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吹牛开始 第474节

  但是放在现在,意味着只要你的成绩能及格,就能入仕为官,无非就是因为成绩好坏,去的部门不同罢了。

  但是对于寒门来说,能够入仕就知足了。

  但是在将来以后,随着人口的爆发增长,随着教育的全面展开,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上千,甚至上万人来争夺一个名额的现象。

  而朝廷又规定了每个人只有三次参加科举的机会,而且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之前。

  也就是说,读书只会给一个人借口到二十五岁,二十五岁之后,就用不了这个借口了。

  该干啥干啥去,哪怕没有考上功名,只要在学期间认真学习了,哪怕只学进去了一半,也是不愁找个工作赚钱养家的。

  科举取士虽然给了寒门一个参与的机会,打开了一个寒门上升的通道。

  可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在寒门身上增加了一道束缚?

  在他们的思想上画了一座囚笼?

  一个科举,一个梦想,牵扯到了多少人?

  有些人更是魔怔了都,结果一辈子什么功名也没有,更是放不下面子,不愿意放弃那所谓的幻想,踏踏实实的去利用自身所学过日子。

  而古代的文人,想要活下来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难。

  一个落榜的士子,有很多门路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家庭。

  例如说在家中开办一个私塾,价格合适公道,教授一些启蒙知识,不说十里八乡,就周边几个村子,来个十个学生就够勉强生活下去了。

  每逢过年在给人写个对联,谁家办事给人当个记账的,这不都是收入吗?

  真正生活难的,是那些眼高手低的人。

  所以,汉朝的这条规定一出,直接打掉了那些眼高手低的人的幻想。

  所以说,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的,每一项制度都有他的缺点,问题在于,上面想不想去改变这一点。

  至于说一年科举一次,会让外地的考生忙于奔波不利于考试。

  这个自然也是不需要担心的,你能想到的,朝廷早就想到了。

  除了洛阳书院以外,朝廷还正在修建北方恒山书院,东方会稽书院,南方岭南书院,西方关中书院这四座最高等级的学府。

  差不多到了明年,这四座与洛阳书院属于同一等级的书院就要坐成招生了。

  而再往后,科举会在六月初十这一天,同时在五座书院展开。

  五座书院的布局就是东西南北中,各个地方都兼顾到了。

  加上大汉的教育科举制度,跟历史上的朝代并不一样。

  历史上的科举是层层选拔,需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关,想要一步步突围出来并不容易。

  但是现在不同,现在的科举报名,只针对高等书院。

  而报名渠道,也只有通过高等书院才能上报。

  不论是应届的还是往届的,你要报名,就必须经过自己的学校来上报,而应届和往届都有专人在负责。

  同样,到了科举当日,学校所有角落全部清空。

  由禁卫军负责考场秩序,试题押运,由皇帝亲自点选正副使监考,吏部,礼部派官员协同。

  现在在洛阳书院是这样,将来其他书院也是这样。

  至于路途的远近,自然不是问题,只要修好了路,剩下的就好说了,无非就是早走几个月的问题。

  洛阳的一间客栈内,场面热闹但又相对安静。

  这两天洛阳城内的治安巡逻明显的严格了不少,任何胆敢在这两天闹事的人,一律重惩。

  而一些聚集了大量考生的客栈,也是禁卫军的重点关照对象,官府也同样对这里极其的上心。

  “大牛,吃点吧,这是老师亲自盯着你师娘做的,绝对不会有问题的!”一名三十来岁的男子苦口婆心的劝说着一名身着洛阳书院书生服的二十岁出头黝黑男子。

  但不论怎么劝说,那名学生始终只是摇着头,说什么也不肯吃上一口,甚至连水都不肯喝。

  “你这样是不行的,看看你现在的状态,就这样还怎么去考试?”中年男子愁眉苦脸的继续劝说着。

  “老师,学生真的不敢吃啊,忍一忍就好了,也就两天的时间,大不了到了里面我多喝点水就撑过去了。”王大牛异常坚决的拒绝了老师的好意。

  “你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在抗两天怎么能坚持住?”中年男子依旧劝说着。

  “没事的老师,我小时候在家经常三五天吃不上一口的,不也过来了吗,老师您就别劝了,这次我一定考个好成绩来报答您!”王大牛还是摇着头。

  对于自己的老师,他是绝对信任的。

  但是有些时候,不是单纯的信任就能解决问题的。

  对于王大牛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或许是玄学才对。

  你现在就是来个算卦的用胡话来劝说他,都比他老师,比他爹娘来劝说还要管用。

  当然,也不是王大牛不识好歹。

  而是这几年的经历告诉他,有些时候,你不相信玄学还真的就不行。

  有些事情真要是来了,就算是躲,你都躲不开他。

  出身寒门的王大牛好不容易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却在同一个问题上栽了,而且还不是一次。

