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308节

三百名魏国官兵正在劫掠乡民,光州的魏国守将要用这种办法来减少燕国获得的辽饷。

凡是反抗者,一律杀无赦!

不反抗者,也一律杀无赦!

凡是给燕国缴纳辽饷者,一律杀无赦!

不给燕国缴纳辽饷者,也一律杀无赦!

背叛大魏者,是反贼,一律杀无赦!

忠于大魏者,是卧底,一律杀无赦!

不背叛也不效忠者,肯定另有所图,更要杀无赦!

大魏官兵们闯进的村落,男子皆杀,女子年轻者皆被奸淫,一切财富全部带回城内,带不走的直接就地焚毁,总之不能留给燕国,防止这些人口财富变成燕国的辽饷。

打不过燕国,我还打不了你?

魏国光州的百姓不明白,为什么燕国这个敌对国家的军队要抢劫他们也就算了,为什么自己国家大魏的官兵也要抢劫他们?

烈火焚毁了村庄,但是【辽饷使】躲进了地下室,成功逃过一劫,他连忙跑路去了黄县,向燕国说明了此事。

黄城

郊外狩猎场

“最近越来越多辽饷使前来禀报,说是魏国光州的将军可能改变了作战策略,不再跟我们死磕,而是转而屠戮乡野的村民,只要他们把那些村民提前屠戮干净了,我们就没法屠戮了,这样我们就会因为抢不到东西而不得不撤兵回到辽东。”

为了防止燕国在光州屠戮百姓,所以魏国光州的将领,他们的应对策略是提前把光州的魏国百姓屠戮干净,这样一来,燕国就没有百姓可以屠戮了。

这可真是个高明的战略,起码让燕恋感觉确实有些棘手了。

我想屠杀百姓,结果敌人因为害怕我屠杀百姓,于是提前把百姓屠杀干净了。

“凡是给我燕国缴纳了辽饷的百姓,那就是我燕国的臣民,我燕国的臣民,只有我燕国可以屠,他魏国没资格屠!”

“通知各个辽饷使,把他们各自村落的百姓全部迁徙到黄县来。”

“让正在劫掠青州的贵族军和议会军回来,在光州各郡县进行扫荡,狠狠地扫荡那些胆敢出城屠戮百姓的魏国官兵。”

统治者们本质上是将百姓当成自己的财产,出于爱护财产的心理,会抵挡敌人的入侵,防止敌人过来屠戮自己的财产,导致自己的财产损失,但如果财产想要反客为主进行造反,那迎接他们的必然是铁血镇压。

打个比喻,牧羊人(统治者)会击杀偷吃羊的饿狼(蛮夷),但本质上只是为了阻止饿狼(蛮夷)来损害自己的财产,如果羔羊(百姓)胆敢反客为主,想要造反推翻牧羊人(统治者),那么迎接它们的,自然是牧羊人(统治者)与饿狼(蛮夷)的联手镇压。

“连虏平寇”的思想能够流传几千年,其本质就在于此。

“虏”虽然是敌人,但很明显,相比较之下,“寇”才是心腹大患。

真正的思想启蒙,不是反对“昏君”,而是反对“君”,这个君自然也包括明君。

反对昏君,支持明君,本质上也是维护帝制王权。

羔羊真正的觉醒,应该是反对牧羊人,而不是只反对牧羊人里的所谓“昏庸牧羊人”,却去支持那些所谓的“英明牧羊人”。

一头羔羊,它虽然反对“昏庸牧羊人”,却支持“英明牧羊人”,这并不能说明它具有反抗意识,只能说明它本质上还是具有奴性,只是它希望自己被“英明牧羊人”奴役,而不要被“昏庸牧羊人”奴役。

从古自今,造反起义的百姓数不胜数,可为什么他们不能被称之为启蒙?

因为他们只是反对“昏君”,而不是反对“君”。

第518章 逐鹿中原(四十五)

半年后

燕公三百一十八年春(528年)

光州

长广城

三百名魏国官兵按照惯例,离开城池,出城寻找村落进行劫掠屠戮。

然而,他们刚刚离开城池没多久。

“杀!”

“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都给老子拼命!”

