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51节

  这样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弯道超车,抢占相应的市场份额,掌控话语权,增强影响力,避免受特殊时局影响,而造成粮价、盐价、布价等日常所需的震荡。

  延伸并增强皇权的方式有很多种,没必要都扎堆集中在官场上,在各行各业也要渗透下去。

  如此就涉及到后期的整体发展,提前筛选并培养一批别的群体,在主体框架明确后,再朝着各自的区域进发即可。

  “等大明脱离原有的轨迹,朝着正常的方向进发,那关于关税、商税、矿税等领域的税收制度,也必须要跟进完善才行。”

  看着离去的王承恩,崇祯皇帝在心里暗暗说道:“一方面发展好北直隶这一基本盘,并逐步扩大基本盘,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游戏规则,逐步打击那些特权派,取得相应的政治胜利。

  保障好大明的粮食供应,掌控好大明的财政收入,这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实现顺风翻盘,也不是什么难事。

  内廷,多好的权力体制,能够绕开外朝,还有着众多的宦官群体,不好好利用,都对不起他们被阉割的子孙根。”

  大明秩序紊乱的根本,说到底就是因为钱粮二字。

  各个阶层的特权派,利用手里所持特权,相互间勾结在一起,想多夺取些利益,少上缴些赋税,以此积攒更多的家底。

  这些群体就像是蛀虫一样,牢牢依附在大明身上,不断吸吮着大明的精血。

  党争,争得是什么?

  不就是利益嘛!

  与此同时,大明频生的自然灾害,导致中低层的小地主、自耕农、佃户等,导致他们抗风险能力差,最终被搞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土地被兼并到上述群体手中,那民怨达到一定境界,可不就是揭竿而起了。

  关键上述这一系列的操作,导致大明的财政收入连年递减,加之腐败的吏治环境,算彻底拉低了大明的水准。

  跟建虏打仗,建虏越打越强,大明越打越虚。

  跟流寇打仗,流寇越打越强,大明越打越虚。

  一个从外向里打,一个在内流窜作战,这就算再浑厚的家底,那也经受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皇爷,蓟辽总督卢象升,呈递奏请屯田疏。”

  在崇祯皇帝思索着,后续他该从哪方面下手,能绕开外朝,通过内廷,逐一落实下来的良策时,韩赞周捧着一封奏疏,便递到了崇祯皇帝的跟前。

第296章 粮食,粮食!

  好端端的,卢象升怎呈递奏请屯田疏了?

  先前蓟密永三协之地,军机处这边,不是调拨了所缺粮饷?

  也落实了后续按月调拨粮饷制吗?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接过韩赞周所递奏疏,心里不由得生疑。

  先前那段时间,崇祯皇帝一直忙着制衡朝堂,现在算初见成效了,对卢象升、孙承宗、刘兴祚等处,多是靠军机处了解情况。

  难道军机处出问题了?

  不太可能吧。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卢象升所呈递的奏疏,难免叫崇祯皇帝生出怀疑,但很快就打消掉了。

  军机处的那帮大臣,包括参赞大臣,每一位能进来的,都是经过他批红后,才能进去的。

  带着种种疑惑,崇祯皇帝翻看着手中奏疏,本微蹙的眉头,舒展开来,但随后又紧蹙起来。

  调拨给蓟密永三协的粮饷,没有出现问题。

  卢象升所呈奏疏,是为永平、蓟州镇等处,流动的内迁辽民、流民,想要重开京东屯田事。

  “粮食,还是为了粮食!”

