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师傅他们工作那么辛苦,要是这么失业了,那岂不是自己的罪过!
李毅安并没有注意他的异样,只是继续说道。
“最关键的还是陆海联运,陆运和海运由一个公司控制和管理。集装箱的普遍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货船在码头的费用,而且因为与卡车联运,以及现代化仓储的改造,物流各个环节的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仓储成本,以及货损所造成的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说着说着,李毅安的脑海中闪现出了一个怪物陆海联运托拉斯,在各国运输业后知后觉,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通过大规模投资的方式,在欧美各国建立货柜码头以及运输公司,凭借着只相当于别人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运输货物,想要成就为一个庞大的运输托斯拉岂不分分钟钟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曾几何时高昂的运输成本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效果类似于非常高的进口关税,有了集装箱,更低的运输成本,将有助于南洋把产品打入到世界各国,对于以“贸易立国”的南洋来说,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差点耽误了大事啊!
李毅安忍不住暗自庆幸着,现在着手部署一切,都还来急。幸好在自己的身边还有不少人在那里查缺补全。
“集装箱相当于把装货卸货的工作从码头搬到了工厂,从此以后港口再也不是运输的阻塞点。货船不用等在码头,依靠码头工人一点点装货卸货,利用集装箱吊机可以一边卸集装箱的同时一边装箱,集装箱船立马能承担新一轮的运输工作。”
听着总统的讲述着“集装箱”的好处,林家超的心里满是对任师傅等人的愧意,但他明白,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进步,任何试图阻挡进步的,往往只有一个结果被迅速淘汰!
其实,每一次行业的革命性进步,都会伴随着大量的失业,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后知后觉的一方注定将会被淘汰。
时代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没有任何人能够逆规则而行进。
“从此之后码头工人再也不会成为阻碍海运增长的瓶颈,不仅不再是阻碍海运增长的瓶颈,而且还将会为我们的工业发展腾出一大批工人,这可是好几万青壮劳动力啊!他们在工厂之中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本还忧心忡忡担心着任师傅等人会失业的林家超,听总统这么一说,立即长松了一口气,是啊,南洋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工人,他们离开了港口,还可以去工厂啊!
但是,随即林家超又想起了港区一带热带的街市,伴随着码头工人的离开,她们又该何去何从啊?
其实,被影响到不仅有那些美食餐厅,还有港口附近的“特约茶室”,在散货那会,一大船货,卸完装完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的。一趟船跑下来,船员在每个码头都能泡到个把酒吧女招待。用了集装箱可倒好,船员连去港口外的酒吧喝杯酒的时间都没有了。
“你的这个建议很好啊!”
笑看着面前的年青人,李毅安说道。
“愿意像你这样到第一线去收集资料数据的人不多,你的这份报告,不仅解决了制约南洋发展的瓶颈,而且还让我们避免了盲目投资,嗯……原本航运公司还在考虑再购买一批自由轮,我看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以后是集装箱船的时代了!”
新时代到来了!
不仅不需要再买散货船,就连同现在手里的自由轮也可以卖掉一批。
“不过在此之前需要设计一种集装箱船啊!”
在林家超下去之后,李毅安就给航运公司打去了电话,还好,现在南洋的造船工业已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趁着这个东风,淘汰散货轮发展集装箱船嘛!
第440章 新机遇(第二更,求订阅)
一个构想的诞生到实施是需要时间的。
为了达成老板的希望,婆罗洲航运公司的一艘“自由轮”驶进了长安船厂,由造船工程师们对其进行改造。
对于船厂来说,集装箱船是一个全新的设计,首先需要设计出一款理想的箱子并不容易,它不仅自重要轻,也要坚固不易变形,还要能便捷地用于轮船的装卸、堆叠以及卡车的公路运输。
与此同时,还需要设计出集装箱配套的船上固定设施,总之,万事开头难,一个想法的实施,必须要解决一系列的工程问题。
其实,并不仅仅只是集装箱船上的问题,作为这一系统的开创者,还需要研究出整个集装箱物流体系。集装箱运输并不仅仅只是一箱子那么简单,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巨大的集装箱不可能像过去一样依靠人力搬运,所以必须有塔吊等吊装工具;另外,要高效流畅地运输大批量货物还需要港口、仓库等一系列环节相互配合。
