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第75节

  咳咳。

  一个朱有爝,十一个长成的儿子。

  这十一个儿子再分别成婚生子,爷孙三代可不就上百号了么?这还是考虑到冬日寒凉,路途遥远,把十岁以下孩子都留家里的结果。

  等襄王安排在京中的人手把消息汇总好,送到襄王府。

  让襄王知道这次海贸有多成功,他那周王老堂叔又有多疯。接到奏折的皇侄子有多欢喜雀跃,亲笔写的诏书又是个什么内容后。

  养气功夫向来到位的襄王殿下都忍不住砸了茶盏:“混账!这么重要的消息,竟然才传来?周王叔,好一个周王叔,他这是损所有宗室肥他们一脉啊!”

  朱瞻简直不敢相信。

  自己三次处于皇权漩涡中心,三次全身而退。结果这一不留神之间,却被老堂叔给当了脚踏。

  王妃令人仔细收拾,自己则重又给夫君倒了杯茶:“事缓则圆,王爷切莫动怒。事已至此,还是想想咱们襄王府该怎么做。”

  朱瞻:……

  他想快马加鞭,赶在周王那一大家子到京前先见着二侄子。可藩王无诏不可擅离,他要是真冲动了可能巧没讨到,却被扣个谋反的大帽子。

  见他不语,王妃只能耐心劝着。

  当第二或者没有第一来的光彩,但也好过圣旨下来后无可奈何地配合呀。等回头邸报、大明报上都称许周王大义时,您也赶紧学而时习之吧。

  朱瞻:!!!

  想拒绝,但都已经上了二侄子的船,哪还有他说不的权力?

  经过大侄子之死、老嫂子之废,襄王殿下可不敢再把任何和善包容的词汇跟二侄子挂钩了,尤其事关江山社稷方面。

  等待的时间里,他赶紧也彻查了自家名下田亩。

  除了皇考赐的,皇兄赐的,大侄子赐的。

  儿子们自行购买的那几百顷赶紧退回去,能要回来点钱的就要回来点,要不回来的就当做了善事。

  务必在京城有下一步动作前,让襄王府名下土地干干净净,没有一丝丝违规。

  他这态度一出,荆襄之地的其余王爵哪还敢怠慢?

  

第115章 大明皇朝不养闲人,更不养几十上百万闲人

  近的冒着私离藩地的风险,亲自上门。

  远些的书信频传。

  恳请王兄/王叔一定一定不吝赐教,京中那位到底是个什么章程啊?

  连您这当亲叔的都这般,难道是还想再来一次……

  削藩二字谁也未曾说出口,但该懂的都懂。

  所以看着襄王的目光也都格外热切:“同在荆襄之地就藩,自然也该同气连枝。襄王叔跟京中一直往来甚多,若有何消息,千千万万跟侄儿透露一二。”

  大家保持步调一致,别跟周王那老糊涂似的。自己不知祸福,还把大家伙连累得进退维谷。

  王叔老糊涂?

  呵呵。

  在襄王看来,再没有比他堂叔朱有爝更精明的了。

  早年老周王在世时,二堂叔为了争世子之位,拉着五堂叔上蹿下跳。闹腾得人死国除,只现任周王这个四叔一直与长兄老周王亲近。

  后来老周王无嗣而终,三堂叔也已经撒手人寰。四堂叔不争不抢,就兄终弟及成了第三任周王。

  现在才露出点丈量土地的苗头来,他又巴巴第一个投了诚。

  但凡皇帝二侄子这脑子没坏,都知道厚待典型,号召天下诸王学而时习之。到时候别人怎么吃亏是别人的事,周王府在景泰一朝是受不了半点委屈了。

  就恨!

  被捷足先登的襄王心里暗骂老狐狸,面上却风雨不透。

  只摇头苦笑:“本王哪有什么消息?不过是闻听周王叔苦荆襄流民多,无地附籍,竟将府上经年所获赏赐与自行购买之田庄悉数献上,心生感慨罢了。”

  “做侄儿的,到底不如堂叔思虑周全,只好见贤思齐。琢磨着尽己所能,多少为大明尽些心思罢了。”

  啊这……

  来问话的顿住了。

  吃到嘴里的肉,谁还愿意吐出来呢?

  太祖爷都愿意看顾儿孙,愿意顾全亲亲之意。怎么到了这位手里就……

  唉!

  诸王长叹,有心团结襄王,借用他皇帝亲叔、三次差点登顶,还曾让给他天下的身份。所有宗室拧成一股绳,迫今上继续遵守太祖爷优待宗室的祖制。

  偏襄王跟那滑不溜手的泥鳅般,竟是半点不接话茬儿。

  且前脚过来的人刚走,后脚他就当了周王第二。

  荆襄之地的其余王爵们懵了,赶紧照葫芦画瓢,也都纷纷上折子。

  笑话!

  新皇虽仁德之名传四野,可谁不知道他一年之内就达成了打赢京城之战、保住危亡国祚。计赚瓦剌,让百万人口的瓦剌精锐尽丧,变成大明蒙古省的伟大成就?

