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的差距如此微小,想要“甩”出仅仅只重三个中子的U-238,难度可想而知。
“你们不可能成功的!”
想到别人的嘲笑,趴在桌案前有的兹普,摇了摇头。是一个年轻人的他,虽然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成功,但是他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这个不可能。
盯着制图版上的图纸,兹普自言自语道。
“速度,关键是速度,每秒钟要1500转以上……,而这需要克服摩擦力……”
其实,铀离心机整体上的思路是很清晰的,早在两年前,袁家骝就提出了这个思路:在一个空间中安放一个高速滚筒。用气态的铀充满这个空间。在滚筒的底部利用一个规则变动的磁场。这一点电动机很相似,来使这个滚筒高速旋转,这样比较重的 U-238就会向着筒壁方向飘去,而U-235则会中间地带聚集起来。在底部稍微加热,这些气态的混合物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U-238向下沉,而U-235则会向上飘,这样就能收集到所需要的同位素了。
尽管理论出来了,但是在具体方法上却不是很明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兹普所在的团体必须努力工作来打败旋转过程的主要敌人摩擦力。
“摩擦力会让转速减慢,损坏甚至毁掉整套设备,而这些机器需要毫无瑕疵地工作好多年……也就是说……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少物理支撑?”
敲着铅笔杆,盯着图纸上的离心滚筒,作为物理学家兹普,对于机械并不是外行,毕竟,他曾参加飞机引擎的研制。实际上,也正因为他既精通物理学也精通机械,才会被选入这个项目组。
“磁力,可以用磁力……”
突然,兹普的眼前一亮,有些激动的大喊道。
“对,对就是这样,抽光滚筒里的空气,用一个磁力轴承把滚筒的顶部固定好,这样就可以减少所必需的物理支撑!”
激动的大喊一声,兹普就和过去一样,再一次俯身于制图板前,重新绘制着图纸。
次日清晨,在完成了基础设计后,兹普拨通了一个电话,在电话接通后,他对着电话那头的袁家骝说道。
“教授,我有了一个新主意……”
十几分钟后,一辆汽车来到了永安大学物理楼,兹普随后就和保安人员一同坐上了汽车,在南洋,因为学者数量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集中到原子城,进行封闭式的研究,所以研究人员往往是一边在大学教学,一边在原子城工作。
而像兹普这样承担子项目研制的学者,平常甚至都不需要去原子城。但是今天却不一样,很快他就从附近的军用机场乘飞机飞去了位于婆罗洲中央雨林腹地的“原子城”。
“……为了克服摩擦力,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少物理支撑,这也意味着,任何物理上的接触,都要尽可的减少,所以,我为滚筒的底部设计了一个针状的磁性轴承上。这是整套系统中唯一的一个物理接触点,相比于普通的轴承,它的摩擦力被降至最低。”
在兹普介绍着他的设计时,袁家骝则走到图纸前,若有所思的盯着图纸上的针状的磁性轴承,思索片刻后,才看着兹普说道。
“你的这个设计棒极了!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它变成现实吧!”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需要的却是更多的汗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设计人员整整个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不停地试验和修改,最后终于把这个复杂的设备研制出来了
第556章 终产者的诞生(第二更,求订阅)
2月16日,除夕。
牛年的最后一天,按照惯例,李毅安需要发表一篇新春贺词,向全体国民拜年。
在这是过去几年间的传统,不过在发表完广播讲话之后,看着忙碌着收拾设备的工作人员,李毅安便想到了正在建设中的电视台。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广播讲话了,明年就是电视讲话了!”
想到这,李毅安不禁有些惆怅,因为他意识到,留给自己的自由不多了。
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他的形象会经常出现在电视中,到时候,只要一出门,大伙肯定就会认出自己。
但旋即,李毅安又是哑然一笑。
“说的好像现在大家就不认识你一样,还有照片呢。”
在南洋所有的官方办公室以及学校教室中,都悬挂有他的照片。
摇头轻笑之余,李毅安便离开了官邸,直接乘车去了位于云海高原的“行宫”,每到春节时他都会和家人在那里度过。
春节嘛,是团圆的日子,即便是总统、国王例外。
在乘车去云海高原的路上,看着窗外街景,看着如织的行人,听着偶尔传来的鞭炮声,李毅安的嘴角轻扬,面上尽是欣慰之色。
经过五年的建设,终于略有小成了,再有十年的时间,最多十五年的时间,南洋差不多就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像另一个世界的日本一样,他是在 60年代末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等到那个时候,南洋差不多就是发达国家了!”
感慨之余,李毅安开始盘算南洋的各项经济数据了。
去年南洋的国民生产总值是 332.75亿美元,从经济总量上来说,仅次于美俄两国。而从人均GDP上来说,甚至已经超过了英国,成为仅次美国的富国。
粗钢产量 695万吨,煤炭产量5724万吨,石油产量985万吨,水泥产量485万吨。化肥产量75万吨。发电量470亿千瓦。
塑料产量 8.5万吨。
机床产量 3.75万台。
汽车产量 41.02万辆。
矿山设备 4.75万吨
棉纱产量 49万吨。
橡胶产量 54.78万吨,蔗糖产量295万吨,棕榈油21.4万吨。
……
这些数字每个月通商产业部都会对外宣布,直到 1月底,才发布了去年的经济数据,从数据上来说,经济发展指数是喜人的,经过五年,应该说是四年半的建设。
南洋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惊人的。这也是为什么世人会用“南洋奇迹”来形容这种蜕变的原因。
从一个只有橡胶、蔗糖等热带种植园经济的地方,到现在这高度繁荣的工业化国家,这种发展速度远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但是作为主导者的李毅安,很清楚这种开挂式的发展,根源在那里从德国、日本折运的机器设备和大型工业设备奠定了基本的工业基础,加上德裔技术人员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再配合上预见性的以外贸导向的经济布局,让南洋能够在利用战后的商品物资短缺的卖方市场,在短期内实现工业上的腾飞。
这种开挂式的发展,是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开挂式的发展的另一面呢?
