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第74节

  关乎所有官员生计!

  呜呜呜。

  说来凄惨,太祖爷当年发行宝钞本是为了方便百姓。结果经验不足,发行量过大,导致物价疯狂上涨。

  洪武八年,一石米用一贯宝钞就可以购买,永乐元年就得十贯了。

  永乐二年竟然已经到了二十贯宝钞才能买一石米的地步。

  这些年来,朝廷虽然一直努力节制,效果却一直差强人意。现如今除了官员俸禄、宗俸等还坚持用宝钞外。民间交易,已经对其排斥无比了。

  一样购买货物,宝钞结账总是要付出更多些。

  无形中可不就加大了官员的开支吗?直接发银子,就等于给所有官员涨工资呀!

  没有人不道皇爷圣明。

  朱祁钰:……

  他圣明个啥呢?他也是有梦境示警,才明白为何初衷良好的大明宝钞会如江河日下,最后变成废纸一张。

  没有保证金,也印的太多了,实在太多了。

  且只印,不回收。

  渐渐的,可不就造成了天下所产有限,大明宝钞无限的情况了么?

  也就是梦中后世所说的恶性通货膨胀。

  同样是大明信誉的丧失。

  若想挽回,就得有足够金银储备,让百姓手里的宝钞随时能换成银钱。再按着百姓手里的宝钞数额给人家补差价,然后销毁多余的部分。

  重新建立起大明宝钞的信誉,使之回到良性的货币状态。

  想想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与景泰年间发行的宝钞数量,朱祁钰头皮就一麻。

  赔不起,根本赔不起,只能让宝钞暂且退出历史舞台。

  不但如此,等海贸大开、挖了日本的石见银山后,也得注意相关问题。可别宝钞造成的通货膨胀还没解决,银子又搞出新的通货膨胀来了。

  小本本上狠狠记一笔后,朱祁钰就开始组织人手进行海事方面法律法规的草创。

  主打一个挣钱、治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得硬。

  无规矩不成方圆。

  朝臣们对此也很赞成,并积极对限制盐、铁、火器、粮食等重要物资外流立法。严查走私与贪污、漏税与匪类同流合污等罪。

  且严惩有意将对大明有害之物带进大明之人与事。

  朱祁钰可没忘清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玩意儿不管是叫福寿还是罂罂、鸭鸭,都别想在大明领土上肆虐分毫。

  还有还有……

  对于海贸朱祁钰想得很多,条条框框也涉猎极广。让刑部跟大理寺官员等瞧着都连连颔首,夸他思虑周全。

  朱祁钰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

  正常立法都是出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再对相关问题立法。

  但他一梦数百年,见多了该出现的、不该出现的各种状况。自然而然的,就会多思忖几分。群臣不知他这份奇遇,只当他未雨绸缪。

  想得深,想得细。

  于是百般夸赞,万般佩服。

  倒是无形之中帮他立了个聪明灵慧,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全才人设。

  让他颇有些羞赧。

  但是帝王嘛,最忌讳被臣子猜透。然后针对弱点以影响、控制甚至架空。

  所以他也不解释,只笑言:“此次海贸圆满成功,足可见利润之厚。朕想着好生发展起来,不但朝廷可以组织个相关部门,专门从事。还能关税、商税,大大提高国库收入。”

  “长此以往,甚至能取代地税等成为朝廷最大收入。届时地税等就可以稍减,减轻百姓负担。也可以多建文武学堂,培养更多可用之才。”

  嗯,还有想法的建一些相关的技术学校,培养各行各业人才。

  梦中清朝用血的例子说明了愚民政策不可取。

  想要让整个国家都积极向上,永远走在世界前沿。就是要大力培养人才,相关技术、武器等不断推陈出新。

  若大明能如现在这样,永远保持火器领先定位,哪个蛮夷小国敢造次?

  朝臣们不知道他们皇爷这若有若无的紧迫感到底从何而来,但很欣赏他这个以民生为要的贤君态度。

  相关官员夜以继日,点灯熬油地反复推敲着。

  争取结合帝王意见,编纂出一部最适合大明国情、尽量面面俱到的大明海事法。

  朱祁钰则亲自提笔,写了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感谢周王叔祖能为大明江山安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四万顷的地啊,说献给朝廷就献给朝廷。这魄力,这忠心,简直前无古人,后也不好琢磨来者。

  但周王叔祖拳拳一片忠心、对晚辈的疼爱之心。

  当晚辈的,也不好蹬鼻子上脸。真就大咧咧地,将周王府几代积累都收入囊中。

  可流民问题日渐严峻,也确实需要更多土地来进行安置,让他们能够安居复业。而不是继续四方游荡,空增威胁。

  所以几番思量之后,他决定按着市价给周王叔祖补偿。

  只是叔祖慷慨,侄孙囊中羞涩。

  先暂付十万两纹银,与叔祖解决府中花销甚巨问题。诚邀叔祖与诸位王叔一道来京过年,届时侄孙也好说说心中想法,尾款问题。

  看看叔祖是愿意多给侄孙些时间,还是趁海贸方兴未艾的时候投入进来。

  或者侄孙安排人考校过各位王叔、堂兄弟们。瞧他们能在哪方面,愿意在哪方面为朝廷出力。

  自从折子呈上去后,朱有爝就日日想,夜夜盼。

  站在开封望京城。

  那茶不吃饭不想的样看得他长子朱子都直心疼:“开弓没有回头箭,父王既然都已经做了决定,又何必纠结呢?就算肉包子打狗,直接有去无回,那位也还是会记得您的好儿。”

  “咱们周王府日后或者清贫,但安全想是无虞了。”

  朱有爝一个大巴掌拍过去:“不说话,谁还能把你当哑巴卖了?你什么你,给老子闭嘴!”

