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党争。
明初同样有淮西和浙东之争,但却并没有像明末那样造成亡国之祸,相反的反而国力蒸蒸日上。
说到底还得看帝王的手段。
就像李伟要争权,在朝堂上所言也都是利国之言,对朱元璋来说,只要他还没有到失控的地步,那就是有利的。
朱元璋脸色好转,看了几份这些答卷,心里还算比较满意,只是这些人理念相差不大,答的也都差不多,他便没再浪费时间,快速御览了一遍就翻过去。
然而,当他翻到其中一张答卷时却是突然停顿了下来。
“伏见陛下德音,臣斗胆拙言,人无完人,古来德才兼备者凤毛麟角,自然难求,臣以为才能更重于德,若兼有盛德自是大善,若无尚可以律法管束,反之有德而无才,奈何善心却害民……”
朱元璋看到这些议论,顿时大为惊疑。
上千年来,官员的选任都是以德为先,而他手中这份答卷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其他文人看来那就是大逆不道。
然而朱元璋却并没有这么想,反而是眼前一亮,觉得这种观点很是新颖。
他是个实用主义者,答卷上的这番言论虽然听起来离谱,但细细一想却也不无道理。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答卷的姓名,直接开口叫道:“叶青云?”
第370章 都是明黄书院的
“学生在!参见陛下!”
叶青云连忙从侍立在两旁的人群中走了出来。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见他竟如此年轻,心中无比惊讶。
“你师从何人?”
朱元璋轻声问道。
“回陛下,学生在明黄书院求学,师众邗国公和希直先生。”叶青云恭声说道。
朱元璋闻言,心中顿时恍然。
难怪,难怪这叶青云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种大逆不道的答卷来,原来是那个狗东西的弟子。
“哼,这都是李伟教给你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问道。
“是的陛下,老师曾在授课时闲聊中偶尔提及过这些事,学生很是赞同,便记在了心里。”
叶青云半真半假的回道。
“嗯,知道了,退下吧。”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不咸不淡的道,既没夸奖,也没批评。
叶青云不禁微微一愣,但也不敢多言,赶紧躬身行礼,退回到了众士子之中。
朱元璋将他的答卷放到一边,然后便又开始继续批阅。
但过了没多大会,又一份答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份答卷虽然没有像叶青云那么大胆,但也着重提及了重实学,尤其是算学、物理化学之类的。
朱元璋看到这里就是一声轻哼,不用问,这肯定也是那家伙的弟子。
“鲁修!”
“学生在!”
朱元璋再次喊了一声,鲁修听到后也赶紧走了出来。
“你也是明黄书院的学子?”朱元璋注视着他问道。
鲁修不敢迟疑,低着头恭声道:“是的陛下。”
朱元璋微微皱眉,淡淡的摆了摆手:“退下吧。”
听到他就问了一句这个,鲁修满心疑惑,但也不敢多问,只得恭声称是退回了士子之中。
过了片刻,朱元璋再次喊道:“郑志华。”
“学生在!”
郑志华也赶紧走了出来。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你也是?”
“是的。”
郑志华低头答道,虽然陛下没说清楚,但有前面两个同学在,不用猜他也知道陛下要问什么。
这次朱元璋说都懒得说了,随意的摆了下手就让他退下了。
群臣们见此面面相觑,一众士子也是大惑不解。
朱元璋接二连三的询问的都是明黄书院的学生,虽然他没有表明态度,但叶青云鲁修等人依旧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在郑志华之后,朱元璋又叫了几人,无一例外,全都是明黄书院的,还是李伟亲自教的弟子。
等到答案阅完了答卷,朱元璋眉头拧在了一起。
他这样倒不是因为不满意,这次通过会试的士子相比十几年前的那批好太多了,即便是不算明黄书院的这些怪才,也要优于从前。
只是他对除了明黄书院的这些人之外的士子还是不太满意,反倒是明黄书院的,尤其是叶青云这几个李伟的亲传弟子,提出的观点让他很受打动。
但是他隐约察觉到,这些学子对今天的策问似乎是早有准备一般,殿试的题目是他钦定的,即便李伟现在能量很大,也不可能提前得知,那叶青云等人能胸有成竹,除了凑巧之外,就只剩一个可能了,那就是李伟猜中了他的心思!
想到这种可能,朱元璋不禁眯起眼睛,目光凌厉了起来。
“叶青云、鲁修、郑志华。”
朱元璋把几人的名字又叫了一遍。
叶青云三人心中一惊,连忙再次站了出来,齐齐行礼:“陛下!”
朱元璋凝视着他们,深吸了口气,沉声道:“咱再出一题,若是你们回答的让朕满意,朕便钦点你们为一甲,若是答的不好,哼,咱定不轻饶!”
三人闻言顿时心中凛然,暗中对视一眼,心下都在猜测着朱元璋为何突然要再出一题考他们。
群臣和其他士子听到这话也是惊疑不定。
“是,请陛下示下。”
既然朱元璋已经开了口,那便容不得他们拒绝,三人只能恭声答应。
朱元璋颔首,问道:“自古王朝气数皆不过三五百载,即使强如汉盛如唐也难逃定数,这是为何?”
