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麦子用的,把麦子放进去,出来就是麦粒了,不用把麦穗挑回来晾晒!”杏儿昨晚已经听陈旭大致说过一遍了,因此记得很清楚。
“啥!?真的假的?”马大伯和几个村民顿时吓了一大跳,一个个都惊疑不定的看着这个模样奇怪的东西。
“大伯,这是我昨天突发奇想做的一个东西,还没试过,等过几天麦子成熟了弄到地里试一下才知道效果!”陈旭笑着解释。
“还等啥,今年天气一直很晴朗,我昨天去地里看过了,麦子收割已经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就弄过去试试就知道了!”一个心急的村民兴奋的说。
“弄过去干甚子,大根和四毛赶紧去田里砍两捆回来就行了!”马大伯大手一挥说。
“对对,砍些回来先试试效果!”另一个村民也赶紧点头。
然后大根和四毛两人丢下手里的藤筐提着刀转身就往河滩上跑去。
陈旭也赶紧把最后两块木板弄好盖在脱粒机顶上,把整个料斗完全遮盖起来。
顶上的木板都是活动的,用的时候盖起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打开,方便清理料斗,一旦转轴被磨损过度或者损坏,也方便修理。
“来了来了~”
不到二十分钟,大根和四毛两人各自扛着一大捆麦子风风火火的冲过来丢在凉棚里,摸着额头的汗催促说:“快脱给我们看看!”
“大石,摇把!”陈旭有些激动和忐忑的把一块木板平放在脱粒机的入口处,当做进料平台,然后拿一个藤筐放在侧面的出料口下面接着。
“欸!”牛大石答应一声,激动兼紧张的握住摇把开始转动起来,看着料斗里面的主轴转动的越来越快,陈旭拿起一束麦子慢慢的伸进入口,伴随着扑扑啦啦一阵清晰的声音响起,站在出料口旁边的杏儿惊喜的嚷嚷起来,“呀,麦子出来了麦子出来了!”
“真……真的脱下来了!”马大伯几个人都挤到出料口一看,果然有稀稀拉拉的麦粒从出料口蹦出来落在藤筐里面。
陈旭的手翻动了几下,看着所有的麦穗都被主轴上的竹钉打过一遍之后把麦秆拿出来看了一下,发现麦穗上的所有的麦粒几乎都已经消失了。
“马大伯,你看看效果!”陈旭把手里的一把麦草递给马大伯。
“好……好……比晾晒后脱的还干净!”马大伯看着手里的一把麦草激动的浑身都在哆嗦。
“那就好,等我把这两捆全部脱完再看效果!”
陈旭也松了一口气,只要能够保证脱粒脱干净就行了,最怕的是脱的不干不净还要收拾麦穗,那还不如干脆用老办法。
于是接下来牛大石摇把手,陈旭不断的往进料口喂麦束,数量也由少变多,速度也由慢变快,虽然陈旭一直为了看到脱粒的效果控制速度,但几分钟后两大捆麦子还是都脱的干干净净,变成两捆整齐的麦草堆在旁边,而脱出来的麦子也从微微倾斜的出料口流出来落在藤筐之中,此时已经堆积了小半框。
里面还夹杂着一些被打碎的麦穗头、麦秆和叶片,但绝大部分都是很干净的麦粒,只需要简单用手处理一下就达到了以前晾晒后反复用藤筐筛两三遍的级别。
“简直太神奇了,有了这个脱粒机,恐怕一家只需要三五天就收割的差不多了,而且还干净省力!”一个村民蹲在藤筐前面,抓着一把麦粒惊叹不已。
“小旭,这东西做起来简单吗?”短暂的失神之后,马大伯一把抓住陈旭的胳膊激动的问。
“不难,如果人手够多,把木料备齐,一天做两三个没有问题!”陈旭点点头说。
这第一个样品不过是照葫芦画瓢初次设计,做工简直一塌糊涂,但没想到效果竟然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麦粒脱的非常干净,只要有人手帮忙,他只需要设计然后让人按规矩制造,应该说几天时间每家弄一个完全不成问题。
结实程度暂时不用太过考虑,只需要能够坚持上三五天把麦子收完就行了,现在赶工都是用刚砍伐的树木制作的,还没晾干,放置时间长了肯定会变形甚至开裂,但明年还可以再做不是,更何况明年会发生什么变化谁也说不清楚。
“大根去通知其他人,让他们放下手里的活计带家伙赶紧过来帮忙,让小旭把脱粒机多做几个出来!”
