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11节

  在这封绝笔奏章中,封常清简单回顾了平叛的战役,不甩锅,主动揽责,表示自己被杀是应该的。

  即使“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即使“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

  但封常清觉得,只要自己死的有价值就行,他希望自己之死能让诸将引以为戒,从而能顺利平叛。

  并在遗书中做了最后一次劝谏: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

  身亡作尸谏之臣,魂死作圣朝之鬼,是封常清最后的感慨。

  而后来的事情咱们就都知道了,封常清的担忧成真,潼关长安接连陷落,不知玄宗在惶惶惊逃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斩封常清?

  这封遗书被封常清的副官抄写带回安西,广为人知。

  七十年后张议潮一边看着安西的危局,一边手抄封常清的遗书,立志归唐。

  被张议潮手抄的《封常清谢死表闻》最终被其侄张淮深封于敦煌莫高窟。

  又过了千年之后,十九世纪初莫高窟遭难,大批文物外流。

  张议潮手抄《封常清谢死表闻》流入法国,如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封遗书也是如《祭侄文稿》一般,见证了安史之乱以及晚唐衰落。

  同样还见证了两位忠臣的武烈平生,希望它有归家的一天。】

  “这玄宗定然一个字儿都没看。”

  张飞替这个名将不值得。

  随即便是感叹:

  “还好被这张议潮看到了。”

  “这对师生,都是好汉子!”

  “唯叹惜封常清死的太过冤屈!”

  光幕上展现的是张议潮手抄的版本,字迹清晰工整,读起来也非常顺畅。

  刘备也叹惜:

  “谁说不是?如此名将,从容担责,能识危难,临终亦规劝。”

  “这玄宗能将时局败坏至此,实乃惊人。”

  不过随即就皱眉:

  “一书见封常清之心与张议潮之志,如此至宝依旧流于异国,实乃憾事。”

  张松赶忙安慰道:

  “我等这后辈,登天亦可做得,或应其所言,至宝归家之日,不远矣。”

  刘备认真道:

  “若能如此,再好不过。”

  另一边孔明还在拉着法正详细询问:

  那姜维怎么就悄无声息被接到汉中去了?

  一时不察,竟被庞统捷足先登?

  ……

  “尸谏之臣…圣朝之鬼…”

  即使是魏征,也被这封常清之心动容。

  随即他低声道:

  “此将待上实乃剖肝沥胆。”

  “唯望我唐,少一些如此枉死之忠烈。”

  杜如晦则是另一个看法:

  “这封常清,应称得上后世那文山公所说的正气之臣。”

  “唐之尊立,唯赖此辈,武烈磅礴之心,凛冽万古。”

  两人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差别,彼此对视了一眼。

  房玄龄在一旁若有所思,私下里更赞同杜如晦多一点。

  毕竟这张议潮自出生起,安西就已经被吐蕃占据。

  不受唐泽,不见唐皇,但依然有归唐之心,若说是忠君,似乎牵强了一点。

  李世民则是没想到,观光幕所说,这两个被他所记得的武将,竟还有这样一层关系。

  故而洒然笑道:

  “如此看来,这张议潮确实称得上盛唐一分气象。”

  “百年安稳之遗泽,至此方终。”

  补上昨天的,今天的又踩线了故而修修改改。

第231章 诗圣诗仙命不同

  【安史之乱犹如滔滔洪流,将盛极繁华的长安彻底冲垮。

  就如颜真卿在这洪流中奋不顾身一样,其他的诗人命运也各不相同。

  这里丈育UP就简单罗列一下。

  最倒霉的当属七绝圣手王昌龄。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辗转归家探亲,路过亳州被刺史闾丘晓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抓了起来,并于次年杀害,年终57岁。

  有传闻称,闾丘晓是因为嫉妒王昌龄之才而下死手。

  同年宰相张镐平叛,解宋州之围时抓闾丘晓,以贻误军机为名判死。

  闾丘晓以尚有亲人要奉养为名求活。

  张镐回问王昌龄的亲人又有谁来奉养?遂处死闾丘晓,也算了结恩怨。】

  “此为私怨谋害!”

  魏征忍不住道:

  “即使擅离职守,按律当流放千里,罪不至死。”

  杜如晦赞同道:

  “即使当罚,亦当押送京师交由大理寺。”

  “或徙送罪臣给事地,由其所属刺史责罚。”

  而瞧着光幕上展示的王昌龄诗作,众人无不为其扼腕叹息。

  “气势恢宏,雄怀壮烈。”

  李靖赞叹道,为其文采所折服:

  “不愧为边塞诗之名,读来似有刀剑相击之声。”

  “从军之事,就当如此!”

  【最难过的当属诗圣杜甫。

  安史之乱前杜甫的小儿子刚刚饿死,叛乱爆发后携带家眷避难州。

  听闻肃宗继位后只身北上,结果就如前面所说,被抓。

  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前,杜甫冒死逃出,被授官,但后因营救房遭肃宗嫌恶。

  宰相张镐力保杜甫,后来唐军邺城之战大败,吏治彻底糜烂,杜甫对时局彻底失望,辞官南下,最终在四川稳定下来。

  这段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现存作品的四成都是在这个时期所作。

  770年冬,潭州往岳阳的小船上病逝,年终59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刘备细细品读,一时间竟有些痴然。

  张飞一时间倒是恍然了:

  “难怪这杜甫这么爱军师。”

  “适逢乱世,放眼望去不是叛贼就是狗官,结果到了成都还发现军师祠堂受人祭拜。”

  “换谁不想有个如军师一般,能够受任败军奉命危难,力挽狂澜?”

  “可惜呦,即使给了这小昏君一个真诸葛,结果也是被嫌弃的命。”

  孔明默然,看着这首名为《登高》的诗作,心目中的这个友人的形象也愈发丰满。

  【最侥幸的当属诗佛王维。

  长安陷落后王维被叛军俘虏,被迫为叛军效力。

  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论罪判死。但因弟弟王缙求情,以及被迫效力时有作《凝碧池》发牢骚,最终得以宽宥。

  最终郁郁四年后,请削为白身放归田园,最终病死。

  高适称得上逆风而起。

  在与哥舒翰守潼关失败后退守长安,闻听玄宗出逃后追上玄宗升侍御史。

  后去往肃宗处,拜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叛永王之乱,随后平叛多有建树,官至渤海侯。

  但因其人早年与李白杜甫同游,互引知己扬名,后来对李白杜甫不闻不问,受人诟病。】

  “为叛军效力属失节。”

  魏征话语硬邦邦的。

  房玄龄摇头:

  “或有内情。”

  光幕言语向来简洁,但既说是被迫,那想来应是另有隐情,不为众人所知了。

  而且,房玄龄读了读王维的这首《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国破之意犹存,难称其心属叛贼。”

  魏征微微点头,他也并非不通人情,但只是觉得相较于那诗圣杜甫冒死出奔,这王维的相差就有点大了。

  “至于这高适……”

  “为国效力,平叛有功。”

首节上一节211/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