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93节

  泛辽东的内向港口,是否能逐步发展起来,将会影响到崇祯皇帝的后续谋划,所以他绝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

  和陈延生的交谈,持续很长时间。

  在交谈的过程中,陈延生可谓收获颇丰,特别是对天津今后的发展,心里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皇爷,在天津治下的那批产业,内厂真要逐步退出管理,并移交到天津州府名下吗?”看着离去的陈延生,随驾的王承恩,有些犹豫的说道。

  “嗯,可以着手去办了。”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神情正色道:“天津发展的好与坏,会影响到整个北直隶,过多的层级划分,增添樊笼,对天津不是好事。

  内厂名下控制的产业很多,不差天津这一处地方。

  等这件事情做好后,将天津那边的太监群体,全部抽调回来,朕有别的用途,叫他们去分担。”

  “奴婢遵旨。”

  王承恩作揖行礼道。

  大明的太监群体,只要给他们限制范畴,标明红线所在,还是能帮助崇祯皇帝,去落实不少谋划和部署的。

  现在王承恩所领内厂,曹化淳所领东厂,方正化所领西厂,可谓帮崇祯皇帝解决不少烦心事,特别是这个内厂,所构建的内帑经济体,产生的价值和影响力都是极强的。

第549章 蓬勃的造船业

  大明的改变和发展,离不开技术领域的变革。

  尤其是崇祯皇帝明确原始工业化的基调,这使得海贸拉拢内需的需求,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重要。

  中大型海船的发展和建造,随之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莱州府,蓬莱。

  “孙巡抚,通过辽地频繁出海调兵,你发现一个核心问题没?”

  王徵负手而立,看向孙元化说道:“大明对海船的发展,其实已落后于欧罗巴各国,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别的不说。

  单单是天津和登莱两地,能拥有一批大型盖伦船,那不管是转运援辽诸军,还是转运各项军需,就不会那般的紧张。

  这些时日,老夫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陛下先前叫老夫密赴莱州府,筹建大明船舶院,究竟是想给大明带来什么。”

  随行的孙元化眉头微蹙,显然对王徵所说的这些,陷入到沉思之中。

  的确。

  从辽地开始出现战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和登莱皆派兵参战,孙元化所承受的压力就在增多。

  登莱不像天津直隶州那般,也在推动开海通商,登莱更多的时候所扮演的角色,是承载转运的经转区。

  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让登莱这处沿海地带,跟着天津一起开海通商。

  不过真要这样做的话,就会让‘海贸红利’分散着陆,在大明北方的核心对外口岸,没有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前,这种事情崇祯皇帝绝不会做。

  何况登莱这处沿海地带,其存在的军事价值,远高于其他的价值。

  谁让大明现在太虚弱了,这使得崇祯皇帝不敢冒险。

  孙元化百思不得其解,看向王徵说道:“良甫公有何高见?”

  “先摹仿,再超越!”

  王徵眼神坚定道:“不知孙巡抚发现没有,从各处调来的大明船匠,跟精通造船的那批传教士,过往产生的分歧很大。

  大明有着一套造船体系。

  西洋有着一套造船体系。

  两者间谁更优秀暂且不提。

  但是通过那些传教士,所描述出的种种来看,特别是经停登莱的西洋船,老夫就发现一个问题。

  欧罗巴各国对于所造海船,都明确划分不同的型号,这样不仅有利于海船建造,还有利于混编搭配。

  像一支远途航行的船队,会配属不同型号的海船,以此来应对各项需求,包括各种突发情况。

  但是我们大明呢?

  尽管说也有相应的划分,不过却很是简单,关键还是以‘料’进行划分,这对于大明船舶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孙元化眉头紧皱起来,王徵所讲的这些,他先前并没过多思考,毕竟他所擅长的是火器方面。

  不像王徵对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皆有着独到的见解,术业有专攻,跨行就代表着很多是不明确的。

  “良甫公,您对本抚讲这些话,不是想改造现有登莱沿海地带,所筹建起的诸造船厂吧?”

  孙元化想了想,看向王徵说道:“倘若是这样的话,那必须要向陛下呈递奏疏,毕竟为筹建这些造船厂,可是耗费不少银子。

  本抚知道您想改变……”

  “孙巡抚,您曲解老夫的意思了。”

  王徵摆手道:“现有在天津和登莱等地,所筹建起的那批造船厂,肯定是不能改变,毕竟大明对海船的需求是很庞大的。

  老夫是想让孙巡抚,能够替我大明船舶院,多多招收一批学员。

  依托现有掌握的西洋造船技术,先培育出一批造船骨干。

  造船跟别的领域不同,需要涉足的专业知识很多。

  想要让大明的船舶产业,能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必须从基础开始做起。”

  孙元化:“……”

  对王徵这等大喘气行为,属实惊住了孙元化,毕竟当前天津和登莱等地,所筹建的造船产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尽管说这批筹建的造船厂,是东拼西凑的造船班底,不少还是西洋造船匠。

  但是对长久在造船领域,都处在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大明来说,这已然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这些本抚都会满足的。”

  孙元化眼神坚定道:“毕竟设在登莱的大明船舶院,陛下此前在密旨中也说了,这代表着大明造船的先驱。

  尽管本抚不是很懂造船领域,但是能有利于大明发展,就肯定会支持的。

  通过这次对辽发动的战事,让本抚明白一个道理,忽略海上的发展,会让大明错失很多机会。”

  “既然孙巡抚愿意支持,那就先扩招3000学子吧。”王徵开口道:“针对这批学子的要求,老夫还有一些……”

  “3000学子?!”