已经升为辽饷征收队队长的侯景,正带着九十九位骑士,朝着三百魏国步兵杀去。

普通的小县城没有骑兵,骑兵一般都掌控在帝国的中央。

因为劫掠队名字太吓人了,所以燕恋把“劫掠队”改成了“辽饷征收队”,虽然名字改了,但是做的事其实一模一样。

当你刻意远离辽饷时,辽饷就会主动靠近你。

辽可辽,非恒辽,饷可饷,非恒饷,辽饷并一定要跟辽有关,也并一定要是饷的形式。

从来都没有辽饷,但生活中处处都是辽饷,不是只有名字叫辽饷才是辽饷。

魏国官兵被突然袭击,顿时措手不及,被侯景骑兵队一个冲锋就冲垮。

三百魏国官兵被全部斩首,看着马车上装满的人头,侯景非常高兴。

只有搭配甲胄的人头,才算是战功,这么要求主要是担心有士兵杀良民冒功。

杀良民冒功这种传统,并不是明清两朝才有,而是从军功爵制度诞生的秦国起就有,只不过明清两朝距离现代更近,史料记载更详细,其他朝代杀良民冒功这种小事很难流传下来。

有市场就有需求,因为有人需要货币,所以就有人伪造货币,因为有人需要解决生理需求,所以就有人开办青楼,因为有人需要军功,所以就有人杀良冒功。

防止杀良民冒功并不是爱护良民,只是担心破坏奖励机制和上升通道。

如果杀良冒功的成功率太高,那么大家就没有激情去战场厮杀的,只会杀良冒功混日子。

所以统治者阻止杀良冒功,最初的目的仅仅只是保护军功爵制度或者类似军功爵制度的制度下,军队上升通道可以正常运转。

普通百姓是不可能穿甲胄的,所以杀了也领不到军功,杀了也白杀。

不过这种政策也并不完美,因为高句丽之类的蛮夷,他们的士兵是不穿甲胄的,这个时候又要如何计算军功呢?

因此,军功爵制度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跟很多人想象的砍了人头就能领取军功不一样,除了商鞅变法刚开始时期的秦国,后面的记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麻烦,到最后干脆取消了使用人头记录军功的传统办法。

一个秦国士兵杀死了敌人,正准备割下人头作为战利品,旁边的另一位没能杀死敌人的秦国士兵于是将这个秦国士兵杀死,争夺人头军功。

这种事在秦国屡见不鲜,于是后面才制定了人头督察制度,每个小队里都安排专门的头督察军官,不负责打仗,只负责督察士兵按规矩割人头。

除了人头漏洞,还有甲胄漏洞,甲国主帅会将自己国家的甲胄卖给乙国军官士兵,如此一来,甲国主帅经商赚了钱,乙国军官士兵可以用这些甲国的甲胄,再去杀良冒功,就可以成功。

比如王猛灭慕容燕国时,慕容燕国主帅慕容评就疯狂卖自己国家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被秦国买走了。

因为人头军功的利益链,还延伸出了一种新的骗术/战术,那就是一国主帅让自己的军官士兵假装是要买甲胄杀良冒功,诱骗甲国将军倒卖军火物资。

一切战术的诞生,都与当时的具体情况有关,如果不是有着人头军功的利益链,自然就不会有用军功作为幌子去诱骗倒卖军火物资的战术。

之后,又有了更多保障手段和方法正在一步步完善。

燕国采取临时任命法,也就是人头军功督察官都是出征时临时任命的,而不是长期军官,并且会随时轮换,通过这种方法使得督察官与士兵不熟悉,而很难形成合作欺上瞒下。

由于要清点人头并且记录在案,这就要求人头督察官必须掌握识字、算术这两项基本技能,除此之外,有着督察官还承担着绘画地图的责任,因此还需要掌握地形地图绘画技能。

随着战争模式的演化、军队体系的不断完善,军队对士兵的文化素养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这就是职业兵与壮丁兵的区别,壮丁兵要求很低,有两条胳膊两条腿就行,而职业兵需要掌握大量技能,长期进行训练。

燕国的征兵要求里,就有识字这个要求,不识字的人,是无法直接参军的,如果非要参军,可以在军队里学习文字。

这也是燕国军队规模一直很小的重要原因,像中原那样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壮丁兵,燕国很早就不玩了,也就王霆之乱时期,由于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边缘,才不得不拉了二十万壮丁兵出来当炮灰。

侯景高高兴兴地带着人头回到黄城,这半年来,他带着一百骑兵,已经前前后后一共剿灭了两千多魏国官兵,可谓是战功赫赫。

“你可以嘲讽我的人品,但不能嘲讽我的作战能力。”侯景知道自己贪生怕死、贪婪、奸诈、好色、残暴、人品不咋地,但是他的军事天赋很强,对于打仗这事无师自通,是个天生的将领。

回到黄城,侯景并没有见到一直心心念念的女君燕恋。

“侯景,过来。”

这时,侯景的上司招呼着侯景。

“是!”侯景连忙回应,然后小跑过去。

“最近中原的杜洛周战败,部队被葛荣吞并,君上准备分配十个小队去接应杜洛周的残兵败将,你们小队去不去,去的话,我给你报名。”这位上司很看重侯景的能力,所以非常关照。