虽然汽车的沙发软坐坐着很舒服,但想到这个问题,李毅安却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
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李毅安非常清楚,“南洋奇迹”的背后是什么。
是高度财团化的经济模式财团主导投资,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工程项目之中,从而令南洋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基本的工业化,将投资兴建了大批高利润企业。
与南洋相比那个号称被“财阀”把持的棒子国,简直就是人间之屑。
因为,现在的南洋才是真正的“财阀”把持经济。
别的不说,就是刚才盘点的那些数据,基本上差不多……就是在盘点财阀的数据。
而这个财阀是谁的?
没错,正是在下。
“好像有些不大妙啊……”
李毅安的眉头紧锁着,这就是企业主导经济投资的必然产物强者只会越来越强。
相比于南洋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实际人均收入呢?
只有 247元!
实际人均收入不到人均 GDP的30%,财富在大量集中到了哪里?
都被用于企业投资了,用于扩张式的产业经营了。
可产业是谁呢?
当然是李毅安的手中了!
现在,即便是做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作为财阀的实际所有者,李毅安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钱,有多少员工,有多少企业。
只不过每时每刻,系统积分都在增涨,而用户级也又一次升级了。
虽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功能。
“照这么发展下去,没准你可真就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终产者了。”
看似感慨的背后,却是内心的惶恐作为史无前巨富,李毅发现自己几乎拥有南洋上的一切,几乎拥有全部的资源,不仅仅只是公司企业,甚至还包括土地和海洋!
在南洋这个国家里,作为“终产者”的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是难以想象的,或许在过去的几年之中,南洋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本奇迹;但是与此同时,这里绝大多数财富,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而且他还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厂矿、电力、煤气、零售、地产、通讯、航运、港口、仓储、公共事业、普通人的生产生活,都被他一个人所垄断。
这个人可不就是妥妥的“终产者”嘛!
“终产者。”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终产者”,在念叨着这个词的时候,李毅安所感受到的不是欣喜,事实上,他感受到的是恐惧。
而在南洋呢?
有过之而无不及。
将来会不会,也出现一篇类似和文章呢?
李毅安并不清楚,但是他很清楚的知道一点,如果任由这一切发展下去的话,不一定会出现梦游的母亲贪婪地呼吸着“终产者”的“私有”空气,最终被强力执法的社会机器阻止,卡住了脖子窒息而死的事情。但是肯定会出现一种事情……
看着那座宛如宫殿的“行宫”,李毅安突然觉得一切都不香了。
终产者的尽头是什么?
他比谁都清楚!
第557章 我的,我的,都是我的(第三更,求订阅)
春节,本应该是阖家欢乐的。
但是这个春节,李毅安过的却有些压抑。
无形的压力,压在身上任谁都乐不起来。
终产者的尽头是什么。
但凡是稍微理智点的人都很清楚,因为清楚的知道那个尽头是什么。
挂路灯啊。
终产者很有可能变成终结者被人终结的那种。所谓的机器人军队,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
正是因为知道,所以李毅安才会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年初二,虽说仍是假期之,可李毅安仍然亲自驾车离开了云顶高原,直接返回了市区,不过目的却和平常不太一样。
大概在上午九点半左右,李毅安来到了长安的市中心湾区,当年盟军的轰炸和日军的破坏,几乎摧毁了整座城市,五年前重建的过程中,最先建设的就是太平湾左岸。
除了那十几栋地标式的高层建筑,那些高度在五层左右的楼房,基本上都是重建时建立,李毅安的记忆力非常好,亲自参与城市规划的他,清楚的记得当初建设每一座楼宇位置等情况,即便是后来建设的那些十层的、二十层以及后来的摩天楼,他也都可以做到心里有数;不仅仅如此,他还亲自参加了一些大楼的设计,甚至还因此激活了建筑设计师的技能。
置身于湾畔,看着车窗外的一栋栋摩天楼以及周围的高层建筑,李毅安发现绝大多数物业都属于他!
“这里可真是李家城了!”
不对,应该是李家的国!
南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公司主宰着一切60%以上的人口在为公司工作,那怕是那些公司表面上各自独立,可实际上,他们的大股东都姓李。
事实上,直到现在婆罗洲的建设,仍然是以公司为主导,毕竟,建设的资金大抵上都来自李毅安本人,毕竟,那个时候是家国不分的。也就是在东部三区,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可即使是如此,公司的在东部三区的投资仍然占用很大的份额。
“这是我的,这也是,这个……”
就这样驾驶着汽车行驶在自己的城市里,李毅安并没有那种“收租公”的喜悦,相反眉头越皱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