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10节

“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蔡锷眼睛湿润了。这本是他的心里话,被面前这小子道了出来。“吾道不孤啊”,他想。

天可怜见,张作霖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这样高大上的话。这一番豪言,都是张汉卿自己琢磨出来的好不?当然,张作霖让他伺机离京是真的,无他,可以放心地混水摸鱼讨价还价捞点好处呗。之所以兜这个底,是张汉卿自己没有底气能够安然离京----毕竟自己势单力孤人生且又地不熟。面前的这个蔡将军可是有很广的人脉的:他自己可能不方便出逃,但安排自己这样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小人物应该还有办法的。不怕他不出力,有自己便宜老爸“同道”这个身份,又有“兵谏”这个诱饵,他怎么着也得把自己平安送出去不是?

而且话说回来,他心中还有很多想法若要付诸实施,眼前人倒是可以有大力借助的:以他的人脉,总会认识些人物,如果他希望父亲能够在反袁大计中起到重要作用,让父亲坐大是应有之义。哪怕他稍微推荐一二,对亟缺人才的奉天都是极好的。

他为他自己打这个主意而脸红,毕竟年幼,脸皮尚未修炼到厚黑的程度。但蔡锷还以为是他太过激动,不但不以为杵,还为国家有这样心怀正义的接班人而欣喜。他兴奋地站起来,拍拍张汉卿的肩:“汉卿,我心甚慰。你且安心住下,真到穷途匕现的那一天,一旦事有不妥,我会首先安排你出京。”

这一拍,拉进了叔侄两人的距离,更让张汉卿的心跟着蔡将军走到一起了。乱世啊乱世,还有比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更贴心的承诺吗?恩人呐!

既已说开,为了张汉卿的安全,有些事情还是要让他谨慎的,这里是蔡锷的主场。所以蔡锷叮咛张汉卿:“在此期间,远离政治,不管外界纷扰,不要参与进来,徒惹注目,与事无补。”

他说得是肺腑之言。从今年元月起,袁政|府舆论控制越来越严苛:春天,别号“吴虎头”的北京《国风报》主笔吴鼐、原北京《皿煮日报》总编辑仇亮,因反袁先后被枪杀。

6月8日,袁世凯政|府内务部下令查禁《救国急进会宣言》、《救亡根本谈》、《纪念碑小说》、《中国白话报》、《爱国晚报》、《救亡报》、《五七报》、《公论报》等报刊小册子。

9月6日,仓皇离京的名记者黄远生在《申报》刊出启事,拒绝担任《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撰述;10日,“以赞助帝制运动为宗旨”的《亚细亚日报》上海版创刊当天,就收到读者勒令停刊的警告信;第二天,即遭袭击。

在这种形势下,咱们的未来少帅看来只有埋头用功读书以待变动一途了,不过想想,似乎做不到心止如水啊。对张汉卿而言,时时刻刻处在别人的威胁下能读得进书才怪!再说了,时不我待,现在读几本书能够达成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吗?多了百年的见识已经是无比珍贵的财富了,需要再多几本书撑门面吗?

张汉卿经常在想:自己穿越后到底干了什么?除了凭历史的经验讲了几句惠而不贵的方略外,对老爸的帮助真是太少了,而老爸,才是落实自己想法的基石啊。一句话,奉系抓住权力的力度越大,自己在其中施加金手指效应的机会和能力才越大。

在这里,虽然充满危险,却又是安全的。因为知道张作霖在历史上直到袁大总统快断气了才真正反目。自己要加快奉系前进的步伐,是不是也能出点子力气?

在这个乱世,依靠别人都是不行的,就是老爸张作霖也一样。在历史上,即使强大如奉系,也在内部埋藏着不和的种子;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真正让自己的替身如贻臂使地管理这个后来庞大的军政集团不过三年的时间,其间还多亏了前后两个大帅:孙烈臣和张作相。而即使是这个集团能够团结在自己周围,老实说,其中很多人的能力以及志向不足以施展他的抱负。

东北一隅太小,虽然也有不少人才,但其中的大多数大局观不够…

来到这花花世界,想做些什么事,还需要自己的班底啊。谭海可用但只是一介武夫,高纪毅也不是在军政上有特别突出能力者,想做出点大事业,需要大批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他们都在哪儿呢?

