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61节

  比如孙坚与荆州刺史王和南阳太守张咨有旧怨,后来王被强灌毒酒,张咨被孙坚砍死。

  孙策也差不多,与名士高岱交谈时觉得受到轻慢,于是欲杀高岱,结果乡里士人都给高岱求情,孙策觉得受到侮辱,强杀高岱。

  而被杀的这些人基本上都属于豪强玩法圈子的,因此孙坚孙策都死于非命就不奇怪。

  所以最终孙权终止了这种作风,孙氏才完成最后一步蜕变,成了牌桌上的玩家之一。

  额外提一嘴,与孙氏比较相似的另外两个是吕布和马超,他们跟孙坚一样,与其说豪强更像是军功豪帅,生错了版本,相信要是生于五代十国时候一定能有更大作为。

  也因此马超和吕布的风评和结局都跟孙坚类似,有所区别的就是孙家到了孙权这里不再跟版本对着干了,孙坚风评才挽回不少。

  刘备就不说了,麾下算得上是失意人,大部分都是版本弃子。

  典型的比如糜竺有钱没人,没从豪商变成豪强;刘巴想投曹来着,结果被曹老板只手扔了出来。

  二爷三爷就不说了,一个逃犯一个杀猪的,诸葛武侯则是不喜欢世家这套玩法主动退圈。

  也因此季汉这帮子人跟汉末格格不入,因为他们本就是在这乱世逆行。

  所以在季汉失败后,豪强世家们便再无阻碍。

  他们竭尽全力朝着豪强这座山的顶端“门阀化”爬了过去。

  顺便,将作为垫脚石的百姓踹进了无底深渊。】

  刘巴首先激烈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什么叫被扔了出来,我那是……”

  刘巴语塞。

  “被踹了出来?”张飞善解人意。

  刘巴涨红了脸,不过旁边糜竺安慰道:

  “子初何必如此介怀?”

  “如今看来未必就是坏事,去了许都能有光幕祥瑞?曹操能如主公一般放手任你施为?”

  这倒是,刘巴这个还是承认的,不过对于这个描述还是有点介怀道:

  “我那是看曹贼无识人之明,遂寄情于山水而已!”

  “确实确实。”众人敷衍点头配合了一下刘巴。

  庞统研究了一下感觉有点牙疼:

  “那这曹贼岂不是统合了北方的豪强世家之力?”

  张飞大喜:“那岂不是正好一锅端了?”

  庞统哑口无言,摇摇头看向前面:

  “这后世的总结倒是高屋建瓴,这豪强名士官场的循环玩法,虽然说的简略,但总体上反倒是大差不差。”

  孔明沉吟了一下道:

  “如此说来,纸张兴起,首灭名士。”

  庞统一起推演想了一下,很是赞同:

  “纸愈贱,则经学便能传得更广,如此即便是田间闲汉攒一攒钱说不得也能买几本经书。”

  “如此一来,则如张、牟、蔡等经学大家便难见,动辄上万弟子同游的盛景应当不复见叻。”

  张飞探过来脑袋好奇:

  “这张什么是谁?”

  张松解释道:“庞军师说的应当是张兴、牟长、蔡玄等经学大家,即使在蜀中我也听过,如这蔡玄,世人称赞其学贯五经,家有门僮上千,弟子一万六千人。”

  张飞“哗”了一声,只觉得难以想象:

  “那岂不是……如同学问上的豪强一般?”

  孔明点了点案几上的纸张道:

  “故而说此纸能灭名士。”

  “只要开百姓民智,让百姓能一斗粟便能换得一部经书,那此等经学传家的士族则不复现。”

  想象了一下那幅景象,孔明不由得思绪万千:

  “若是能在书本上做到如后世一般,配科举之法,不求黔首宰相,只要能出掾吏,则豪强之祸便可解。”

  庞统则是从另一方向考虑到:

  “如此孔明恐为豪强世家之敌,主公亦……”

  孔明摇头大笑:

  “在荆州时我曾与张神医聊过,虚不受补的道理我亦知晓。”

  “世家之疾已入大汉腠里,自当缓缓图之。”

  “而且,医此疾时,曹孟德也定会助我等一二。”

  孔明看的很清楚,兼并和侵占是刻在豪强骨子里的,他们并不会因为曹操也是豪强出身而有所优待。

  与袁绍大战之前的曹操或许是豪强,但从他败袁绍握有北方的那一刻,曹操与世家们就不再是一条道上的了。

第185章 九品中正

  将豪强诸事放下,孔明则注意到了第二次出现的这个名词:

  “五代十国……想来应是唐灭宋立之间的那一段乱世?”

  庞统确认:“此前曾言博陵崔晚唐兴盛之后在五代十国被重创,应便是指这朝代更替之乱世。”

  “十国之意易解,这五代应是说如那晋代魏一般,五朝更替。”

  孔明想象了一下:

  “那交州还会自称巨唐节度使讨伐宋朝,如此看来不妨如此猜测。”

  “唐灭之后中原地区五个朝代连续更替,而如辽东岭南交州甚至蜀中等道路难通之地的,巨唐节度使拥军自立为国。”

  庞统点头,当前知道的并不多所以只能按此猜测:

  “那光幕说马超与吕布‘适应版本’……五代十国尚武成风?”

