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20节

  “呈上来。”

  崇祯皇帝冷冷道。

  好端端的,领兵在外的周遇吉,不会无缘无故,呈递涉及大明宗藩的密奏。

  而韩赞周的表情,就叫崇祯皇帝知道,事情必然是不简单。

  韩赞周双手微颤,捧着从怀中掏出的密奏,恭敬的递上,崇祯皇帝一把夺过,便御览起来。

  “臣周遇吉……”

  手里所拿密奏的内容,被崇祯皇帝逐字逐句的读着,然脸上的怒意,却渐渐多了起来,眸中闪烁着冷芒。

  崇祯皇帝冷冷道:“好啊,真不愧是大明的宗藩啊,想银子想疯了,竟敢勾结暗通建虏的八大贼,朕还真是没想到啊。

  当初朕就在心里怀疑,范永斗这帮奸臣逆贼,只是晋地的平民商贾,纵使胆大包天,暗通上了建虏,可那般多的贪官污吏,甚至是领兵的将领,是如何联系上的。

  原来根节在这里啊!

  韩赞周,即刻叫内阁和军机处的大臣,到这乾清宫来!!”

  “奴婢领旨!”

  韩赞周强压着惧怕,当即作揖应道。

  一直以来,在崇祯皇帝的心中,就有一个疑惑,像范永斗这帮落寞的商贾,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在晋地崛起的,又是怎样联系上建虏的,甚至在山西那边,宣府镇一带,构建起这样的利益网的。

  大明重农抑商的国策下,叫主流对待商贾的态度,多数都是鄙夷的,都看成待宰的羔羊。

  当然江南那边的盐商、徽商等群体,情况或许会有一些不同吧。

  不过晋地的晋商,虽说有不少富裕的群体,可是明面上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的存在。

  “烂透了,真是烂透了啊。”

  崇祯皇帝紧握着奏疏,冷芒一闪道:“这次要不除掉你们,那这大明皇帝,还是别他娘的坐了。”

  一直以来,困扰大明财政的,就包括对宗藩群体,底层宗室的宗禄,这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不过崇祯皇帝也清楚,大明的底层宗室,那日子过得很清贫,甚至还不如普通百姓。

  根源就在于他们的宗禄,被各地就藩的宗藩群体,即那帮亲王、郡王,还有地方官员,相互间联手贪墨多数。

  此前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来出手整顿宗藩,夺走礼部、户部等有司衙署,所掌宗禄的职权。

  这次周遇吉呈递的密奏,却给了崇祯皇帝的机会,这要不好好利用,那都对不起周遇吉所查到的这些情况。

  大明的宗藩啊,是时候好好整顿了。

第414章 理藩院

  韩、王洽这帮阁臣和枢辅,对天子每每特召他们,来乾清宫觐见,那心里都会发憷和顾忌。

  从抓一帮在京勋戚,到特设直隶巡抚,再到特设赈灾公署,这短短十数日间,朝堂就起了很多变化。

  每次天子的意图达到了,可留下骂名的却是他们。

  朝中的不少文官,都指摘内阁,甚至是军机处,天子这般乾纲独断,于朝于民而言,并非是甚么好事。

  特别是赈灾公署一事,牵扯到户部、工部等有司,那朝中舆情就更大了。

  然而对待这些情况,崇祯皇帝根本就没多理会。

  想吵闹就吵闹吧。

  眼下处在特殊的时期,崇祯皇帝没有精力,去管这帮瞎吵吵的文官。

  “都来了?”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的阁臣和枢辅,平静道:“韩赞周,把周遇吉呈递给朕的密奏,叫朕的这帮好大臣,都好好的看看。”

  要坏事啊!

  韩、温体仁、毕自严这帮内阁大臣。

  王洽、周延儒、王在晋这帮军机大臣。

  心里都极为默契的,生出了相同的想法。

  韩赞周捧着手里的密奏,直奔他的本家,内阁首辅韩而去,说到底,面圣的这帮大臣中,韩级别最高嘛。

  ‘这个阉宦!!’

  见韩赞周停在自己跟前,脾性温和的韩,心里忍不住骂道,但表面却不敢迟疑,忙接过那份密奏。

  温体仁、王洽、周延儒这帮阁臣和枢辅,都神情各异的看向韩。

  ‘又是一次不错的机会。’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看着硬着头皮,翻看密奏的韩,暗自思量道:‘大明文官群体所握职权,太多,太杂了。

  什么事情,都叫他们把持着,就造成臣权的势大。

  这不好。

  倘若什么事情,都离开文官群体,就不能转起来了,那大明想铲除顽瘴痼疾和毒瘤,还怎么做?’