  崇祯皇帝合上奏疏,轻呼一声,心里暗暗说道:“大明从万历年间,就开始在辽东频繁的失利,丢掉大片的疆域和城池,到了天启年间,便开始有大批辽民,从辽前迁移到关内。

  只是京畿一带的土地,那都是有数的。

  尤其是京郊、通州、三河等地,多数的良田、上等水浇地,多半都在达官显贵的名下。

  哪里有多余的土地,来安置这帮破产的辽民啊。

  所以多数都安排在京东一带,即永平、蓟州镇等毗邻山海关的地带。

  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大明关内,侵掠的主要地带,也集中于蓟州镇、永平等地,估计卢象升是承受不住压力了,要切实解决辽民和流民的问题,才呈递的这份奏疏吧,真是够难的啊。”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直言摆驾军机处,作为崇祯皇帝的眼里,必须完全掌控的基本盘,北直隶治下各地,都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在勋戚、官绅、大地主、小地主等各阶层的眼里,大明是他们捞取利益,肥自己小家的地方。

  但是对崇祯皇帝来讲,整个大明,那都是他的,现在他没有办法,将整个大明都掌控起来。

  那就唯有退而求其次,先将整个北直隶掌控住,打造稳固的基本盘。

  除了地震、雪灾这种事情,他没有办法直接干预,但是像水灾和旱灾,可以通过整修扩宽河道,兴建水利设施,修建水库等措施,来尽可能的将灾情降到最低。

  要是能把没有任何产粮的局面,转变成不同程度的减产,那大明的粮食荒,多少是能缓解一些的。

  等到内廷这边,开始在北直隶临海地带,修建造船厂,除了兴盛海贸业以外,组织大规模出海捕鱼,这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近海的各类鱼群,远海的大鱼,乃至是海带、裙带菜等,这都是能吃的啊。

  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王朝,所认知的食物就那么几大类,像全民食用海带、裙带菜等海洋植物,尚没有在大明形成。

  临海地带的水产捕捞业,应该壮大发展,对多灾多难的大明,能多一口吃的,别管用什么法子,都必须要扶持起来。

  这渔业能发展起来,那鱼骨还能制作肥料,这对增加亩产量,是有着极佳的促进作用。

  被卢象升所呈这封奏疏,叫崇祯皇帝心里决定一点,以内廷为主导的造船厂,必须即刻马上筹建起来。

  “臣等参见陛下!”

  来到军机处这边,王洽、王在晋拱手作揖道,对崇祯皇帝的到来,二人也生出些许疑惑。

  随着内阁那边明确下来,一般没有重要的事情,天子是不会来军机处这边的。

  “免礼吧。”

  崇祯皇帝伸手道:“两位卿家,你们来看一看,卢卿所呈递的奏疏吧,朕觉得重开京东屯田,是必须要做的。

  但这件事情具体怎样做,国朝这边,还是要议出个章程,不能说,事情定了,实际负责官员,却不在京东一带。”

  王洽、王在晋相视一眼,眉宇间露出些许疑惑,在王在晋的示意下,王洽走上前,接过天子所递奏疏。

  二人聚在一起,便看了起来。

  只是在看完里面的内容后,二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有凝重,有沉思,显然对京东那边的情况,他们都没想到会这般的严峻。

  先前这些,国朝这边并没收到任何消息。

  摆烂的大明嘛,有务实的官员不假,但更多的却是懒政怠政的庸才!

  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谁没事会给自己找麻烦呢?

  “卢卿的这封奏疏,给朕提了个醒。”

  崇祯皇帝皱眉道:“虽说京通二仓这边,包括内帑这边,都储有不少的粮食,但只出不进,那早晚是会出大问题的。

  尤其是皮岛等地的辽民,也从各处迁移安置到内廷名下的皇庄,可是如何多的叫北直隶这边,多产粮食,也是国朝要重视的事情。

  眼看着春耕在即,粮食没有保障,那也是会影响到戍守各处的大军的。

  先前军机处负责的,将永平府、顺天府治下,所涉卫所整饬一事,做的不错,那些卫所都转变成主抓生产上。

  朕有个想法,能否将其套用到京东屯田上?