主要是自己名不彰身不显吧,谁又会傻乎乎地跟着一个半大孩子呢?就是诸葛亮,也是看中了刘备的身份还有他颠沛流离的阅历的。算了,看缘分吧,以后时常保持着一颗“一饭三吐哺”的心好了。在一切都要看脸面、资历的民国,先跟着老爸混吧,借壳生蛋,然后再择机行事吧。

不过老爸的日子真不是太如意,作为长子,虽然还未参预军机,但是张作霖向日本人借了几次款他是知道的,这些钱都用在装备一个27师上了。手头实在是紧啊,老爸连保养火炮的钱都没有,更别说维修和建造的能力了。以这样的财力,什么时候才能够有大发展啊?

不管做什么都要钱!深知张作霖财政窘境的张汉卿决定,利用蔡大将军在京城的人脉,为奉天财政的增加尽一份力。当然自己现在对北洋人物是一抹黑,需要仔细商榷再下对策吧。

说干就干,张汉卿可不是优柔寡断的人。骨子里的二愣子精神加上清晰的“职业”规划让他迅速地想到,面前的这个空架子将军还是有几两肉可榨的。

“欲谋大事,岂能瞻前顾后?再说家父可是为袁大总统的‘大事’忙前忙后的,他老人家感谢我都来不及呢,危险现在肯定谈不上,呵呵。不过世叔,家父的力量实在太弱了,将来想做点事都难。小侄很想借用世叔的人脉和智慧,为光大民国出一分力。”

蔡锷很无私,这点毋庸置疑。从民初在云南担任要职起,一直到后来的护法运动,无数的敌人朋友都可为他证明。蔡大将军能打仗是一方面,可如果没有这种崇高的威望,他又何以敢在数年之后再从云南树起反旗?这份自信亦是明证。

对张汉卿名为公半为私的想壮大乃父的势力,他完全表示首肯。既然已经在私下结成反袁同盟,那么老张的力量越大,将来反袁才会越有声势和效果。不过,他犹疑地说:“你父亲应该知道,我虽然名义上是将军之冠,在北京军事上能帮助他的却有限。再说,雨亭兄目前只是27师的师长,私拉队伍这种事很难在私下里做成,还是要提醒他不要惊动北京。”

明人不说暗说,蔡大将军还是很实诚的,他并没有为了坚定张作霖上他的船的信心而胡乱开口,直接言明他这个落魄将军真的是有心无力,真是君子坦荡荡啊。他想的是既然张作霖要私下反袁,招兵买马的想法是免不了的,善意的提醒是必要的。

他却错会了张汉卿的意思。时代打仗打得是后勤、是经济,那种拉壮丁式的征兵已经被时代淘汰。不顾治下百姓死活而一昧征兵虽然一时能够在纸面上扩大影响,但这绝不持久。穷兵黩武也绝不是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强大之路,正史上奉系的崛起是以冠绝其它派系的经济力为基础的,奉军只是此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而已。

来到这个世界,张汉卿决定用自己的条件快速打造一支强大的奉军,当然同时也要打造一个与之匹配的工业、经济体系。在这个多事之秋,他当然不会怂恿乃父在军事上冒险扩充而平白让老袁怀疑,但是扩大老张的私人财富呢?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一个有钱就有势力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临了!

所以张汉卿解释说:“世叔的处境小侄当然是清楚的,也当然不会让世叔难做。小侄想的是通过世叔的人脉,让家父与欧洲各国的使节们搭上话,我们取长补短做生意。”

听得张汉卿是如此主意,蔡锷忍不住好奇起来:“雨亭难道是想买军火?”

