺心隐创设这个致良盟,实在是居心叵测!他是想通过书院为纽带,联合起所有反对新政的人,攻击张居正!
贺六道:“何心舟,在北镇抚司的大刑面前,你还算老实。放心,我不会再让你皮肉受苦的。来啊,将他押到诏狱之中,严加看管。”
两名力士将何心舟押了下去。
贺六道:“此案干系重大。我要立即去内阁禀报张首辅。”
半个时辰后,西苑,内阁值房。
张居正看了几页《权奸张太岳传》。
张居正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一本辱骂他的妖书;一个由七十二家书院组成的联盟;一名心怀叵测的饱学鸿儒;一群失了势的卸任官员;一帮皇亲勋贵的子弟。。。
将这一系列事物联系起来,张居正隐隐感觉到,一股暗流正在民间涌动。这股暗流,明显是冲着他张居正,冲着新政来的。
张居正意味深长的叹了声:“唉,四海皆兄弟,缘何起风波?”
贺六道:“张先生,我想亲自去趟江南,缉拿何心隐,查封这七十二家书院。”
张居正摆摆手:“算了,老六。还是派别人去吧!查封七十二家书院,缉拿当世大儒,这活儿太脏!一旦你办了这件差事,普天下的读书人会用笔将你永远钉在史册的耻辱柱上!你这些年已经为我,为新政尽了太多的力,办了太多的事。我不希望你死之后,被万千读书人骂作酷吏恶奴!”
贺六苦笑一声,反问张居正:“呵,这活儿太脏?难道张先生认为我身上现在就干净了么?我在锦衣卫效力三十七年。抓过、整过、杀过太多人。隔着这锦绣飞鱼服,都能闻到我身上浓浓的血腥味。我也不差再办这一趟脏活儿了!我这人做事喜欢有始有终。当年我答应过徐阶老首辅,尽全力辅佐张先生你,推行新政,造福苍生。我从未忘记过这个承诺。”
张居正站起身,毕恭毕敬的给贺六作了个揖:“老六,谢了!”
贺六道:“应该是我代全天下的穷苦百姓谢张先生你!你为了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将全天下皇族、士族都得罪光了。那些人,您活着的时候不敢对您动手。等您百年之后,他们说不定会找您的子孙后代泄愤!”
张居正斩钉截铁的说道:“拯救黎民于水火,勿需计较代价!再大的代价我张居正也能坦然承受!呵,无非是开棺鞭尸,流放子孙嘛!我要是怕这些,尽管做一个拿着饷银不干事的庸官就是了,何苦推行新政?”
贺六道:“张先生,您说吧,我现在该怎么办?”
张居正道:“致良盟是何心隐创建的。打蛇打七寸!首先,你要缉拿何心隐。而后,查封致良盟所属的七十二家书院。将各书院的掌院一律逮捕!至于书院中的学子嘛。他们都是勋贵、官员家的子弟,全抓了不妥。将他们统统遣散,送回家就是了。”
贺六道:“抓人总要有个罪名。我看,就给何心隐定一个侮辱首辅,私自结社,图谋不轨的罪名,如何?”
张居正点点头:“嗯。很好,就用这个罪名。”
贺六道:“张先生,我先回去再提审一次何心舟,问清何心隐的下落。弄清了罪魁祸首的下落,我就出京办这趟差。”
第581章 江南才女?贺六小妾?
何心舟是个软骨头。受了锦衣卫的大刑,贺六问他什么,他便照实答什么。
贺六第二次提审何心舟。何心舟告诉了他一条重要的线索。
何心隐行踪诡秘,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他每年初夏,都会到南昌府祭奠文成公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在正德十四年的初夏,率军攻陷南昌,平定了宁王之乱,建立了彪炳史册的无上功勋。
贺六算了下时日,打算直接去南昌守株待兔。
他又让何心舟写下了致良盟下属七十二家书院的名单。
出京前一天,贺六来到了坤宁宫,求见李太后。
自万历帝登基以来,李太后便以女流之身参与朝政。贺六这个锦衣卫头子要出京办差,自然要跟李太后打招呼。
李太后的贴身侍女、李黑九的妻子梁上红在宫门口拦住了贺六。
梁上红道:“六爷,李太后正在宫里品尝浙直总督府新进上来的西湖龙井。她让您稍等片刻。”
贺六点点头:“好,我在宫门口等着。”
坤宁宫内。
司礼监秉笔张鲸给李太后泡好了西湖龙井。他道:“皇上还真是孝顺呢。浙直总督府进上来这龙井茶,皇上立马差奴婢给太后送来了。”
李太后道:“皇上是哀家身上掉下来的肉,他孝敬哀家,是天经地义的。”
张鲸将茶盅端到了李太后的面前:“太后请用。”
李太后看了一眼茶色,又品了一口,叹道:“色绿、香郁、味甘、形美。江南人还真是有福,在当地就能喝到这甘露一般的龙井茶。”
张鲸笑了声:“太后所言极是。江南真是个好地方呢。对了,奴婢听说,锦衣卫的贺六爷最近又要去江南办差了。”
李太后道:“你这猴崽子的消息倒是灵通。此刻贺六就在坤宁宫外侯旨呢。”
张鲸笑道:“太后,要说这贺六爷啊,可真是个有本事的人呢!嘉靖爷、隆庆爷、您跟皇上都万分器重他。不过。。。”
李太后问道:“不过什么?”