这个问题他谁也没问过,从前他一直觉得王朝兴衰都是必然,就像人之生死一般,所以也并无强求之意,而且李伟也跟他讲过大明不到三百年就亡了。
但今天看到叶青云等人答卷上的奇理,不禁突然升起了一个想法,既然连时空穿越这种奇迹都发生在了他眼前,那让朱明王朝万世永存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朱元璋这个问题问出来后,群臣都不禁将目光投在了殿中央的鲁修三人身上,心里不禁有些幸灾乐祸。
其实这种问题并不难回答,无非是天道循环,合久必分之类的。然而这种道理陛下自然是很清楚的,若是这么答显示是不能令陛下满意的,这就比较麻烦了。
三人思量了许久,才终于开口回话。
“陛下,臣以为,这是因为天气原因。”鲁修率先试探着开口,“老师曾经讲过,天气除了四季变化,还有数百年一轮回的小冰河期,每到这个时期,华夏大地便会变得极为寒冷,北方游牧民族活不下去了只能拼尽全力攻打中原,以求向温暖的南方迁移,而且在这段时间内,中原也会因天气骤变而灾害不断,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王朝自然很难维系下去……”
鲁修从天所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入的道明了小冰河期引发的天下动荡,并且还以史书上记载的唐朝天气和如今作对比,以论证他的观点。
朱元璋眼中精光闪烁。
他问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想难为一下几人,挫败李伟的图谋,然而鲁修的回答,却是让他大为吃惊!
然而鲁修话音刚落,他身旁的郑志华却是立刻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土地问题,王朝末期土地都被权贵士绅占据,百姓们劳作一生却无寸土,老师说过,这叫贫富差距,富者极富贫者极贫,一但遇上灾年,极贫的百姓便无法生存,只能沦为流寇,这才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因!”
郑志华的话一出口,朱元璋更是心神大振,贫者极贫,他深有体会,要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他也不会被逼从军,最终登上这九五至尊之位!
第371章 住到星星上去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才抬头看向剩下的叶青云。
此时叶青云却是紧紧皱眉,似是对鲁修和郑志华的说法也有意见。
“你呢?”
朱元璋轻声问道。
叶青云先是拱手,然后才道:“臣以为,他们说的虽然也有道理,但王朝兴替的根本还是在于人口,天下土地是固定的,每亩田能产出的粮食也是有数的,当天下人口超过了天下田亩所能养活的人口时,便会有人吃不上饭,再加上他们二人说的这些原因,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到时便是王朝末世,惟有经历灾荒战乱,人口锐减,重新回到天下田亩所能养活的数量范围内,才会开启新的盛世!”
朱元璋听到他这些话,更是大受震撼!
叶青云这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王朝生死轮回的根本,按照他的这种说法,无论王朝的君主再怎么贤明,臣子再怎么忠正,都不可能摆脱这种轮回!
这就仿佛是上天给人间戴上了锁链,无论凡人如何挣扎也挣不脱,只能在这锁链允许的范围内兜兜转转,重复着生灭轮回!
不但是他,周围静静听着的群臣也震惊莫名,这种说法太骇人听闻,但细想之下又无法否认这个残酷的事实。
大殿之上一时陷入沉寂,朱无璋沉默了许久,才再次将目光落在他们身上,沉声问道:
“既然你们看到了这些问题,那又该如何解决呢?”
他们三人提出的这几个观点,不论哪一个都是极难解决的。
像鲁修的天气变化,那是天道伟力,人力如此能改?至于叶青云提的人口极限的说法,更是无解的魔咒!
惟一有希望解决的,也就是郑志华说的贫富分划的问题,但这个解决起来也是无比艰难,他身为帝王,对此深有体会。
立国以来,他屠杀了这么多贪官污吏奸商劣绅,但依旧难改这种现象,上位者欺凌剥削下位者是永恒不变的事实,甚至连他这个皇帝……
想到最后,朱元璋也不禁变了脸色。
“陛下,其实天灾也并非无法应对,比如水旱之灾,可以沿江大量修建水库,雨季蓄水防涝,旱季放水灌溉,至于北方,可以疏通运河南,水北调解决水的问题,至于冰寒,老师曾讲过一种大棚种植的方式……”
还是鲁修先开口说了起来,他父亲是军器局的鲁提,虽然军器局只是个外设机构,但也属于工部管理,平常鲁提教育他时也经常会提到工部事务,再加上李伟教的那些知识,他对这些事务驾轻就熟,虽然没实操过,但理论却是张口就来。
古代的天气变化带来的天灾主要是水旱,其他的要么危害有限,要么都是水旱造成的连带结果,像是蝗灾就是因为干旱造成大面积土地抛荒,地表没有植被覆盖,才满足了蝗虫繁衍的条件,若是植被繁茂,蝗虫是无法产卵繁衍的。
朱元璋本来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这些问题确实极难解决,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少年,竟还真就给出了答案,而且听起来可行性也颇高。
不过鲁修说的这些有的是能立即实现的,有些却还需要攻克难关,像大棚,光一个塑料就够研究好长时间的了。归根结底,科技才是一切的根本。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听到他这些话也已经非常惊喜了。
“好好好!你叫鲁修是吧?”
朱元璋听完连连称赞,笑着问道。
“是的陛下。”鲁手拱手。
朱元璋点了点头,暗暗记下了这个人才的名字,随后又看向叶青云和郑志华两人。
叶青云眉头紧皱,他提的观点最难以解决,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而郑志华所说的则相对容易一些,等鲁修说完后便紧跟着开口:
“陛下,要想控制贫富之差,办法有很多,但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改革税制!”
郑志华一张口便直指要害,群臣听了都纷纷动容。
历朝历代税赋都是国之大事,轻易不可妄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支援国家根基。
提到税制,朱元璋脸色也严肃了起来:“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