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第284节

  李伟回头环顾了一下陈少锋等几个学生,轻声道。

  “是,老师放心,我们定会将这夜行人做好的!”

  陈少锋坚定的道。

  虽然这个夜行卫是陈肃组建的,但他们这些学生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他们正式毕业后的事业了。

  年轻人总是比老人更有冲劲,陈少锋几人也一样,他们甚至比陈肃还更加兴奋激动。

  李伟笑了笑,他很理解这些学生的心情,毕竟当初他毕业时也才怀揣梦想,直到被社会一阵毒打后才认清了现实。

  希望这些学生不要变成像他从前那样吧。

  时隔十几年,朝廷终于再次开科,天下的读书人都是激动不已,虽然背地里有许多人鄙视当今的布衣天子,基本经常出言批评他不懂治国,还十分暴戾,但朝廷开科后,这些高风亮节的读书人却是纷纷胸怀大志的涌向京城,以求高中报效朝廷。

  在这个年代,能读得起书的家里都不会太穷,这些涌进京城的士子们就像后世出国的留学生似的,到了这繁华的京师花钱大手大脚,让京师的经济都跟着繁荣了不少,到处都是热闹非凡,各处客栈酒店,时不时的就会出现一群附庸风雅的文人吟诗作赋,卖弄文彩。

  李伟虽然对这些文人并不在意,但是这些文人在言谈中却经常会提到他。

  毕竟现在明黄理学已经传播的非常广了,虽然有很多人反对,但也有不少支持者,作为明黄理学的创立者,李伟自然是受到了这些人的批判或是崇拜,甚至有不少学子还会胆大包天的找上门来。

  不过当朝驸马又是国公的府邸,他们自然是进不去的,两波人只能在门外吵吵互喷,李伟派人撵走了几波,但后来又会有新的来,无奈之下便随他们吵吵去了。

  进入二月,这些士子也都纷纷消停了下来,因为会试初九就要开始了,他们得赶紧准备考试了。

  现在的考试比后世的高考可严多了,每人一个小黑屋,一进去就是三天,共三场,吃喝拉撒全在里面,身子不好的还真抗不住。

  而且进去之前还要搜身,这时代又没有X光机,只能让学子脱掉衣服检查,这些读书人平时强调斯文,但到了这里却是得脱得只剩底裤,再也顾不上脸面。

  连续九天加上中间的休息,会试一直从二月上旬考到下旬,才总算结束。

  这九天的时间,对参与考试的士子来说难熬无比,但对与此无关的人来说却是眨眼即过,士子的考卷被集中收扰,经过誊录、校对,便由考官开始了紧张的阅卷。

  刚经历了九天煎熬的他们,立刻又进入了心急如焚的等待之中。

  自隋开创科举制度以来,科举就成为了这些读书人实现阶级跨越的主要途径,一朝高中那就是跃过了龙门,从此踏入权贵阶层,全家都跟着鸡犬升天。

  而若是没中,那他们就没脸再回家见那些供养他们读书的父母族人了。

  又过了七天的时间,礼部终于张榜了,士子们汹涌而至,紧张的在榜单上数百个名字中寻找,只有在这上面找到了自己,他们才有资格面圣,参加最终的考验:殿试。

  “找到了,我中了,我中了,哈哈……”

  “我也中了……”

  众士子中不断的有人惊喜高呼,剩下的人则是紧张的额头冒出汗来,鲁修和叶青云等人也是如此。

  他们因为出身贫苦,得到了学习的机会都非常刻苦,尤其是叶青云几人,作为普通匠人的子女他们深知李伟给他们的这个机会有多难得,要不是李伟,他们这几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连饭都没得吃,更别提什么上学了。

  他们自己刻苦,加上方孝孺确实是位良师,因此虽然学习时日尚短,但成绩也非常不错。

  不过跟这些各地优中选优考上来的士子比,他们还是差了些,前面的名次是没他们的份了,只能在后面的一堆人名里面翻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找遍了整个榜文也没见到自己的名字,顿时知道自己是落榜了,当然脸色就是失望至极,甚至有些还哭出了声。

  朝廷一张榜文,将这些原本平等的举子,一下划分成了两个阶级,高中的欢呼雀跃,落榜的则面如死灰。

  “我找到了,我也找到了!”

