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230节

357.第357章 窗口期(第四更,求订阅)

  357.

  有时候学术上的成就,会吸引很多人。

  曾几何时,南洋就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而已,但是,伴随着链霉素、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以及其它的种种科学研究成果,现在的南洋俨然已经成为某种学术上的中心。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南洋确实正在成为学术中心这里云集着来自德国的一万多余专家学者,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虽然总会有人轻蔑的认为,南洋的学术成就建立在德国学者,尤其是那些被禁止从教的“纳粹学者”的基础上,但谁都无不改变,这里在短短三年间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惊人的学术成就背后意味着什么?

  良好的研究环境,而这正是许多科学家,学者所渴望的。

  被南洋所吸引的,并不仅仅只有袁家骝夫妇,就在他们夫妻两人变卖家当准备前往南洋的时候,朱传榘已经登上前往南洋的飞机,这架由C54运输机改造的客机是婆罗洲航空公司利用美国贷款购买的剩余物资,经过改装后投入了太平洋航线,虽然是飞机,但得益到航空补贴,机票甚至比船票还便宜,但乘飞机速度更快。

  只是中途需要转场三次,每次转场都需要在当地住上一晚,可即便是如此,仍然是最快捷旅行方式了。

  在所罗门群岛的机场酒店中休息一夜后,飞机再一次起飞了,这一次将直抵南洋的首都长安,在飞机起飞时,朱传榘翻看着手中的资料,是Z5的资料。

  “一秒钟运算115000次!”

  每每看到这个数字时,朱传榘内心都处于极度的震惊之中。,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与5个美国人共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他曾经一度以为“ENIAC”每秒5000次运算,已经是奇迹了,而现在Z5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他的想象。

  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就动了到南洋去的念头。虽然他已经娶了一位美国妻子,甚至还生了孩子,可并不妨碍他想去南洋。

  无他,那里是唐人的地方,在那里不会受到任何歧视。既然来自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都可以去南洋,那自己为什么不能去呢?

  为什么不能去?

  于是朱传榘便主动联系了砂捞越大学,在告诉对方自己曾参与研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后,他立即就接到了聘书,于是乎,他就带着妻子和孩子们一同前往南洋。

  虽然飞机在数千米高空飞行,但是增压机舱内的环境非常舒适,在机舱里有不少乘客都和他一样,有着相同的肤色,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大都来自唐山,面对国内动荡的局势,都是唐人的南洋就成为了他们的另一个选择。

  况且,那里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从设备到生活,应有尽有。也许可以在那里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

  谁知道呢?

  有时候,几个轰动世界的发明,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是他人无法意料,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其实,在过去的两年中,伴随着战火的蔓延,唐山也有很多学者选择来南洋暂避战火。

  既有他们主动来的,也有南洋这边的高校主动发出邀请的。现在伴随着南洋成为学术中心,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来到这片土地,毕竟,这里的学术环境是很多地方都难以企及的,而且,这里很多人看来并不算是国外,毕竟,遍地都是同胞。

  “可以派飞机过去嘛!”

  面对教育部总长的提到的困难,李毅安对着电话说道。

  “兵荒马乱的,他们离开的肯定不方便,而且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他们愿意来的话,我们可以派飞机去接。”

  随后他又说道。

  “不要担心费用问题,费用就从总统府的特别经费里支出,对,不走教育预算,嗯,对……”

  顿了顿,李毅安又说道。

  “我会让秘书处和航空公司沟通一下,如果有需要的话,可派驻分理处,派去几十架飞机,对,就是常驻那里,他们只要愿意离开,机票我们出。”

  挂上电话之后,李毅安叹口气,随后又给秘书处打了一个电话,让其与航空公司沟通协调,随后亲自又给航运公司打电话,要求他们加大移民运输力度,毕竟,已经快到最后的窗口期了,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等忙完这了一切,那边秘书报告,司法部总长张卫伦来了。

  “卫伦,家骝他们要来了!”

  张卫伦前脚刚进办公室,总统的话声说传入他的耳中,已经从办公桌后走过来的李坚毅,指着办公室中央的沙发说道。

  “坐,我刚刚收到大使馆的电报,使馆那边已经给他们办理的签证,他们应该在下周抵达长安,”

  或许是因为故友即将到来,李毅安显得有些激动,毕竟,袁家骝是他来到这个世界,最先认识的几个朋友。

  “卫伦,算起来,我们已经好几年没见了吧。”

  “自从44年纽约一别,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作为司法部长的张卫伦,又笑道。

  “这次见到家骝他们,一定要好好的说上他两句,早就应该过来了,结果拖到现在。”

  “你不知道……”

  李毅安摇了摇头,说道。

  “袁夫人有些工作需要交接,直到前阵子才处理好。。”

  不是交接,而是作为“曼哈顿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她需要处理很多问题,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她提供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情报。现在,她的到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婆罗洲的核计划。

  算起来的话,现在差不多是时候全面推进婆罗洲的核计划了,也许,等她过来之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袁夫人过来应该没有问题吧?”

