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提提那些牛羊、马匹等的价值呢?怎么不说说那数万降卒被派去当河工,省下来的银钱呢?
还有刚刚入库的赋税。
望远镜是军需,未曾往民间贩卖获利。眼镜让多少读书人豪掷千金,玻璃镜又让多少女眷恨不得掏空嫁妆了?
这钱他可分文未取,都入了国库。
甚至这趟出海的货物,他都从内帑里拨了钱。要不然,户部尚书能有机会嘲笑他内库空得能跑耗子?
户部尚书:!!!
有些惊讶,有些沮丧,还有股子压不住的骄傲。
古往今来,有擅内政的君王,有修德政的君王,也有能征善战的君王。但三样都有,且样样都可圈可点的除了他们皇爷还有谁?
朱祁钰笑:“你便再如何奉承,这趟海贸所得也得一分不少地入内库。这是朕自己掏钱上货,自己与董福汇合伙做的买卖,得利自然也该属于朕,由着朕如何分配。”
户部尚书挎着老脸点头。
但明显跟百官一样,但凡发现皇爷哪里不恰当,还是要谏一谏的。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好皇兄就是不听忠言,受那王振撺掇,非要学皇祖父、皇考御驾亲征。相关准备都没做好,急吼吼就上了路,结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朱祁钰可知道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了。
不但不排斥这些,还颇有鼓励之意。
自打宣府军户敲登闻鼓告状事后,他还赶紧改了规则。规定就算是以民告官,越级指控。只要有理有据,不存在诬告行为,就可以不受廷杖。
一句不以事多繁琐,不惧多多升堂理案。只恐军民蒙冤受辱,却连最后的控诉之地都被堵塞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大明人。
坊间有文人墨客写诗作赋,大赞其英明。
还有那心思活络的,直接就着热度请人写了本子排了戏。
主唱数十军士怒敲登闻鼓,皇爷下令斩杨俊。君臣合演苦肉计,计赚瓦剌二十万兵马,生生给大明多添了个省的传奇故事。
往来传唱之间,朱祁钰这个新皇帝在民间的名声都好了不少。
张诚拿这事儿奉承他的时候,朱祁钰还福至心灵。专门安排马文升、柯潜、王越等人略作删改,写了些个夺门之变、代父废后、改土归流、开海禁、废人殉之类为主要内容的话本子与戏文。
当时马文升等人的脸色就不对了。
显然怀疑他们英明的君主听多了阿谀奉承后不满足,决定化被动为主动,命翰林学子们给他上豪华定制版了。
王越甚至当场请出翰林院,要去督察院或者六科。
别不别的,就想接过秦手里的大棒。
狠狠劝诫君王。
把他那刚刚萌发的,疑似昏君的苗头给掐了!
吓得朱祁钰连忙解释,自己此举非为听吹嘘。而是想以这种口口相传,更能让百姓熟知,且增加对大明认同感的方式宣扬一些政策。
也免得百姓无知被人误导,成了有心人手中与朝廷对抗的工具等等。
说到口干舌燥,才终于让所有人等相信并心悦诚服。
比着赛似的开始写起了话本与戏文。
那叫个才华横竖横溢。
结果却被打回,打回又打回。因帝王说了,写给百姓的东西,不在于辞藻是否华丽、用意是否深刻。重点是浅白通俗,让百姓能够理解。
几人认同点头,继续加班加点。
倒是王越心愿得偿,真被调去了督察院,当上了与秦之前一样的六品侍御史。
成为同科们羡慕的对象。
就像朝臣们羡慕瞬间内库满满的朱祁钰一样。
而事实上,比起金银,朱祁钰更关注自己交给董福汇的另外一项重任。想知道他有没有一路仔细寻着,找没找到玉米、土豆等。
董福汇哪敢怠慢?赶紧行礼:“皇爷交代,小民自然奉如圭臬。每到一处便找寻未曾见过的粮食、蔬果与观赏花卉等。此番也给皇爷带了不少种子与植株回来,为这还特意腾了一条船嘞,少带了不少香料与名贵木材。”
说起来这个,他就有些肉疼。可皇命在身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只盼着那些玩意儿里边,好歹有个三两样能成事的。
否则,这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第112章 比起金银,他更关心找没找到玉米、土豆
见他如此‘商人本色’,朱祁钰忍不住笑:“福汇不必肉痛,但凡你那一船东西里面有一两样是利于咱们大明的,朕都得给你个爵位当当,比金银俗物实惠多了。”
噗通。
是董福汇激动跪地的声音:“皇爷,小民此生能被您叫一声名字,便已经光荣耀祖,哪还有什么渴求?”
朱祁钰低头,就看这家伙兴奋到满脸通红。
嘴里还喃喃着,回去就把家谱,哦不族谱撕了,从他这一页开始写!
哈哈哈~
朱祁钰大乐:“福汇不必如此激动,朕说过功必赏,过必罚。你担着巨大的风险,漂洋过海去替大明海贸探路,替朕挣银子、寻新作物。本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再怎么奖赏都不为过。”
那怎么能不为过呢?
