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77节

  这十二万的府兵既要戍守边关,还要拱卫京师,最终能被抽调出去打仗的人数大约也就四五万人。

  如果再算上府兵花在路上的时间,以及轮番休憩的规定,如果碰上连续作战,能抽调出征的府兵甚至能降低到三万左右。

  也是因此,二凤打高句丽时便开始募兵,最终抽了个薛仁贵这个金卡出来。

  “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这是对于募兵的记载,可见效果很好,毕竟对大唐百姓来说,从军也不在乎你那仨瓜俩枣,大家都是奔着军功去的。

  而在辽东之战时,这群募兵的战斗力也有目共睹。

  杀神薛仁贵不说了,简直是募兵最好的代言人。

  典型的是白岩城之战,城主降而复叛,让李世民恼怒不已,当即下令城破之后,俘虏以及财宝他分文不取,全都赏赐给将士。

  在这种激励下,白岩城三日即克,期间契何力甚至还仅率八百人击退了乌骨城一万援军,募兵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高句丽之战暂时结束后,虽然两个战场非常相近,但李世民还是下诏,已经参加过高句丽之战的禁止参加薛延陀之战。

  这个诏令可以说是与民生息,也可以说是为了让家里眼巴巴的府兵也有一口肉吃。

  但中间折腾来折腾去也足以说明,与其说府兵制度逐渐崩坏。

  不如说府兵制已经逐渐不符合唐朝动辄需要跨越数千里作战的国情了。】

  虽然还没有下诏整合天下军府,但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

  “此间冲突,实乃忧患。”

  “军府多设于河南河北河东关内等地,若如去岁征颉利还好,路途不过千里之遥。”

  “若是从淮南道征府兵入西域,往返恐非一年不可。”

  但你又不可能完全不管淮南道的府兵。

  因为若是征西域只出就近的关内道的府兵,等到西域平定后,关内道估计人均都有几转军功,淮南道和河北道府兵怕不是看的眼珠子都绿了。

  因此这种情况下杜如晦是颇为好奇的:

  “不知后世军制如何?”

  李世民浸淫战阵多年,对此反而不是很关心:

  “无论何种兵制,最终不过都是求士卒敢战之心。”

  “贞观府兵强悍,那也是强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将帅敢为先,为国不惜身。”

  “能做到这些者,无论府兵募兵,皆为劲卒。”

  “做不到者,空有军府,亦是无用。”

  既是对杜如晦的回答,也是李世民的自问自答。

  此时李世民想起来的后世那军卒前冠以人民之名,想起来这后世军队能对着天灾而行进。

  他倒是隐约间明白了一点,更是想起来了很久之前的一次自问:

  “何为强军?”

  李世民自问自答道:

  “道者,令民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李靖对孙子兵法称得上是倒背如流,此时与目有懵懂的苏定方解释道:

  “孙子谓曰,强兵致胜有五法,一曰法度严明,二曰将帅智勇,三曰通晓地利,四曰能得天时。”

  “此四者,皆不难,陛下所言乃是第五。”

  李靖一开口,苏定方就想翻白眼了,这还不难?

  行吧,对您老来说可能确实不难。

  苏定方也记起来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言。

  正因为是开篇,所以往往被人忽视,都去研究后面的谋攻、兵势、虚实、军争等等了。

  孙子说的简单,但苏定方也明白过来:

  “这五曰得道,何其难也,谁能做到?”

  民上同意,即士卒百姓与君主同一个意志,这样军队就能生死不惧。

  按光幕说法,贞观年间的府兵也不过是为军功而战,跟得道差了老远。

  杜如晦同样也想起来了那支对着天灾冲锋的人民军队,轻叹一声道:

  “后世之军,即为得道之军。”

  苏定方和李世不太能相信。

  李世民笑笑表示理解。

  【因此,唐军战斗力的下滑和府兵不府兵关系不大,跟李治关系比较大。

  李治一看老爹募兵效果很好,也有样学样。

  但不同的是,李治的募兵战斗力越来越差,健壮的募兵越来越少,后期甚至出现过征的都是老弱都还征不满的情况,与李世民时期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刘仁轨看不下去了,上奏疏给李治阴阳了一顿,他总结了一个关键时间点。

  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

  这一年苏定方平葱岭三国,班师回朝,随后在封赏上,李治做了一件不太地道的事儿:

