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之丧,乃是因疾,非是因父。”
毕竟也是处理过一段时间政务了,朱标精准把握到其中的关键点好安慰父亲。
现在看来,父亲对自己期望相当高这件事不仅仅当下知,后世人也知。
但若是真将死因归咎于父亲,那对父亲来说……
对朱标来说,尚且年轻的他离死亡尚远,故而对自己未来之遭遇并未介怀太多,刚欲说些什么便感觉到手背上一沉,一抬头便是弟弟朱棣那略微稚嫩但已有刚毅之色的面庞:
“有啥问题总有解决之法,那道衍法师说得对,既知命便该能改命!”
“弟当奋死救兄!儿更愿为救父母效死力!”
眼看朱棣的手放了上去,随后旁边的朱也将书合上。
言语无半分激昂,但话语间却让人安心:
“从光幕看之,汉唐宋之改甚多,且娘此前说的也没错,咱大明胜前汉之处繁多,后世胜我大明之处定也繁多。”
还不等朱说完,“啪”的一声朱桢的手掌就砸了上来,朱的表情瞬间是有点绷不住。
朱桢:“儿也一样!”
朱咧了咧嘴,继续道:
“儿同愿习后世之胜法,救父母兄长之命。”
朱桢:“儿也一样!”
“老六你没话可以不说。”朱感觉很是心累。
朱桢:“那我跟四哥一样!”
眼见着儿子们一个个气宇轩昂之态,朱元璋感觉一颗心重新活泛了起来,而且还能清楚看到自家妹子眼底也重新有了浅浅的笑意。
对啊,既然如今所知的曹刘之事已非是《三国志》所记载的那样。
那如今之大明,也自不是后世所知的那样。
对后世来说,或许这少年郎所知的明史当中,马皇后早逝,太子猝死,他洪武帝如同那元世祖一般因此失德,但今既知之,那自要寻求解决之法。
而且方才朱元璋已经简单想过了,若标儿是因劳累伤了身体根本,那如今之武侯或许会有建议。
而自家妹子可能是因病而逝,能寻求帮助之人,方才这少年郎也说得清楚了命运相似之唐太宗。
至于祸及标儿和徐达兄弟的背疽,时日尚早,应当也是能有寻求解决办法之地。
只是若标儿早逝,那永乐……
只是还不待明天子琢磨清楚明白,就听到两声稚嫩的欢呼:
“儿也一样!”
“皇爷爷,我也一样!”
十岁左右大的一孙一儿够不到那紧紧抓在一起的好几双手,于是两人干脆跳起来朝着这个目标扑了过来。
猝然增加的重量让几人猝不及防,瞬间东倒西歪。
扶住了妻子,再看着马皇后接住了孙儿,以及标儿跟兄弟们滚成了一团带倒椅凳好几个,朱元璋也迎上了徐达的目光。
似是知道面带歉意的朱元璋要说什么一般,徐达这个大将军的笑容前所未有的开怀:
“生死之事,臣向来不介怀,此生唯愿大明驱逐胡虏!否则即便到了地下,也难去面对…”
摇摇头,似是不想提起那个名字,徐达略微顿了顿:
“如今既知明后之事,臣唯想……永靖辽东。”
“至于背疽之疾……”
徐达沉吟了一下,与朱元璋对视一眼后,不约而同看向了戴思恭。
这让戴太医一时间有点手忙脚乱:
“陛下不知,背疽乃阴虚火炽致气血两虚,外感风湿火毒造热盛阳实,此疾向来属疑难杂疴,臣……”
恰在此时,两条文字在光幕上显得异常突兀,悠悠飘了出来:
〖诸葛亮:虽暂且不知感染为何,但如今张仲景张神医已熟制大蒜素,此物能抑疫病恶化,若有所需,吾可邀张仲景神医三月后来与大明太医交流心得。
李世民:吾妻之疾,由孙药王调理而解,八八但有所需,孙药王亦不拒也。〗
戴思恭停顿了一下,肃然道:
“然其事关乎大明国,臣愿一试!”
朱元璋略略一点头,随后沉默着走到光幕前伸出手,在道衍和尚担忧的目光下,明天子最终还是提起了笔:
〖朱元璋:谢武侯与唐太宗之恩。
朱元璋:唐太宗唤咱元璋即可。
朱元璋:重八亦可。〗
眼看着夫君为难但又小心翼翼的背影,马皇后也忽然感觉此前心里所压抑的那些慌乱也都悄悄缓缓化解。
想起来光幕当中的那个大明帝后,马皇后情不自禁道:
“重八!”
“哎,在这儿呢。”朱元璋几乎是忙不迭的就丢下笔,风风火火疾步过来搀住了妻子:
“可是哪儿不舒服了?戴太医,戴太医!”
挥挥手示意不用并给那一副着急忙慌神态的戴太医递了一个歉意的眼神,马皇后轻声笑了一下:
“八八?”
“咱在这儿呢,妹子若是觉得不舒服,咱先回寝宫……”
“不,妾身好得很,只是…”
马皇后小心的慢慢的靠了过去,枕在了那个熟悉的肩膀上:
“重八怎习惯离了妾身呢?”