  “数十个如吕布一般的猛将杀来杀去,武乱至此?”

  “好家伙!”张飞感叹:

  “这得死多少个义父啊?”

  ……

  “军功豪帅?”李世民品味着这个词儿。

  各种想法在脑海中转了一圈,李世民直接发问:

  “莫非唐非以强灭国?”

  “不,不对。”李世民直接摇头,归义军的事迹他还记得清楚,晚唐时连河西都收不回来。

  那义士张议潮求河西节度使而不得,整了个归义军节度使都让那晚唐不肖子孙防范至此,怎么看都不像是以强灭国的样子,反倒是很常规的以弱灭国。

  “或是那乱世之国皆承唐制?”长孙无忌小心推测:

  “就如汉承秦制,我唐亦有参考前隋,那乱世立国者自然颇崇大家。”

  这个说法倒是合理,李世民不由点头,他之武功,名传后世都颇多赞誉,能让两百年后的乱军佩服简直不要太正常!

  不过想着一群乱军打着自己的旗号,李世民的神色就有点微妙,不知道该不该开心。

  【东汉被开发出来的豪强-名士-官场这个版本玩法,其中有相当关键的一环就是察举制,也因此诞生了名士这种东西。

  咱们现在熟知的举孝廉只是察举制当中的一种。

  西汉设有孝廉、秀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等。

  东汉顺应学风增设明经、明法。

  秀才这个后来要避刘秀讳改成了茂才,并在东汉改成了岁举。

  察举制这个东西问题很大,因为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制度,本质上来说是中央的一种让权。

  豪强们在理解了这套玩法之后,借着东汉的学风,他们应运而生了名士这种东西。

  名士的本质就是与朝廷争夺舆论权引导权,当掌握了这个之后你就能够从而影响察举,从而依此去影响并掌握人事的建议权和选拔权。

  也因为名士这种特殊的东西,东汉的文人们有了“养名”的习惯。

  说白了就是一群人抱团互相标榜,我说你是治世良才,你再称我王佐之才,然后出去互相宣传,大家互相名气高了,被察举入仕之后,特权和土地也就随之而来。

  而这种小团体在东汉有很多。

  比如被演义中出现为大伙熟知的许劭就是名士,每月都有一次月旦评,说这个是英杰,夸那个是良才。

  与许劭齐名的还有名士郭泰,这位就很有脑子,为自己提拔的专门起了个标签叫“英彦”。

  除了这种单打独斗的还有群体作战,比如窦武、刘淑、陈蕃三位名士合称“三君”,每一位都是“一世之宗”。

  以上这些都算段位比较高的,剩下的人想要掌握话语权就干脆拉上更多的人,并给自己打上特别标签。

  比如八,或者称八俊,称有才望的八个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单骑入荆州的刘表。

  比如八顾,称这八个人能从德行上引导世人;比如八及,称这八人有贤德可为师表。

  比如八厨,称这八人都是仗义疏财之辈。

  总之,玩儿法多的目不暇接,咱们现在的影视圈颁奖什么的都得叫一声祖宗。

  后来的曹丕就感叹说这些名士“位成乎私门,名定乎横巷。”

  朝廷不仅失去了基层的行政权,甚至失去了舆论话语权,从而导致人事任免权也没了,因此东汉只能说亡的一点都不冤。

  但即使豪强依靠名士垄断了话语权,但还是有可能会让肥水流了外人田。

  因为察举制归根结底来说是比较倾向于寒门和黔首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豪强个个都是僮仆上千,用得上孩子孝顺?

  所以豪强世家们的最终武器被合力抬了出来,那便是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并不是用来代替察举的,它是一种人才评价系统,根据家世分品第,算得上是察举制的辅助。

  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将名士抢夺过去的权利重新拿回中央,算是一种中央集权手段,也是曹丕拍板通过的原因之一。

  而世家们也觉得这个制度很好,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在定乡品这个步骤就可以轻轻松松将那些世家之外的人定成下三品,彻底杜绝他们翻身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之前在晋书里看到那些孝顺故事都异常离谱的原因,被彻底杜绝仕途的寒门士子已经接近疯狂,只能编造这种愈来愈离谱的故事,期待以此能叩开沉重的九品门扉。

  察举制最终的腐朽只是生动说明了,社会运行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阶级,会通过各种手段保证本身的垄断地位可以世袭。

  而为了确保这种垄断,甚至不惜去毁坏侵蚀掉原本的选拔制度,而即使会造成社会进步的停滞或者倒退,依然在所不惜。

  也是因此,腐朽的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在察举制中诞生的考试这种方法,逐渐散发光芒,影响华夏千年之久。】

  “这些读书人的心,真黑啊!”

首节上一节161/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