第19章 商机

在蔡锷想来,张作霖无非是打的这个主意。众所周知,民国前后,中国虽然武装了一支支所谓新军,貌似与各国接了轨,但实际上,中国的军事工业远远落后于东洋西洋,到目前为止,国家的工业水平尚不能自己造出枪支。

在传统的军界上层看来,千军易得,一枪难求。在为吃口饱饭就大把人当兵的现在,招兵确实比搞枪容易得多。张作霖以一个师的兵力要拉起反对袁世凯的大旗,若没有点军火做家当,确实心里会不踏实。张汉卿所说的与洋人“做生意”,大概就是军火交易的遮羞布。

这一点,蔡锷还真的有路子。无论是安“盟友”之心还是壮大反袁力量,他都会责无旁贷地揽下来。可是,当他仔细地询问张汉卿:“雨亭计划还是炮?弹药若干?”时,张汉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世叔,小侄所说的做生意,可是实实在在的真生意!靠买军火,短期内可能实力大涨,但这绝非长久之计啊。”

蔡锷作恍然大悟状:难道是买机器?这才是强大军事的正途。张作霖不要授其以鱼而是要授其以渔,这见识已经不是一般的军阀可以追上,他能长期称雄于奉天,果然不简单。可是他犯了难:“汉卿,若是两年前,我可以打包票搭这条线。但是现在欧战正酣,西方各国都卯足了马力造军火,想买制造母机,一时半刻之间我不敢说有把握。”

张汉卿又一次哈哈大笑起来,直笑得蔡锷有些发毛:难不成自己又会错了意?你一个毛孩子跟谁学的打机锋?不能好好说话吗!在他有些想冲动地按他打屁股的时候,张汉卿总算规矩了:“世叔真的想错了,我们这次是真的做生意。”

“欧洲现在陷入阵地战的僵持阶段,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改变的趋势。小侄就在想,每天头顶都是呼啸的炮弹,耳边都是密集的机枪子弹。在双方密集的防守下,前线的士兵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呆在战壕里无所事事。他们想做的事、需要的物品,就是我们的生意。”

咱们的蔡大将军彻底晕菜了。作为一流的军人,他对欧洲的战事不可能不关注,但是他和张汉卿关注的点绝对是不一样的。他关注的是交战双方在战略、战术上的运筹和对战机的把握,张汉卿看来最热心的是其中的商机。

“哦,说来看看。”蔡大将军兴趣大增。对浸淫军事半生的他来说,实在想不通工业和经济实力远超中国的西方列强会缺什么物品,或许能对他的军事研究有所裨益。

“烟草啊”,张汉卿脱口而出:“打发无聊时间最好的东西是美女和烟酒。战争让女人走开,也不许喝酒,但抽烟能提神与抚慰神经却是任何一方主帅都不能否认的。据我从报上所知,去年8月份比利时就向英美各国募集烟草,甚至还设立了‘比利时士兵烟草基金会’。其它的有英国远征军、澳新军团、加拿大远征军等都需要。

我们东北种有大量的烟草,小侄在想,如果能有机会联络到协约国方面,我们以大量物美价廉的烟草供应给对方,一是有力支援了其战场上的后勤也间接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态度,二来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价值不菲的利润,最重要的大量烟草输出给外国人而不是毒害中国人,怎么着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是张汉卿来京一段时间内潜心思索后的第一单生意经,绝非应景而作。

从大局看,一战已经开始一年多了,列强都陆续卷进去。中国该何去何从一直在中界政界争论不休。当然有识之士如段祺瑞、蔡锷等都是极力支持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理由是英法俄要么是纵横海上、陆上的大国,要么幅员辽阔颇具战争潜力,同盟国必败。

但是日本人因为惦记着德占青岛,坚决反对中国对德宣战----这样已经决定加入协约国的日本就无法对“盟友”中国下手了。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袁世凯迟迟不敢作决定,致命坐视日本人占据青岛,痛失先机。

此后日本一直左右中国宣战的权利,直至1917年,这也使中国因参战太晚被外国人讥笑为“坐享其成”。战后巴黎和会上耻辱一幕,除了国力孱弱外,未尝不有中国政|府反应太慢之过。如果中国能够顺利地把烟草“打入”欧洲战场,这种和弹药、食品、药品同为军需的东西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对协约国的贡献!

