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第8节

第十五章 鳌拜,你和吴三桂是不是同党?

“皇上,议政王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师兼太子太傅,一等公鳌拜到了。”

随着胖子多隆洪亮的嗓门响起,乾清宫隔壁的南书房里面的康熙和福全哥俩都给对方投去了鼓励的眼神我们是爱新觉罗的好男儿,不怕鳌拜这等乱臣贼子的!

和哥哥对完了眼神,康熙小皇帝就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下心情,又努力在一张麻脸上挤出了灿烂的笑容,然后大喊声:“宣!”

接着就看见南书房门口的帘子被人挑起,一个在满洲人中颇为少见的壮汉,迈着大步就大摇大摆地走进来了。这走路的姿势看着都嚣张跋扈,目无君上啊!

走路走得那么霸气的当然就是满洲第一巴图鲁鳌拜鳌太师了,这老爷子虽然快六十了,但是身子骨却强壮依旧,一张老脸上全是横肉和钢针一样的白胡子,两只眼珠子总是瞪着,看谁都是恶狠狠的。不过他这个老贼和多尔衮多阿玛还不能比,后者是顺治的阿玛!而他还是康熙帝奴才,所以见着康熙以后还得下跪叩拜,大声呼喊:“奴才鳌拜,恭请主上圣安!”

虽然喊着“恭请圣安”,但是他的嗓音却一点不恭顺,听着跟打雷似的,真是太嚣张,太跋扈了!

康熙小皇帝虽然心里头恨极了鳌拜,但是一张麻脸却笑得跟开花似也,笑吟吟道:“太师请起,小桂子,给太师搬把椅子过来,再给太师上茶。”

“。”跟康熙一起的贴身太监小桂子应了一声,就冲着守在南书房里面的三个小太监一招手,这三小太监悄没声就滑溜出去了,没一会儿,其中的两个太监就为鳌太师搬来了一把太师椅,另一个太监则捧着个托盘,托盘上摆着一个茶碗。太师椅被摆在了鳌拜身后,而托盘则到了小桂子公公手中,小桂子亲自捧到了鳌拜跟前,殷勤地道:“太师,您请坐,您请用茶。”

鳌拜也不和康熙假客气,大马金刀的就往椅子上一坐,觉得有点口渴,就顺手接过茶碗喝了一大口。

康熙这个时候就笑着问鳌拜:“太师,今儿天那么热,您大下午的进宫有什么要紧事儿吗?要没什么大事儿的话,就交议(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办理)吧……朕还想和裕王再斗一会儿蛐蛐呢!”

听见康熙说斗蛐蛐,裕王福全马上就跟戏精上身似的,摸出个装蛐蛐的竹筒在手里把玩起来了。

鳌拜看见小皇帝一副没出息的样子,心里面就有点失望。想当年老主子太宗皇帝和今上差不多大的时候就已经帮着老汗主持家务,把家里的日常事务,财政收支都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钱财方面,假账做得天衣无缝……老汗和诸贝勒没有一个能看出不对的。可今上呢?就知道斗蛐蛐、射兔子和做一些奇奇怪怪的算术题,一点都不学好。

想到这里,鳌拜就叹了口气,从袖兜里面取出了一份禀帖,是王辅臣派手下日夜兼程送来北京的那份给康熙的奏折也是一起送到的,清初的规矩,奏折和禀帖都不必通过邮驿,直接派家人或属下往上送就行了。

“皇上,您看看这个。”说着话,鳌拜就把那份禀帖递给了小桂子,小桂子又拿给了康熙。

康熙从信封里面取出了王辅臣的禀帖,装模作样看了起来。禀帖上的内容和奏折里面差不多,都是说吴三桂最近疯狂扩军,将手底下藩军和绿营的丁余都编入行伍,加紧操练。还说云、贵的藩军和绿营兵因为粮饷两缺,兵额不足,而人心浮动,军中还有残明余孽在蛊惑人心。全靠平西王威恩并施,才勉强维持住了局面……

康熙看完了禀帖,一脸困惑地问:“这个王辅臣的禀帖已经到了太师这边,他的奏折呢?怎么没有见到?多隆,侍卫档房有没有收到过?”

