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信受了使君的恩惠,借调一个贤才帮忙训练青州的锐士,想必他也不会拒绝。”
一听郑平这语气,刘备就领会意思了:“显谋是想效仿田丰之事?”
先把人借调来青州,培养培养感情。
今后这鲍信麾下的贤才,会留在青州还是返回济北国,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郑平轻笑:“正是如此!”
刘备喜道:“不知这贤才,是何姓名?”
第166章 局势突变,袁术作死行为
自青州黄巾中挑选善战悍卒编成的青州锐士,普通的将领是难以约束其军纪的。
军纪不明,就会让青州锐士贼性不改、恣意劫掠,这对于一向坚持仁德信义的刘备是不利的。
虽然青州猛将不少,但能约束青州锐士并将其训练成虎狼之师的,郑平心中的人选更倾向于于禁和满宠的组合。
用于禁和满宠训练青州锐士,战时配以张飞为将、于禁为副、张为军师、满宠为军正,足以将青州锐士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但满宠自拷问了贪秽受取、干乱吏政的督邮张苞之后就辞官了,行踪不明,郑平一直暗令祢衡在兖州寻访。
而于禁如今在鲍信麾下,随鲍信驻兵东武阳,正是施恩借调的好时机。
见刘备询问,郑平轻摇摇扇,徐徐道出:
“此人姓于名禁,表字文则,乃是泰山郡钜平县人。”
“于文则个性坚毅稳重,持军严整,擅长以法制军,素有威严。”
“是训练青州锐士的不二人选!”
刘备心中欢喜。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能持军严整的良将更是难求。
虽然于禁是鲍信部下,但如今大家都是汉臣,于禁在鲍信麾下也只是正常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并非是鲍信的家臣。
鲍信对于禁有知遇之恩这没错,但如果刘备举荐鲍信担任济北相,刘备同样对鲍信有举荐之情。
届时,青州牧借调一个济北相的部将用于训练青州州兵,于公于私鲍信都难以推辞!
刘备点头道:“就依显谋之言,我这就遣人去东武阳。”
一为于禁这个将才,二为鲍信这个盟友,举荐鲍信当济北相对于青州都是有利无害的。
毕竟袁绍举荐的豫州刺史周喁被刘备遣人做掉了,公孙瓒又进驻常山国跟袁绍对峙,袁绍对刘备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
虽然在明面上袁绍不会落人口实的进兵青州,但难保袁绍不会指使刘岱进兵青州,亦或者又举荐个济北相某某、青州刺史某某暗中进犯青州。
而刘备先下手为强,让鲍信出任济北相,有鲍信和应劭挡在青州的西面,足以让宵小不敢轻易进犯青州。
使者奉命抵达东武阳,具言刘备欲举荐鲍信出任济北相一事。
“刘使君竟然举荐我来出任济北相?”鲍信又惊又喜,连忙来见曹操。
曹操生性多疑,下意识的开始怀疑刘备的用意:“刘备屡屡破坏本初的部署,如今却示好允诚,这其中是否有诈?”
鲍信凝声道:“朝中有奸臣荡覆王室,天下有英雄响应大义,本初当了盟主,本来是能匡扶定乱的。”
“但如今本初却只顾争权夺利,不仅窃夺冀州,又遣人南下豫州跟袁术争势。”
“关东将乱,又要出现一个董卓了。”
“倘若我们对抗本初,恐怕力不能制,若是跟本初同流合污,又违背了我们坚持的大义。”
“倒不如暂待黄河之南,以观其变!”
“我本是泰山郡人,出任济北相,南可跟应劭结好,东可跟刘备结好,可以暂保无忧。”
曹操见鲍信有出任济北相的决意,也知道鲍信留在东武阳是没什么作为的。
顿了顿,曹操提议道:“虽然是刘备举荐,但也要知会本初一声,如此可避免跟刘岱出现冲突。允诚就可以在济北国修生养息、厉兵秣马,以待时机了。”
消息传到邺城。
袁绍顿时大怒:“大耳贼先杀我的豫州刺史周喁,又遣人游说公孙瓒和刘虞、令公孙瓒驻兵常山国坏我大事,如今还敢举荐鲍信当济北相!”
“遣人去东武阳告诉鲍信,他若敢出任济北相,就是跟我为敌!”
袁绍心头十分窝火。
本以为刘备会来劝和,这样公孙瓒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幽州。
结果常山国和中山国忽然宣布脱离冀州依附幽州,公孙瓒更是率一万步骑一路大张旗鼓的进驻常山国,生怕袁绍不知道似的。
更令袁绍愤怒的是,去幽州打探情报的探子,轻易间就得到了刘备派遣郑平游说公孙瓒和刘虞的情报!
如此机密的情报轻易间就被打探,这简直就不将袁绍当回事!
公孙瓒甚至还遣人来告诉袁绍,说软禁沮授是不道德的,若是将沮授及家眷安全送到常山国,那大家相安无事。
若是不送,那就战场上见真章了。
袁绍三军尚未来得及整肃,常山国又距离邺城不远,公孙瓒若真的不顾一切南下进攻邺城,不论输赢,袁绍都得元气大伤。
如果不能击退公孙瓒,刚刚依附的冀州诸郡国,就会对袁绍抱有怀疑。
毕竟依附袁绍是为了求利的,结果袁绍连公孙瓒都打不过,还被堵在邺城出不去,谁还会想着依附袁绍?