  重武举、开海禁、在贵州试行改土归流。

  迎回了上皇,也亲手干掉了上皇。并废其帝号,开除宗籍,连祖坟都没给进,只草草以民籍礼仪埋在了京西金山口。

  所有跟着一起犯上作乱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惩罚。

  甚至代父下诏,告太庙废了嫡母。

  连嫡母嫡兄都不惯着,更何况他们这些个读作皇亲国戚,写作国朝包袱的宗亲?

  没见连他亲叔襄王都怂了么!

  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时候,他们选择不去拧。而是乖乖加入,做不成第一,也没闹到最后被强制的地步。

  免得东西没护住,脸面也没了。

  严重点还可能会削爵除国……

  毕竟先头正庶人为了在新皇与宗室间煽风点火,可是原文誊抄了秦那折子的。

  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流民附籍难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是因为宗室、文武官员、大小太监、士族豪强与寺庙等占据了太多土地。

  作为首当其冲的‘原因’之一,容不得他们不怕。而他们这一怕,朱祁钰这好日子可不就来了吗?

  看着几十份言辞恳切,说自己除了历代帝王赐地,没多占哪怕一亩。只思及流民肆虐,恐放任下去为祸江山故。所以自愿献上赐地,以供流民附籍,也算是为国朝出力,为帝王分忧云云的奏折,朱祁钰还当自己眼花了。

  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瞧了许多遍。

  甚至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天空,没错,太阳是从东边出来的呀!

  怎么梦里这些宁愿化身播种机,也要狠狠占朝廷便宜的藩王,还就幡然醒悟,彻底变了态度呢?

  午朝上,他把那些折子给众臣传阅。

  不出意外收获一片震惊。

  甚至有人悄悄扭头,也想瞧瞧外边的太阳位置。

  只于谦于少保一派淡定地捧着笏板出班:“国有贤王如此,乃皇爷之福、社稷之福、荆襄百姓之福。臣以为,皇爷也该昭告天下,以彰其德。”

  甭管动机如何,横竖好处已经出现了。不如趁热打铁,让天下藩王都学而习之。

  若能兵不血刃地将藩王赐地都收回来,那文武大臣、大小太监与地方豪强的自然也不在话下。

  大量私地重回黄册,就可把丈量天下土地,重新分配的事情提上日程。届时,不但荆襄流民问题能够彻底解决,还能让耕者皆有其田。

  朝廷税收这一块,也能大幅度提升。

  就是这个补偿么……

  于谦皱眉,皇爷刚刚充盈起来的私库怕也不够,如周王那样给点零头都不够。

  毕竟太祖爷封了二十四个亲王,建文帝封了三个,太宗爷两个,仁宗爷八个。除掉绝嗣的、被夺爵的,现在也还剩下二十四个呢。

  更别说那数以百计的郡王,更多的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们了。

  又被同情了的朱祁钰:……

  对,他穷。

  若都花钱买,掏尽国库私库,也买不了几家王府的赐地。所以他干脆不买,而是换种方式惠及宗室,实现双赢。

  一看他这成竹在胸的模样,群臣就有些忐忑。怕他开口,皇明祖训又会薄一点。

  又盼着他开口,真琢磨出点高妙法子来。

  想法?

  朱祁钰心说他现在就一个念头在心间萦绕:大明皇朝不养闲人!更不养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足以拖垮大明财政的富贵闲人们。

  梦里宗室繁衍过度,海量宗俸成为拖垮王朝的重要因素之一,后被义军屠戮殆尽的悲剧绝不能在现实中重演!

  

第116章 好险好险,好在他快上一招

  但这话说来容易落人口实,也容易让这些奏折的主人们反悔。

  到时候所有宗室拧成一股绳,拿皇明祖训说事、敲登闻鼓告状都是好的。万一有哪个激进的,被人挑唆几句,真往太庙去自戕……

  咳咳。

  想解决事儿,不想凭空添波折的朱祁钰轻咳。在群臣期待的目光里道:“兹事体大,一时半刻之间,朕也没有个万全之策。”

  “索性如邀请周王叔祖一家子进京般,把上折子的诸王都一并请来吧。”

  “大家集思广益,好好想想怎么把这桩美事给办圆满了。”

  总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与其养猪般,生生浪费民脂民膏养着这些个宗室子弟。不如想想法子,让他们也各自发挥所长,能自食其力。

  比如趁着海贸东风组建个皇家船队之类,让宗室藩王们以地入伙,到时候按股分利。

  这么一来,国库私库都不用再往外补偿大笔银子,宗室藩王们也能从中获利,维持优渥生活。相关采买、销售等,都掌握在朝廷手里。也不担心藩王趁机做大,威胁大明安定。

  再给他们找些事儿干。

  免得一个个的整天无所事事,只能花天酒地、横行乡里。

  这是早就记在朱祁钰小本本上的内容。

  但牵连甚大,一个弄不好就会引起全宗室反弹。原本他还想着再等等,等他把国内上上下下的积弊清理得七七八八。

  确定海贸有利可图,日本有石见银山可挖,也有实力挖了。

  再徐徐图之。

首节上一节75/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