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229节

  其实,婆罗洲也是如此,从钢铁公司的一期工程,到二期,再到三期,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

  只需要国家进行投资,然后建立企业,然后生产,然后继续复制,然后,就可以成为一个强国。

  甚至,有时候都不需要考虑技术层次的问题。

  毕竟,在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是加法就是你有多少钢铁、多少工厂,有多少产能,只要你的工厂多,烟囱多,然后你肯定就是大赢家。

  这可是有例子的,比如在战争期间作为盟国兵工厂的美国。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以至于在47年的世界,人们都以为,世界还和两年前一样,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世界其实已经被改变了。

  与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让它一经问世时,就让世人震的震撼于机器的力量所带来的变革不同的是。

  在它问世的时候,世人……甚至,都没有注定到它。

  它……就是省点电而已。

  它就是晶体管,在它问世之初。

  也就是这样,没有任何人能够意识到,小小的晶体管,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因为,晶体管,就只是一个电子元器件而已,它和电子管有什么区别?

  几乎所有人都这么以为。

  马塔雷发明的晶体管,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仅耗电量非常低,而且寿命也很长啊!”

  在得到“transistron”的测试结果后,楚泽有些不太淡定了,其实在过去的一年半里,除了像海绵一样吸引着英美同行的理论成果外,他一在完善着对计算机的设计。

  “虽然相比电磁继电器式计算机,采用电子管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但是电子管的寿命低,故障率高,从工程学上来说,随着电子管的数量堆积,它的故障率也是在不断增加的,根据计算,如果采用4000个电子管,每天至少会发生几十次以上。”

  虽然还没有实际制造计算机,但是凭借过硬的工程经验,楚泽得出了电子管计算机可靠性差的结其,其实,这恰恰是电子管计算机最大的不足的体积大、运行不稳定、极其耗电。ENIAC每天都要烧坏几个电子管,需要维护人员从18000个电子管中定位到故障点,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修理。

  在得出这个结论后,楚泽就开始想办法设计亢余以保证其在发生故障时,计算机仍然能正常工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物理期刊》上提到的“transistron”,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在第一时间以南洋大学物理系的名义,向太平大学购买了100支“transistron”,也就是晶体管。

  试验的结果让楚泽在震惊之余,立即推翻了之前的设计,决心重新设计计算机。

  “我们要用它制造计算机!”

  举起手中的“transistron”,楚泽有些兴奋的说道.

  “它才是计算机的未来!”

  “老师,这样行吗?”

  老师的决定让江炳义吓了一跳。

  作为项目组的元老成员,说是学生,可在唐山时,他却是专科学校的教授,与其它的学生相比,他显得加加谨慎。

  “很多人都在等待着我们的成果呢。”

  江炳义的担心,让楚泽一愣,他扭头看着张天奇,一直以来对外联络都是由其负责。

  “学校里并没有督促我们,老师。”

  他的回答,让楚泽深吸口气说道。

  “好了,我已经决定了,如果需要解释的话,我会向校方解释,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大约1000支“transistron”,和太平试验室协商一下,看看他们最短在什么时候能够供应上,然后,先生们……”

  现在他甚至庆幸之前没有把经费变成电子管。

  环视着周围,楚泽说道。

  “现在,我们要开始自己的工作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像当时在家里手搓Z1、Z2计算机时一样,楚泽把试验室变成了他的家,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会,至于项目组江炳义、张天奇等人也都是如此,不过他们就是睡在折叠行军床上而已。

  从推翻旧设计图到设计全新的图纸,是一个过程,而且还需要对“transistron”进行测试,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间试验室里的十几个一直在那里忙碌着,测试、绘制图纸,推翻图纸,直到最后定型。

  直到圣诞节前夕,图纸终于定型了,与此同时,太平大学那边也交付了1000支“transistron”这是他们接到的最大的一笔订单。

  在接下的几天中,试验室里里的人们依然忙活着,几乎达到了不眠不体的地步,但是他们的努力是值得,就在47年的岁末,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终于诞生了!

