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60节

  “只是不知这穿越是何意?”

  杜如晦倒是还有印象:

  “此前光幕有语陛下穿越刘禅,让人入青史,想来应是后世奇诡之谈。”

  相较于这小猪陛下,初唐有完整的汉魏晋和南北朝能够参考。

  因此这对于盐铁、商税以及太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便只能从细枝末节才猜测了。

  几臣默契的对豪强之说避而不谈,不是陛下开头的话实在难以把握尺度,但各自心中都有心思。

  【东汉是豪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失去了皇权的打压,豪强也开始变得多样化。

  在刘秀废除了郡国的武装力量之后,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进化出了庄园地主这种究极形态。

  其中佼佼者是汉桓帝时的崔,他这位首屈一指的具有文化的大地主甚至写了《四民月令》来指导其他地主们怎么管理庄园。

  在这本书中就能看到,一个合格的庄园需要包括农业、养蚕、纺织、酿酒、制药、养马等产业。

  军事上需要有角弓弩,练五兵,习战射,武库和辎重车属于标配,武帝时有的坞堡在这一时期成了庄园标配。

  而如崔这样的大家族,庄园内兼具农林渔牧副的特点,足以关起门来自己生产,给主家提供丰富的物资支持,从而安心攫取政治权利。

  比如崔,祖父崔是著名学者,与班固齐名,父亲崔瑗亦是学者,与大儒马融、张衡乃是挚友。

  堂兄崔烈,官至太尉,侄子崔钧,乃是三国名士,字州平,与诸葛亮相交莫逆。

  崔家族起于涿郡,后改至博陵郡,也就是后来那个很著名的,甚至引得二凤忌惮的博陵崔氏。

  虽然唐初时二凤亲手打压,但晚唐时博陵崔被公推“士族之冠”,终唐一朝出宰相十六人。

  不过唐后声音就骤减,大概是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终于被重创了,在南宋博陵崔彻底没落。

  另外一种豪强则是借着东汉开国的这股学风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子:经学化而后世官化。

  简单来说就是先用家产做学问,做学问之后养名,养名完毕之后就正式入仕途掌权。

  因为当时的大儒是可以自己收弟子的,因此只要有点钱的豪强即使不能送儿子入洛阳念太学,也会送到本地大儒那里,与其他豪强交好结党。

  这条路线走的最顺的是弘农杨氏,虽然他们自己不认,但都知道是始于分项羽尸的赤泉侯杨喜。

  杨喜曾孙杨敞为昭帝时丞相,司马迁女婿;杨敞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有四世太尉、东京名族之名。

  不过后来就不太顺,三国时杨修杨彪被杀,西晋时杨骏等因外戚专权诛三族,东晋时杨亮一族被桓玄刘裕连杀,弘农杨氏就此断绝。

  看这两条路线就能大概明白,名士、权贵、世官、地主等相互促进,最终综合作用形成了汉末的一个个世家大族,如陈、荀、袁、马、曹、钟、杜等等。

  尤其到了汉末,皇权彻底旁落,对地方彻底约束力为零,郡望概念开始形成,当地百姓都是知豪强世家而不知皇帝,东汉已经在事实上被豪强世家门瓜分肢解。】

  今天成都府衙内的众人再次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土包子一样。

  “这博陵崔,从汉至唐末,经累五百年?”

  这是刘备的感叹,他只觉得难以想象。

  四五百年,能积累多少财富?攫取多少土地?历战乱而不倒,经改朝换代还能出十几个宰相。

  张飞鄙夷:

  “看光幕这意思,经累五百年,竟未有一人为将!”

  “经五胡乱华依然苟活,乱世不思报国,真乃光幕说的那吸血虫!”

  “还好改成了博陵崔,若还是涿郡崔,俺老张还嫌丢脸呢!”

  庞统笑嘻嘻道:

  “若还是涿郡崔,说不定人家反倒看不起翼德你呢。”

  张飞不屑道:“乃公用的他看起?”

  “后世知俺之名,晓俺忠义,那博陵崔坟朝哪头?”

  “俺二哥说得好,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者也!”

  庞统拱了拱手,只觉得这张飞读了书虽然不改火爆脾气,但说话确实有条理了很多。

  同时也赞同道:

  “就如那崔州平,被后世记得既还是因为是孔明之友,名士之名何人羡哉?”

  孔明大笑,摇摇头只觉得今日真是长见识了:

  “知豪强之祸,未曾想这豪强竟能历数百年而不倒,并能与帝氏争名。”

  “也就是那唐初须宽仁,且地方豪强易匿罪,否则……”

  庞统嘴角勾起来一个弧度,亦是摇头:

  “这博陵崔倒是懂得屈身忍辱,不生在江东可惜了。”

  刘备看到后面则是有点沉默:

  “若按这光幕所说,汉早该亡矣。”

  “而彼辈豪强,役使大汉百姓而起家,有丰饶之家业反倒暗图上位……”

  “真乃王朝之祸也!合该身死族灭!”

  一时间没人说话,只有孔明拱拱手道:

  “既如此,主公勿忘百姓所受之苦。”

  张飞毫不犹豫跟上:

  “俺老张早看那些高门大姓不顺眼了!”

  “他们争自己的三公九卿乃至窥视帝位,却让百姓去送死,哪有这般道理!”

