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主不在。”他淡淡道。
“这位先生。”王珏抱拳,神态恭恭敬敬:
“不知赵阁主何时在无涯阁内?”
“对呀对呀,老丈,能否告知?”少女们亦是期盼问道。
苏良久略带歉意回答:
“阁主行踪飘忽,事务繁多,时常不在阁内,老夫也不知晓阁主什么时候能够在,要不你们晚些时候再来看看?”
人群中发出叹息声,嘟囔声。
“多谢先生,我等晚些再来。”王珏叹气,抱拳拱手,他们十六人还要去礼部南墙查看春闱试题范围。.
此行入京都,最多待上一两日就要启程踏上归途,若赵阁主真的事务繁忙,他们可能无法一睹自己仰慕之人的面容了。
这让他们心中不断叹息,走时定会遗憾吧。
苏良久颔首,回以一礼,眼前青年以礼待人称他为先生,他心中感慨,知晓能受到这样的礼遇,都是因为赵阁主惊世骇俗才气而吐出的诗句。
......
巳时初。
尚书六部,礼部,南墙外。
小吏正快速在墙上刷着浆糊,随后将一张张红纸张贴上去。
红纸上的内容,就是春闱考题的范围。
虽说与往年相比,绝大多数都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读书人的事,一点点差别,也会让学子们格外在意。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考场上亦是如此,只有完全了解,才能考出更好的成绩。
故每年都有不少学子结伴而行,前往礼部。
当然,他们除了查看考题,还会聚会闲谈,广交好友。
赵无疆与林如海的到来,立马让礼部南墙外的小吏门噤若寒蝉,以为自己哪里事情做得不够好。
“赵大人,你可知,最近京都之中,出了一位才气纵横的男子......”
林如海看着赵无疆扫视考题范围的认真模样,不由心中一动,提及话题。
赵无疆眼眸扫过红底黑字,上面的内容大多分为两块,儒家经义与道家经义。
儒家经义是稳定国策之必需,而道家经义,传说是大夏的第一位皇帝曾受过道家圣人的指点,故在大夏科举一事上,加入道家经义的解读考核。
听到林如海的问询,他眼眸微眯,淡淡道:
“略有耳闻。”
“没想到小小无涯阁,居然能有赵阁主这等腹有滔天才气之人。”林如海双手负手,淡笑道:
“巧的是,还与赵大人你同姓,还都是俊朗非凡之人...
赵大人你可要当心,莫要被人在此事上做了文章,按大夏律法,你可是官身,官身有些事,是做不了的...”
第262章 心有所念,凿冰破妄
赵无疆搓了搓手指,眼眸一直在红纸上扫掠,关于他身份的事,他根本没有刻意掩藏,不然也不会在酒席上摘下面具。
这吏部尚书,在朝势力庞大,在京都肯定也布有眼线,多半是知晓了自己无涯阁阁主的身份,才会这样言语。
“多谢林大人提醒。”赵无疆颔首,今日礼部南墙张贴的是考试范围,下一次,将会张贴春闱考生榜单,谁落榜谁在榜将会一目了然。
只是,下一次,在春天。
下一个春天,恐怕不好渡过吧。
逍遥王会起兵谋反,大夏将面临北境之外的草原王庭与南疆之外的南疆苗蛮势力共同攻打。
也许会有其他势力,共同参与分食大夏的谋反,谁有知道呢?
独孤明腹中的孩子将在来年春末左右出生,他不希望,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纷飞的战火。
朝局与个人的实力,都是他如今要做的事。
无相般若的心法,他要去兰若寺查探一番。
自己年幼丢失的记忆他也要找回,他心中隐隐有一道猜测,自己找回年幼记忆的一刻,自己的实力与危机将会迅速增长。
他还要将金刚不坏神功修炼完毕,至少小有成就。
而在庙堂之上,他要把朝臣整合在一起,想办法拧成一股绳,在面对将来的风雨飘摇中,朝臣会与大夏同舟共济而不是舍船而弃。
他要步步为营,布局将来。
凛冬将至,他要凿冰破妄,让薪火不熄。
林如海眼眸凝重,就在刚才一瞬,他在赵无疆身上仿佛听到了金石碰撞的声音,并感受到了赵无疆隐藏在温和外表下的气势。
这个年轻人,根本不像寻常百姓家的燕雀,而更像是注定要盘旋在天际的苍鹰。
冤家宜解不宜结......林如海心思翻涌,他与赵无疆虽看似和和气气,但他不会忘记曾经两人的仇隙。
如今再看,他心中变化,赵无疆几乎是难以除掉了,唯有交好一条大道。ap.