  对远征军阵亡的士卒,不再授功,也不再过问。

  贞观年间士卒敢效死命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使身死,只要立功了,这份功劳也能遗泽到家人头上,李世民时期还会派特使慰问死者家属,祭奠阵亡将士的英灵。

  对于这些福利,李治通通取消了。

  而后来,到了平百济、围平壤的时候,李治变本加厉,不仅战死者没有奖赏,活着的也会被克扣军功。

  因此660年后,唐朝每次征兵的情景就跟李世民时期反过来了:

  身强体壮、家有余财、在官府有关系的人,会努力上下打点,东躲西藏,只求不被征兵。

  没钱走关系的人,即使是老弱,也要被强行募入军伍。

  这种情况下唐军战斗力怎么可能不下降?

  高宗一朝,每战必募兵,而且募的越来越多,就如大非川之败后,李治很可能就是痛定思痛:

  朕募的兵还不够多!

  于是一股脑募了三十万人出来交给裴行俭,就是怕输了。

  也就是当时裴行俭确实有水平,把三十万大军安排的井井有条。

  不然换个别人,还没等跟突厥开打呢,这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唐军自己就有可能先把后勤弄垮了。

  而李治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小气呢?因为他留着钱有大用:

  他要代父封禅了。

  高宗和武后的封禅大举从664年开始准备,一直到666年年初才正式封禅。

  这一趟行程堪称是大唐开国以后最为浩大的面子工程。

  仅仅封禅一个月后,直接把国库干废的李治正式下令:

  铸新钱,废旧钱。

  他要与大唐百姓抢钱了。】

第292章 河北养宝马

  【对皇帝来说抢钱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铸个新钱,宣布一个新钱能换十个旧钱,然后再把收上来的旧钱融了铸成新钱。

  李治就是这么干的,昭告天下赶紧来换新钱,最迟年底旧钱就要彻底废除!

  国库飞速充盈,李治喜笑颜开。

  物价飞速上涨,百姓哭爹喊娘。

  这道诏令让市场上粮食和布价直接翻了三倍有余,各地骂街浪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各地的市场要么退回以物易物,要么干脆罢市。

  商贾们议论纷纷,依稀记得上次这种光景还是汉末呢,咱们这天子是被姓曹的夺舍了?

  直到半年后,李治才依依不舍的下诏废新钱,一切照旧。

  高宗一朝,一边变着法子的拢钱,一方面又在接连大砍士卒的福利待遇。

  皇帝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奢华,当兵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士卒的战斗力下降几乎就是必然了。】

  李世民感觉那已经离他远去的头痛此时又有回归的趋势。

  而且现在也才明白过来,此前看到李治征召三十万大军时,心情为何那么复杂。

  朕都没有这么奢华过!

  这都是朕攒的家底!

  此时的李世民对于后世所说“崽卖爷田不心疼”这句话简直不能同意更多。

  “朕未想之,封禅之耗资竟是索刮于民!”

  “后世亦知民如水君如舟之言,吾儿安敢忘!”

  此时李世民心中的某种迫切也变得愈发强烈。

  揍不了那玄宗僖宗之类,还揍不了你这个高宗?

  本以为这百年盛世是连续几代人臣贤帝明,结果:

  “朕才噶了十几年,小儿安敢如此行事!”

  说自己崩了殂了好像听起来都怪怪的,因此李世民是越来越喜欢用这后世的新奇之词儿了。

  而对于甘露殿群臣来说,前面听着皇帝在怒骂,后面一转来了个噶了,顿时让所有人都有点哭笑不得之感。

  杜如晦选择的是开解:

  “贞观一朝开拓进取,士卒与大家齐心开疆拓土,历战军功兹高,赏获兹厚。”

  “而后时,葱岭以西离中原过远,辽东历十三年久战,所得斩获恐还不如灭颉利一战丰厚。”

  李世民点点头,这也是他刚才所想到的。

  按光幕所说能募十而得百,当然可以自夸得民心,但更直白的应该是贞观一朝从军赏赐颇丰。

  皇子治时已经从开疆变成了守基业,不可能再现贞观一朝的丰厚赏赐,但:

  “那也不应当抚恤全无!”

  李世民对这个是最不能接受的。

首节上一节277/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