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10节

  704年,东宫的多名要职官员皆被外放,其中包括宰相韦安石和宰相唐休,两人既任宰相也同时任东宫要职,属太子肱股之臣,结果一个去了东北,一个派到扬州。

  面对老太太的步步紧逼,李唐派的老臣们再也忍耐不下去,准备请陛下退休了。

  705年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给了李唐老臣可趁之机,但出于对权力的敏感性,老太太并不打算撒手,并将权力暂时下放给最信任的大臣。

  此刻狄仁杰应该是在天上笑的,因为狄公终于赢了一手,而这一手直接将死了老太太最后一点希望。

  700年狄仁杰病逝,从来俊臣死到狄仁杰进京为相再到武周酷吏政治的结束,很大程度上狄公也充当了武则天晚年政治生涯的修补匠。

  理所当然的老太太也询问有哪些人能给狄公接班,趁着机会狄仁杰一口气推荐了十几个人。

  而武则天病重时所依托的大臣张柬之等人,基本都在狄仁杰推荐的名单当中。

  历史向来讲究一个师出有名,给领导逼宫显然会让史官难以下笔,于是宰相张柬之等人从善如流拉出来了“清君侧”的大旗。

  大义有了,接下来便是请太子站在合适的位置了。

  只不过李显很不愿意,理由也很合理:如今老太太病重,我只需要等着皇位迟早是我的,干嘛去折腾?万一吓到老太太我还得背个不孝的名声,划不来!不玩儿!

  关键时刻李显的女婿王同皎不由分说把老岳父抱起来塞到了马上,随即不由分说就牵着马去参加政变会议了。

  也就此,张柬之等人从“清君侧”变成了“奉太子命诛国贼”。

  这场政变跟李世民玩的那一次差不多,关键都在玄武门,不过二凤同志大可不用激动,毕竟这里是洛阳的玄武门。

  守将李多祚很上道,表示我能有今天全赖天皇大帝之恩,如今正是报恩的时候,兄弟们跟我除奸贼!

  玄武门不费吹灰之力就被张柬之等人拿下,连带着李多祚本人和五百禁军同行,宫内太平公主早就做好了内应,一行人可以说畅通无阻,当场就把老领导堵在了床上。

  就在这场顺利到都有点诡异的政变后,武周正式落幕,李显登基复唐国号。】

  “果然有问题。”

  李世民皱眉。

  虽然对这群后裔完全陌生,但作为一个亲自谋划并亲身参与过政变的,李世民对其中凶险再清楚不过。

  整场事变看起来合乎情理,但在许多细节地方又完全说不通。

  就如这李显所说,堂堂东宫太子正好年华,面对一个垂垂老矣的母亲,大可安心等便是,何须冒此风险?

  这些遗老忠臣也是一样,十五年都等得,数月半载等不得?事变非儿戏,不成便是要抄家灭族的谋反。

  除非……

  “这神龙主事者,另有其人也。”

  李世民相当肯定的判断道。

  而且从动机排查的话,再联系到知晓李隆基最终得势,似乎也不难猜出来:

  “相王,李旦!”

第438章 同道中人

  再次看到玄武门三字,李世民表示情绪稳定。

  但是当推测出来这神龙背后主事者很可能是李旦,且李旦跟登基的李显还是兄弟,再加上知晓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后来便是玄宗。

  李世民表示情绪稳定不起来了。

  长孙皇后能清楚感觉到,夫君的手里起了一层薄汗,面色虽然看起来依旧镇定,但多半心中并不平静。

  但关于此事也不好说什么,于是只能轻轻拍着夫君的手背以示安慰之意。

  房杜两人则是仔细抄录,最终杜如晦仔细看着那些未干的墨迹道:

  “与其说这狄仁杰谋划通天,不如说其人站在大势一方。”

  房玄龄一边有条不紊的抄写一边赞同道:

  “纵容这二张代行皇权,已可见其衰颓。”

  “又遭病重,若稳朝堂局势则需从李唐遗臣和武氏勋贵其中择一。”

  而最终的情况也不需要多说,至少看起来老太太和武家的仇怨反而更大了。

  这样一想杜如晦都有点同情了:

  “这武氏被这武以皇嗣为饵逗弄近二十年,难免生怨。”

  不过这话说完杜如晦自己都摇头,武家为讨这女帝欢心处处投其所好,造天枢修天堂明堂,国库虚耗社稷动荡,这般下场只能说是活该而已。

  房玄龄则是选择往前看,抄录告一段落之后一边动手研墨,一边悠悠道:

  “神龙政变结束武周之乱。”

  “然,恐余波将兴也。”

  隔着光幕的零言碎语想要看穿具体情况很难,但房玄龄就是凭着本能有这种感觉:

  大乱子还在后头呢。

  【关于神龙政变的细节,《旧唐书》也同样提供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说法。

  武则天本纪中记载,是李显亲帅羽林军入禁诛国贼二张,简单说就是李显主事。

  李显的本纪记载,张柬之等大臣定策并说动了禁军,诛贼之后还政于李显,李显成了从犯。

  两个说法截然不同,但如果再加上其他的史料便能拼凑出来一个大概情况。

  张柬之等五个主事大臣在政变后都因公封王,神龙政变也因此有五王之变的别名,但这五人在历史上落幕的都飞快,集体遭到李显贬黜,在神龙政变次年就死了个干净。

  张柬之以82岁高龄被判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忧愤而死。

  崔玄被流放古州(今四川理县),途中病逝。

  余下的袁恕己、敬晖、桓彦范三人,分别流放环州(今甘肃庆阳)、琼州(今海南)、贵州,并随后都被二酷吏周利贞追上,分别用金毒、拖行、凌迟等法虐杀。

  周利贞因残杀有功,返京后被进御史中丞,成了御史台的二把手。

  一般来说周利贞会被归纳为武三思的爪牙,顺带将贬杀五王的罪名也会算在武三思头上,但实际上来说武三思才是跟李显穿一条裤子的。

  神龙政变成功后,复更国号的李唐第一件事便是如何处置武家,当时朝中皆议,认为武家必贬黜,且武三思这个曾经差点当上武周太子的人必须死。

  在当时出手保下武三思性命的是张柬之,他的理由也很简单。

  为啥不杀武三思?“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

  为啥不怕武三思?“(武家)事势已去,知复奈何!”

  从张柬之的理由就可以反推,神龙政变如果是李显主谋,那根本就不需要杀人立威。

  可惜的是李显一生就突出一个不走寻常路。

  张柬之想让李显请武三思上刑场,结果李显请武三思入洞房。

  张柬之想让李显杀武三思立威,结果武三思在李显的后宫扬威。

  甚至后来李显撞见武三思和皇后的亲昵行为时不仅不怒,还“陪狎游”。

  另外下场颇为惨烈的便是李显的女婿王同皎,就是政变时将老丈人抱到马背上的那位。

  神龙政变后这个刚烈的汉子面对武三思淫乱后宫异常气愤,与友人张伸之密谋打算寻机诛杀武三思。

  只是可惜这事儿被寄宿在王同皎家中的宋之问听到,并秘密告发。

  李显倒也拎得清,毕竟王同皎不过是一个女婿而已,武三思可是朕的同道中人!

  王同皎是想诛武三思,结果被岳父定了谋反之罪处死。

  这其中宋之问比较有点说法,这个告密的小人在武周年间就已靠着阿谀奉承二张兄弟畅通仕途。

  神龙政变后论罪被流放泷州,但这边日子过得太苦,不过一年宋之问就悄悄逃了回来,在入洛阳城之前还写了个名句出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逃回洛阳后宋之问靠着友人张伸之的关系被王同皎收留,并在探听到诛杀武三思的计划后“精准”的抓住了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王同皎谋反被诛。

  宋之问举报有功,免除罪责之余授鸿胪主簿之职。】

  “啊?”

  张飞蹙着眉头张着嘴巴,只觉得这世界无比陌生。

  “什么叫陪狎游?”

  张飞表示不理解但大受震撼,一瞬间千万种想法从脑海中飞过,但最终留下的仅有浓浓不解。

  这个问题自然没人能够回答,此前听闻曹丕让正妻出来待客并能容臣以目亵视已经够离谱了,结果竟还有强者?

  孔明模糊间感觉后世可能会对其有研究,说不定也是一门学识……算了算了,孔明赶忙打消了这个念头,既觉得这个念头太过无稽,也觉得此事既无法理解也不想理解。

  最终也只能勉力道:

  “或与成皇嗣前的经历有关。”

  评完之后便飞速转移话题,看着后面的记录叹道:

  “好一个丹心奉国的志士,好一个阿谀求容的诗才。”

  法正最为赞同,毕竟如今一行人当中唯有他是经历了衣锦还乡的过程。

  在汉中时曾不下百次的想象过如何荣归故里,但等到真的回到扶风时,却又不如先前在汉中畅想时的那般激动了。

  “近乡情更怯…说的倒是恰如其分,可惜其人竟乞富贵至此。”

  一时间法正都后悔听到此诗句了。

  经过阳平、汉中等地的多次合作,庞统与法正已分外相熟,此时笑嘻嘻道:

  “孝直何必觉得污耳?倒是由此可见,德才未必兼备也。”

  法正只能苦笑,摆了摆手表示心累,埋头继续用功去了。

  如今长安需要忙的事可谓是千头万绪,他自问比不得卧龙凤雏之才能将种种记录都了然于心,那便只能从别处下功夫。

  就比如此时,法正一边在抄录光幕所言,一边还放着由孔明起草的新长安草图打算将其研究个透彻。

  庞统笑笑也继续扭头低声跟鲁肃详细说这唐朝的其他种种故事。

  ……

  “好一个近乡情更怯。”

  李世民仔细品味了一下,不得不承认此人倒是真有几分才能的,只是……

  “不敢问来人倒也未必是情怯,或是恐潜逃事发受刑重新流配吧?”

  面对陛下的无情揭穿,尉迟敬德很是捧场:

  “陛下说得对,那里是情怯,恐怕是怯禁军吧。”

  魏征也跟着一起叹了一下,但最终还是没法释怀前面的,摇头叹道:

  “何不诛武三思也?”

  他无比同意那张柬之所说,武家大势已去,只要不引入朝堂则自败也,天子亦可诛其首恶以立威,毕竟这武家经过女帝的亲手打压,朝中已无党羽,诛武家可以说众望所归。

首节上一节410/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