“皇上,”胖多隆赶紧回话道,“王辅臣的奏这匣子昨儿就送到了,是奴才亲自送进南书房的。”

“什么?”康熙一愣,“有这事儿?”

旁边的桂公公连忙指着康熙跟前的御案上摆着的一对奏折说:“皇上,确有此事,当时您急着要去射兔子,就让奴才先拆了匣子,拿出奏折搁在案几上。”

“有吗?”康熙一副诧异的表情。

“皇上,容奴才给您找找。”小桂子说。

“快找,快找找。”

小桂子应了一声,就装模作样地在那一堆奏折中翻了翻,果然翻出一本折子,双手递给了康熙,“皇上,就是这本。”

康熙拿过折子一瞧,没错了,就是刚才自己塞进去的那本了!

“还真有……”康熙一脸尬笑,“朕疏忽了,幸好有太师在,否则可就误事儿了!对了,太师,这个王辅臣一会儿说吴三桂拥兵自重,一会儿又说没吴三桂压着下面人就要出乱子……这前后矛盾啊!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吴三桂到底是忠臣还是逆臣?”

果然是小孩子……

鳌拜听了康熙的话,温和地一笑:“皇上,王辅臣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吴三桂拥兵自重要加钱!”

“要加钱?”康熙故意一皱眉头,“云贵的钱都叫他截留了,朝廷一年还补贴他三百万两,怎么还不知足?”

“皇上,”鳌拜笑道,“云贵都是穷地方,刮不出多少油水。而吴三桂抚定西南的过程中的确收编了许多残明、李闯、西贼的兵马,虽然咱们只给了他三四万兵额,但是需要他安置的人数却在十万以上。一年三百万两的兵费,的确不大够用。”

康熙眉头深皱,这个鳌拜居然帮着吴三桂说话!难道他们是同党?

想到这里,康熙又问:“十万大兵好像很多啊……太师,这个吴三桂会不会造反?”

鳌拜笑道:“皇上,这吴三桂会不会造反,奴才也说不准。毕竟吴三桂拥兵十万,坐领天南,有不臣之心也不奇怪。不过只要奴才在一天,咱大清就不怕他吴三桂不臣,他敢反,奴才就带兵把他给灭了!”

康熙问:“太师,您要出马去打吴三桂?”

鳌拜摇摇头:“皇上,现在吴三桂不还没反吗?先帝当年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时,曾与约定世领天南,与国同休。现在吴三桂一代都没完呢,就给灭了,也太让人寒心了。现在吴三桂只是要钱而已,给他加一些就是了。”

你们就是同党!

康熙心里那个生气啊!

加钱?那是朕的钱!你们是不是想都拿去分了?

虽然生气,但是康熙却能做到麻颜不惊,这叫喜怒不形于色。

麻颜不惊的康熙接着又跟鳌拜打听道:“太师,咱们给他加多少合适?”

“加个几十万吧,”鳌拜想了想,道,“吴应熊昨儿派人到奴才府上知会,说他的三弟吴国贵两个多月前就从云南出发了,再有个十天半个月就该到北京城了。到时候奴才亲自去和吴国贵谈,争取把康熙八年朝廷拨给云贵两省的兵费总额控制在三百五十万两库平银之内。”

康熙叹了口气,麻脸上全是无奈:“嗨,三百五十万就三百五十万吧……反正我大清有的是银子!太师,这事儿就有劳您去操办了。”

“奴才领旨。”鳌拜一边接旨,一边在心里头琢磨:皇上果然还是个孩子,看来这大清天下还得靠我这个老当益壮的忠臣撑着……

第十六章 康麻子,你的世凯来了!

