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特率领军队赶到之时,已经有三个方向,总计十座炮台要塞被科尔多瓦军队占领,开始攻打起了罗马城,正陷入苦战之中。
金特率领的帝国和巴里王国军队的出现,确实让进攻罗马城的科尔多瓦军队大吃一惊。
因为此前他们预想的帝国援军可能来的方向,和最终金特出现的方向是不一致的。
并且,巴里军队的加入,也让罗马的科尔多瓦军队背后一凉。
在不清楚巴里王国国内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他们总会忍不住思考最坏的后果。
不过,即便是这样,金特率领的援军在进入战场之后,依旧也没能占到太多的便宜。
这一次科尔多瓦的战略本就是想要骗金特率领帝国主力来支援,因此虽然金特军队出现的方位不对,人数也更多,但好歹是有心理准备和预案的,不至于被打一个措手不及。
而此前金特一直屡试不爽的让巴里王国军队接近偷袭的战术,也因为敌人的防备没有得逞。
所以,这一战就完全成为了正面的对决。
对于这一战,金特方面的准备也不算很足,最关键的重武器火炮由于弹药耗尽的缘故并没有带来。
而科尔多瓦一方,显然战备就更充分,在攻城的时候,自己本身的营地和相关防御设施也修建得很齐全。那些被攻占的炮台要塞,也给科尔多瓦军队带来了不少优势。
战斗持续了三天时间,在始终没能分出胜负的情况下,最终科尔多瓦军队还是选择了退却。
这倒不是对方的指挥官怂了,又或者是物资不足,单纯是因为他们觉得已经完成了此前制定的战略目标,而又对于巴里王国军队的出现产生了担忧,想要撤回巴里王国国内看看。
敌人想撤,金特自然不可能放着看对方撤退,自然穷追不舍。
就在双方你追我逃的时候,在罗马东南的帕里亚诺,科尔多瓦一支约为万人的援军赶到了。
在看见敌人援军的时候,金特没有恋战,果断选择了撤退,返回罗马。
对方援军的出现,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巴里王国的局势,已经被科尔多瓦控制住了,否则不可能有援军出现在这里。
继续追着对面打,很有可能遭遇反扑。
金特的判断相当准确,仅仅在他下达撤退命令之后没多久,得知了巴里王国一切还在科尔多瓦掌控之中的敌人,立刻就发起了一波反击。
只可惜金特跑路的速度一点都不慢,完全没给敌人一点机会。
在发现金特跑得快之后,敌人也没深追,也选择了退却,这一场由金特果断进攻比萨发起的战事,在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之后,终于画上了句号。
而此时此刻,科尔多瓦一方,都还不清楚自己损失了多少东西,甚至一度以为比萨城还在自己的手上。
直到知道最后的结果后,那位哈里发雷霆大怒。
可即便生气,也改变不了整个意大利战局发生改变的事实。
除非,哈里发还能够继续投入重兵进入意大利。
但,他能吗?