  傍晚,楚泽说道。

  “计算时间,12月30日,晚8时12分,Z5开始输入指令。”

  江炳义随即将一条 35mm打孔纸片塞入机器,计算是通过打孔纸片读取指令,用电动打字机或打孔纸带把结果输出到纸面上。

  全部使用晶体管制成的Z5计算机,它装有800只晶体管,在运行时噪音显得很轻微,耗电量简直不值一提,只有区区300瓦功率,占地也仅有不到0.5立方米。

  不过只是眨眼的功夫,就得到了计算结果,应该说不需要眨眼,因为他的加法计算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0000次以上,以至于在结果出来的时候,人们简单不敢相信这个结果,毕竟,楚泽发明的Z4,每秒仅仅可以进行10次加法运算,换句话来说,它的运算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一万倍。

  这样的结果又怎么可能不让人震惊!

  在接下来的时间,他们不断的进行测试,从最简单的加法计算到非常复杂的计算,整整一夜的时间,他们就这样不停的测试着,测试着这台机器的极限……

356.第356章 电子计算机的时代(第三更,求订阅)

  356.

  世界是从那一天被改变的?

  在Z5作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世界将会被改变!

  是几乎……有一个人是例外。

  对于李毅安来说,没有什么比Z5的诞生更让人激动的了,几乎是知道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南洋大学,事无巨细的询问这台电子计算机的种种性能。

  “根据测试,Z5的计算速度是每秒115000次加法或10000次乘法……”

  别小看这个11万次,美国的那台“ENIAC”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就只有5000次而已!

  “我认为,通过进一步优化结构,性能至少还能提高一倍。不过,现在我更倾向于它的实用测试,作为通用计算机,它可以进行各种工程数据计算,可以将设计人员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

  这正是作为工程师的楚泽最初研究计算机的动力为了不再进行繁琐的工程计算。

  “对,实用性很重要,楚泽先生,我相信在很多领域都能够用到它,大学教学、工程设计以及国防等各个方面,所以呢?我认为可以建造第二台,第三台,推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于计算机李毅安是个外行,但是他很清楚计算机的重要性,毕竟,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未来。

  所有的一切都使于一根小小的晶体管,从晶体管到计算机,然后是集成电路,然后……最终人类的生活,被彻底的改变了。

  但是电子计算机需要使用,需要推广,需要在各个方面得到应用,只有建立了市场需求,才能够推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相比于欧美,为什么苏俄的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渐落后,很多人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什么苏俄死磕电子管,什么选择了锗晶体,诸如此类。

  可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点僵化的推广使用体系,导致其计算机早期应用中压根就没有推广一说!

  就像苏俄的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后,仅仅只制了几台,全都是用于国防,至于需要大量计算的建筑、机械、电力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为零!不仅如此,甚至还严格保密,以至于其它单位压根都不知道有它的存在。

  以至于直到60年代,苏俄应用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们,大都还趴在那用铅笔计算着复杂的工程数据。

  没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又怎么可能推动技术发展?

  这种敝帚自珍式的“保密”是对谁保密?

  肯定不是对美国保密了,难道是保密有多落后不成?

  苏俄式“国防专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电子计算的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后来奋起直追又怎么样?

  一步晚,步步晚。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有了前车之鉴,李毅安又怎么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水电公司那边肯定是需要它,其他的公司同样也是一样,计算机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只需要我们去发掘它就行。如果……”

  看着楚泽,李毅安笑道。

  “如果楚泽先生愿意的话,我可以做为投资人,投资你的公司。”

  其实李毅安早就是投资人了,不过是以南洋大学的名义,大学总能够从试验的研究中获益,比如链霉素的专利金,南洋大学就可以从中分享5%,这还是因为早期研究是公司资助的原因。

  “这,这是我的荣幸,先生。”

  其实楚泽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师,他同样擅长经营,在另一个世界,他创办的楚泽电子计算机公司,曾经一度发展为数千员工的企业,销售了近300台各类计算机。直到后来公司被西门子公司收购。

  很快楚泽电子计算机公司就挂牌成立了,在多个工程部门采购计算机的同时,南洋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电子计算机项目组,至于永宁大学则直接成立了十字星电子计算机公司。

  什么是风口?