  大明的文官群体,之所以对党争之事,表现得这般热衷,这背后所牵扯到的,就是地域利益之争,特别是朝廷在赋税拟定这一块儿。

  若是杀一批朝中文官,就能解决大明的顽瘴痼疾,崇祯皇帝早叫厂卫势力,包括忠勇军等部,对朝中展开大清洗了。

  可事实上并非是这样的。

  不能说朝中的每位文官身后,都站着一群地方利益群体吧,然至少能有四五成的朝中文官,甚至更多一些比例,是这样的态势。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这代表的是复杂的人脉利益网。

  他们盘踞在大明各地治下,实控着府州县境内,大片广袤乡野,在这个范畴内,大明的王法,竟没所谓宗法有用。

  甚至底层赋税的征收,都要依靠这些地方利益群体,来帮助官府征缴。

  这是何其的讽刺啊。

  原有历史轨迹下,崇祯皇帝频繁更换阁臣,且杀掉不少人,这最直接的反馈,就是大明的财政方面。

  特别是钱法这一块,那各地疯狂的铸币,加之私铸币盛行,叫大明的经济金融领域,可谓受到极大的冲击。

  “这不可能吧。”

  东暖阁内,响起韩难以置信的声音,崇祯皇帝收敛心神,那双锐利的眼眸,看向了毕自严、王洽他们。

  “其他卿家,也都看看。”

  崇祯皇帝平静道。

  对待韩的这种反应,崇祯皇帝预想到了。

  虽说大明管控宗藩很严格,但是文官群体对待宗藩,除了宗法礼制这块外,其他并没有利益冲突,甚至有些时候还倾向于宗藩,根源就在于宗禄这一块。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宗禄就一直没发够,或者拖着,但是就这一笔银子和粮食,文官群体中的人,也能捞取不少。

  官场吏治败坏掉了,没有廉政高效的官员队伍,这就注定大明,在很多时候会陷入到被动之下。

  “西安的秦藩一脉,太原的晋藩一脉,大同的代藩一脉,都有跟先前被抓的八大贼,有牵扯到一起的?”

  “这怎么可能啊,他们是大明的宗藩,怎会做这些……”

  彼时的东暖阁,像极了热闹的街市,吵闹之际。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平静的看着这帮阁臣和枢辅,似这等震惊的消息,无论是谁都无法接受。

  “都看完了?”

  沉吟片刻,看着安静下来,但是眉宇间流露出惊疑,不可置信的群臣,崇祯皇帝向前探探身,说道:“事情就是这样个情况,朕知道你们都不相信,没事,朕相信就行了。

  一帮奸臣逆贼,晋地的小小商贾,如何能罗织这等关系网,难道诸卿家的心里,就没细想过这些事情吗?

  有明以来,朝廷设都察院,监察大明官场,以震慑宵小,纠察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事。

  然大明的宗藩群体,包括那帮皇明族裔,却没得到有效监察,这在朕看来,是个大问题。”

  对待秦藩、晋藩、代藩这群宗藩群体,崇祯皇帝不打算通过朝廷,用所谓实际行动,来解决掉他们。

  不过名义上的行动,要有。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还能夺走礼部、户部等有司衙署,所掌宗禄之权,就要特设新的衙署了。

  几近透明的宗人府不成。

  “朕决意特设理藩院。”

  崇祯皇帝神情平静,看向韩他们,道:“掌监察大明各地宗藩,皇明族裔事,礼部和户部等有司,所掌发放宗禄事,移交至理藩院。

  朕欲擢承袭英国公爵的张之极,出任理藩院尚书,就周遇吉所呈密奏,对秦藩、晋藩、代藩展开追责。

  朕意已决。

  若谁要规谏朕,那朕就派锦衣卫,在朝查历年宗禄事,赴山陕查周遇吉所呈密奏。”

  “……”

  彼时的东暖阁内,陷入到死一般的寂静下。

  崇祯皇帝的这招釜底抽薪,这招直击命门,实在太狠了,单单是一个查历年宗禄事,就叫很多文官,都闭嘴了。

  大明本身就是个烂摊子,有着太多的烂账了,真要细查下去的话,那牵扯到的官员,不知凡几。

  而周遇吉所呈密奏,恰好给了崇祯皇帝破局的契机,这样宝贵的机会,崇祯皇帝不把握住,那未免太迂腐愚钝了。

第415章 勋戚的一小步,理藩的一大步

  理藩院这一权力机构,崇祯皇帝想了很久了,一直没寻到合适的契机,将这一复合型机构立起来。

  大明已经够乱的了。

  想积极的平叛建虏,就要积极的开辟新路,敌人的敌人,就是大明的朋友,包括欧罗巴诸国的人。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针对建虏这边,蒙、朝这些势力,要积极设法拉拢,配合大明自身部署,外加放到辽东的李自成,形成对建虏八旗的钳制之势。

  除了建虏这边,大明内部的土司群体,西北那边的少数民族,高原那边的少数民族,都要逐步收归管辖。

  大明虽说有礼部、鸿胪寺等有司衙署,执掌着对外的藩属事,但是这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太过于消极被动了。

  现在是甚么时期?

  大航海啊!

  大明想要摆脱困境,就必须积极开海。

  这便牵扯到欧罗巴诸国了。

  陈延生所治天津直隶州,开海了,那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天津的欧罗巴诸国人,必然会激增。

  叫礼部、鸿胪寺等有司,去跟欧罗巴诸国洽谈,那纯粹是自找无趣。

  所以理藩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首节上一节220/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