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625节

  “咱记得,这正德是那荒唐颁了禁猪令的吧?”

  马皇后浅浅点点头道:

  “后世与其开脱,称此令乃是与……”说到这里她的声音低了许多:“与文官争斗。”

  朱元璋点点头,历朝争权之事向来屡见不鲜,只是放在此等背景下,眼看着一个小国跨海而来为所欲为,再看自己所缔的大明坐拥辽阔疆土却忙于争权而对边事“毫无防备”。

  一种复杂的情绪便登时间占据了他的内心,就好似他不辞劳苦挖矿锻铁冶造出来了一柄良刀,欲依其缔不世功业的时候,在战场上却被五十步外的铳枪给直接伤到的荒诞和不甘心之感。

  被这种心情驱使着,即便是听到后世调侃蒙古沉迷男女之事、饮酒无度以及滥杀等,也笑不出来。

  科举之法他更是熟悉,或者说当初洪武三年开科举之前,他早就与诸臣详细研究了宋金元科举之别,看过百官与民间上奏的对科举之议等等。

  故而明天子努力放松心情,时不时还点评一句:

  “那复科之初,胡元朝廷尚且还能令两榜对半取士,但即便如此,那胡人答策只需五百字便可,汉人写策至少千言。”

  “而等末时,胡元科举取汉儿寥寥无几,咱就不明白那些还念着胡元好的读书人,莫非都是木头脑袋,还念着去与胡人做牛做马不成?”

  马皇后抿着嘴笑,也就是夫君如今知道自己身居天子位兼之现在有臣子在场,故而还知道收敛一点,不然定是要跳起来骂的。

  不过抱怨完之后,她看着丈夫也是赞叹:

  “咱这洪武朝,要是能在河北出两个三元连夺者就好了。”

  这想法也再简单不过,近年来在北地强行越过边线去投胡元的读书人已经少了许多,但南下来应天府参科举的北地读书人却没多上太多,可见有不少北地读书人还是在犹移观望。

  这种情况下若是北地能有个连中三元的才子,说不得北地文治能一鼓作气而兴。

  但这种情况也就只能想想,实际上发生的概率并不比这光幕骤然出现高多少。

  “这钱氏倒是兴旺,不过这什么之父是什么意思?”

  “恐怕多半乃是以此称谓标榜其功绩。”马皇后猜测。

  这倒是有理,朱元璋点点头,神色间满是羡慕,目不转睛的盯着看那风格迥异的人像缓缓淡去,一块被安稳存放的丹书铁券出现在画面里。

  听着述说这东西竟还与他有关,朱元璋当下也不犹豫:

  “钱用勤,去查查这个名字。”

  此事自有锦衣卫记下,马皇后倒是有点好奇:

  “重八也颁过免死铁券,竟无一留至后世么?”

  “这少年郎说的是真帮人免死的铁券,非是说后世只存了这一块。”

  对此朱元璋还是听得清楚的,沉吟了一下分析道:

  “以清为号的胡人得势,必是不肯轻易与咱大明干休,得了咱铁券的家恐怕不为清人所喜。”

  听着老爹提及胡清便有点沉重,朱标干脆笑道:

  “前唐之铁券在爹这儿尚且有用,那胡清也小气,竟不认爹的铁券。”

  说到此朱元璋脸上带了点笑容,颔首道:

  “咱大明承汉统,唐帝也算得上大明之先帝,先帝丹书自是要做准的。”

  “如此更遑论咱的铁券,只要非涉逆乱,如何能不认?”

  一旁的李文忠笑嘻嘻道:

  “这铁券传后世竟还有如此用,那咱三人可要交代家里一定要好好保管传子孙了。”

  洪武二年陛下封六公二十八侯,皆赐免死铁券。

  他与李善长徐达皆列六公之列,都是有免死铁券傍身的。

  【事实上,在1314年,相较于“延复科”,元朝内更多人关注的是“延经理”。

  延经理是后世史学家概括的名字,经理非是咱们熟悉的那个经理,而是经查田亩理算税粮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想要重新丈量土地。

  对封建时代王朝来说,真正称得上命根子的事只有两个,一个是丈量土地,一个是清查人口,只有掌握了这两个数据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正常的王朝,才有能力做发展规划,毕竟就算小家小户过日子也得知道家里有几口人多少钱不是?

