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86节

  “……原天津左卫指挥使赵兴忠,有才,心向社稷,臣斗胆向陛下举荐,出任天津直隶州同知,原天津右卫……”

  决意在天津撤卫设州时,崇祯皇帝就了解了天津三卫的情况,以赵倪梅三族为首的世职卫所官,看似是不起眼的群体,但却是天津本土的地方派。

  虽说在京城这边的勋戚、官绅等群体,多在天津卫城开设铺子、商号等,但他们不可能待在天津,多是门下奴仆常驻天津。

  所以天津稳定的与否,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派。

  崇祯皇帝没有想到,陈延生纵横合谋之策,用的竟这般熟练,在稳定天津局势的前提下,顺手解决了以倪家为首的死硬派,拉拢了赵家、梅家等观望派,天津所出现的镇压,使得天津州府的威仪,被彰显出来了。

  “妙啊!”

  看完这份密奏后,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不加吝啬的赞许道:“陈延生、李明忠,皆乃国朝之栋梁。

  将天津直隶州,交到他二人之手,那定然能给国朝带来诸多便利,哈哈……”

  见自家皇爷这般高兴,在旁服侍的韩赞周,心里不免生疑,天津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了,竟叫皇爷讲出这样赞许的话。

  在韩赞周生疑之际,崇祯皇帝已然拿起御笔,在空白的文本上奋笔直书。

  “爱卿之密奏,朕已获悉,卿不愧是国朝之栋梁,稳定天津局势,这只是开始,卿在出任天津知州,当尽快开辟新局面。

  其一,尽快厘清天津的局势,协助天津将军完成定编事,为后续推行新关税做准备。

  其二,尽快将天津所辖各县,重新梳理一遍,对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贪赃枉法的官吏,悉数清除掉。

  其三,积极开辟对外海贸港口,朕会以中旨的名义,准许天津开海,允许西洋各国海商停靠。

  其四,查明天津治下流民,朕会着大内行厂,增扩天津治下造船厂,同时开设一批新的作坊,用于收容这些流民。

  其五,排查天津直隶州河道、河淀事,组织青壮兴修水利,力争天津不再出现水患。

  其六,针对天津卫城,要展开重修城池事……”

  针对天津这个地方,崇祯皇帝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要将津门发展起来,成为北直隶的商贸重镇。

  想做到这一步,那不单是漕运上,包括海运,陆运等方面,都必须大力发展起来。

  既然陈延生的能力很强,那诸多的谋划和部署,就能逐步的落实下来,这不单单是对国朝赋税,能有不小的增益。

  更为关键的一点,也使得北直隶治下,多了一处能通过海贸,积极向江南地,向西洋诸国联系的渠道。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其生产力是相对较低的,而崇祯皇帝构建的内帑经济体,则能逐步的提升生产力。

  这一低一高的驱使下,只要能生产出大明没有的产物,那就能借助新天津,源源不断的赚取钱财,继而谋划更多的事情。

  “韩赞周,将这份密旨,选派可靠宦官,八百里加急,送至陈卿手中。”写完密旨的崇祯皇帝,将密旨递给韩赞周,神情严肃道:“切记,务必以最快的速度,送达。”

  韩赞周当即领命道:“奴婢明白,奴婢即刻去办。”

第355章 陛下,此事恐引风波啊!

  陈延生、李明忠他们,在天津打开了局面,叫撤卫设州事落实,那崇祯皇帝在朝堂上,就必须给天津带来利好风口,好叫天津腾飞起来。

  由崇文门税关所开辟的关税新格局。

  有宣府镇开设榷场事。

  有改造京城事积攒的经验等等。

  这些都是能进行复刻的。

  倘若天津直隶州,能明确开海事,那以上诸多模式,都能在符合天津本土的前提下,逐一落实下来。

  关税也好。

  商税也罢。

  乃至茶税、矿税等其他税收。

  崇祯皇帝都要用自己的方式,一一给它落实下来,叫那一小撮群体,所牢牢把持着的利益,都给吐出来。

  “毕卿啊,这些时日朝政繁杂,朕也没时间单独召见卿家。”稳坐龙椅的崇祯皇帝,看着毕自严说道。

  “先前朕着卿家,在宣府镇谋画榷场事,进展的如何了?另外户部所谋新策,推进的又如何了?”

  想叫天津实现开海,给国朝再增扩一项财源,那这件事情,崇祯皇帝不能直接提,要叫有司官员,呈递奏疏才行。

  大明复杂的政治格局,叫崇祯皇帝明白一点,不要直接下场,去跟文官群体斗,那样有损天子威仪。

  斗赢了,引来一片骂名。

  斗输了,引来一片骂名。

  被文官群体、清流、读书人,所把持着的舆情话语权,可不是那般轻易就能易主的。

  “启奏陛下,宣府镇榷场事已定。”

  毕自严作揖行礼道:“户部已选派官员,前去宣府镇治下张家口,组建有司衙署,榷场十三行亦筹建起来。

  不过国朝毕竟搁置榷场已久,想要叫宣府镇所设榷场,能恢复往日的境遇,还需一定的时间。

  至于户部所谋新策,都在稳步推进中,眼下春耕在即,即便想要见到成效,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