  一时间府衙内众人侧目,唯有张飞哈哈大笑。

  ……

  甘露殿相对安静,直到李世民哈哈大笑:

  “彼辈乱党,唐家党祸,真是该杀!”

第184章 逆版本玩法

  甘露殿此刻静悄悄,群臣束手,回荡着的唯有李世民的笑声。

  扫荡四方时群雄束手尚且不觉,而等到收起刀子开始治理起来天下,地方豪强这东西便真真切切横亘在他的面前。

  而且正因为自己出身亦是陇右豪强,因此李世民更加明白豪强对于朝廷的态度。

  “皇权与地方权……这说的倒是不错。”

  李世民喟然长叹。

  中央朝廷的政令最终都要落实在地方,而地方上的豪强裹挟百姓,离得近的尚且知晓甲士兵锋之利不敢不遵,离得稍远就阳奉阴违与地方官员讨价还价,离得更远的有些干脆就不听调令。

  而如的这博陵崔,李世民自己都堪称“久仰大名”。

  臣子不说话,但李世民自己心里也简单算了一下:

  “这崔氏,与光武同兴,帝死他不死,国亡他不亡。”

  “朕为国操劳,结果反倒成了他博陵崔家的长工?”

  这话语未免有有些诛心,房玄龄杜如晦对视一眼,两人一个清河房一个京兆杜,虽然心中觉得有点委屈,但此时委实不好说什么。

  面对房杜递过来的眼色,长孙无忌微微一笑:

  “大家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何必如此自贬?”

  “就如这光幕,历经千年依然爱护大家,而那博陵崔湮灭于青史,即使经千年留下的唯有唾弃。”

  李世民的脸色这才好看一些,不过心中一些自己的思考还是没有说出来。

  比如这博陵崔彻底发迹是在晚唐,那一门十多宰相说不得俱在晚唐?

  而晚唐…安史之乱…这让李世民没有调笑的兴致。

  于是干脆略过这个话题,看向了另一个世家:

  “这弘农杨氏……居然已经断绝了?”

  这个疑惑倒是很清楚明白,毕竟前隋杨坚称其十三世祖乃是后汉太尉杨震。

  臣子们面面相觑,最终也只有房玄龄勉力道:

  “或是后世对史家典籍研究的更为透彻……然,弘农杨氏从汉末至前隋,确实几经起落。”

  “北朝几脉杨氏俱称弘农杨,其间或有龌龊。”

  李世民摇摇头,现在对这个压根儿不信,毕竟李唐自己强认李都被这光幕拉出来吊打了,此行径说不得便是看杨隋此举来的灵感。

  而且当此时皆以强附世家余脉为荣,那后世能通揽史册,看了那朱八八乞丐出身而得天下,恐怕并不觉得这种强攀有何尊贵可言,说不得俱是当笑话来看。

  就如他李世民难不成真有沾那李之光彩?那李因为他千古一帝而光彩还差不多!

  于是也仅是交代了一句:

  “若修晋书,当细致考证,勿给后世看笑话。”

  房玄龄心领神会,躬身遵旨,其他臣子亦心思各异。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世家这个玩法已经被汉朝的豪强们开发的很完善了:

  用财富结交名流,让名流授予自家子弟显名,有了显名的子弟可以合法快速的进入官场,进入官场之后利用权势再去攫取更多财富。

  有了更多的财富就能结交声望更高的名流,声望更高的名流授予更高的显名,最终进入官场的子弟获取更高的官位……如此等等,周而复始。

  豪强,名士,官场,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你只需要拥有这三样中的其中一个,便能顺理成章的加入进去,循环壮大,最终在汉末的时候参与到逐鹿天下这场游戏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汉朝相较秦朝,豪强已经完成了由血缘宗法到乡里地缘的转变,汉朝的地缘豪强不仅有自己的血缘宗族,还包含了其控制依托的乡众,达成了生命、政治、经济上的依附关系。

  东汉的豪强能如此之强,是因为本质上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地域性的利益集团。

  而汉末的这场游戏的入场票便是豪强身份。

  袁氏曹氏这不消说,太出名了。

  跟随曹操的夏侯氏本身也是谯县本地豪强,给人印象是个憨憨的许褚亦是谯县豪强,三国志记载汉末时许褚就能聚少年宗族数千家,并且修有坞堡,身份异常清楚。

  除此之外还有颍川的陈、荀、钟,兖州的程昱、李典,河北的崔琰等等。

  曹操本人基本可以看作是北方豪强卷出来的卷王。

  江东孙氏比较特殊一点,算是乱世的第一批真正受益者。

  黄巾起义之前,孙坚历任盐渎丞、盱眙丞、下邳丞,剿匪时悍不畏死因此有薄名。

  黄巾起义时,孙坚精准的抓到了上车豪强的最后一张门票,在淮泗募兵将商贾、流民、青壮等拉起来一支千人队伍,举兵响应,随后每战必先登,搏得了名声。

  因此讨董时孙坚才那么悍不畏死,在第一个攻入洛阳之后,依靠这个名声孙坚也成功从草莽英雄,成了地方豪强。

  稍有特殊的是孙坚与孙策这种依靠军功而非名士养名,跟汉末这个版本不太兼容,从记载下来的事迹可窥一二。

  比如孙坚看上了吴氏女求亲不成就想下黑手,吓得吴氏女自动来投,只求不祸及家人。

首节上一节160/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