“四毛和二壮你们带一群小子去山上摘茶叶,注意安全,有什么情况就大声招呼。”
“等会儿人到了,需要什么小旭直接安排,我们赶紧准备……”
马大叔一连串的指示下来,一群人便四散而去。
陈旭或许只是为了减轻劳动负担,还不知道这个脱粒机的重要意义,但作为村里资格最老的农民,马大伯却考虑的更多,有了这个脱粒机,即便是刮风下雨,也能抢时间收割麦子,而不会像以前一样看着收回家的麦穗晾在场地上被一场暴雨完全泡成泥浆。
被水泡过的麦子是不能用来交田税的,只能留下来自己吃,而且如果来不及晒干的话,很容易就会霉烂发芽,然后一年的收获变成绝望,曾经有几年,村里饿死过好几个娃,那种痛马大伯深有体会。
第67章 品仙茶会
小河村一直往南两百里外,有一座大城。
近四丈高的城墙由青石和夯土构成,看起来异常雄伟。
一条碧波浩荡的河流从东北而来,蜿蜒从城池东南绕过之后往南方而去。
此时傍晚十分,天色渐暗,随着一阵低沉的牛角号声在城楼上响起,四座城门陆续关闭,同时城楼上也有松明火把次第燃起。
宛城,南阳郡郡府所在地。
按大秦律,夏日酉时,冬日申时,城池必须进入防御状态,收吊桥关闭城门,城内也有兵卒开始巡逻,正式进入宵禁状态。
但此时已经不是诸国争霸的时期,天下如今进入大一统状态,因此宵禁也变的非常松懈,只要不是明火执仗的打家劫舍,巡逻的兵卒也并不会阻扰和干涉。
既然是南阳郡城,城内城外的气象自然和山野乡镇不同,比之雉县县城也大为不同,不光城墙要高大雄伟许多,城池规模也扩大了数倍不止。
城外阡陌纵横,大片大片的农田彼此相连,田地里麦苗随风起伏,麦穗发黄已经进入了成熟状态。
农田四周数十里的范围内绿树成片,一个个村落彼此相隔不远,零零散散聚集着数千户民居,鸡犬之声充耳可闻。
在绕城而过的河岸边,密密麻麻的聚集着数百家铜铁作坊,四周成片都是低矮简陋的草棚,里面居住着大量没有户籍的流民的奴隶。
宛城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最中心的位置,北接洛阳,南通荆襄,西望咸阳,东眺商丘,因此在交通上属于绝对的中心,是南来北往咽喉要地。
而秦始皇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迁六国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于此,因此这里不光农业发达,商业也异常发达,特别是铸铜和炼铁,更是成为大秦的重工业中心。
宛城内人口更加密集,人口不下十万,除开纵横交错的中央两条主大街之外,大小街道密密麻麻,各种土石竹木民居一栋挨着一栋,东南西北具都和后世一样,按照不同的工种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群体,建筑样式也略有差别。
城西手工业者多,这里聚集的大多是竹木麻陶等生产和经营者,因此房子多以竹木为主。
城东主要是以粮食和肉菜为主,聚集的都是宛城附近的富裕之家,因此家家户户都是有小院的木石民居。
城北云集的都是南来北往的货商,牛马货车络绎不绝,因此房子修建的比较宽大,甚至还出现了大量专门提供住宿和提供饮食的客栈和饭店的雏形。
而城南最为繁华,这里不光聚集着大量迁居过来的六国富豪和盐铁商人,而且还存在大量依托这些富豪生活的方士和儒生,他们和富豪形影不离,互相依存。
在这个时代,读书绝对是有钱人才读得起。
而这些盐铁商人和富豪刚好是钱多人傻的类型,他们需要自己的子女得到良好得到教育,学到先进的文化知识,因此就会供养这些方士和儒生,同时也需要方士和儒生为他们出谋划策甚至是勾连官府,而这些方士和儒生也投其所好,用自己所学为富商服务,换取自己优越的生活。
而这些方士和儒生,就和后世的公知大V差不多,动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为给自己提供优越生活的富商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