“我去!”侯景答应道,这又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杜洛周战败后,带着残兵败将向着海边逃去,恳求燕国接纳他。

面对免费的数十万人口,而且都是可以开荒种田的青壮年,燕国自然是不会有放弃的道理,所以燕恋决定暂时放松对光州的扫荡,分出兵马去幽州接应杜洛周。

第519章 逐鹿中原(四十六)

一个月后

鲍丘津

这里位于鲍丘水的入海口,此时正被燕国控制,鲍丘河面上,不断有船只来往,运载着大量人口、财物,这些都是杜洛周的船队。

杜洛周在争夺河北的战争中失败,如今兵败如山倒,就连云州也被叛变的高欢占据,如今只剩幽州诸郡县。

魏国的这个所谓幽州,其实仅仅只想当汉末的渔阳郡、广阳郡、涿郡。

因为战乱频繁,导致行政区域划分混乱,往往是国都附近划分的比较大,能加皇帝的实力,其余地方越分越小,一个州只有两三个郡,一个郡只有七八个县城。

这与汉朝时相比有了巨大变化,汉朝是一个州大约有十个郡,一个郡大约有二十个县。

现如今的州,仅仅比汉朝的郡大了两倍左右。

随着州的规模越来越小,作为中间的郡,自然也会慢慢消失。

这很正常,如果我一个州最后小到只剩十几个县城,那我为什么不直接让这个州管理这十几个县城呢?继续留着郡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多出一个中间行政区,来增加行政成本吗?

因为郡太多了,中央管不过来,所以便在郡的上面设置州,帮助皇帝监察郡,慢慢地就成了最高行政区,代替中央管理这些郡。

又因为战乱太多,需要安置不同区域的流民,同时也因为朝廷的地盘太小,因此需要把地方的地盘的分割,这样才能防止地方势力太强大。

随着地方的州被切割得越来越小,一个州的郡县数量越来越少,那么郡的存在就会显得很鸡肋,最后必然会干脆直接取消中间的郡,直接州县管理。

但是一旦新的统治者统一了天下,并且把州县二级推广到天下,那么一切就又回到汉武帝时期的状况,那就是,州太多了,帝国中央皇帝管理不过来,怎么办?那当然是在州上面在设置新的更高级的行政区,这个行政区可以取个名字,叫作“道”,或者取个名字叫作“狗蛋”。

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只要记住它是最高级行政区就行,比如幽州,我们可以把它叫成狗蛋州、皮蛋州、什么州、那个州、这个州,叫什么都无所谓,只要记住,它是在帝国东北角的一个最高级别监察区/行政区就行。

如果统治者不叫皇帝,而是叫狗蛋,那么大家都会以狗蛋为荣,如果被统治者不叫黔首,而是叫作皇帝,那么皇帝自然就成了低贱的代名词。

重要的不是名词,而是这个名词背后代表的权力、财富、地位等等。

这就是“名可名,非恒名”,名词只是一个代指,不能看到一个名词,就天然地认为这个名词是怎样的,而是要看到名词/事物背后的本质。

“皇帝”这个名词的本质究竟是在于“皇帝”这个名词,还是在于“皇帝”这个名词背后代表的无上权威呢?

如果其他的条件不变,只是把“皇帝”这个名词换成“黔首”,那么最高统治者就会因此变成悲惨的底层人吗?

如果最高权力掌控者叫作“黔首”,反而被奴役的那群人叫作“皇帝”,一个黔首统治着数以亿万的皇帝,是不是就可以说明黔首推翻了皇帝呢?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被【名】迷惑,而是要透过【名】看到背后的本质,这是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道理,却依旧有人多人难以理解。

燕国的统治者燕恋,即便到现在,依旧自称燕公,连王都不是,但是又有谁会真的觉得她不能算皇帝呢?

一个人捡到传国玉玺,然后在山沟沟称帝,但是又有谁会真的把他当皇帝呢?

皇帝/君主的本质并不在于他现在叫什么【名】,他可以叫“皇帝”“王”“公”“首领”“主人”“神明”“大皇帝”“大丞相”“天子”“圣人”,甚至可以叫“狗蛋”“黔首”“子天”“帝皇”“母”“屎尿”,叫什么都可以,只要他还是最高权力掌控者。

如果燕恋规定,百姓只准自称朕,不可以自称我,只有王家贵族才可以自称我,那么燕国人自然而然就会把【我】当成尊贵的象征,反过来把【朕】当成卑微的象征。

首节上一节308/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