然后再通过不断地摸索和调整,不仅解决了用什么装的问题,才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集装箱运输方案。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就在“伙伴号”自由轮驶入平安造船公司的船坞,开始进行改造时,在平安造船公司的一号船台,一艘2.4万吨油轮已经显现雏形,
油轮,是平安造船公司的开山之作在航运公司采购了大量旧货船的情况下,平安造船公司直接把目光投向了油轮以及运矿船,前者因为南洋盛产石油,石油总产量超过600万吨,需要利用油轮运往其它国家销售。后者是因为南洋需要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煤碳等矿物。
找到了准确的定位之后,自然不愁市场,尤其是运矿船,因为南洋的航运公司最早仅仅只有三艘运矿船,还是日本充抵战争赔款赔付的旧船。但每年却需要运输数百万吨铁矿、煤碳,由此可以想象市场空间有多大。
于是万吨级运矿船就成了平安造船公司的开山之作。去年10月,在第一艘1.5万吨运矿船交付之后,在设计吨位更大的2.5万吨运矿船的同时,船厂又把目光投向了大型油轮,在总工程师施密特的率领下,设计了这艘2.4万吨油轮。
“总长178.6米,型宽25米,型深12.6米,16464总吨,24744载重吨,22300载货吨,吃水的9.5米,主机为低速柴油机,5600马力,航速12节,续航距离11000海里……”
站在窗边,注视着船台上的油轮,施密特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他在战前参与设计的“斯蒂尔曼号”油轮,可载原油23060吨。那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轮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轮,在战争期间,于中美洲被德国的潜艇击沉。
“虽然是新船,但是“望加锡号”的原型还是“斯蒂尔曼号”,在其服役后,即使是夺得世界上最大油轮的称号,也没有任何意义,在世界人看来“望加锡号”和“斯蒂尔曼号”并没有多少区别,两者都是178米长。”
手握着烟斗的施密特,抽了一口,回头对朱万哲说道。
“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设计吨位更大的比如5万吨油轮,它势必会给船舶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声誉,从而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订单!”
对于一间船厂来说,最重要的声誉是什么?就是建造其他国家没有建造过的大船。只有如此能够让船厂在全世界众多的同行面前显得更加出类拔萃。
“哈哈,施总工,你和我想到一起了!”
朱万哲笑着说道。
“根据石油公司的发布的年报,今年他们的石油产量将会突破1000万吨,其中50%用于出口,它们大都是由外国油轮运输,而我们的石油和石油制品主要除了销往澳大利亚、印度等周围地区之外,最重要的市场还是欧洲,而且欧洲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要日益增长。油轮越大,运输成本也就越低,目前各国的两万吨以上的大型油轮非常稀缺,至于五万吨嘛……更是前未有的!”
作为船舶公司经理的朱万哲,虽然不是一名造船专家,但是他懂市场,这也是他为什么会选择运矿船,这种相对冷门的船只作为突破口的原因。
在运矿船得到15艘订单之后,朱万哲又把目光投向了油轮,都是因为看到它们的市场潜力在以自由轮为主的战时船舶充斥着市场的时候,专用船舶就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一下子从2.4万吨,跳到5万吨,风险会不会太大了一点?”
朱万哲有些担心的问道。
“有什么风险呢?我们的船台有480米长,我们的造船设施也是世界上最先进,日本人曾经用它们超过六万吨的“大和号”,我们用它建造五万吨油轮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其实长安船舶公司只有一部分设备来自日本,还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是从美德英等国进口的,可作为公司总工程师的施密特,很清楚公司的潜力有多大。
“如果我们愿意的话,甚至可以建造10万吨油轮,但是它没有办法通过苏伊士运河,只能绕道非洲好望角航线,从运输费效比上来说,嗯……”
沉思片刻,施密特说道。
“其实,如果用10万油轮运输石油,绕道非洲好望角航线,在燃料成本上来说,还是划算的,在战前的时候,考虑到苏伊士运河在英国的控制下,我们曾经对10万吨油轮进行过研究,但是大船成本高,且不易建造,再加上皇家海军同样也可以封锁好望角,所以研究就搁置了。”
颇为遗憾的耸了下肩膀,突然施密特就像是想到什么似的,他走到世界地图前,盯着地图似乎是计算着什么,见状朱万哲也走了过去,和他一起看着地图。
尽管并不知道,施密特想到了什么,但朱万哲知道必定和好望角以及苏伊士有关。
在心里将两条航线反复对比之后,突然朱万哲的心里冒出一个念头。
“难道是……”
“我们可以造10万吨油轮!”
施密特有些激动的看着经理说道,
“朱经理,考虑到我们距离欧洲很远,完全可以进行考虑建造10万吨油轮,油轮离开太平后,从巽他海峡取道好望角,相比苏伊士运河航程最多也就是增加2500海里,运输燃油成本的降低,再加上没有苏伊士运河的通过费用,从航运成本上来说,是完全划算的,……”
10万吨油轮!
这可是人类史上吨位最大的船只!
任何一个船舶工程师能够主持它的设计与建造,都必定会载入史册的!