大清康熙七年七月,北京城。

这座大清的首善之都,同时也是如今北方最繁华的经济中心,自打清廷入主以来,就分成了内外两城。内城外城,泾渭分明,内城只许旗人和依附于八旗体系的包衣人、苏喇家奴(旗人的家奴,不是包衣人)等人居住,而外城则允许汉民居住。是允许汉民居住,并不是只有汉民居住。

实际上,北京外城大部分的产业也是属于八旗权贵、内务府大包衣或是大清小麻子皇帝本人。那个写了本《红楼梦》养活了不少红学家的曹雪芹的故居,就是崇文门外蒜市口一代的“十七间半”房产。这处房产就位于北京外城,是老曹家得势的时候置办的。

另外,内务府正白旗曹家当时在北京外城还拥有不少店铺和宅院,在北京城外还有田庄,在通州张家湾码头一带还有当铺、田产、染坊,真可谓是一身奴气,两袖银风。

这个两袖银风的老曹家在内务府的包衣人世家中,只能算是群贪之一,比他家更豪横的许是没有,但是肩碰肩那可是有一大群的,至于贪少点的包衣人世家,更是数都数不过来了。而这些包衣人世家和上面的八旗权贵、皇亲国戚相比,又算不了什么了。这帮人当初打进来的时候又是圈地又是占房的,个个都为子孙们抢足了足够挥霍十辈子的产业。现在还把持了天下过半的顶戴,如果吴三桂的反再不好好造,他们还能世世代代两袖银风下去……再爽没有了!

到了如今,不仅北京外城的产业大多姓了“旗”,就连北京城外乃至整个顺天府和邻近的宣化、遵化、永平,也到处都是旗田、旗庄和被旗人老爷还有包衣人甚至更低级的苏喇家奴们占有的田产。

寻常的汉民在北京外城和北京周围一带,几乎就沦为了没有产业的佃客了。

虽然汉人们的产业都被旗人老爷、包衣老爷、苏喇家奴老爷们巧取豪夺去了,但是日子还是得咬着牙过下去。要不还能怎么办?造反也打不过,饿死又不甘心。

好在老天开眼,那些旗人老爷当中最凶恶的八旗老东西大多短命,好日子过了没几年就因为各种原因死了个七七八八……大多是出天花出死的,还有不少是狗咬狗咬死的,也有许多是去和李定国、郑成功他们打仗给打死了。而这恶人的子孙大则多学好了,除了吃喝嫖赌之外,就是贪污受贿,挖大清墙角,基本上算是讲道理的好人了。

而这帮学好了的旗人大爷的带动下,北京外城的市面可就繁荣起来喽,各种各样的吃喝玩乐,天南海北的新奇玩意,八大胡同里面的女妓还有相公……都给大爷们整上,旗人大爷们有的是钱!

整个北京外城,充满了一种腐朽的活力。

真是腐朽的让人向往啊!

不过今儿,北京外城不知怎么了,突然闯进了一群不学好的“旗兵大爷”,一人双马,人人都穿着深色的行褂,头戴红缨凉帽,斜背一丈二尺到一丈六尺的长枪,枪尖还用麻布小心包裹着,显得非常爱惜,副马上除了行李还有卷成一包的土黄色布面铁甲。而更让正在北京外城晃悠或是营生的旗汉人等感到诧异的,还有这伙“旗兵大爷”有一种久违的令人生畏的气势,只看见他们一个个面色铁青,昂首挺胸骑在马上,而且列出严整的队伍从永定门入内,沿着正阳门外大街一路向前。走得不快,却给人一种极大的压迫感,仿佛就是那帮出天花出死了的老东西们都从棺材里面爬出来教自家的不肖子孙如何当恶人了。

正阳门外大街那可是热闹地界,大街两侧鳞次栉比的都是铺面。这伙“旗兵大爷”又是踏着饭点入城的,正阳门外大街上可热闹了,各家饭馆茶楼的伙计都站在街上大呼小叫地迎客,刚刚做好的熟食点心的香气沿着大街飘散,闲来无事的八旗子弟们三五成群,正准备下馆子喝小酒,突然看见自己的“死鬼老爹们”进城了,全都呆住了……今儿什么日子,清明节吗?

街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看着这支马队缓缓而过,几个反应过来的八旗子弟已经高声发问了起来:“马上的爷们,你们是哪儿来的?是不是关外的?”

谁都知道关内的八旗子弟,特别是北京城的八旗子弟现在都学好了,除了那些老的,就少有如眼前这伙人那般凶悍的了。但是关外八旗好像还挺凶的!