董福汇紧张地咽了咽口水,去年今日,他还是个普普通通有点钱的商行东家。
再多银钱也是个商籍,子子孙孙都是。
按律穿不得绸缎,也考不得科举。但凡有点底蕴的权贵、耕读之家,都不与他们联姻,唯恐沾了铜臭气般。
是皇爷在大明数十年不变的户籍制度上开了道口子,让许许多多的匠、商、军籍人瞧见了希望。
去年他给子女们都转成了民籍。
今年乡试,长子就过了童生试。再延请名师,好好加把劲,说不得明年就能成秀才,也给家里门楣添点书香呢。
只想一想,董福汇就忍不住狂喜好么?
咣咣磕头,连说皇爷圣明。他这辈子算是跟定皇爷了,别说去整海贸,就是往火海,他也不带眨一眨眼睛的。
也仔细教国舅爷,保证无丝毫隐瞒。
朱祁钰笑着夸了几句,迫不及待地就让人将那些个种子、果实或者植株们先运过来。让户部管理农业种植相关的官员们仔细分辨一二,看看其中是否有适合在大明种植与广泛推广的。
不管有没有,光是这重稼穑多过金银的正确态度,就让群臣欣慰无比了。
其实手握梦境提示本,知道玉米、土豆到底有多重要的朱祁钰笑而不语。同样的那个什么小冰河时代,大明天灾连连,矛盾剧烈增加。
几方作用之下,生生让二百多年大明土崩瓦解。
而清因为玉米土豆,沉重包袱就轻了太多。
他都已经看过答案了,哪里还能犯万历与其后辈子孙那样的错误,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呢?
可惜,此番董福汇带回来的种子、植株虽然多,但却没发现玉米土豆。
倒有木薯、红薯以及……
朱祁钰愣,树叶长圆状披针形,树皮灰褐色,裂纹多而浅。嫩枝具四棱,被褐色短柔毛……
“这是金鸡纳树?”梦里头康熙疟疾差点去见他们的长生天,吃了洋人所献金鸡纳霜才终于幸免于难的原料树?
董福汇愣,继而笑开:“皇爷果然真龙天子,人在京中,竟知这数千里之外。对,当地人就管这叫金鸡纳树。言其树皮可以弄成白色粉末,对治疗疟疾有奇效,被当地称为神树。”
“小民软磨硬泡,用了整整一匹妆花缎子才换来这么棵树苗。又叮嘱人仔细看顾着,不知道费了多少珍贵的淡水。结果到了京城后,也还是这么蔫哒哒快要枯萎的样子,难为皇爷一眼就认了出来。”
朱祁钰笑,推说自己以往还是王时没别的消遣,就喜欢看些个杂书。
时间久远,竟也不记得是在哪本书上瞧见过。
只恍惚有这么个事体,故而有此一问。
哦哦哦。
董福汇恍然大悟般点头,说难怪难怪。难怪人家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疟疾,又叫冷热病、打摆子。
严重起来,可是要命的。
这什么金鸡纳树若真有此疗效,倒也确实是个好良药。可惜这株叶子都干枯了大半,怕是回天无术了。
亏董福汇准备充分,不但有树,还带了不少种子回来。
又言说那木薯虽有毒,但耐干旱,也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且产量颇为不错。去皮用冷水泡个两三天,再换水煮个两遍就能彻底去除毒性。
不但饱肚,风味还很独特呢!
往广东、海南、广西等地种一种,也能给当地百姓添些粮食。
红薯又叫番薯、地瓜,不知何年何月从番邦传来的。一棵苗子上也能结许多,且嫩叶嫩茎可当菜,地下的块茎能当菜也能当主粮。
只是那东西饱肚快,饿得也快一些,还容易通气。
都不是董福汇心之所向,但有皇命在身而已。哪里想着,苦心收集那些皇爷反应平平,却对这俩搭头爱不释手呢?
吓得群臣连连劝说,生怕他被那据说有毒的木薯给害了去。
朱祁钰转手把东西交给了户部尚书,让他赶紧安排人手,往广东、云南、广西之地尝试种植金鸡纳树、木薯跟红薯。
且细细记录种植过程、肥水情况与产量等。
剩下那些种子、苗木等,也都得着人仔细种在皇庄里,仔细观察着。看看是否有食、蔬、药之外的作用。
户部尚书眉头刚一皱,喃喃了句皇爷此举是否有些过了。
这新粮食作物之类,哪是那么易得?
朱祁钰就正色:“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百姓们连肚子都吃不饱,谈什么安居乐业?关乎百姓饭碗、菜篮子的事,都不是小事。”
“莫说筛选个几十数百样,就算大海捞针,能有所得,也是值当的。君岂不知占城稻于宋之功?”
这几句话落地,别说户部尚书了,满朝文武都羞惭低头。
连夸皇爷高瞻远瞩,是臣等浅薄了。
朱祁钰自认才华能力不强于任何大臣,只是有梦境那领先当前数百年的见识加持而已。
所以态度上一直温和又包容。
闻言赶紧安抚,说众卿也是为免铺张浪费。虽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为了大明云云。
然后就在众人感动的目光里笑问:“既然事实证明,海贸大有可为,是不是该正式操持起来了?相关法律法规,也该完善了吧?朕私库满满当当,能跟周王叔祖谈谈那四万顷地了吧?”
第113章 一手经济,一手立法
如此厚利摆在眼前,朝臣们哪还有什么反对意见?
毕竟皇爷金口玉言,说了这事儿走上正轨,国库私库皆丰盈的时候,会渐渐以银子代替宝钞,日后官员俸禄也都以银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