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11节

  结果没想到天子反而成了这武家的党羽,而且干的事儿……

  魏征表示我都没眼看。

  其他人一起沉默,房杜两人对视一眼。

  这李显明明刚登基,但他们却感觉隐隐看到了晚年的玄宗三分影子。

  果然如后世所说,这李唐还有得乱呢。

  但也是因此,杜如晦在心里也再次提醒自己。

  科举虽好,但绝非万世不易之法;察举虽旧,但也绝非一无是处。

  今后大唐取材,更应该取两者之精华,既需科举试其才,也许部分察举旧制考其德行。

  不求其为乡里大贤,但至少不能德行有亏。

  否则任这宋之问之流才华惊人,但将其引入仕途最终也不过一条蠹虫也,危害甚广。

  【重新回看《旧唐书》,实际上神龙政变的真正推手也已经很明显了。

  在政变之前,李旦和太平公主就已经达成了一个牢固的联盟:

  李旦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薛绍族人,太平公主的小女儿嫁给了豆卢氏,这是李旦豆卢贵妃的宗族。

  在明堂盟誓之后,在武则天的干预下李氏和武氏开始了大规模的联姻。

  但是在这场结婚潮当中,李旦始终冷眼旁观,他的儿子女儿以及自己,从头至尾都没与武氏有过一次联姻。

  同样的,神龙五王也与李旦有不太显眼的联系。

  袁恕己为相王府司马;张柬之在武则天病重时能登临相位是靠相王府长史姚崇的举荐。

  并且事变定下之后,张柬之还特意去通知姚崇“事济矣”。

  甚至这些事还能往前倒推,政变前一年李唐派宰相朱敬则被贬,离开长安前他曾经对着时任宰相的刘幽求推心置腹:

  “相王必膺期受命,当须尽节事之。”

  也是因此神龙政变时李显虽百般不愿但还是参与了,因为兄弟相王都已经主动冲在前面了。】

  甲流好的差不多了,但现在开始疯狂咳嗽,很离谱……

  凌晨五点时候甚至咳醒了,药什么的都在吃但也作用不大只能等。

  看官姥爷们注意身体,太难搞了只能说。

第439章 齐齐整整一家人

  【也是至此,看似普通的神龙政变里种种违和也才有了解释。

  李显在被武则天召回立嗣之前,已经被发配房州十数年之久。

  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洛阳城,谈党羽之类的都是奢望,事实上李显能依靠的也只有支持他当皇帝的母亲。

  因此他对武则天极为顺服,照着母亲的命令赐死儿子,与武家大规模联姻,并且眼看着母亲病重命不久矣,皇位很快就到手了。

  但就在此时,弟弟忽然带人过来要政变,女婿甚至都被说服站在了弟弟一边将他架上马。

  李显骑在马上亲眼见证了弟弟联合妹妹控制了皇宫,逼退了母亲,然后将他按在了皇位上。

  从这个视角来看,五个大臣未必是政变的功臣,可以看做帮凶;而武三思也未必就是敌人,可以是有稳固姻亲关系的盟友。

  被发配房州十五年的空窗期导致李显没有任何的亲信势力,在登基之后干了所有缺乏安全感的皇帝都会做的一件事:

  “神龙中,宦官三千余人,超授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千余人。”

  这也是整个唐朝历史中,宦官第一次进入朝堂,后来无论是交好武三思还是放权韦后,根本上都是因为李显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

  李旦则截然不同,从684年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为帝,到690年李旦迫于形势求母亲称帝并求赐武姓,再到699年复封相王参与明堂盟誓,六味地黄丸先生自始至终一直都活在暴风中心,即使改姓受辱但自始至终都拒绝与武周联姻,也是他备受李唐老臣青睐的原因。

  705年正月政变发生,二月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后来李显按照礼节前去探望,见到的是倍加憔悴的母亲。

  武则天临终前也展现了作为政治家的毒辣,朝着李显哭诉:

  我辛苦把你从房陵接回来便是为了把天下交给你,结果五个贼人贪功害我至此!

  这句话堪称是“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的标准范本。

  “我”将你从房陵救回给天下,不是朋友是什么?“五贼”满嘴国家大义一心的贪功图名,不是敌人是什么?

  面前母亲凄凄惨惨,殿外大臣咄咄逼人,看着上阳宫的屋顶,留给李显的选择并不多,本该给新生李唐祭旗的武家至此成功续命。

  跟母亲斗争了一辈子的李旦多半没能想到最终被母亲算了一招。

  但认真想来,神龙政变实在是太平和了,一点都配不上武周风风雨雨十五年。

  外国佬有句俗语说得好,残暴的欢愉终将迎来残暴的结局。

  武周的余波还远远没有停歇呢。】

  “乱象已显也。”

  李世民沉默着看着这一切,最终猛然蹦出来一句判断。

  其他人一起点头,很是赞同。

  他们虽然不如后辈一般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但他们至此已经清楚看出来了一件事:

  天子失威仪也。

  不,魏征痛心疾首的摇头,都已经不止如此了,听后世对这武三思与皇后的调侃,此事已近乎人尽皆知。

  天子自损威仪,上命不出一处,则国将不国也。

  此时魏征也不得不从心里承认,那武周时即便乱,即便靡费国力,上面终归有这女帝压着四方。

  如今上失掣肘,权柄旁落,宵小之辈必将左右顾盼,这李显……能活下来吗?魏征表示很怀疑。

  这武三思在武周时一心所求的是什么位置?