这队“旗兵大爷”中领头的是两个身材高大的好男儿,长相都很出众,一个年纪老一些,四十岁上下,蓄了一部络腮胡子,正是吴国贵。另一个要年轻很多,看着只有十七八岁,当然就是王忠孝了。

这两位是四月份离开云南的,走了三个月才斜穿了整个大清朝,来到了大清都城北京。

在进城之前,吴三桂派来的那个军师刘玄初就提出要给城里面的八旗天兵一点厉害的瞧瞧,得拿出平西王藩军的精气神,别叫人看扁了。

现在吴三桂已经改变策略,要给大清凶一个了,所以吴国贵他们也得表现得凶一点。

于是吴国贵就命令手下和王忠孝他们收拾一下,然后背上大枪,牵上副马,挎上弓箭和腰刀,整队入城,好叫北京城的八旗兵见识一下平西藩下的好男儿。

这会儿听见有人打听自家的来历,吴国贵就在马背上一抱拳,张开大嗓门吼道:“老少爷们请了,吾乃平西藩下都统,二等男爵吴国贵!今奉王命入京参觐!”

啊,竟然是吴三桂的麾下!

这吴三桂的兵还真是精啊!

大街上看热闹的旗人大爷都忍不住吸了口凉气儿,这吴三桂原来真要造反啊!这都天下太平那么些年了,还养着这样精锐……这不是为了造反,又是为了什么?

正阳门大街之上,一时人人噤声,只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队人数不多的马队,气势汹汹地路过。

“世凯,”吴国贵却觉得气氛还不够,于是就对身边的王忠孝道,“来,唱一个!”

“!”

王忠孝应了一声,然后清了清嗓子,就开唱了!

他上辈子就是个音乐爱好者,虽然没有更进一步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但是这个爱好还是一直保留到积劳成疾……这回他不仅有了好长相,还有了一副好嗓子,可惜依旧吃不了文艺饭,只能在来北京的路上唱点小曲解闷了。

结果唱得太好,一曲《送别》就把大家伙给唱哭了。

不过这回到了北京城,他可不能再唱《送别》了,得换个歌来唱唱,而且他早就想好了一首《大清送终歌》,这首歌成为大清正式国歌的六天后,武昌就起义啦!

在来北京的路上,他就经常唱这首《送终歌》,现在正好拿来应一应景。也不知道能不能把康熙皇帝当头的鸿运给唱没了一些?

王忠孝酝酿了一下,然后就扯开嗓子吼上了:“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这首“大清送终歌”在王忠孝来北京的路上就教过自己和吴国贵的手下,这会儿他带头一开腔,就有不少大嗓门的汉子跟着一起嚎上。

一百多名平西藩下的骑士,就这样且歌且进,走在北京外城的正阳门外大街之上……这场面,可把某些人给吓哭了!

第十七章 赤胆忠清吴应熊

当吴三桂藩下的人马且歌且行,大摇大摆走在正阳门外大街上的时候,正阳门大街的珠市口一带,一座二层楼高,挂着“杨三茶馆”招牌的茶楼的二楼,靠着正阳门外大街的一个包间里面,正坐着两高一矮,总共三个穿着颇为体面男子。

其中那矮个子其貌不扬,胖胖的身体略显臃肿,细眉大眼,厚嘴唇,一眼看去极是忠厚朴拙,他也不知遇到了什么伤心难过的事儿,居然在那里吧嗒吧嗒流着眼泪。

那俩高个子的中年男子似乎是他的朋友,看见他伤心落泪,都在那里好言相劝。

其中一个吊眉小眼,一脸凶相的三十来岁男子嚷嚷着道:“吴大哥,莫哭了,男儿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嘛!就算你阿玛真要造反,也用不着哭啊!你看看你阿玛的藩下壮士,多精锐啊,没准那就成了……”

边上另一个浓眉大眼的高个子青年连忙打断道:“俺答公,你就别吓唬吴叔父了,平西王现在只是向朝廷示威,目的只是想多要俩钱,怎么可能造反呢?平西王要真造反,就不会让吴国贵那么大张旗鼓来北京了。到那时平西王一定会表面恭顺,暗中遣人接吴叔父回云南一起做大事。”

“精忠贤侄,你也别乱说了,我能做什么大事?”那胖子哭丧着脸,“如果我阿玛真的,真的反了,我也不会跑去云南的……我是大清忠臣啊!”

