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皇家农庄开始 第255节

张沟扯了扯嘴角,刚想开口,王平安笑道:“这个不用拒绝,既然咱们说了给你,你安心收下就是了。

谁也不可能说什么,陛下那边咱们已经请示过了,那么以后你继续走仕途,也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影响的。”

张沟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作揖笑道:“既然几位师叔赏赐,那弟子就从命了。”

李显满意的说道:“好好做,五千万的资金量,一年哪怕赚百分之二十,你每年也能分到一百万贯,现在哪怕钱好赚了,可一年敢说能赚这么大数目的人也不多。”

财富来源于创造,王正则是起到了提高生产力的作用,财富的总量提升了,钱自然就好赚了起来。

当天张沟就和李贤、王平安去了一趟钱庄,把一千万贯的资金划拨给了两人。

钱庄负责人仔细核实了三人的身份,还有所有的文书之后,才给三人办理了业务,一个时辰之后,钱庄负责人把两个大木箱交给李显和王平安,说道:

“这是一万张钱庄的本票,按殿下的吩咐每一张都是一千贯,这些本票暂时还无法流通,必须得三个月之后,由长安中枢钱庄下发特殊指令后,才会有它们的实际价值。

每一张上面不但有最新的防伪标识,还有它们特殊的编号,它们的流通时间是三年,不管如何,三年之内都必须得去钱庄转存,不然会过期作废的,这一点殿下一定要牢记。”

钱庄除了负责发放纸币外,为了方便大额交易,自然也弄出了本票这种东西,不过操作上面就比较麻烦了,所有本票都得三个月生效,有效期还只要三年。

钱庄现在已经普及到了州,只是各州只能发放纸币,而没有出具本票的权利,倒是可以接受本票。

虽然麻烦,可本票却依然被大商人青睐,因为随着交易量越来越大,大额交易的时候,就算是纸币也还是繁琐了一些,这种一百贯到一万贯一张的本票,才是首选。

反正有钱庄担保,只要拿着本票,在各州存取都不是问题,用来缴税都可以,大商人们也没什么好怕的。

李显和王平安在禁军的护送下离开钱庄,上了马车后,李显拍了拍箱子,笑道:“现在就是方便了,一千万贯啊,要是黄铜钱,不得几万辆马车来拉,就算是大船都得装好几船,现在两个箱子搞定。”

王平安点了点头,笑道:“也就是本票了,哪怕是一百文的大票,都得几千辆马车来拉才行。”

李显从怀里摸出一张长方形的本票,看了看上面李治的头像,然后对着阳光又看了看显示一千贯的水印,一边拿着本票甩的啪啪响,一边对王平安问道。

“平安,你说咱们拿着这张本票去仙境,能得到啥待遇?”

王平安斜着眼睛看李显,“在仙境能得到什么待遇我不知道,你回长安之后能得到什么待遇,我倒是能猜到一二,你想听吗?”

“无趣。”

第二百八十七章 南召基调

李显也就是想象着乐呵一下而已,以他的身份,根本看不上仙境里面的那些女子。

马车路过宜春院的时候,李显眼中不但透露着不屑,甚至还有些厌恶。

两人回到宝安县和房沼继续搓了一顿后,就直接开始启程回临源县了,反正王镇和吴优才出去一个十多天,怎么也没有那么快回来,继续留在这边也没什么事情,拿到了钱,自然就得回去了。

来的时候用了两天多,回去就得二十多天了,李显看着前行一丈倒退五尺的船行方式,咧着嘴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

王平安递了一把荔枝给他,吐出嘴里的荔枝核笑道:“耐心些吧,上水就是这样了,毕竟这边河流并不开阔,可不敢满帆行船。”

李显点了点头,剥开荔枝吃了一颗后,叹了口气说道:“其实像咱们不带货的情况下,走陆路应该还要快一些。”

“陆路确实更快,却也快不了多少,而且比水路辛苦许多。”

李显撇了撇嘴,不满的说道:“岭南都已经这么有钱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官道重新修整一下,要是全部修成更平整的水泥路,走陆路就没那么辛苦。”

王平安想了想,解释道:“岭南其实更注重商业,现在他们把沿海航道探查清楚之后,货物压力解决了,陆路的修整事宜多半被搁置了起来。

想要修整官道,多半得等整个岭南都繁荣起来之后才行,嗯,倒不用达到宝安县那种繁华,和中原普通州县的程度差不多,应该就会考虑修整官道了。”

“那不得等一二十年啊?”

