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是一个来自黑森的植物学学者,这是一个很冷门的学科,不过,他相信这门学科可以帮助他在大明得到一份研究工作,毕竟,大明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学校。在好望角的时候,他就已经打听好了一切,船上许多做着天堂梦的人,都在好望角的明国殖民地下船了,他们大都沦为了明国农场主的契约劳工。
“我们要在那里申请签证,如果没有申请到签证的话,我们也许可以在周围的封国碰碰运气。”
相比于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弗里,约翰蒂洛森却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签证。
船很快就要进港了,船上的的人都很激动,无论是明国人,还是船上的西洋人,毕竟在海上呆了这么久,大家都是渴望着重新踏上陆地。
这是这艘船的终点。再往帝国内部,就是国内航线,有专门的商号负责那些航线。
而作为外国人的约翰蒂洛森和弗里海德里希等人,都需要在南天门申请前往本土的签证,所以收拾了一下行李,约翰就下船了。
下船之后,约翰和弗里一行人,直接去了位于码头旁的南海关大楼,然后在签证处开始排队,在排队等待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人几乎来自整个欧洲,他们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所有人都试图向天朝的关员证明,证明自己拥有天朝所需要的才能,从而获得签证,获得进入天朝的机会。
在轮到弗里的时候,约翰看到他准备了许多材料,也许都是植物学方面的材料,听着他在那里解释着植物学上的知识时,约翰甚至都佩服起那些关员了,他们怎么能够辨别出这些人中,有那些人真正拥有明国所需要的才能的呢?
对此,约翰当然不清楚。而且他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弗里,很快就轮到了他了。毕竟,这里有十几名关员同样处理着签证事务。
“你叫什么名字?”
“约翰蒂洛森,我来自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也曾在牛津大学就读,这是我的邀请函”
其实,这一切可以不那么复杂的。只需要一封邀请函就可以了,而约翰蒂洛森的邀请函正来自来自大名鼎鼎的牛顿牛博士。那名关员在看到邀请函后,接下来的问题往往都是象征性的问题。
不过,只是几分钟,海关关员就在一张纸上盖下了印章,然后笑着用英语对约翰蒂洛森说道。
“欢迎你来到大明!”
第345章 初抵天朝(第一更,求支持)
欢迎来到大明!
从南天门到广州,在通过海关之后,约翰蒂洛森抬头看着眼产有这座陌生的城市,心里浮现出一个念头大明帝国,我来了!
大明帝国!
相比于的南天门,这里才是真正的大明,南天门,不过只是大明的边域罢了。
约翰蒂洛森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
对广州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里的人很多。不过,尽管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这里和南天门不同,在南天门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不仅有欧洲人、印度人甚至是黑人。但是在这里只有明国人。
“现在的大明落下了一道铁幕,你根本就不知道铁幕的背后是什么。”
几年前,被迫离开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如此形容大明。铁幕为何会在大明落下?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但他们并没有封闭自己的国家,至少没有完全封闭,他们的商船队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航行,他们的移民仍然源源不断的进入各个殖民地,他们的商品仍然销往全世界。
但外国人想要进入大明的本土,必须要有签证。
尤其是随着葡萄牙人离开澳门之后,欧洲对大明的了解变得更为闭塞了,尽管每年有都有大量的欧洲学者拿邀请函来到大明,但是欧洲对于大明却越来越不了解了。
而约翰蒂洛森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了解些时的大明。
穿过港口,慢慢的走进了城市里。街道两边都是明式的建筑。街道两边有很多餐馆、酒吧、杂货店,水手三五成群的混迹其中,尽管在游记中曾看到过在大明帝国的本土内陆,欧洲人总会引起众人围观,不过约翰还没有碰到这种烦恼。有时候,他还可以碰到一些打扮与明国的女人无异的欧洲女子,甚至数量还不少。
“看来,确实有很多欧洲女人嫁到了大明。”
约翰蒂洛森并不知道,实际上,那些女人都是以婢女的身份来到大明的,她顶多只能顶为侍妾。
走马观花的在广州逛了一圈,不知不觉已到了吃饭的时间。对于吃什么,约翰并不在意,作为传教士的他,从来不在乎这些。而且在广州他并没有看到一家欧洲餐馆,最后只是在一家普通的餐馆里吃了一顿简单的明式的午餐,厨师的手艺很不错,菜的味道也不错,约翰吃的很高兴,就像在南天门一样。
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饭菜。
当太阳西垂,约翰并没有去旅馆,而是坐在街心的花园中,看着路灯,几乎所有与大明有关的游记中,都有过“不夜城”的描述。这当然也是他最好奇的地方。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坐在长椅上的约翰,看到有人过来将一个个油灯装进路边的灯柱顶端的灯箱中,油灯的亮光映亮附近十几英尺远的街道。尽管天色已晚,但是街上的人们并没有去休息的意图,街道上依然人来人往,路灯照得街道如同白昼一般。
“我的上帝,如果每天他们都点亮一夜的油灯,那这一夜需要浪费多少钱?如果全国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我的上帝,如果是英格兰,英格兰会破产的!”
不过尽管怀揣着好奇,但逛了一天,已经很累了的约翰,还是很快就在旅馆里睡着了,在昨梦中度过了在大明的第一个夜晚。
“请问,最近的邮局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晨,约翰在用早餐的时候,特意问了一下餐馆里的伙计。在欧洲的时候,他就听说在大明有一种叫做邮局的机构,只要付一定的钱就能帮他把信件包裹送到想牵到地方。
在前往南京之前,约翰需要告诉牛顿他抵达到南京的准确时间,所以他需要给对方寄一封信。
“先生,如果您要寄信的话,可以先写好信,然后在旅馆的前台取信封、邮票,到时候,旅馆会帮您把信寄出去,当然邮票是需要你自己买的。”
伙计说着一嘴并不流利的官话,相比之下,他的官话甚至都没有约翰说的流利。
“如果你要是拍电报的话,就需要自己去电报局,不过”
伙计打量了一眼这个外国人,试探着问道。
“你是归化人吗?”
“电报?你说的是那种无论多远一天就可以收到电信吗?”
约翰好奇道,在欧洲的一直都有一个传说,几乎所有人都曾提到明国有一种“电报”,是一种借助电流传递的信件。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理,但是它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即便是相隔上千英里,传一封信也只需要几个小时。
这可能吗?
在整个欧洲,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夜谈。
可约翰知道,这是真实的,因为不止一个传教士或者学者提过电报,就是在牛顿的信中,也曾不止一次提到过电报的便捷。
但是,相比于用火车、邮船以及马匹组成的邮政网,没有人能理解电流是怎么传递信件的,所以直到现在在欧洲有关电报的书籍仍然为零。
“是的,不过,先生,如果您不是归化民的话,是不能通过电信局拍电报的。”
一个简单的限制,使得约翰放弃了前往电信局的念头,他来到旅馆的前台,要了一张信纸。在信纸上写了他抵达南京的日子。
在寄信的时候,约翰发现只要在信封上贴一种特殊的小纸片就行了。
“这就是邮票吧!”
拿着那张小小的邮票,约翰惊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