  但我们前面也说过,“吏进法”这东西的本质就是地方分润皇权,天然适合拉帮结派互相勾结,一个地方上的官吏都不是被朝廷提拔的,那你不管想要做什么事情自然都是难如登天。

  面对元仁宗要经理土地的命令,地方上豪强权贵勾结,瞒报虚报田亩,大量的将田地挂靠在贫民名下。

  丈量土地的最终目的自然还是为了收税,于是地方上的豪强权贵就拿着元仁宗收税的命令去找那些被挂靠了土地的贫民敲骨吸髓的征税。

  这样的结果就是次年就爆发了江西赣州蔡五九起义,虽然最终平定,那元仁宗也清楚得很,这经理土地也进行不下去了。

  雄心壮志顿消的元仁宗也就此沉迷享乐,短短五年之后,在位九年的元仁宗死于酗酒,年岁三十五。

  事实上到现在看,元朝的继承人一直都不正常,忽必烈是汉化的推行者,因此即便儿子死了也是传位给孙子,但即位皇太孙的是大侄子,大侄子死了即位的弟弟,而且还约了个兄终弟及叔侄相继,可以说乱成了一锅粥。

  那对元仁宗来说,按汉家礼法和忽必烈遗志,他应该传位嫡长子,可他这个皇位本来就是兄长守约给他的,按理来说他应该遵守约定传给大侄子才对。

  而最终元仁宗的决定是将大侄子赶到外地,将皇位传给了亲儿子,也就是元英宗。

  结果元英宗比起来他老爹更莽,一上位就吵吵着要改革,要裁剪官员要监督不法要保护贫民,要让大元再次伟大。

  对蒙古大贵族们来说,大元伟大不伟大另说,权益被侵犯了才是最实在的,于是经过简单合谋,一群人执行了蒙古贵族传统:

  1323年九月,蒙古权贵将元英宗和他的宰相一锅端了,从物理上制止了改革,史称南坡之变。

  至此,元朝在灭亡路上狂奔的态势再难挽回。】

第731章 双帝同辉

  “其名虽国,其实不国。”

  听着这硬邦邦的话,甚至都不用去分辨音色,李世民就知道这话定然是出自于魏征之口。

  作为一个儒生,尤其还是出身山东河北奉行王道的儒生,对这蒙元有意见简直再正常不过。

  在李世民看来,这元朝虽脱胎于蒙古,但其身上的草原习气也实在是太过明显。

  草原部族之内头领威望无两且无法度,几乎任何事皆可一言而决,本质上来说不就与这吏进法差不多?

  这忽必烈在位长久却未除此弊病且用兵频频,可想而知无论是朝堂还是军队,其要职恐怕都被勋贵们把持了个干净。

  其最终导致的问题,一如前汉。

  黔首为豪强奴婢,只知豪强而不知有君,最终便是豪强与中央大动干戈。

  再与前汉相较的话,这元帝手腕差了汉君就不止一筹。

  既不知用酷吏,也不知与民生息,空想靠一纸君命革除弊病,但却从未想过天子威从何处来。

  结果就是汉君三代削豪强抑兼并除封国,成了汉武之功绩。

  这元帝在位三年被弑,元廷之亡再无可避让。

  唏嘘之下李世民也禁不住对儿子耳提面命:

  “承乾须知,朝堂如疆场,革弊如战争,能以成事者,须流血死命也。”

  这话很有分量,但对于十四岁的太子来说无疑还是太超前了一些。

  对此李世民也不以为意,毕竟他还有大把的时光,有的是时间来慢慢规范这个太子。

  而且这话只需记在心里,那日后便自有想起来的一天。

  这后世只说那蒙古权贵的利益受损时如何如何不愿,可难道天子太子就能心甘情愿接受自身利益受损乎?

  等承乾游历天下遇了贪腐之官吏损其威,自会明白今日之说的含义。

  一旁的魏征闻言张了张嘴很想说点什么,但是回想一下由光幕所知的宋元之事,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

  杜如晦似是猜到了魏征的想法,轻声道:

  “柔仁好儒非人之短,乃君之短,更足以乱汉家。”

  魏征顿时一激灵,他也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杜如晦说柔仁好儒乃是《汉书》中对太子刘的评价,宣帝更是因此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那如何才能不乱家?魏征轻声复述出了汉宣帝当时教育太子的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元朝正儿八经父死子继长子继承的,元英宗是唯一一个,还被刺杀了。