  京东屯田事,不再交户部负责,直接移交蓟辽总督府主抓,在京东那些开荒地,切实安置辽民、流民,建立卫所那种制度,但是不授予相应的职官,以民所的形式立起来。”

  大明吃皇粮的队伍,已经是够庞大了,崇祯皇帝又怎么可能,在家底不殷实的背景下,再多增编吃皇粮的队伍。

  不过建设兵团、民兵这种模式,却很适用于当前的大明,不用去掏一两银子和一斤粮食,在秩序不稳定的地带,给他立起来,移交到某处衙署直辖。

  这样像组织生产、建设等各项事宜,就相对来说变得明确了很多,甚至还能起到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

第297章 徐光启的大礼

  在崇祯皇帝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以后,王洽、王在晋听明白了,这就是军屯和民屯的结合版嘛。

  只不过天子所讲的这些,是直接将军屯的概念,套用到安置辽民、流民的身上,但是所缴纳的屯田粮食,实际所留的自给粮,比例上要更宽松一些。

  并且京东屯田事,像蓟州镇、各处卫所,包括地方官府,都没有相应的管辖权,唯有蓟辽总督府这边,具备相应的管辖权,这也杜绝了不好的情况,和避免相互推诿的事情。

  “陛下这个想法,臣觉得可行。”

  王洽点头道:“先前京东屯田事,之所以成效并不是很明显,就是相互推诿所致,但明确到蓟辽总督府这边,就能有效解决此事。

  并且参考卫所,所设的那些民所,只是为了更好的组织辽民、流民从事生产,但不赋予相应的职官,这叫国朝未多出相应的开支。

  等到那些荒地真正开荒出来,辽民、流民思定,还可逐步移交到地方官府,这样才算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相比较于后世明确的管辖,在大明治下的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府州县,卫所,兵镇,要镇等,都是并设起来的,这在明初的时候,有强权的五军都督府,实际负责一部分,那也没出现相应的混乱。

  但随着五军都督府被架空以后,就暴露出各种问题,尤其严重的一点,是破坏了大明的军制。

  原先大明军队,就是从各地卫所中抽调,也就是代代相传的军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制度也被破坏,就导致卫所抽调,渐渐靠不住了,只能朝着募兵制靠拢。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现阶段上下摆烂的大明,就像是一团乱麻,想解决大明的问题,就必须将乱麻梳理好,重新构建新的体制才行。

  可这件事情又谈何容易呢?

  涉及一项国计民生的大事,会牵扯到方方面面,这里一个问题,那里一个问题,一味的强行搞下去,会叫大明越搞越乱。

  所以这也是崇祯皇帝为何要选定基本盘的原因。

  定点试行嘛。

  圈定一个地域,边试行,边总结经验,待成熟了以后,可扩大范畴,继续这样的流程,直到推广到整个大明。

  “既然你们没有意见,那就由军机处完善相应章程后,对蓟辽总督府明发上谕吧。”崇祯皇帝点头道:“希望此制,能叫京东屯田那边,多产出些粮食,哪怕是供养战马的豆料也行。”

  “陛下,若是给战马提供所需,臣倒是知道一物,或许能多产出一些。”王在晋听闻此言,眉头微蹙,看向崇祯皇帝说道。

  “哦?”

  崇祯皇帝闻言,说道:“王卿说说,到底是何物?”

  “说来,此物是徐阁老早先就提倡过的,还专门上过奏疏。”王在晋开口说道:“此物名叫甘薯,味甜,不过却带有毒性……”

  “……”

  崇祯皇帝听到王在晋所讲,愣住了,等等,徐光启做过这件事情?

  对啊!

  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就涉及甘薯一物。

  怎把此事给忘了!

  “韩赞周,去,传朕口谕,命徐卿即刻来见朕!”强压激动的崇祯皇帝,伸手对韩赞周说道。

  “喏!”

  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对生活在神州大地的种花家,那对于能吃的作物,都有着极深的兴趣。

  在鞑清时期,广泛种植的甘薯这类舶来物,其实早在明末时期,就已然开始在一些临海少地进行试行。

  只不过培育适合神州种植,研究舶来物的习性等,在个人的坚持下,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

首节上一节151/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