张鲸道:“不过,奴婢听说,现如今锦衣卫的人唯贺六爷之命是从。锦衣卫几乎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铁板一块。”
李太后皱了皱眉头。
当初,她让指挥使刘守有销了病假复任,就是为了制衡贺六,防止他在锦衣卫中一家独大,尾大不掉。
刘守有是个好人。他跟贺六颇有默契。表面上水火不容,争锋相对。背地里,刘守有从不干预贺六经手的案子。
这二人的双簧唱的时间长了,即便是傻子也能看出端倪。何况李太后是女中的英杰?
李太后面露不悦:“是啊。锦衣卫何等重要?一人独大,始终不是什么好事。”
张鲸见李太后入了套,不失时机地说道:“恕奴婢斗胆。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太后道:“尽管说来。”
张鲸道:“奴婢以为,太后您应该安插一个人到贺六身边,看住他。”
李太后道:“哀家又不是没试过。刘守有的事,你这猴崽子也清楚。。。”
张鲸道:“启禀太后。奴婢的意思是,不要在锦衣卫中安插人看住贺六。应该在贺六的枕边,放一个人。”
李太后道:“你是说,赐给贺六一个小妾?不成不成。哀家如果这样做,如何面对白笑嫣?”
张鲸道:“太后,您给贺六赐妾,是对贺家莫大的恩典。贺夫人应该感激您才是!再说了,贺夫人已经四十多了。为了给一门忠烈的贺家开枝散叶,她也应该同意贺六纳妾啊!”
李太后点点头:“嗯,你说的很有道理。你可有什么人选?”
张鲸道:“太后,一日夫妻百日恩。魏文帝曹丕当年,为了看住司马懿,将美人柏灵筠赐给了司马懿。哪曾想,柏灵筠跟司马懿日久生情,竟将曹丕赋予她的使命忘得一干二净。到最后,柏灵筠干脆当起了司马懿的贤内助,帮他窃得了魏国的大权。奴婢看,太后赐给贺六的这个小妾,一定要跟他有深仇大恨!这样,她才能死心塌地的为太后效力。”
李太后惊讶的说到:“张鲸,没想到你这小猴崽子竟有如此的心机。你别卖关子了,直接说你的人选。”
张鲸道:“太后,这回贺六出京,是去江南缉捕饱学鸿儒何心隐。奴婢听闻,何心隐有一美貌的女儿,名叫何芳晴。她年芳十九,才色冠绝江南,号称江南才女。贺六要是抓了她的父亲,她自然要对贺六生出十分的恨意来。不如李太后开恩,赦免何芳晴,将她赐给贺六做小妾。。。”
李太后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张鲸:“张鲸,你的心机,不亚于你的干爹冯保。”
张鲸道:“太后谬赞了。奴婢即便有些小聪明,在太后的大智慧面前,也不过是不值一提罢了。”
张鲸为了挤掉冯保,做上司礼监掌印。天天在万历帝面前说张居正的坏话,在李太后面前说贺六的坏话。因为只有先除掉冯保这两个强有力的盟友,他才有机会一击制胜,灭掉冯保,取而代之。
李太后品完了龙井茶,吩咐张鲸道:“去宣贺六入宫。”
贺六进到坤宁宫大殿,叩拜道:“臣贺六,叩见李太后。”
李太后道:“罢了,起身吧。你要出京缉拿何心隐了么?”
贺六回禀:“臣打算明日动身。”
更S新最Lk快上tN@Ej
李太后点点头:“何心隐诽谤首辅,私自结社,居心叵测。这样的人一定不能留。哦,对了,他有个女儿,名叫何芳晴的。年少懵懂,对她父亲的不法情事一概不知。哀家看,何心隐有罪,其女无罪。到时候,你将何芳晴带回京城来,交给哀家。”
贺六有些奇怪。太后怎么突然说起何心隐女儿的事情来了?
不过李太后懿旨已下,贺六只得叩首道:“臣谨尊太后懿旨。”
李太后道:“罢了。哀家乏了。你退下吧。”
万历六年春,贺六出京,直奔江西南昌。
这趟出京办差,他带上了自己的儿子贺世忠。他打算让儿子跟着自己,好好出京历练一番。
第582章 王阳明
江西,南昌,文成公王阳明祠堂。
贺六和儿子贺世忠,恭恭敬敬的给阳明先生的神牌上了香。
贺六凝视着阳明先生的塑像。他仿佛看到了六十年前的那一幕。
六十年前,宁王叛乱。十几万叛军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明军节节败退。江西当地的官员们,要么放弃抵抗,逃往外省。要么直接投降宁王,做了叛臣。
在江西丰城县,没有一兵一卒的王阳明,手持一把利剑,拦住了成千上万的明军溃兵!
溃兵们朝着王阳明大喊:“宁王的叛军马上就要打到丰城了!大人,您跟我们一起跑吧!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王阳明坚定的对这些士气全无的残兵败将说道:“不!停止这羞耻的逃跑吧!留下,跟我一起,挡住宁王的叛军,收复丢失的城池,一直打到南昌去,彻底平定这次叛乱。”
溃兵们哄然大笑:“挡住宁王的叛军?你凭什么?”
王阳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就凭我是王阳明!”
溃兵们凝望着眼前这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他们隐约觉得,或许,这个人真的能够帮他们重整旗鼓,击败叛军。
于是,溃兵们留下了。
王阳明依靠几千散兵游勇,巧施计策,竟然挡住了宁王的十几万叛军。他又协调各省派入江西平叛的客军,绕开叛军主力,直取宁王大本营南昌,仅仅用了四十三天,便平定了自建文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藩王叛乱。
六十年过去了。或许只有贺六眼前的这座泥塑像,还记得一介书生王阳明当年在千军万马中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