  对于48年的南洋来说,电子计算机似乎就是风口,在新的计算机没有造出来之前,许多工程领域工程师们甚至排着队在太平大学进行工程数据的计算,而楚泽发明这种可编程的二进制电子计算机,因其编程的简单、具有异常处理能力的强大算术单元,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工程界的工程师们无不是争先恐后的利用这一最先进的人类科学,以摆脱工程领域最繁琐的同样也是最耗费时间的数学计算,一开始的时候,这似乎是电子计算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但这只是似乎而已,得益于Z5计算强大且可编程的特性,很快研究人员就开始研究电子计算机在其它领域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就是在这样不断尝试之中不断的扩大,并最终一点点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而宛如奇迹般的Z5电子计算器同样也让外界注意到了“晶体管”这种划时代的电子元器件。而几乎与此同时,由李毅安提出的三层结构的新型晶体管模型,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外界的关注,毕竟,这是一位国王提出来的的晶体管模型,甚至就连同“晶体管”这个词汇都是他提出来的。

  只不过,虽然理论提了出来,而且专利也申请了,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把它制造出来,正如同历史上肖克利面对的困境一样,李毅安的这个“发明”也被认为是不现实的,不切实际的,甚至在欧美科学界有人用“国王的突发奇想”来形容三层结构的新型晶体管。

  总之一句话,没有人相信一个国王会是一名物理学家,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研究出新型的晶体管结构,人们仍然沉迷于点接触式晶体管所显示出来的优越性中。

  不得不说,有时候,人们对贵族们的印象根深蒂固的,甚至在他们看来,贵族嘛,吃喝玩乐还行,至于想要在其它科学领域取得成就,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不仅如此,甚至有人将这当成了一个笑话,或许在南洋,没有人会把这当成笑话,但是在欧美,却有一些科学家将这视为一个笑话,这天,袁家骝是怒气冲冲回的家,他一回到家,妻子就发现他似乎非常生气了,还不等她询问。

  “歧视!”

  袁家骝大声嚷喊道。

  “他们骨子里歧视我们中国人!太平大学发明的晶体管,是德国人的南洋大学制造出了晶体管计算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还是德国人主持的,但是……致远,他的研究结果,在很多人眼里,不过只是“皇帝的游戏”,是骗人的玩意,因为没有办法实现的它……”

  看着丈夫怒气冲冲的模样,吴健雄问道。

  “你是为致远打抱不平吗?”

  袁家骝点了点,说道。

  “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致远在物理学上的造诣非常高,他……”

  顿了顿,袁家骝说道。

  “如果他愿意从事物理学研究,甚至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丈夫对李毅安的推崇,吴健雄是非常认同的,在她受伤期间,曾经和李毅安一同讨论过物理问题,李毅安曾经提出过一些非常新意的观点,确实像袁家骝说的那样,如果他愿意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只可惜,作为国王以及总统,他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已经被繁琐的事务所牵绊,其实在美国也是如此,如果一名物理学家成为学院或者研究所主管,那么科研成果就会直线下降。

  “所以呢?”

  看着愤愤不平的丈夫,吴健雄问道。

  “我……”

  抬头看着妻子,袁家骝认真道。

  “我,我想去南洋,你觉得怎么样?”

  看着满面期待的袁家骝,吴健雄答的倒也是非常爽快。

  “行啊,那已经决定了,那我们就去南洋吧。”

首节上一节229/8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