  叶青云突然惊喜的叫道。

  鲁修和其他几人急忙来到他身前,叶青云指着榜上自己的名字给众人看,果然也中了。

  “恭喜恭喜!”

  几人纷纷向叶青云道喜,不过脸上的笑容却有些勉强。

  叶青云很有眼力劲,也明白众人的心情,很快便压下了惊喜,向几人道:“你们也肯定中了,我帮你们一起找。”

  鲁修等人闻言,虽然知道他这只是安慰,但心情也不禁好了许多。

  众人点头,继续分开寻找各自的名字,过了不久,鲁修也找到了自己的。

  不过他也没有过于宣扬,而是跟众人说了声,便继续帮其他同学寻找。

  明黄学院来参加会试的不多,加上他们俩一共才不过十几人,在两人找到后,其他人中仅有两三个也上了榜,余下的近十人都落榜了。

  高中的几个欢喜不已,没中的虽然心里失落,但也没像其他士子那样悲痛欲绝,毕竟他们才上了五六年的学,还年轻的很,以后有的是机会。

  “走,咱们去给老师报喜吧!”

  “好!”

  鲁修等几个高中的人商量好,便一起去找李伟了。

  他们虽然有两个老师,但李伟不止教了他们学识,还管他们吃,经常接济他们家里,因此在他们心中李伟才是真正的如师如父。

  军器局,李伟坐在屋里,手上拿着一本小册子,一边喝茶一边悠闲的看着,在这个小册子上写的,正是今日张榜列出来的那些名单。

  他好歹是朝中数一数二的重臣,自然不需要像那些普通士子似的还得跑到礼部大门外去看榜,这些名单在出来的第一时间就有人抄录给他了。

  而且这上面不但有名字,还在每个名字后,简单标注的士子的籍贯。

  李伟大致扫了一遍,发现这上面基本都是南方出身的士子高中,顿时露出笑容。

  南北榜案这么有名,他自然不会不知道,只是不知道具体时间罢了。

  不过这都没关系,反正此次在夜行卫的暗中操作下,北方最为优秀的士子都被一路的“艰难险阻”拖住了脚步,没能赶上这次的春闱,这南北榜案自然是难以避免,若是真没有动静,他也会派人故意宣扬一下。

  只要这件案子发生了,礼部肯定罪责难逃,还有那些翰林和各部衙门抽调的主考官们,也得遭殃。

  赵瑁虽然跟他没什么仇怨,但吴沉等人想重新上位,就得把礼部现在的这些人踢走。

  正在李伟盘算着后面的安排时,鲁修和叶青云他们走了进来,拱手施礼。

  “老师,我中了!”

  “我也是。”

  “还有我!”

  鲁修和叶青云等几个榜上有名的纷纷面带喜色,向李伟道。

  而其他落榜的则低着头,有些羞愧。

  李伟抬头看了看他们,笑道:“好,中了就好,接下来就是殿试了,你们都好好准备准备。”

  “是,老师放心!”

  鲁修恭声道。

  李伟轻轻颔首,随即又看向那些落榜的学生,安慰道:“你们也不用灰心,这才是第一次,一次不中,下次再考就是了,你们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是,老师。”其他众人也拱手称是。

  “嗯。”李伟想了想,又道:“这样吧,等新学院落成你们就进去当老师,把我教你们的那些知识教授给新招收的学生,也算帮为师分忧了。”

  新学院规模很大,只要落成,招收个几千人也不是问题,他自然不可能再亲自去教,这些学生正好过去帮忙。

  要搞科技工业,仅这一百来个学生也远远不够,还得继续教学生。

  这几人自告奋勇要入仕为官,然而自身实力不济自觉丢脸,现在听到李伟还有要用他们的地方才轻轻松了口气。

  “谨遵老师吩咐。”

  “嗯,”李伟点头,“行了,你们没事就早点回去吧。”

  “是,学生告退。”

  众人拱手转身离开。

  李伟独自坐在屋里,目光落在尽是南方士子的名册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第369章 叶青云?

