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60节

西夏是娃样子,有些事还是需要提醒的。鉴于前朝异族将领的品行,相信朝廷的臣工能把握好。

几千贵族,几十万军卒,要说杀,就是赵曦也做不出这样的决定来。所谓王道还是霸道,重点在本质,而不是表面。对于如何操弄人,赵曦对于内阁还是信任的。

······

战争结束了,这次应该是真的结束了。

兴庆府遣使的频次越来越频繁了,借过前线的西夏官员,品级越来越高了。

但是,大宋的前线各路大军,始终没有松懈,就是朝廷的诏令也是这样要求的:一日党项人不卸甲,就意味着战争随时发生,一日兴庆府未进京,就意味着西夏还存在,战争的目标未达到。

“入京?无条件投降?”

“回官家,确实如此。内阁一直没有对西夏进入实质性谈判,一直是礼部遣馆伴使在试探。内阁一致以为,西夏遣使的行为不对等······”

说白了就是拿捏,只是没想到兴庆府自己熬不住了。内阁诸位在这方面,确实得心应手。

“所谓战争谈判,到了目前前方的实际情况,已经是国朝胜利后如何赏赐党项人的情况。为避免党项人不切实际的幻想,鉴于兴庆、银夏一带的现状,内阁选择了拖延······”

或许这方法在目前是最佳了。

几十万大军,就集中在兴庆、银夏一带,西夏有几个主要产粮区、放牧区,国朝已经彻底拿下。在决定投降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整个西夏的命运······任由大宋揉捏了。

没办法,打不赢不用说,战争到了现在,党项人已经是连糊嘴都成问题了。

西夏的纵深已经被国朝压缩了,几十万将领军卒,加上兴庆府的朝廷组成,原住民,整个兴庆府就是大宋军不进攻,他们都无法维持了。

“着令礼部操持吧。西夏常备军就地解甲,按朝廷的既定原则,分类处理。那些所谓的控弦军卒,以无隐患为原则处理吧。”

赵曦也有些头疼,几十万人呀,安置确实是个大问题。

“官家,由于国朝各地产业发展的问题,本朝的雇工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了。有臣工建议,是否可以将降兵为奴······”

赵曦一时有些愣。在赵曦的概念似乎没有奴仆这个概念,再加上本朝也没有奴仆的说法。

“可,内阁拟定方案吧。”

大宋没有奴仆,可在西夏却是有奴仆的,或者说,有些军卒本身就是奴仆。赵曦想了想还是恩准了。在某种意义上,被国朝的产业主雇佣,对于党项人,或许比他们原本的生活还优越。

第744章 战争结束之后(下)

西夏贵族进汴梁接受封赏……最起码从名义上是这样的说辞。

西夏这个国度已经不存在了,党项这个种族,也即将被各种方式划分,是到汴梁投降,还是接受封赏,赵曦并不在意说辞。

虽然朝堂的臣工有些微词,也被允许产业主到兴庆府收售降兵的消息压回去了。

对于现在国朝产业主的困境,赵曦很理解。

就如后世,同类产品过多,技术难以改进,降低人力成本就成了产业主首选的办法。

然而,就国朝如今的状况,在人工这一块,是求大于供。国朝各州府郡县大力发展产业,对于人工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反而让人工成本进一步飙升。

这还是工坊城出售的产业技术,都是一次性买断,不是逐年收取利润的模式。

就目前国朝的这些产品,赵曦知道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对他而言也很容易。但是,赵曦并无意介入。

自己就是指引和方向,既然把一些理念带到了这个时代,发展还是靠这个时代合适。

大宋本来就是赵曦所知的科技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他相信,随着国朝产业的大量投入,势必会由量转为质变,这是普遍道理。

所以,即便是工坊城,赵曦都没有再过多的干预。

能领先这个时代一步,对于大宋足够了。迈的步子过大了,没有基础支持,只会是拔苗助长,空中楼阁,不是长久之计。

赵曦可不信每一代都会有像他这样的魂穿帝王……

引导,让这个时代去夯实基础。赵曦相信,从现在开始,大宋会永远领先于这个时代。

这一次,战争是真的结束了。

不出所料,各路主帅尽数被朝廷召回,甚至连副帅都一并进京受封了。

从西夏兴庆府缴械那一刻,朝廷就将西夏原本的辖区做了调整,进行了州府郡县大划分。

同时,几路大军也按照国朝州府郡县驻军的模式,进行了改变。

赵曦其实认为还可以再放放,或者说最起码留一路主帅主持西北军务。

“官家,大军远征两年余,各路将帅背井离乡,为国征战。如今西夏王室贵族入京,朝廷受降,又如何能缺了有功之臣?”

“正如官家所言,各路大军并无主次之分,如此盛大的庆典,撇开任何一位将帅都不合适!”

赵曦心里清楚,这是内阁大臣对武将根深蒂固的戒备,可理由却冠冕堂皇。

有些事真不是短时间可以完全避免的。

即便是这一次没有所谓的首功,没有任何一位武将在明面是众矢之的。依然有弹章在内参出现了。

国朝每一次征战结束,都是一次大范围弹劾武将的风潮,除了赵曦亲征的两次,从来没有改变过。

这一次也没有例外。

“再出现有单独弹劾武将的弹章,着令随军监察官与文佐官,以及撰写弹章的臣工,一并到政事堂质询,朕与内阁旁听!”

“属实者查办,道听途说,恶意诬陷者,依监察条例相应条款治其罪!”

“另外,为示公正,可让各路大军文佐帅的行军作战记录,在内阁与朝廷重要议政传阅!”

谁都知道,配备了监察官和文佐帅的大军,即便是有错,也是整一路大军领导层的集体错误。

那些借战事结束,准备用国朝文武之别博名者,这一次算是触犯了众怒。

勤政殿的质询,一次次的让投机博名者受罚,才遏制住了战后弹劾武将的风潮。

甚至连弹劾偏师在沙洲扶持所谓的非朝廷势力,都没有被监察衙门立案!

首节上一节860/10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