第377章 奥托的烦恼
“嘶...金特干得不错啊。”
美泉宫,奥托在得知了意大利战场的最新消息之后,忍不住夸奖道。
“看来此前金特吃瘪,不是金特的能力不行,而是手上的兵力不足嘛。
我就说金特是我最信任的将领,怎么可能不行嘛,都是下面的人在瞎说。”
奥托的自言自语,让一旁刚刚养好伤勉强能充当侍卫的巴德都忍不住撇了撇嘴。
作为奥托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巴德之前可是没少听过奥托自己在得知意大利战况时的抱怨。
那个时候的奥托,嘴里什么“金特真是辜负我的信任”,“这怎么打成这个样子”,“换个XXX科尔多瓦早都投降了”之类的话,奥托可是没少说。
现在嘛,奥托的态度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巴德只得翻了几个白眼。
咱们的这位国王陛下,还是真现实啊。
奥托没有注意到巴德的小动作,对于奥托而言,意大利战场的事情其实他已经很不关心了。
虽说罗马对于帝国,不,应该说对于信仰罗马多神教的民众有一定的特殊政治意义,但对于奥托来说,也不过如此。
那又不是帝国的都城,“前朝余孽”的旧都而已,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
奥托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登基大典。
正当金特带着军队在意大利浴血奋战的时候,三国同盟那边也正式和帝国谈好了和平条约。
由于帝国基本上可以说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三国同盟也根本没有多少和帝国讨价还价的空间。
尤其是帝国维也纳事变的消息传到三国之后,三国国王也彻底没了想法。
好嘛,神圣罗马帝国已经真正实现了权力的更迭,奥托和哈布斯堡家族对于帝国的统治基本上不会出现变化了,这个时候他们也没有反抗的实力,只能按照帝国的要求去做。
根据条约,大半匈牙利国土被帝国占领,包括佩斯城在内,双方之间的新边界,将沿着多瑙河划定。
此战过后,匈牙利王国基本废了,不仅是丢失了大半国土的原故。
在损失了这么多的军事力量之后,已经无力作为一个单独的国家存在了,想必很快就将沦为东罗马帝国真正的附庸了。
毕竟按照此前的条约,东罗马帝国方面会为匈牙利王国换一个新的王室。
哦,可能到时候已经不是什么匈牙利王国,而是匈牙利公国,换一位匈牙利大公。
波兰王国方面,很早之前侵占的大摩拉维亚王国的土地这一次全都吐出来了不说,还搭上了自己一些土地,可以说亏麻了。
不过相比匈牙利王国,波兰王国的境遇就好一些,本身国力就比匈牙利王国强,这一战中损失又是最小,自然还能维持在东欧的“大国”地位。
而在签订和平条约的时候,奥托也从波兰王国得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前布列塔尼皇帝的儿子,竟然带着两万多军队,远走罗斯,已经在当地建立了一个政权。
这个消息奥托相当意外,对于前布列塔尼皇帝更加欣赏了。
开玩笑,奥托一路成长走到今天的地步,他遇到的对手基本上就没有几个还能好好活着的。
但这前布列塔尼皇帝,作为帝国内战中奥托最大的敌人,也是给了奥托最大压力的人,竟然最后战败了还能在国外逍遥自在,确实难得。
并且,对方还有两手准备,自己跑科尔多瓦,儿子去了东欧大草原,确实厉害。
这未雨绸缪的跑路本身,和那边尼德兰国王有一拼。
说起尼德兰国王,奥托也有些无奈。
亚历山大尽管非常用心了,但依旧没能阻止对方带着六万多人成功渡过海峡,其中有五万军队,剩下的都是一些重要的工匠。
有了这份家底,相信以尼德兰国王的实力,恐怕英格兰岛,或许从此之后将属于对方了,对方未来的名头,估计得是英格兰国王了。
当然,这位尼德兰国王走之前也没忘了恶心一下奥托,特意将那位洛林大公留了下来。
对于洛林大公的处理,倒是让奥托颇为头疼。
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对方属于被胁迫的人,奥托趁着这个机会削了对方的封地,实在是有些过分。
奥托也知道自己过分,但手上好歹还有伪造的对方继承人参加政变的证据,也算是能堵住洛林大公的嘴,直接将对方送到了新的斯德丁公国去了。
至于洛林大公提出的见奥托的想法,那还是算了吧,这种情况下,双方见面会有多尴尬啊。
三国同盟中的最后一个,也就是日德兰王国,也不知道是积劳成疾还是恐惧的原因,原本的日德兰国王竟然已经病死了,换了新国王。
新国王不仅干脆利落的答应了帝国提出的和平条件,并主动表示愿意归附帝国,将去掉王国头衔,作为帝国的附庸公国存在。
这么懂事的国王,奥托也不会太过分,考虑到双方之间毕竟曾经有过一点点情分,在答应了对方归附的请求时,奥托还是给对方留下了国王的封号。
如此一来,帝国北疆也将自此安定。
说起来,奥托应该感谢三国同盟挑起的这场战争。
此战过后,帝国北部、东部原本存在很大隐患的边疆,由于这一战的结果,都将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和平状态,不需要奥托去操心了。
至于亚历山大,此刻正按照奥托的命令,继续清缴帝国境内那些顽固的宗教动乱分子。
