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场的这些人,心里都想到一个念头。
但是这官田怎能轻易去动啊。
此乃大明正赋之根啊。
“其实这件事情,我等也不必想的过于复杂。”
毕自严想了想,看向眼前众人,皱眉说道:“陛下所提出的债券之事,不过就是权宜之计罢了。
若是真能帮助到朝廷,将眼前的财政危机渡过,本辅倒是觉得可以一试。
毕竟时下的国朝,是怎样一种情况,想必诸公心里都是清楚的。
纵使想要摊派三大饷,或者增加田赋,以此缓解财政压力,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时间上来不及。
但是有了这个债券,来作为暂渡危机的替代品,事情就不一样了。
榷关重开一事,国税处负责的关税,这些若是能够有效运转起来,每年少说能帮助国库增收,四百万两银子。
这还是最少的……”
“特设国税处一事,本就在朝引起不小争议。”听到此处的韩,皱眉打断道:“现在又多一个债券,恐之后……”
“韩元辅,我们内阁就是为君分忧的。”
徐光启此时上前道:“引起争议,归引起争议,但事情不能不办,本辅倒是觉得毕阁老说的没错。
有些事情,我们不要想的那般复杂。
难道只有我们难吗?
陛下就不难吗?
想想从建虏进犯关内以来,国朝出现多少事端?这些事情,有那些不是陛下在分心去管?
包括军机处那边,外设出去的前指,一应参与平叛的营校,这部分的粮饷,可都是内帑直接调拨的,从未用过户部一两银子啊。”
徐光启的一番话,叫韩心里有些不喜,说到底,他是内阁首辅,现在责任内阁出现了,群辅的权力也增加了。
“诸公,诸公,本辅看此事就不必再争吵什么了。”
钱象坤面露笑意,走上前说道:“债券一事,陛下的态度是明确的,我等在这里争吵什么,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眼下要做的,就是将分内之事做好,至于发售债券之事,应由国税处那边,先行拟定出章程才是。”
一个意见统一的内阁,并非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毕竟这一任期的内阁,所肩负的就是维稳,不叫诸多的烦心事,堆到他的御前,以此影响他所做的诸多谋划。
韩这个内阁首辅,还是有能力的,但是吧,出身旧官僚群体,所站的跟脚,必然是倾斜于他那一方的。
韩只是大明的大臣,并不是卖给大明了,所以在一些时候,难免就会有摇摆不定的情况。
而温体仁、毕自严、徐光启他们的作用,就是在一些特定的时期,能够叫崇祯皇帝的决断,在内阁这边明确下来。
“若是没有其他事宜,那本辅就先行离去了。”徐光启见状,拱手一礼道:“时下仓场和农科这边,还有些事情需本辅来断。”
“那本辅也先行告退了。”
毕自严想了想,开口道:“虽说有债券一事,但有些事宜,还是要再商榷下,以确保各处的安定。”
看着离去的二人背影,韩这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在发售债券这件事情上,他想要言明的主张,并没有在内阁得到认可和共鸣,只怕这件事情要按照天子所想,去逐一的落实下来。
尽管这的确能帮助朝廷,渡过眼前的财政危机,但直觉告诉韩,事情肯定没有所想的那般简单。
第453章 权重
“陛下所言债券构想,臣有一些疑虑。”
管绍宁跟在崇祯皇帝的身后,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讲出心中所想,欠身道:“臣觉得这些疑虑,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恐对外发售债券一事,非但不能帮助朝廷解决问题,恰恰相反,或许还会危害到社稷安定。”
“是吗?”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看向管绍宁,微笑着说道:“那管卿,就一条一条的讲,朕逐一进行考虑。”
此番召见管绍宁,就是为发售债券之事,未曾想事情还没说,管绍宁就讲出这样的话,这叫崇祯皇帝有些好奇。
“其一,滥发滥售的问题。”
管绍宁想了想,作揖道:“虽说发售债券,的确能帮助朝廷,在民间募集一笔体量较大的银子。
但是这个事情,是否会叫地方上,一些官员知晓后上行下效,在辖区内推行此举,若是这样的话,恐将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苛捐杂税,甚至比之危害要更严重。
毕竟发售债券,需要锚定物。
想叫民间的群体购买,则该锚定物必须坚挺,这般,惟有用土地来定。”
“这个问题,朕想过。”
崇祯皇帝笑了笑,拉起管绍宁,边走边说道:“恰恰是管卿所讲,发售债券一事,朕定到你们国税处这边。
其一,就是为了杜绝地方官府,知晓朝廷发售债券,一些官员将心思放到这上面,毕竟此风一旦主张,将成为暴敛百姓的工具。
其二,利用发售债券之权,增强国税处的底蕴和地位,只要此事能做好,那为国税处日后的逐步扩编,亦算奠定一些根基。
其三,有了债券之权后,国税处这边,以后要增设巡查的职权,除了巡查各地所设衙署,各类税目外,还包括债券这一要务。”
“那民间偷印呢?”