  您给皇后放权之前有没有想过女帝是因何干预政事的?

  您这是完全不看前车之鉴的吗?

  外戚一次直接宠信两个,甚至还把宦官都重新拉了出来,嫌这乱子不够大还是怎地?

  魏征已经懒得去关心了。

  至于天子和武三思是什么同道中人,魏征首先表示有辱斯文,其次表示完全不懂。

  叹息完已肉眼可见的乱象之后,李世民回过头看这女皇帝的最后一言也禁不住挑了挑眉:

  “此言……若非后世史官修饰之言,那这母子殊为无情也。”

  李世民能想到的首先便是这句话着实有深意,闭口不谈赐死那李重润之旧事,不言对东宫之防备,甚至不说武周前夺子皇位之旧事。

  轻飘飘一句话,本该仇同陌路的母子,变成了恩同再造的慈母,并且还将那五臣推到了对面。

  八十岁的老臣清君侧是贪功,那八十二岁的女帝把持朝政便不是贪权了?

  稍微一想便倍感讽刺,毕竟这武则天不可能不清楚儿子能依靠谁。

  明明整个武周一朝对武家都是利用之态,但最终却又用一句话把武家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思来想去李世民也只能表示,即便同样临帝位,但他也依然猜不透这女帝的想法,尤其是一个临近将死的女太上皇。

  对于抽丝剥茧之后露出来的李旦,李世民也并不是太意外,毕竟他此前看着神龙政变的感受也如后辈所说的一般,看起来理所应当,但细处皆不合常规也。

  “这外国佬谚语倒是有意思,以骈文列,读之亦有抑扬顿挫之感。”

  杜如晦很是感兴趣的念了两遍。

  长孙无忌与胡商打过不少次交道,闻言笑道:

  “克明所叹,多半乃是译者之功也。”

  “且如今长安百姓间亦有谚语,其意与其同。”

  杜如晦点点头觉得也多半是这样,随即追问道:“何解?”

  长孙无忌瞧着光幕上的画面,垂垂老矣的女帝和脸上魂不守舍的天子,幽幽道: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即便是隔着后辈简单的言语述说,他也隐隐能够察觉到。

  大唐国号虽更复,但贞观之风难复,朝堂上的暗流涌动的反倒是更加剧烈了。

  ……

  “先跟生母争皇位,再跟兄弟姐妹争皇位。”

  事到如今,张飞也隐隐琢磨出来这后世调侃的六味地黄丸是个什么意思。

  父兄皆帝的虽不多见但也有,但母亲也是皇帝的那估计在历史上可能是独一份了。

  而且这太平公主也曾被后辈事先明言,因谋反夺位而死,也就是说此时聊到的这些人最终可能也就一二人能活,张翼德不禁慨叹:

  “嘿,这李唐一家在阴司倒是齐齐整整。”

第440章 不及格好过交白卷

  【移居上阳宫十个月后,太上皇武则天病逝于此。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老太太或许是终于看开了,也正式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道诏书。

  这道诏书内容相当朴素,保留了则天大圣皇后的称号,其余的乱七八糟的帝号皆主动去掉。

  废王立武事件中被波及的王、萧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的后人皆赦旧罪,咸令复业。

  作为高宗一朝最为顶格的政治斗争,废王立武牵涉到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皇族与勋贵的搏杀,君主集权与勋贵政治的矛盾,在根本上决定了古中国封建时代皇权政治的走向,并且也是武则天起势之始。

  因此太上皇武则天确确实实是又做了一件好事,毕竟这些人李显未必能想起来,想起来了也未必会去赦免。

  次年五月,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结束了比较难评的一生。

  阿武崩殂,咱们前面说的最多的是老太太的奢华排场,那么拨开这些浮云,在一个女帝掌控下真实的武周是什么样子的?

  一言以蔽之:文治远强于国政,国政又远强于武功。

  阿武时期值得肯定的是社会面上对于文化兼容并包的态度,儒释道三家空前发展,文才取士较高宗一朝更进一步,也是因为对文才空前的重视,才诞生了开元时的一系列盛唐诗才。

  但继续揭开这层文化繁荣的表象,下面还是有几个暗疮相当惹眼的。

  受限于封建时代女性身份在法统上先天的不足,阿武选择了扶植佛教来壮大自己声势,并且在登基后加大力度扶持佛教,最终养出来了一个畸形的庞然大物。

  最惹眼的是急剧增多的寺庙:根据阿武登基诏令,州县一级皆需设大云寺,以供奉讲解那一部称她为弥勒转世的大云经。

  虽然在类似安西四镇这种国家边陲修建的大云寺确实对传播文化和稳定边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整个国境内三百州皆置大云寺对武周的财政依然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这些国家公办寺庙在武周时期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飞速扩张,对其危害,回京任宰相的狄仁杰曾递过一道奏疏,说的比较清楚。

  穷奢极壮,画缋尽工……不损百姓,将何以求?……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

  穷极奢华的庙宇肯定不是由鬼神完成的,这些用度最终都会落在百姓的身上,而且寺庙僧众有产业有庄园,洛阳随便一查就有千逃户僧,那全国根本不敢想。

首节上一节411/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