对于帝国境内的宗教动乱,奥托终于是体会到了宗教的力量。
也不知道这些教士和那些信徒到底在想什么,奥托又没破坏他们的信仰,他们就按照一个“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原则,非要闹事。
并且,这些人闹事的积极性不仅高,还都一个个不怕死,这就导致了这场宗教动乱虽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总是野火吹不尽,总是没有办法完全扑灭。
亚历山大对于镇压这些叛乱的宗教份子没啥兴趣,一门心思想要去意大利战场打仗,已经数次写信给奥托了。
此前意大利战场局势不稳的时候,奥托也一度打算同意亚历山大的请求,让他去一趟意大利,稳住局势。
但现在既然金特已经打开了局面,那亚历山大就没有再去的必要了,也该回来休息休息,顺便为奥托成为皇帝做准备了。
帝国皇位空悬,不是一个事儿,名不正言不顺的也不好。
鉴于此刻帝国内的情况,奥托也没啥需要担心的了,成为皇帝的时机已经到了。
不过,奥托唯一在纠结的,就是新的国名。
是的,奥托已经不准备再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字了。
这个名字虽然字啊这个时候,不会有人说什么,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但对于奥托而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都已经不是他了,他对于这个名字也没啥特殊的情节,没有必要延续这个国名。
更重要的是,奥托想要摆脱所谓的“西罗马”的名头。
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无数的欧洲国家,都是以罗马的继承人自诩。
可对于奥托而言,罗马帝国终究只是过去式了,就像东方大国改朝换代一样,就连东罗马帝国,如果严格意义上按照东方的标准,都不知道该换成什么国名了。
毕竟,东罗马的统治家族,都换了多少茬了。
奥托认为自己一手创立的这个帝国,已经和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完全不是一回儿事了,也不需要所谓的罗马继承人的名头来给自己的统治增加合法性。
奥托乃至整个哈布斯堡家族对于帝国统治的合法性,可不是什么血统什么名号给予的,而是实打实的一刀一枪的拼杀出来的。
罗马帝国,说是帝国,但他的皇帝,他的继承制度,在奥托看来问题太大了。
罗马帝国的没落,和他的继承法有着莫大的关系。
虽说这种“禅让制”的继承法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明君的概率,但对于一个统治疆域很大的古典帝国而言,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君主的能力,而是一个国家的稳定性。
换句话说,在帝国没有内外危机的和平时期,一个古典帝国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明君”,即便是很多平凡中庸的君主,只要不瞎折腾,帝国依旧能走在相对平稳的发展道路上。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权力交接过程中,都是最容易出现内部动乱的时候。
罗马帝国的内战,东罗马帝国的宫廷政变,乃至后来绿罗马的禁卫军继承法,都充分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从罗马传承下来的这套继承法相当相当不靠谱,对于一个帝国来说就是灾难。
所以,为了以防未来帝国出现类似的“文艺复兴”,奥托就必须从根源处杜绝这种现象。
除了自己作为开国君主给后世的子孙们开一个好头之外,抛弃掉所谓的罗马人身份和罗马文化,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不用罗马这个名号,奥托对于新国家的名字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多瑙帝国,一个就是奥地利帝国。
多瑙帝国自不必说,是说帝国的统治基本上囊括了整个多瑙河流域,用这个为名字完全不过分。
至于奥地利帝国嘛,则是奥托自己单纯喜欢,也是因为奥地利这个名字在帝国中的知名度。
虽说奥地利只是维也纳附近一片地区的名字,作为国名有些不太符合,但考虑到之前的罗马帝国,也是以罗马城为名,奥地利帝国其实也不无不妥。
当然了,名字这些其实都是小事,奥托操心的登基仪式中,这虽然重要,但也不是奥托真正需要考虑的。
奥托真正在思考的,还是一个帝国未来总体的法律框架问题。
类似于罗马的《公民法》以及后世国家的宪法这样的,奥托希望在自己和亚历山大这两代人的手中,将帝国的制度完全的确立下来,不仅是继承制度,还有各方面。
确立皇帝的职权范围,确立官员们的职权范围,确立贵族们的权利和职责,确立军队的统帅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