  多少知道一些内幕的张卫伦,有些谨慎的问道。

  “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又不美国的敌国,参加计划的英国科学家早就回国了,袁夫人那边只是有些工作需要收尾,所以才耽误了下来。”

  不愿意继续在这个话题上谈下去的,李毅安又岔开话题说道。

  “对了,我记得你家旁边还有一栋闲置的房子,我看就让家骝他们住在那吧。你觉得怎么样。”

  “那可太好了,原本在纽约的时候,我和家骝,我们两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坐在客厅里闲聊,现在想想还是当初自在。”

  这两年,作为司法部长的张卫伦成日忙的晕头转向,早就忘记了当初的轻闲,那时候闲得……都失业的那种。

  “哈哈,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还是当初自在,对了,过来肯定有事情汇报,说吧。”

  终于工作还是要忙的,心情颇为舒畅的李毅安向后靠着沙发,笑看着张卫伦,而对方脸上的笑容,这个时候却消失了,似乎犹豫了一会,才说道。

  “致远,调查组有消息了。”

  与往常不同的是,张卫伦改变了称呼,现在他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的,甚至就连看着李毅安的目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哦,好吧,”

  李毅安的身体微微前倾,说道。

  “说吧,是什么消息。无论是任何结果,我都是有心理准备的。”

358.第358章 身份(第一更,求订阅)

  358.

  “部里的调查员,在西贡等地进行了为时一年的调查,都没有找到李家的幸存者。”

  张卫伦的语气显得有些沉重,去年,李毅安在私下里让他去西贡帮忙寻找家人。

  可们用了一年的时间,结果……却有些不尽人意!

  准确的来说,结果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那种。

  “就目前而言,可以肯定的是,42年1月7日的屠杀中,李家与其它16家西贡名望侨领及其全家遭日军逮捕,从日方资料来看,除了正在法国读书次子李逸仙外,李家上下137口均惨遭日军毒手……”

  在张卫伦将报告放到茶几上的时候,李毅安并没有说话,而是站起身,走到书桌旁拿了根雪茄,站在窗边,点着雪茄烟后,一言不发的站在那进而,抽起了雪茄。

  看着他的背影,张卫伦张张嘴,终究还是没说出话来。

  站在窗边的李毅安,抽了一口雪茄,看似落寞的他,在心底却又长松了一口气。

  一直以来,在李毅安心底都有一个隐患。

  身份!

  来路不明。

  即使是现在作为大总统、国王,这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每个人都有爹娘,都有来历,而李毅安的来历却是模糊的。

  官方的说法是他是西贡华侨。

  除此之外呢?

  就再没有任何信息了。

  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要加以解决,毕竟,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他的身份来历必须是清晰的。

  也正因如此,几年前,李毅安就试图完善自己的身份。回到南洋后,在搜集日军暴行的过程中,他发现日军在南洋往往会逮捕当地有名望的华侨家族,敲诈勒索之后,往往会进行集体屠杀。不知多少传承百年的华侨家族因此惨遭灭门。

  爪哇如此,西贡同样也是如此。西贡的十七家有名望的华侨及其家族成员1000余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部被集体杀害,而其中就有李姓家族。

  日军的暴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李毅安解决了身份问题,其实爪哇那边也有几家李姓家族惨遭灭门,但最终李毅安选择了的西贡李家。

  因为李家的二公子李逸仙不仅年龄与他相仿,而且“也”在法国留学,而且确实也失踪了。为了避免万一,李毅安甚至特意让柏林在法国进行了对调查,结果一无所获,早在42年,李逸仙就失踪了。

  在战争之中,有人会失踪,简直不要太正常,可能死于盟军的轰炸,也可能被关入集中营,谁知道呢?兵荒马乱的,恐怕早就凶多吉少了。如果他还活着的话肯定早就现身了,而不至于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音信。

  所以,就借用李逸仙的身份吧!

  这个时候,也就轮到司法部出面了。

  正像计划中一样,司法部的调查员找了一年,都没有找到李家的人。

  身份……完美解决。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房子应该还在吧!”

  李毅安头也不回的问道。

  “房子倒还在,战争期间被日军征用了,战后闲置时,住进了一些华侨难民,如果……”

  不等张卫伦说完,李毅安摆了摆手说道。

  “让他们在那住着吧,都是同胞,总需要一个栖身之所来遮风挡雨……找到他们于何处安葬了吗?”

  “致远,当时鬼子是在河边进行的屠杀,屠杀后尸体都被扔入河中,当时的环境,无人敢为他们收尸,所以……”

  张卫伦没能继续说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这种事情未免也太惨了,在这一瞬间,他理解了李毅安对日本鬼子的恨意来自哪里。

  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他都不愿意提及这件事,毕竟,这句话实际上打破了李毅安的全部幻想。

  那么大的家族惨遭灭门,甚至尸骨无存!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莫过如此了。

  “永历三十三年,李家先祖不甘臣事鞑虏,随陈上川将军远涉海外,自此定居广南,迄今已两百六十……”

  话没说完,李毅安的眼眶有点湿了,不是为了李家,而是为了在战争中惨遭杀戮的南洋华侨,南洋各地近百万华侨惨死的日军屠刀之下,有谁记得他们呢?

  没有任何人记得他们,他们就是那样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致远,逝者已逝,还请节哀……”

  张卫伦刚欲开口,李毅安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

  “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在张卫伦离开后,站在窗边的李毅安自言自语道。

  “别人或许会忘记,但我会记得的,你们放心,我会记得的,我会记得你们的付出,你们的牺牲,记住们……”

  ……

首节上一节230/8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