  会试结束,高中的人欢欢喜喜的准备殿试,面见当今圣上,落榜的人则是唉声叹气,想着怎么给家乡的亲族交待,有些觉得实在没脸回去的,就想着进国子监准备下次会试。

  举子若是留在国子监进学,不但不用交钱,朝廷还会给发放补贴,留在国子监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举人也有资格直接出仕,不过除了年纪比较大自觉无望再进一步的,其他人都不会轻易放弃。

  三月中旬,这些高中的贡士,在礼部的引导下走进皇宫,踏进了这大明朝廷的权力中心奉天殿。

  众人列队整齐,朱元璋亲临,登上御座,群臣和学子一起下拜,一番繁琐的礼节之后,才正式开始举行殿试。

  殿试的也是预先印好的试卷,只是题目由皇帝亲自所出而已,毕竟好几百人呢,让皇帝挨个跟他们对话考校那是不可能的。

  众士子见到这位布衣天子,激动的同时,压力也是非常之大,毕竟传说中这位可是屠群臣如杀鸡宰狗般的暴君。

  然而即便是如此暴君,也挡不住他们对权力的欲望。

  试卷发了下来,鲁修和叶青云几人看到上面的天子策问,心中顿时一喜。

  “老师真乃神人!”

  鲁修心里暗道,叶青云几人也是差不多的想法。

  之前李伟就曾指点过他们,猜测了几个殿试可能陛下可能会问的问题,而此时卷子上写的,正是李伟所猜的那几个问题之一!

  “朕自代元统一华夷,官遵古制,律放旧章,孜孜求贤,授以禄位,然其盛德君子,于事束手,中才下士,廉耻无知,若非真贤至圣,亦莫不被其所惑,若此无已,奈何为治尔?……”

  试卷上朱元璋如同发牢骚似的说了一大通,所问的问题无非就是用人之道。

  大明立国十几年,其实并不缺道德君子,然而才德兼有者却是凤毛麟角,大多不是夸夸其谈之辈,就是表面仁义暗地里贪赃枉法的,让他很是头痛,现在正好把这问题抛出来看看这些才华出众的士子会怎么说。

  李伟曾在这个问题上跟鲁修几人探讨过,提出了几个很特别的观点。

  首先就是用人,是重德还是重才。

  古代选官往往是更重德行,夸奖官员的时候也经常是什么为官清廉,品德高尚之类的,然而说来说去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绩。

  而李伟则跟鲁修等人提了另一种看法,就是应更重才能,为官者有才能,哪怕贪点,只要不太过份,对家国百姓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相反的,若是有德而无才,往往就是类似圣母表的存在,要么不作为,要么好心办坏事。

  德行不佳还可以用严刑峻法来约束,才能不足那就只能徒叹奈何了。

  当然除了这个特别的观点,还有就是选才要重实学,文什么的拍马屁、搞政斗很有用,但用来办实事就歇菜了,真要做事什么儒家经典都没用,还得是数理化。

  面对朱元璋的这番策问,其他学子开始绞尽脑汁的引经据典,甚至反问朱元璋是否真的能听进去建议,还是从心里就轻视他们这些文人,没把他们当回事。

  虽然这些文人用词委婉,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相对于他们的犯忌之言,那些跑到明黄书院跟着方孝孺信奉明黄理学的人就要好得多了,他们也都是认同明黄理学重实践的理念,跟李伟的重实学的想法大致相近。

  而鲁修几人,则更是轻松,直接将李伟指点的这些观念加以改善,便能轻松应对。

  殿试没有会试那么麻烦,若不是繁琐的礼节耽误了太多时间,就皇帝的几个问题用不了一个时辰就能答完。

  时至正午,随着礼官鸣鞭,答卷时间结束,有专门的官员将学子的答卷都收了上去,朱元璋直接与众考官现场阅卷。

  当他看到那些士子的猜忌之言,不禁眉头皱起。

  但这毕竟是科考,他也不会因为士子的言语有些难听就把人怎么着,只是沉着脸把这些答卷扔到了一旁。

  当看到明黄书院那些士子的答卷,他的脸色才算好了一些。

  有德无能就是因为缺乏实践,明黄理学的理论对改变大明当今的文风作用极大,这也是他在削减李伟权势的同时,还答应给明黄书院会试资格的原因。

  明黄书院是李伟一手创办,虽然朱标是名义上的校长,但李伟才是真正的主事人,这书院中的学子若是高中,肯定也少不了会进一步增强李伟的权势。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要用这些能吏良臣,朝政不是仅有权谋,更有家国大义。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首节上一节284/3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