第724章 生不逢时
【元朝太子真金之死,其影响足以与朱标之死比肩。
朱标这应当真不用说,可以说是老朱倾尽心血培养的在当时可以称得上各方面都趋近于完善的一个儿子半个皇帝,其猝亡直接给洪武朝笼上了一层浓厚的血色,并直接导致了明初靖难这个大动荡。
而太子真金死亡的影响就要复杂一些,其直接表现就是断了元儒的出路。
咱们此前说过元朝一大问题就是不举行科举。
其实元朝也不是没举行过,比如蒙古帝国时期被提拔的耶律楚材就联合窝阔台搞过科举,当时一口气遴选了四千名人才填充蒙古帝国的管理系统,效果很不错。
但后来窝阔台横死,他老婆乃马真氏把持朝政,为了让自己儿子贵由继承汗位,就无底线的讨好在胡里台大会上具有投票权的蒙古老贵族。
直接导致了耶律楚材这个名相被一撸到底忧愤而死,同时废除科举。
元朝时,忽必烈在灭亡南宋以后,有尝试将科举重新抬回来议一议。
结果嘛,这个提议当时又被蒙古贵族们联手给抵制了。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朝当时已经兴起了由吏进官的风气。
封建时代大部分时间来说,官与吏泾渭分明,除非造反,不然吏不太可能晋至宰相,而想要做官就需要参加科举,科举又是被王朝中枢把控,这便是封建时代简单的人才遴选逻辑。
但元朝不一样,蒙古老爷看你有本事,大笔一挥你就能由吏晋官,当然这个本事就包含了许多,同样也可以是溜须拍马的本事,也能是贿赂的本事。
而这个风气盛行的本质就是本该由中央把控的选官权散落到了勋贵手中,他们自然也不会愿意交出来,而且明面上也有好理由南宋之亡就是儒生害国,大汗你还想行儒法?
前面也说过,其他几个不服忽必烈的汗国之前联合起来打的旗号就是忽必烈行汉法,于是最终忽必烈暂且捏着鼻子认下。
太子真金本来应该是徐徐改制的后招,但结果现在这个后招没了,茫然的除了忽必烈,还有当时的十万余户“儒户”。
儒户是元朝开国忽必烈就划分出来的,只要被认定为儒户且还读书,不仅给钱免赋税,甚至这身份还能世袭。
南宋亡国,江南的读书人再一加入进来,儒户直接破了十万,本就富庶的江南借着给钱免税的制度,飞速恢复元气,然后很快发现了横亘在眼前的玻璃幕墙:
想当官,读书没用,你得会给蒙古人当狗。
一部分真正的读书人自然是不愿意的,于是在丰富的物质支撑下,以及无官可做的现实情况下,身处民间的元朝读书人将宋词与流行小调糅合在一起,元曲就此诞生,这也算是现代戏曲的祖先。
很多人说起来元曲,下意识只能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总觉得元曲在比起来唐诗宋词完全没落。
但实际上元曲囊括了散曲和元杂剧,而若论元杂剧,即便不说当时已经处于雏形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元曲四大家各自的代表作《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等,也是如今还熠熠生辉的经典作品。
当然,元曲当中最著名的还要数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广政殿中,赵匡胤眼看着诸葛武侯和李世民的话语,于是将略带琢磨的目光盯上了翰林医官刘翰。
这使得刘翰顿时连连摆手拒绝,表示给数百年之后的人诊治病症什么的,既做不到也实在不靠谱。
再说了,一个张仲景一个孙思邈,一个医圣一个药王,我刘翰何德何能,竟被官家觉得能与这两位先贤相提并论?
尤其还是从光幕当中汲取过精华,医术多半更胜往昔的两位先贤。
赵匡胤顿时有点遗憾:
他还想多与这洪武帝说说话呢。
毕竟这大明也算是承宋之朝,那朱洪武的出身拐着弯算一下还能跟宋朝搭上线呢。
不过眼下,赵匡胤还是决定先将注意力集中到眼下,就如这元曲。
看到那个天净沙秋思的第一眼,赵匡胤就觉得这也忒俗,但愈读反倒愈觉得回味无穷。
随后心中自叹,果不愧是被后辈拿出来说的精华,且此作虽不和词律,但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于是他干脆搭上了李煜的肩膀,直接询问道:
“能不能写?”
李煜嫌弃皱皱眉:
“粗俗,此结文字上品,凝贤人心血,岂是轻易便能写得的?”
赵匡胤也不在意,乐呵呵道:
“将其抄写也成,散于汴梁,令读书人广而知之,最终也定有作用。”
“只是这须借从嘉之名了,便说这马致远是汝好友便是。”
李煜恍然,原来赵官家竟起的这般想法,但这个想法……似乎还挺有可行性?
……
气氛稍歇的华盖殿中,朱元璋直接略过了那些他比较熟悉的元朝情况:
“血色?靖难?大动荡?”
“靖什么难?”
“谁敢为难咱大明?”
说是这么说,但朱元璋却忽然心生一股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