“差不多。”

岭南现在的繁华只是局部地区而已,主要集中在宝安县周边最繁华,次一点的地方就是珠江流域和沿海,毕竟出产必须得方便运输出去才能值钱,有钱才会繁华起来。

其余运输不便的山区,多半都还是老样子,想要把岭南整个开发出来,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不过随着渝州一系的逐渐深入岭南各地,主要是各种技术的传播,岭南繁华的进程倒是加快了不少,随着人口的繁衍,土地自然会被更多的开发出来,有人有地,自然会繁华起来。

李显无聊的四处张望,看见岸边有人正在割甘蔗笋,不由好奇的问道:“他们那甘蔗笋好像也不怎么密啊,干嘛还要割掉一些啊?”

王平安打量了一眼,笑道:“人家这是专门卖大甘蔗的,种一根就卖一根的钱,自然得控制间距才行。”

“大甘蔗不是挑选大一点的出来卖就行了吗,怎么还要专门种?”

“那不一样,比如一亩地亩产甘蔗一万斤,他们这样种,那一万斤都是大甘蔗,那种密植的产量差不多,可是五千斤大甘蔗也不一定挑得出来,而且质量也没他们的好。

如果他们这种一文钱四斤的话,挑出来的那种就是一文钱五斤,而送到糖厂里面那种可能一文钱得七八斤,有些地方甚至一文钱十斤。

这么一比较,他们这么种植划算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听完王平安的解释,李显恍然的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他们不知道种植的时候就种稀疏一点吗?干嘛现在又来割笋,既浪费种子,又麻烦的。”

王平安摇了摇头,继续解释道:“那不一样的,甘蔗种子哪怕挑选过,也不一定全部都会发芽,这样密植之后再割笋可以保证间距,不然补种起来更麻烦。

以前父亲第一次在渝州种植甘蔗,哪怕是嘱咐了人家买种植,运送到渝州之后,依然有三成一半虫蛀一半损毁,挑选不仔细很容易就给种下去了。

呵呵,我娘亲说她第一次吃红糖,就是吃的那些烂甘蔗熬出来的红糖。”

李显感叹道:“没想到种个甘蔗,门道也还挺多。”

王平安,点头笑道:“世间求活就没有容易的,做一行就得精一行,对于这些事情,我也不过是略知一二而已,道馆和渝州都有专门研究这个的。”

李显皱了皱眉,说道:“他们两个地方这么重合研究,会不会造成浪费啊?别的不说,那些家伙的俸禄可是很高的哪里。”

王平安摇了摇头,解释道:“应该不会,道馆主要还是研究各种矿物和微生物对农作物的效果的怎么样,而渝州农家那边才是真正对各种农作物在全面研究。

其实两个地方属于互补性质,这么说吧,道馆只看农作物的反应,而渝州农家则是需要想办法把高产量的农作物普及开来。

他们的俸禄确实很高,不过相比他们的成绩,那点俸禄还是给得很划算的。”

李显挑了挑眉,问道:“就凭他们花费十年的时间,才把麦子和稻子的产量提高了一成多点?”

王平安笑了笑,说道:“一成看起来确实不多,可是咱们大唐面积大啊,合计一下,一成的产量也不少了,再说,不是还有大白菜和各种果蔬都高产了吗?

那也是从侧面解决了口粮问题的,还有各种牲口也因为他们的研究养殖的更好了,那也能节约不少粮食啊。

首节上一节255/3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