  对叫人揣摩不透的天子,毕自严的心里还是颇为顾忌的,毕竟说错了话,若叫天子给惩处了,那就不好了。

  只是毕自严哪里知道,他在财政口的能力,是崇祯皇帝颇为认可的,是钦定的大明财相。

  “嗯,跟朕所想的差不多。”

  崇祯皇帝点点头说道:“不过朕相信毕卿的能力,户部交由毕卿专管,定然能给国朝分忧的。

  对了毕卿,朕有件事情,要跟卿讲明。

  天津那边的撤卫设州事,已明确下来,天津知州陈延生,天津将军李明忠,没辜负朕的期许。

  天津是漕运枢纽,是拱卫京畿的门户。

  朕觉得日后的天津直隶州,必须要好好发展起来,所以朕想叫毕卿,以户部的名义,叫天津行开海事。”

  毕自严:“……”

  果然是有事情。

  怎么牵扯到开海上来了。

  开海事,在国朝属于不好提,不便提的事宜啊。

  看着毕自严那踌躇犹豫的神情,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心里暗暗道:‘看来受小农经济的惯性影响,大明对待开海事,虽说于隆庆朝开海了,但后续采取的态度,明显就是不支持,不反对,但是不要提的消极态度。

  尤其是隆庆朝的开海,尽管解除了海禁,但是所构建的樊笼枷锁众多。

  说是开海,实则就是想多一项税收渠道。

  只可惜江南沿海地带,大批走私海贸的群体,根本就不缴纳关税。

  这导致大批白银,虽说汇入大明,可是却多落到私人手里。

  使得这帮既得利益群体,不是兼并土地,就是窖藏起来了。

  反倒是国朝层面,并没得到太多好处。

  面对各个不利因素的压迫,只能摊派三大饷,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解决眼前的麻烦。’

  “陛下,这件事情若由户部提出,只怕会在朝中引起风波啊。”

  毕自严犹豫再三,硬着头皮,作揖道:“天津是极为重要的地方,若是因为开海事,闹出什么乱子,恐对……”

  “毕卿多虑了。”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有陈延生、李明忠他们在天津,朕相信一个开海事,他们是有能力应对的。

  这是朕所拟定的开海事细则,卿可以先看看。

  按照朕的预想,若天津能行开海事,每年至少能为国朝,上缴数百万两的关税,这对户部来说,也是好事,不是吗?”

  一旁候着的庞天寿,微微欠身,接过自家皇爷所递文本,踱步朝毕自严走去。

  怎样的开海细则,能叫天津上缴这么多银子?

  反倒是听闻此言的毕自严,此时心里却揣摩起来。

  对开海事比较了解的毕自严,想不明白,什么样的策略,能征收这么多的关税银子。

  “于天津直隶州明开海事……其一,特设天津海关,管辖天津开海事,其二,准许一应海商停靠,其三,准许西洋诸国海商,经停天津海港,其四……”

  当看到崇祯皇帝所明开海细则后,毕自严双眸微张,脸色微变,心里却充满了惊意。

  这哪里是开海啊。

  这分明是全面放开海禁啊!

  隆庆朝的开海事,毕自严是清楚的,但虽说放开了海禁,可是却有着诸多的限制,到了崇祯朝这边,干脆全部都放开了。

  尤其是这些限制放开,还是作用到天津重地,若是闹出什么风波,或者西洋蛮夷生乱,那必然会冲击到京畿安稳啊。

  “陛下……”

  “毕卿,此事你就不必再劝了。”

  崇祯皇帝打断了想劝谏的毕自严,站起身来,开口道:“眼下国朝内忧外患,若不设法积极开辟财源,叫国库变得充盈起来,一旦流寇和建虏反叛事,悉数爆发的话,那国朝将陷入到怎样被动的态势?

  户部是掌管大明钱粮赋税的所在,毕卿更是朕倚重的良臣。

  朕希望毕卿能考虑到朕所想,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朕会着内阁票拟着办的。

  若有司有反对此事的,那朕就以中旨的名义,直接向天津直隶州颁布,命开海事,但一应的关税,悉数充入内帑。”

  毕自严:“……”

  崇祯皇帝此举,无疑是把户部和内阁,全都给架在火上烤了啊。

第356章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大明有个窝里横的典范,那便是多数的文官,敢于和天子对着干。

  哪怕是被廷仗,被砍脑袋,在他们操控的舆情下,亦能赢取名望,名留青史,成为楷模。

  毕竟大明天子能杀一人,能杀数人,这的确是天子威仪所在。

  但是大明天子,能够将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包括他们的家眷,全都给杀了吗?

  大明虽无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名。

  却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实。

  离开了读书人,被士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背离,那天下岂不就大乱了?

  直到大明衰败覆灭,鞑清开始逐鹿天下,以少数派统御神州,整个境遇都发生改变了。

  水太凉…何其嘲讽啊。

  鞑清遇到事儿,那是真敢亮刀子。

  纵使是大明抗税最凶猛的江南地,在鞑清问鼎神州后,那是真敢成批成批的杀啊。

  最具骨气的那批群体,在抗击鞑清的途中,惨遭屠杀。

  而活着的那些人,面对这样布武之势下,一个个都磕头当奴才,叫爷轻些杀。

  “陛下,自户部呈递开海事奏疏后,朝野间就引起不小的风波。”

首节上一节186/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