相比施密特的激动,朱万哲则很淡定,他看了一下地图,又在心里思索片刻,最后又把目光投向施密特。说道。
“施总工,我觉得这个呢?还是先设计5万吨油轮吧!毕竟咱们不过是刚刚起步,还是谨慎一些的好。”
别说是10万吨的超级邮轮了,就是五万吨的还没影呢,虽然做为船厂经理,朱万哲很清楚,10万吨油轮会造成什么样的轰动效应,但再怎么样……也得先找到买家吧!
饭要一口口的吃,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啊!
接着他又岔开话题说道。
“对了,阁下要的那个集装箱船,施总工,你也要亲自负责啊,虽然这件事情看起来不大,但是毕竟是阁下亲自部署的事情,所以容不得有丝毫马虎。”
经理的话让施密特连连点头说道。
“我知道,阁下的关于集装箱运输的构想非常好,如果能够使用集装箱运输的话势必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现在先改装几艘船试试,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完全也可以设计建造新式的集装箱船,这同样也是一个新的机会,经理,我们应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紧紧的抓住这个机遇。”
对于太平船厂来说,集装箱船同样也是他们的机会和机遇,伴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同时也会成就一些的企业。只要这些企业能够抓住机会,他们势必能够取得让世人为之侧目的成就。
对于造船企业来说,无论是巨型油轮还是大型集装箱船都是未来航运界的风口。
在不知不觉之中,太平造船厂就已经进入了这个风口。只不过身处其中的他们并不知道而已。
甚至亲历者的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正身处于船舶制造业的大变革时期……
第441章 独立土邦联合体(第三更,求订阅)
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啊!
用这句话来形容此时的印度倒是再恰当不过,在蒙巴顿的主持下,英属印度终于到了解体分治的时刻,除了已经宣布独立了三十九个土邦之外,英属印度还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根据的协议分治的还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门的资产、包括印度公务员、印度陆军、皇家印度海军、印度铁路和中央财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务。为了确保本国财产不失,在官方机构甚至就连同一盒回型针,一张桌子,都不能便宜对方。如果实在是分不均匀的话,那就直接把东西一劈两半。
但真正混乱还是发生在民间,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和平教徒逃亡绿教徒地区,与之相反,绿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因而沦为难民。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
而这场因为危机之中,风雨飘摇的是谁?
不是印度,也不是巴基斯坦!
而是三十九个花了五十亿美元“贡金”获得独立的国家,在克什米尔爱好和平的和平教徒们走上街头,要求并入巴基斯坦,那怕是这个国家还没有成立,对此,那位印度教的国王断然选择了拒绝。
而位于德干高原的海德拉巴邦,则是另一番景色一千余万印度教徒正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他们的邻居,在这里和平教徒只有不到五百万人,而海得拉巴的国王也是和平教徒,作为国王的阿萨夫贾赫七世,虽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独立,自然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局面。
“德威尔先生,他们同意了吗?”
一见到德威尔,这位海德拉巴独立,不,是所有土邦独立的大功臣,阿萨夫就有些紧张的问道。
“土邦议会愿意签署条约吗?”
“大多数王公都愿意签署联合防卫条约,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他们在外部威胁下,保持独立的最佳选择,但是,他们很怀疑你是否愿意为他们……比如克什米尔那边,他们就担心,在其遭到巴基斯坦进攻时,你会不会派军队帮助他们。”
德威尔的话声刚落,阿萨夫就说道。
“我还担心哈里辛格在我遭到进攻时会不会进攻印度人呢!”
阿萨夫的担心,让德威尔一阵无奈,其实这也正是土邦主们所面对的困境“以少御多”,不仅如此,土邦之间的少与多,还是互相对立的,有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臣民大都是和平教徒,有的王公是和平教徒,但是臣民却以印度教徒为主。
是因为信仰的不同,所以他这些王公之间是互不信任的,同样王工和他们统治的臣民之间也是互不信任的。
“所以,殿下,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德威尔说道。
“现在辛格殿下和殿下面对问题是相同的,都是内部火山的随时爆发,如果殿下这里的火山爆发,辛格殿下支援你,那么他所依赖的臣民,就会反对他,反之,如果辛格殿下那边的和平教发动叛乱,殿下去支援他,海德拉巴同样会爆发问题。”
德威尔的话,让阿萨夫贾赫七世陷入了沉默,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这种局面,沉思片刻后,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德威尔,问道。
“德威尔先生,那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当初,正是在德威尔的帮助下,他的国家才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独立,不过作为政治顾问的德威尔,对他们的帮助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帮助他们争取到独立之后,又在为他们独立后的安全奔波着。
现在碰到这样难题,自然要向他求助了。
“我有一不太成熟的构想。”
德威尔说道,
“说来听听,我知道你一定能想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既然我们成立了独立土邦联合体,那么为什么不能成立一支集体安全部队呢?”
阿萨夫贾赫七世不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