  孙元化震惊了,难以置信的看向王徵,“就算良甫公想培养人才,也用不了这般多的群体吧,当前大明船舶学院……”

  “这已经是最低限度了。”

  王徵正色道:“大明在船舶这一领域,其实已经落后很多了,老夫必须要加快布局,尽快让大明追赶上来。

  先钻研透彻欧罗巴各国的造船技术,并且从这批人才队伍之中,遴选一批有天赋、悟性极高的群体。

  让他们站在现有高度,用新理念和新思维,去研制出属于大明的全新船舶。

  这不仅局限于军用,还会延展到民用,等到那个时候,大明想要……”

  “可是这么多的学子,大明船舶学院能传授得过来吗?”

  孙元化强压惊意,打断王徵之言:“不是本抚不想做这件事情,或者说有意推诿,实则是这么多……”

  “这些就无需孙巡抚多虑了。”

  王徵眼神坚定道:“既然老夫敢招收这般多学子,那就一定能做好此事,为了大明今后的发展,还请孙巡抚尽快帮我大明船舶院,解决最基础的生源问题吧。”

  说着,王徵向孙元化郑重一拜,见王徵这般,孙元化心里就清楚一点,只怕王徵所想要的群体,必然是非常棘手的存在。

  可是就算再怎样难办,那他也必须要设法解决。

  毕竟大明船舶院落地登莱时,崇祯皇帝就向他传达密旨,必须满足王徵的任何需求,以此推动大明造船业的整体发展。

第550章 山陕的新生(1)

  山西,太原府。

  大雪纷飞,隆冬时节下的太原,寒气逼人,对那些富庶的士绅、商贾等群体,这个冬天不那般难熬。

  可是对底层的百姓,特别是破产的群体而言,这个冬天就很难熬过去,甚至稍有不慎就会在睡梦中冻死。

  “巡抚,时下太原府城外,所筹的灾民救济区,各棚皆配发了煤炉。”

  徐英雄神情疲惫,捧着一摞案牍,看向伏案忙碌的刘鸿训,“此外山西治下诸州、府城外,所设灾民救济区,皆递交了相应公函。

  当前诸州、府所辖诸县,存留的灾民和流民,都趁着大雪降临前汇聚,所筹措的煤炉和蜂窝煤,都预备了不少。”

  “现在咱山西赈灾行署,还有多少的存粮?”

  刘鸿训拿着要呈递进京的奏疏,看向徐英雄说道:“此外山西诸州府治下,所辖的各县境内,是否还残留着零星灾民和流民?

  安置在各州、府城外,所设灾民救济区,所定协办义民队伍,当前都招募的怎样了?这关系到各处的安稳。

  将山西境内的灾民和流民,都集中在各州府城外安置,这无疑是一次冒险的举动,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

  还有各处筹建的医匠队伍,推进的怎样了?别看是在隆冬下,还是要预防时疫,绝不能有任何的大意。”

  “禀巡抚,现在我们赈灾行署这边,算上那批义捐的存粮,还有27万石……”徐英雄闻言,捧着那摞案牍,就来到刘鸿训跟前,详细的逐一讲明。

  自刘鸿训被崇祯皇帝外派到山西,出任巡抚以来,刘鸿训就做三件件事情,一个继续整肃山西官场,一个命各府县剿灭境内匪寇,一个筹建山西赈灾行署。

  得益于崇祯皇帝的统筹安排,肆虐在陕西境内的诸多流贼,并没有大规模杀进山西,这使得山西境内的局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跟原有时间线相比,当前山西境内的情况,并没持续恶劣下去,相反在刘鸿训巡抚山西后,情况得到不少缓和。

  特别是晋藩、代藩这些宗藩分支,先前被崇祯皇帝传召进京陛见,叫他们的子嗣悉数进京,入宗学进修,使得他们在就藩地所做之事,不似先前那般肆意妄为。

  “你先将这封呈递的密奏,派人加急送到京城去。”

  看着眼前的案牍,刘鸿训举起手中的奏疏,皱眉道:“这些案牍本抚逐一查阅,现在山西赈灾行署,将各处的灾民和流民,都开始聚集在一起。

  粮食就成了最严峻的问题。

  仅靠山西本土自筹,无法等来年开春,有效的组织这批灾民和流民,整饬驰道和整修水利,所以朝廷要多调拨一些才行。”

  “喏!”

  徐英雄当即拱手作揖道。

  崇祯皇帝所提募工之策,包括后续筹措官办诸厂,除北直隶这边接到相应公函,现在山陕和山东等地,也都接到相应的公函。

  山西巡抚刘鸿训、陕西巡抚陈奇瑜、山东巡抚袁可立他们,根据朝廷所下公函,开始结合本地情况,以筹建的赈灾行署为主,开始大批的聚拢破产灾民和流民。

  想有效减少大明境内,各地出现叛乱的苗头。

  惟一可行的办法。

  就是让这些破产的群体,都最大限度聚集在一起,奉行以工代赈的思想,有序在地方整饬驰道、整修水利,给筹措官办诸厂抢一些时间。

  等地方出现规模化工坊后,再进行相应的分流安置,只要能让他们填饱肚子,尖锐的阶层矛盾就能缓和。

  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大明境内出现规模化工坊,必然会衍生出工厂主,以此盘剥这些脱产群体。

  可现在所处的这种境遇,不是考虑盘剥不盘剥的问题,而是能否让饿红眼的群体,先吃饱肚子的问题。

首节上一节293/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