要知道战壕里的生活随着战争的漫长而越来越枯燥,特别是马恩河战役之后,西线作战的双方都开始修筑战壕以长期对峙,从而转入阵地战。在无数大炮和密集机枪的夹缝中,任何一方的冲锋都注定是损失巨大的,这样普通士兵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在战场休憩中美美地抽一支烟然后从容战死,是美国大片不朽的主题,正是这一点让张汉卿发现了商机。

“比利时士兵烟草基金会”一直向美国公众发起呼吁“前线士兵对烟草的需求量超乎我们的想象,烟草是战壕里的士兵最为渴求的一种安慰…”在他们的计算中,每个装着烟草的包裹价值25美分,包含50根卷烟、一大包烟叶、一盒火柴。

25美分价值几何呢?这个要从物价比起来才有意义。当然,因为此时的银元还是很有消费力的,按照一克黄金、5美元与9银元等值的比例,大致可以得出等价于银元45分。

一块银元的此时的购买力为几何?据比较可靠的研究,大概可以换算为30斤大米。不过这个数字和现在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时一亩地的收成也只有百十斤。换句话说,在欧洲十包这样的卷烟的价值,等同于中国一亩地的产出,利润可想而知。

在北方,从奉天到热河,种植了数不清的烟草。这些烟草,在正史上正是张作霖扩军抢地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中国成为烟草大国的写照。虽然知道烟草的危害,力量处于萌芽状态的张氏父子绝对不会为了所谓长远国运而禁种烟草,相反,在张汉卿的规划里,烟草行业本就是提升张家财富的重要一环。

民国之前中国人大都抽旱烟、水烟等,民国后卷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品牌:国产老字号“老刀”牌、英美公司1914年的新秀“三炮台”牌、创建于1919年的哈德门牌、瞄准女性市场的仙女牌、百年老店大前门牌…这时候的香烟品牌推广已不下于后世,像“三炮台”牌的广告是“三炮台,今之名烟;刘关张,古之英雄”、大前门的广告是“大人物吸‘大前门’,落落大方”。

有世界烟草大国的底蕴怎能让欧美专美于前?张汉卿有信心使中国的烟草事业迈向新天地。就是没有行销欧洲的创意,重整烟草业也是张汉卿振兴奉天经济的第一棒。至于负疚感,抱歉,张汉卿就是不做,这些品牌还是会树起来,再说张学良正史上连大烟都吸过,香烟算什么。

收购烟草不是问题,建设制烟厂难度也不大,只要能卖个好价钱。顺带的火柴工厂也能造起来,毕竟是民生物品,就是内销的市场也足够大了。此时,和重工业一样,中国的轻工业也极其落后,火柴、煤油、脸盆这些民生物品基本上被外国人垄断,名曰“洋火、洋油、洋盆”…振兴中华之路,任重而道远。

当然,能有机会把祸水西引,还能卖出高价是张汉卿的期望。所以,有没有机会借助于蔡锷的人脉把东北烟草销出去,张汉卿当然要尝试下。

“这个可以尝试下,我的老师梁启超和英美驻华官员有些交往,或许能够搭桥;另外方震也许有些办法,毕竟他在德国留过学,万一协约国谈不拢,和同盟国谈成也一样,反正德军也需要。”蔡锷毕竟军人出身,干脆果断。

蔡大将军的人脉确实不是盖的,他在其后很快通过关系联系上了法国、比利时等国在华公使,让他们首先享受到了来自中国北方的物美价廉的烟丝。张汉卿更通过张作霖安排了谈判人员,许诺以更优惠的价格供应联军香烟、烟丝、烟枪和烟袋。

首节上一节10/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