管绍宁继续说道:“当初国朝刊印发行大明宝钞,本意是想解决银钱不足,缓解财政压力,可随着大明宝钞的增多,民间一些不法者,就将坏心思放到这上面。”
不要小觑古人的智慧,现代所出现的那些,其实在古代都能找到踪迹,甚至做的比现代还要强。
“对管卿的这一疑虑,朕想了几个法子,可以相互配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崇祯皇帝伸出手:“着武备院这边,研制一种特殊纸张,专司刊印债券底稿,其中再添加明暗防伪,这样能有效避免。
所定制的债券,移送到你们国税处这边,要先期进行登记造册,明确份额,同时要盖上户部大印,国税处特制官印。
而在进行发售时,则再次进行登记造册,并言明所购债券,必须本人,本票,到期兑付,除非本人亡故,可由直系亲眷代持。”
发售债券的构想,有一项考虑,是崇祯皇帝觉得必须要做的,就是为推行纸币,夯筑相应的基础。
或许五十年。
或许一百年。
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久,但是前期的接受程度,必须要提前谋划,不然日后想要推行此事,恐难度很大。
在崇祯皇帝心中所想,他这一代能贯彻金本位,明确新币制,就算是极好的了,毕竟金融体系的构建,不是想想那般简单的。
“臣还有疑虑。”
管绍宁想了想,继续说道:“若是朝廷发售了债券,为了能叫民间接受,那必然要有足够吸引的利率。
不然就算有锚定物,可看不到回报价值的话,恐民间的反响不会太强,甚至因为这件事情,还会影响大明国威。”
对于管绍宁的接连讲明疑问,崇祯皇帝心里没有任何不悦,相反却很是欣慰,至少较真的态度,能确保国税处发展,甚至债券之事,能够向着好的方面推进。
“那就适当的提升一些利率,叫民间群体见到红利。”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管卿,其实债券一事,并不是就为做一期,以缓解朝廷的财政危机,就结束了。
朕将债券的类目,细分为战争,建设,国库等多种形式,就是要形成定期发放,打造一条稳定的财源收入。
通过这些在民间募集的钱财,来治理大明,平定叛乱,好叫大明的内忧外患,可以逐步的解决。
当然这个较高一些的利率,只能明确前三期的债券,后续发售的债券,要逐步的进行递减,回落到合理的范畴。”
“陛下,这恰恰是臣最担心的事情!”
管绍宁停下脚步,郑重作揖道:“陛下是否想过,若是一期,一期的对外发售,国库有足够的存银还好。
可如果说朝廷遇到什么突发情况,无法到期兑付,或者朝廷每年的赋税征收,无法进行平账,到时所损害的,就不仅仅是大明国威,甚至严重的话,大明的江山社稷都……”
说到这里,管绍宁说不下去了,此刻的他,心情很是紧张和忐忑,毕竟所讲的这些,要是惹怒了天子,那就不是免职那般简单了。
想到这些的管绍宁,更是向天子行跪拜之礼。
“哈哈,管卿啊,朕就知道,你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这个。”
见管绍宁这边,崇祯皇帝笑着摇起头来,随后弯腰拉起管绍宁,说道:“所以在国税处这边,要增设一个风险评估的衙署。
如何在合理的范畴内,发售出相应的债券份额,以解决国库的实际需求,切实将这些专项银子,用到实际的地方发展,平定叛乱等事上。
甚至对外发售的债券所得银子,不能一并入库太仓,国税处这边要另设新仓,避免滥用的情况。”
其实管绍宁所讲的意思,就是财政赤字,一旦这个赤字,超出了掌控的范畴,就会导致动荡的发生,严重的话,大明无需建虏,无需流寇,自己就会崩盘。
但是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崇祯皇帝所想的办法,就是小踏步的向前走,边摸索,边总结,一点点前行。
毕竟想要盘活大明经济,就要叫银子流通起来,一步步的去做,等到他的那些构想和谋划,逐一的落实起来,那内循环的经济秩序,就会越来越好。
提升生产力的根本,是大家都参与起来,若只是崇祯皇帝领着内厂自己玩,那无疑是一种畸形经济。
“还有管卿,你无需担心国朝赋税,无法兜底这些发售的各类债券。”
崇祯皇帝想了想,继续说道:“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就是分隔这种集体性到期的情况。
具体上述这些份额,该怎样去定,你们国税处具体商榷,除此之外,等关税,商税等税改做好,朕相信国库收入,会有着显著的改变。”
第454章 乘风破浪
发售债券,就时下的大明来讲,是一种较新的概念,虽说会叫一些人知晓后,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大明宝钞。
但是锚定物的出现,却又显得那般不同。
毕竟大明宝钞发行和流通,并没有拿金银作为锚定,而是单凭信誉去支撑的。
一旦形成滥印滥发的情况,加之对破损旧钞等诸多事宜,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格,那就会出现大幅度贬值,甚至民间拒绝此物的情况。
“国丈啊,近期朕忙于政务,也没空闲的时间,来召见你。”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着正襟危坐的周奎,说道:“不过今日召见国丈,朕却是有件要务,想叫国丈多多为朕分忧啊。”
“陛下,您想说的可是发售债券之事?”
周奎想了想,眉宇间有些顾虑,欠身道:“陛下,关于这个债券,这两日在京城治下,可是引起不小的热议。
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多数都是不看好的,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朝廷,想借着债券之名,行宝钞掠夺财富之实啊。”
崇祯皇帝听闻此言,双眼微眯起来,对周奎所讲只是,他多少能猜测到一二。
不过这才过了多久,管绍宁所领国税处,尚未拟定好相应章程,京城地界就传的沸沸扬扬了。
看来朝中有些大臣,不想叫发售债券形成定局,所以就在暗地里传扬此事,想以此引起争议。
“那国丈是怎样看的?”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朕此召国丈进宫,是为债券一事,然最重要的,却是为汇通票号。”
“老臣到时觉得债券发售,很好。”
周奎想了想,开口道:“毕竟朝廷发售的债券,是以田产作为锚定物,就算到期不能兑付,那也能得到田产。
若是知晓利率多少,算清楚其中获益,觉得有利可图,想来购买债券,应该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