  但认真说的话,他老爹推那“延经理”连一年都没撑下来,就已经说明了元朝内部问题有多大。

  而元英宗所面对的问题也还是宋朝变法的老调重弹,利益的重新分配注定要伴随着流血,你不让权贵们流血,权贵们就只能让你流血了。

  蒙古勋贵们在谋杀的水平上有多强,那在政斗上的水平就有多菜。

  皇帝都杀了,那下一步自然是扶植一个傀儡皇帝了,而若论最容易掌控的无疑就是乳臭未干的小孩,东汉幼儿园已经打好了一个范本,照着抄就行了。

  但蒙古勋贵偏不,他们刺杀了二十岁的皇帝之后,将太子真金三十岁的大孙子给抬了上来。

  元泰定帝上任之后毫不犹豫就是反手一刀,将扶他上位的造反派们杀了个干净,但是落在具体执政上,这位又是元朝历帝汉化程度最低的一位,所以又使得元朝陷入了汉化不汉化的挣扎里。

  但这一切都不怎么重要,因为同样拜蒙古优良作风所赐,元泰定帝在位八年后就匆匆离世,接下来的事情基本基本将元朝这个草台班子的本质暴露无遗。

  泰定帝前脚刚死,后脚辅政宰相看着九岁的太子就觉得,这皇位俺如何不能坐坐?

  但在篡位的路上,有王莽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师等无数人给他做范本,这个大元宰相却选择了最蠢的一条,强行压着不让太子举行登基仪式,使得帝位空悬一个月有余。

  这就给了另一个宰相燕帖木儿可乘之机,他光速把元武宗的儿子给迎了到了大都即位,也就是元文宗。

  这一手打了辅政宰相个措手不及,只能匆匆给九岁的太子举行了登基仪式,打算先干死乱臣贼子再说。

  双帝相争,辅政宰相这边光速落败被砍了脑袋,胜利的元文宗表示按当初老爹和叔叔的约定,这个皇位本来就应该是我的,你们才是乱臣贼子。

  泰定帝父子被元文宗剥夺谥号庙号并扔出祖庙,这也是如今如此称呼他们的原因,用的是年号。

  但元文宗整的活还没完,可能儒家书看的太多了,他表示哥哥才是嫡长子,自己是次子,皇位应该让哥哥来坐,于是硬把在漠北草原放羊的哥哥和世给迎了回来送上皇位,史称元明宗,文宗带着哥哥当了三个月皇帝之后正式退位。

  文宗自愿退位,被让位的明宗很是惊喜,封了弟弟为皇太子,表示哥哥不白拿你的,这皇位最终还是会给你滴。

  结果文宗玩儿完这一套,以太子身份站在台阶下跟文武百官一起向哥哥问安的时候,他又后悔了,好好的皇帝不做硬是自降太子要等哥哥死,这是不是贱?

  于是仅仅三个月后,元明宗暴亡,元文宗再次顺利登基,后世一致认为元明宗是死于元文宗和宰相帖木儿合力谋杀,毕竟蒙古嘛,这一手也算老本行了,不稀奇。

  但元文宗整的活儿还没完,仅仅在位三年后就被酒色熬垮了身体,临死了又后悔说自己对不起哥哥,要把皇位还给哥哥的后代,当时元朝的大臣们都麻了,有完没完?

  不过元文宗的皇后力排众议,把元明宗七岁的儿子找来送上了帝位,但这个倒霉小孩儿在位两个月就再次暴亡,即元宁宗。

  幼帝暴亡,大臣们只能捏着鼻子费尽千辛万苦把元明宗的长子从广西迎了回来,这位便是大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但现在一般称呼朱元璋御赐的另一个谥号:元顺帝。

  咱们前面也说了,从泰定帝死后元朝同时出现两个皇帝起,这王朝的命运就犹如脱缰野狗一般刹不住车。

  这一年除了泰定崩殂双帝同辉这件大事外,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安徽凤阳燃灯寺村的老朱家生了个儿子,被起名朱重八。】

第732章 谢谢大哥

  “东汉幼儿园?”

  本来只是抱着听故事心态的刘备没想到还能被扫射了一下子。

  看了光幕这么久,他自也知道后世谓两汉是东西汉,以京师所在方位划分。

  检索范围是本朝,再加上“扶植”“乳臭未干”“掌控”等关键词,这东汉幼儿园说的是什么便也呼之欲出了。

首节上一节625/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