  这让王大牛备受打击,同时也让他的家庭担负了更大的负担。

  王大牛在第一次科举之后就想找个工作了,凭他的成绩也不是找不到好的工作,但是家中父母不同意,说什么也要让他再考一次才行。

  

第635章 我最喜欢吃饺子了

  

  王大牛的父母也不是那种天天做梦都期盼着自己儿子当官的那种人。

  相反,两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他爹曾经还跟过皇帝起事,军事改革的时候因为年龄问题退了下来。

  虽然没有混上什么军官,但回到家之后分配了耕地,接下来日子过的也还不错。

  加上这几年工作的机会也渐渐的多了起来,但收入增加了,也经不住一个学生这么折腾。

  可王大牛的事情吧,说起来也真是玄乎了。

  王大牛的成绩还是不错的,班级里面一直是名列前茅,甚至在同一个专业排名都是靠前的。

  但人要是倒霉了,你就是躺着睡觉祸事都能到你身上。

  这不,第一次科举的前一天,王大牛就吃坏了肚子,结果拉的整个人都虚脱了,根本没有力气在站起来去考试。

  结果这人生的第一次就直接以缺考结束了。

  好不容易在父母老师的劝说下,王大牛熬了过来,等到了第二年。

  结果第二年还是以缺考而结束。

  等于王大牛啥都没干呢,两次科举机会就没有了。

  而且这次导致他缺考的原因并不是拉肚子,而是发烧,而且还是科举的头一天。

  你说这要是有问题吧,你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第一次的时候他吃的是大锅饭,几十个同学跟他吃的都是一锅饭,人家都没事,就他拉肚子了。

  这第二次吧,他住的是老师家。

  吃住都跟老师在一起,而老师和师娘也照顾的特别小心,结果谁能想到这次倒是没拉肚子,直接发烧了,烧的整个人都快糊涂了。

  你要说晚上着凉的也行,可晚上好好的,担心着凉甚至衣服都没脱。

  最后又是父母和师父双重劝说,王大牛这才坚持到了第三次科举。

  到了这第三次科举,王大牛便是格外的小心谨慎了,牢牢的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

  这次连他的老师也都有些慌了,但王大牛说什么都不肯在住在家里了。

  索性,他的老师晚上便也跟着来了。

  硬生生的坐在床边看了王大牛整整一夜,每次身上盖的踢开了就赶紧上去盖好,生怕再着凉发烧。

  至于老师为什么这么上心,当然是跟自身有关系。

  书院的老师也是有等级评定的。

  而唯一评定等级的标准,就是看你学生的成绩。

  王大牛是他这几年带的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悟性也都不差,很有潜力的一个小伙子。

  只要王大牛能够正常发挥,不说名列前茅,起码考个前五十是没问题的。

  而前五十足以让他这个老师提升一个级别了。

  一个级别或许看起来并不多,但是工资差距可是在那放着呢,提一个级别,工资不说翻倍,也增长了有一半。

  而且将来还能走上领导岗位呢,手底下明明有材料,却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种事情放谁身上能不上心?

  就是放谁身上他也得上心啊。

  但是这次王大牛这么小心谨慎,还是让他觉得有些不妥。

  可不论怎么劝说,王大牛就是不听,执意不吃任何东西。

  最后,饿了一整天的王大牛迈着稍显虚弱的身体步入可考场。

  “老牛,你的那头小牛犊子回心转意了没?”前脚送走了考生,后脚这些书院的老师们便相继闲聊了起来。

  能做的他们都做了,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科举对于考生们来说是决定命运的一次机会,对于他们这些当老师的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决定命运的机会呢?

  朝廷对于这些老师当真是一点也不友好,虽然工钱给的倒是不低。

  但是职位这东西,他更是能上也能下,不是说你带了一个好学生,等级上去了就下不来了。

  期限是五年,五年时间内,如果你的教学成绩明显下滑,那么就要降级处理。

  也就是说五年带一届,加上上一届重考的两次机会,如果成绩没有维持在一个水平线之内,是要降级滴。

  而超过了一个平均线,那么越级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你连续两届都出现了超过平均线的成绩,那么恭喜你,荣获十年不降级的荣誉。

  当你连续三届都出现超过平均线的成绩,那么恭喜你,这辈子都不用指望降级了。

  所以说,别羡慕人家某些人,人家做到的事情是你做不到的,人家吃的苦是你吃不起的,所以人家获得的待遇也是你享受不了的。

  当然,有些人打一出生就注定了这辈子不会平凡。

  “哎,说什么也不肯听,硬是要饿着肚子进考场,这接下来可是还有两天呢,我真担心他会晕倒在考场上。”老牛满脸郁闷的说着。

  “他现在谨慎一些也没错,倒是你这运气是真的差,说你运气好吧,倒是赶上时候了,带了两届,说你运气差吧,好不容易出了这一个,还出现这么多意外。”同僚也十分无语的感叹道。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竞争固然存在,但却没有那么激烈。

首节上一节474/5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