两个高个子一块儿摇头,表示不相信。

“怎么能不跑呢?不跑是要杀头的!”那吊眉小眼的汉子说,“不是杀你一个,连你家的老婆孩子都要杀的!”

那个浓眉大眼的青年连连点头:“就是……必须得跑,不跑那就是死全家!吴叔父,我和您说,这间茶馆的主人杨三可是个有门路的,他可是直隶罗教的一个头头,暗中主持一个什么三郎香会,在运河漕工当中有许多门徒,北京外城这里也有他的徒弟。您送他个一二千两,再许他一场泼天富贵,他就有办法把您从北京城里弄出去,然后再沿着运河一路送您去江南。只要到了江南,那可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那胖子眼泪汪汪,只是摇头:“俺答公,精忠贤侄,你们别说了,你们越说我越害怕!而且,我老婆是和硕格格,她是太宗皇帝的女儿,怎么肯跑?又怎么跑得了?”

听着三个人对话的内容,就知道他们仨不是什么好人了。其中那个矮胖子就是平西王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他娶了皇太极的女儿,顺治的妹子当老婆,就是那个和硕建宁公主。论起辈份,可是康熙皇帝的姑父。

那吊眉小眼的高个子则是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他和顺治皇帝混得很熟,还被顺治皇帝封了个俺答公,意思是“好兄弟公”!这要论起辈份,康熙皇帝都该管他叫一声“尚叔叔”的。

而那个浓眉大眼的青年,当然就是耿精忠了。他是第一代靖南王耿仲明的孙子,论起辈份比吴应熊、尚之信要低一辈,所以称吴应熊为吴叔父,不过管尚之信还叫“俺答公”。这个“俺答公”可是顺治亲口御封的,北京城里头的旗人、包衣人都这么称乎尚之信。

这三位都在北京当人质,也算是同为天涯沦落人,处了那么多年,关系不好也难了。不过他们的身份毕竟敏感,不方便明着会面,所以就常常换上便服溜出府邸跑到珠市口的杨三茶楼喝茶聊天。

而这杨三茶楼的主人可是个黑白两道都能走得通的“大混混”,祖上据说还是锦衣卫里面的大佬,直隶京师一带吃公门饭的汉人有不少还是他家的故旧。

另外,这杨三还和北京内城里头的不少八旗权贵和内务府的大包衣有业务上的往来这些权贵和大包衣手里头都有大把的闲钱用来放印子钱,但他们不会自己出面,只会出点本钱,同时在幕后当保护伞。而被摆在前台的,就是杨三这样的大混混了。

而吴应熊、尚之信、耿精忠和这个杨三就更熟悉了,他们到了他这里,内务府粘杆处派出的“耳朵”一准就聋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真要有什么万一的时候,也有可能走杨三的路子逃一条活命。

但也只是有可能而已,而且吴应熊可是一大家子人呢,老婆建宁公主还是康熙的姑姑,家里面全是内务府派出的耳目,他要一个人跑,成功的可能还有点。但是想要拖家带口一起跑,基本就是做梦。

看见吴应熊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尚之信和耿精忠也不忍心再劝他跑路了。尚之信叹了口气:“可惜先帝不在了,要不然何至于此?说起来还是先帝对咱们四藩好啊!”

耿精忠听见尚之信提起“四藩”,眼前忽然一亮:“我怎么给忘了,我贞姑姑前些日子已经到北京了,她可是太皇太后的干女儿。吴叔父,你不如去求求贞姑姑,让她在太皇太后和皇上面前说点好话……总要让太皇太后和皇上知道你和你阿玛是不一样的,你是忠大清的。”

吴应熊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连声道:“对,对,贞妹子一定知道我是忠大清的,我对大清可是赤胆忠心啊!”

尚之信也点点头说:“其实太皇太后向来是知道吴大哥你有多忠心的……你要是能袭了平西王,那可就天下太平了。”

“我袭平西王?”吴应熊苦苦一笑,“但愿有这一天吧!”

耿精忠道:“一定会有的,你阿玛都快六十了,还能蹦多久?”

首节上一节8/39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