“小生参见两位大人。”
有恭敬的声音响起,停泊了林如海翻涌的心海。
林如海侧目看去,来者是十六位少年,应该是来查看春闱试题范围的。
他微微颔首,只是略有诧异,不明白为何眼前十六位少年,都身穿如墨黑衫。
王珏神色恭敬,他出自文水王家,自小见过不少达官贵人,从眼前这位渊岳峙的中年男子和在查看红底朱字的黑袍青年身上,他都感受到了威严的气场。
并且此处身处六部礼部南墙外,身边的小吏都神色恭敬,那么眼前两人不出意外,必然是尚书省六部***。
赵无疆侧身看去,十六位黑衫少年让他微微一愣。
这十六人都是出自一家?他不免有些疑惑,但还是颔首示意。
同时一愣的还有十六位黑衫少年,他们发现这位大人亦是一身黑袍,袖口绣有银云纹,并且面容俊朗非凡,力压他们十六人。
这不免在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一道身影,他们感觉,赵阁主不出所料,应该也是类似的样子吧。
不过他们很快叹了口气,知晓眼前之人绝不会是赵阁主。
因为赵阁主是江湖人,是京都帮派之人,而眼前诸位大人是官场的人,两人注定没有交集。
第263章 诗
......
礼部南墙外,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聚集。
看过春闱试题范围的青年才俊们并未立马离去,如今礼部南墙外学子众多,刚好是广结好友之地。
赵无疆眼眸含笑,柔和扫过一众青年才俊,心中感慨。
“赵大人,其实你的年岁与这些学子相仿,不过早早入了朝局,并未有机会参与春闱展露才华...”
吏部尚书林如海看着这些神采奕奕的学子们,亦是回想起当初自己初入仕途时候的艰难。
两次落榜,第三次才登榜,更是许了不少银钱托了不少关系,才进入尚书六部,随后一步步向上爬,爬到了如今吏部尚书的位子,权柄彪悍。
赵无疆笑了笑:
“我若通过科举入仕,怕是难哟。
儒家经义道家学术,我皆一窍不通...”
林如海感受着周围学子们议论纷纷的嘈杂声,不时向见礼者颔首,他只当赵无疆自谦罢了,于是摇头笑道:
“赵大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等耳熟能详的话,莫非你也没听过不成?”
“这倒是听过...”赵无疆剑眉微扬,打趣道:
“早上知道了去你家的路,晚上就把你打死...
这个道理我还是明白的。”
林如海一愣,随后看到赵无疆的神色,知道他在开玩笑打趣自己,并未有丝毫芥蒂,而是开怀笑了起来。
他与赵无疆本有仇隙,赵无疆曾在朝局之上顶撞甚至略有羞辱过他,但他为官多年,深知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如今他和赵无疆之间相处气氛能够缓和,自然和他心意,在他看来,这是两人将来能走向更多合作的基础。
“林伯父,今日难得如此高兴,小侄斗胆向您求诗一首,以勉励我等,望伯父成全。”
学子中响起恭谦的声音,林如海侧眸看去,发现是一位老友的子嗣,唤作陈书文,亦是来年将要参与春闱的考生之一。
陈书文神色恭敬,在人群的注视下走近赵无疆与林如海。
他之所以如此开口,实则是心中拨动算盘子之后的结果。
吏部尚书林如海他曾在父亲书房见过几次,知晓这位尚书学识渊博,如今出现在礼部南墙之外,在他看来,定是代替礼部尚书而来的。
他见林尚书与身边男子爽朗笑意,知晓林如海现在心情极好,他正好趁此提出要求,让林如海作诗一首。
这种人前显圣的机会,又怎么会有人能够拒绝呢?
凭借吏部尚书的学识,作出的诗词想来不会差,只要他陈书文带头恭维一番,势必会引起其他学子的附和恭维,届时林尚书肯定会大悦。
那么他这个提出建议者,也会跟着受到赏赐,说不定能够直接被举荐入朝,毕竟林尚书主管吏部,在朝可谓手眼通天。
林如海眼眸微眯,他当然会作诗,但是作诗这种事情,哪有短短几个呼吸或几盏茶时间就能信手拈来?
他不要思考的吗?如今当着这么做学子的面,他思考久了,岂不是失了面子?但不思考他又怎么做得出来?
他看着一众学子注视过来的目光,负在身后的左手越捏越紧,同时心中也紧张起来,恨不得给陈书文邦邦两拳。
陈书文那点小心思他又怎么会看不懂?但是现在他已经被架在火上了。
怎么办?林如海缓缓吐气,眼眸一转,陡然露出精光,看向了一旁温润如玉的赵无疆。
第264章 劝学
......
林如海面对学子们热切的目光,慈眉善目,温和笑道:
“你们如初升骄阳,而本官已是步入垂垂老矣。
劝学勉励之诗词,本官心中确实已有一两首,但不会赠与你们。
原因无他,本官不想将诗词中的暮气让你们沾染上,坏了你们的骄阳之光。
但无妨,本官身旁这位赵大人,与你们年岁相仿,亦是骄阳之辈,更是心有丘壑绵延,才气纵深,就让他,代替本官作诗一首,赠与你们吧。”
赵无疆云淡风轻,从他感受到林如海的目光之后,他就知道林如海要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了。
陈书文也是反应极快,立马恭敬向着赵无疆抱拳,恭声道:
“请赵大人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