袁绍故意向刘虞状告公孙瓒,就是为了拖延时间整肃三军。
现在开战,不符合袁绍的利益。
袁绍也只能忍着怒气将沮授礼送出境,跟公孙瓒罢兵言和。
许攸跟曹操鲍信关系不浅,见状立即劝道:“本初息怒!鲍将军一向支持本初,倘若因为刘备之故迁怒鲍将军,反中刘备离间之计了。”
“兖州诸郡国,陈留郡和泰山郡不服刘岱,山阳郡和济阴郡皆是本初族人。”
“而东郡、济北国、东平国、任城国都由刘岱掌控。”
“鲍将军没有立即答应刘备的举荐,而是先遣人来告知本初,足以证明鲍将军心向本初。”
“况且,让鲍将军出任济北相,不仅可以缓和跟刘备的矛盾,也能进一步执掌兖州。”
袁绍怒气渐消,但心中依旧不满意:“大耳贼屡屡坏我好事,两位都是当世俊杰,难道就不能想些手段让大耳贼也吃些苦头吗?”
许攸默然不做声。
他已经劝谏了袁绍,功劳足够了,没必要再给自己惹麻烦。
郭图眼珠一转,阴阴一笑,出言献策:“明公,只要仔细研究刘备的各种行为,就能揣测出刘备的目的。”
“青州如今缺钱少粮,最忌毗邻州郡出现战事,因此刘备才会不余遗力的周旋在幽冀兖豫徐五州势力之中。”
“跟袁术结盟是如此,屡坏明公大事亦是如此。”
“既然知道了刘备的目的,那就可以针对刘备用计。”
“明公初定冀州,自然不敢同时跟公孙瓒、刘虞和刘备为敌,所以这黄河以北的事,明公得忍。”
“但在黄河以南嘛,袁术的器量是比不过明公的!”
“明公可遣人去豫州散布消息,就说刘备跟陈王刘宠联合,欲夺豫州!”
“以袁术的脑子,猜不到刘备的真实目的,因此也识破不了明公的离间计,因为他只会看到刘备的部将在豫州跟刘宠联手了!”
“而未来的局势,就可能演变成青州刘备、豫州刘宠、荆州刘表的宗室联盟,袁术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一旦袁术中计,就必然会撤兵回豫州,周喁未能达成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而刘备给卢植提供的那一支兵马,也会因为袁术的撤兵而陷在洛阳进退不能。”
“倘若袁术再狠一些,这支兵马就可能葬身洛阳。”
“卢植死在洛阳,刘备跟袁术的仇就是不死不休了!”
袁绍抚掌大笑:“妙啊!妙啊!公则之谋,大快人心啊。袁公路愚笨小儿,又岂会识得这等权略之计?”
“即便有智谋之士劝谏,以公路小儿的脾性,是不会听劝的。”
如今审配和逢纪,都被袁绍派去整肃三军了。
荀谌、辛评、辛毗等人也各自有重要政务。
帐下出谋的,只有许攸和郭图。
郭图是许攸举荐的,又比逢纪更会做人,两人暂时也没有什么矛盾冲突。
因此郭图献计,许攸也如当初对待逢纪一般,给了郭图表现的机会。
定下了策略。
袁绍一边遣人给鲍信回信,让鲍信响应刘备的举荐去出任济北相;一边又遣人去豫州散布刘备欲联合刘宠夺豫州的流言。
不得不说。
离间计对于袁术挺好用的。
豫州流言一起,袁术顿时对刘备产生了猜疑之心,立即召来杨弘、阎象、李业、韩胤商议。
阎象个性正直,当即就谏道:“流言止于智者,这必然是袁绍谋夺豫州不成,故意遣人散布流言,好让明公跟刘使君反目。”
“明公切勿中了袁绍的离间计!”
袁术有些不愉。
什么叫流言止于智者?
意思是我袁术是个愚者?
杨弘察言观色,斟酌道:“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这流言是不会凭空出现的。”
“或许刘备没有夺豫州的意思,但难保陈王没有这个想法。”
“上回陈王答应勤王,表面上自称辅汉大将军,结果大军连陈国都没有走出。”
“不如遣人去陈国借粮,若陈王肯借粮,那就表示流言是假的;若陈王不肯借粮,那就表示流言是真的。”
袁术大喜:“长史言之有理。谁愿去陈国出使?”
韩胤自告奋勇:“韩某愿替明公走一趟陈国,凭韩某的本事,定能让陈王献出粮食来。”
待韩胤离去,袁术让阎象退下,只留下杨弘和李业。
“公孙越之前寻到本将,可以助本将吞并刘虞的三千骑兵。”
“本将正缺骑兵,不如今日设宴,趁机杀了鲜于乾!”
袁术舔了舔嘴唇,目有贪婪之意。
三千骑兵啊!
哪怕骑兵反抗,那也是三千战马啊!
杨弘建议道:“若要杀鲜于乾,须得公孙越亲自动手。如此一来,即便今后有人问责,我们也可以将公孙越推出去顶罪。”
“同时将刘和软禁,对外称刘和已经返回了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