  正对凑上来的出气筒狠狠抨击呢,天子使臣就到了周王府。

  

第114章 周王接旨,襄王忐忑

  得,这还有什么说的呢?

  赶紧吩咐人摆香案,然后阖府上下按着长幼尊卑贵跪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传旨太监尖锐的嗓音响起,帝王亲近到有几分亲切的圣旨被清晰念出,周王府上下都震惊了。

  四万顷地啊!

  按着咱大明一顷百亩的换算方式,那就是整整四百万亩,五分之一还多的河南府!

  龙椅上头那位区区十万两就全都要去了?

  哦,没有。

  还给留了一万亩属于太祖爷的恩赏!这算是吃葡萄给吐了个皮儿吗?

  周王家哥十多个都默默看向自家父王,谨防他真心疼到滴血。谁知他老人家不但没见半点心疼之色,还能笑盈盈接过圣旨,给了传旨太监好大个荷包呢?

  连名为保护,实际上很可能是监视的百名锦衣卫高手也都笑着接下。

  这养气功夫,就很难不让儿子们高高竖起大拇指。不愧是经历过靖难之役、汉王叛乱又遥遥听说了夺门之变的主儿!

  知子莫若父。

  周王一眼扫过去,就知道这些混账小子到底在憋着什么坏。

  啪啪啪。

  一人一巴掌赏在脑门上:“听三不听四的东西们,收起你们心中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老子这步棋走的对着呢,合该咱们周王一脉飞黄腾达。”

  啊?

  众世子、郡王们面面相觑,不明白同一张圣旨,自家老子怎么就听出跟他们截然相反的内容来。

  “要不说老子是老子,尔等是儿呢?”朱有爝一脸骄傲,拿着那皇帝亲笔所书的诏书,细细与蠢儿子们讲解。

  “一个个狗肚里装不住二两香油的,只看着那地、盯着那钱。就没细听听皇爷亲近与邀请,还有这些个选择?”

  前有靖难之役,后有汉王造反,本朝的正庶人也尸骨未寒。

  重重震慑与步步防备下,他们这些藩王们就主动被动地成了富贵闲人。各地监察御史、镇守太监与不知道隐藏在哪里的东厂番子……

  有形无形的束缚之下,想不被夺爵除国的藩王不敢碰兵、不敢结交贤才、也不敢从事商贾等事。

  买地与生子竟然成了合理合法扩大财富的唯二途径。

  无用武之地的王子王孙们日渐沉迷享乐,可不就长成了对朝廷来说巨大且没有任何良性作用的包袱么?

  有害于朝廷,又何尝不坑了他们自己?

  久而久之,要么朝廷忍受不了。再不顾什么亲亲之意,亲自捅了这疮痈。要么就是宗室尾大不掉,成为拖垮皇朝的原因之一,被后来者杀来祭旗。

  悄悄比对了一下自家田亩,再想想其余那几十家……

  周王殿下忧虑可深了。

  一听新皇这隐约间透露出来的意思,可不就期待起这次京城之行来了吗?

  在他看来,十万两不多,但也不少。如果能买自家一脉安全,再给孩子们寻个能对朝廷有用的机会就怎么也说不上一个亏字。

  朱子双眼圆睁,都顾不上摸腰间酒壶了:“这,这可能吗?祖制……”

  呵呵。

  “什么祖制?”朱有爝冷笑:“太祖爷可没定下类似祖制,他老人家还封了九大塞王,命朱家子孙镇守边塞,拱卫朱家江山呢!都是……”

  朱允那毛头小儿急燥,屁股还没等坐稳就冲各位老叔下手。以至于目的未成,还激起了自家四大爷凶性。

  结果江山换人坐,削藩跟对各藩王的制约还一代比一代更加强了。

  朱有爝目光含恨,可惜话还没等说完就被自家长子堵了嘴:“亲爹,隔墙有耳啊,为了您和咱们全家的生命安全,还请万万谨言慎行吧!”

  对对对。

  不但有耳,还足足一百双耳呢!

  其余兄弟几个也跟着附和点头,劝父王万万谨慎。

  朱有爝冷哼了声,到底没再说什么,只积极准备着往京城事宜。他那些个世子、郡王儿子们虽不大情愿,但也不敢抗旨啊!

  一时间,周王府上下都迅速行动了起来。上百主子往京城,场面可以说蔚为壮观。

首节上一节74/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