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211节

  千万不要觉得山越就残暴好斗,似乎格外善战。

  那是因为没有见过诸夏内部,为了争水,两个村庄会打成什么模样。那可谓是真真正正的武德昌盛,悍不畏死,奋勇争先。死伤几十个人,那都司空见惯。

  死伤几十人!山越在战场上都无法承受这么惨烈的死伤。上千人的乌合之众,卒然被官军迅猛斩杀数十人,整支军队都可能被打崩。

  山越但凡在平原上能打的赢诸夏,他们至于逃到山里去?

  怎么这些个山越、北胡、南蛮、东夷都那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就喜欢居住在穷山恶水之间、大漠戈壁当中?把天下最精华的土地、最舒适的平原、最肥沃的河流沿线都让给了诸夏?

  总不能是他们天性善良吧?

  难道瘴气、毒虫都只对诸夏生效,对这些蛮越无效?他们一个个都不怕死,被毒虫咬了也活蹦乱跳?

  很显然,在山越眼中,某些族群要比瘴气、毒虫还要可怕啊。

  孙策已经可以断言,山越受此重创,数年之内,再无力为患。

  只是山越毕竟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若无治本之法,如今空缺下来的这些地方,无需二十年就又会如竹笋般冒出一批新的山越,再度为国家之患。

  孙策于是召见了张昭,打算跟张昭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张昭抵达垂拱殿之时,建康城内已经满城结彩,酒肉飘香。

  胜利永远是最振奋人心的事情,建康城内,百姓纷纷载歌于路,市酒肉相庆。

  张昭向来端庄的脸上,也挂上了笑意,见到孙策便拱手拜道:“为将军贺!吴兴大捷,将使山越之患大减。官府再无须连年消耗大量府库钱谷,支撑大军在数千里之外,征战不休。”

  “江南承平,更是能抽调数千精兵,参与群雄逐鹿,省数百万石粮草消耗。

  吴兴一役,功勋至伟,更是利在王业,功在千秋!自此之后,江南之地,再无蛮越之患,将尽为我诸夏膏腴之地、天府之国。”

  孙策虽然已经喜悦过一回,闻张昭之言,还是忍不住兴奋的大笑:“哈哈哈!纵诸夏千载之后,只要青史犹存,我诸夏苗裔,就会记得,是孤遣良将,剿平山越,拓地千里,使江南再无内忧外患,彻底成为诸夏最安稳之地,是九州之腹地,天下繁华之所在。”

  名垂青史,功勋卓著,不外乎于是。

  兴奋的感慨过后,孙策还是收拢了一下心情,谈回正事,对张昭说道:“孤正欲在秋收之后对江夏用兵。曹操亦遣使来信,其屯田大获成效,若无意外,秋收必丰。其将践行承诺,自南阳出兵、汝南进军,与我等共击刘表。”

  “如今吴兴大捷,孤正可将南方所省精兵谷粮,调往豫章,共取江夏。然如此,孤又担忧山越死灰复燃,复为祸患。卿有何建言,可助孤安定江南,彻底根除山越之患?”

  刘表真是殊荣啊,以内忧外患之际,居然遭受曹操、孙策双方的夹击。

  曹孙两家休养生息,积谷练兵,军容之盛,无与伦比。然后秋收之后,同时进军。他刘表内有荆南三郡叛乱,外有威震天下的两方诸侯攻略。名将劲旅,不计其数。强军猛将,铁甲旌旗,如日之炽。他刘表拿什么抵挡?

  因而关于攻取江夏,只是聊举偏师,便可驱驰数千里外。三军强盛,可气吞强虏!

  所以更值得关注江东君臣关注的还是南方的平稳,是怎么安稳郡县,根除山越之患。

  张昭如今已经是江东实际上的宰辅大臣,虽无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

  其职责就是为君主提出,治理国家的谏疏规划。

  因而听闻孙策之言,张昭慎重的手抚下颔须髯,凝思着回道:“如今海内渐平,将军革故鼎新,励精图治,遂使江东户籍大增、仓廪丰实,江东形势,一片繁华。”

  “然如今江东亦有忧患,值江南战乱方休,北方流民大量南下,而曹操不可猝除,民恐惧难以北归。”

  “故臣以为,当徒流民实边,如此既能缓流民与江南争地,又能巩固边防,充实吴兴。”

  孙策眉头微蹙,说道:“徒流民实边?恋土怀旧,民之本情。难民波进流离,盖不获己。若强逼百姓实边,是否会致有逃亡?”

  孙策记得,汉末之际,魏蜀吴三家都做过强迁百姓的事情。曹操曾一次强迁淮南大量百姓,致百姓十余万人南逃江东。

  孙策恐若是徒百姓实边,再引起祸患。

  张昭说道:“窃以为导俗当渐,非可顿革。吴兴山越,若欲改风易俗,必需诸夏长期除之。若无大量诸夏移居吴兴,则吴兴郡将终为山越之地。”

  “且流民自北南下,本就流离失所,不知所归。将军可益犁牛,招募实边流民,若有愿者,以供给之。”

  “使之于吴兴勤耕积粟,以丰殖江南。百姓闻之,非但不忧逃亡,恐日夜竞募。”

  孙策面色凝重,凡是去吴兴实边的百姓就供给耕牛和江东犁(曲辕犁),哪怕几千户人家,也需要数以千计的耕牛和耕犁,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要充实边境,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开拓江南,不花费一点代价,想着轻轻松松就把事情给办了,那也是在异想天开。

  流民凭什么不在中原,要跨越千里去山越故地?

  没有足够的官府权威和显著的利益,根本不可能有人应募。

第225章 兴农田水利法

  张昭作为江东实际上的宰相,除了关注地方事务之外,辅佐孙策,治理整个江东,使江东国富刑清,理物移风,百业俱兴,经济富庶,是其更重要的职责。

  因而孙策在谈完偏远的吴兴之事后,主动对张昭说道:“如今我等与曹操联姻议和,外无强敌,内无大患,当休养生息,以全力发展江南。”

  “自孤扫刘繇、破王朗、击吕布、灭袁术以来,江淮尽皆一统,簿海内外莫不尊亲。汉室以降,诸侯之中,幅员之广,无如江东。”

  “夫地方既如此之大,应乎财赋日增,缗朽而粟腐矣!”

  “然有司尤战战惶惶而患兵饷之不足,民间尤诚惶诚恐而忧田田亩歉收。”

  “此孤之所不解也。孤治天下最幅员辽阔之地,自淮河以南,而至东海、南海之极,庶乎中分天下。励精图治已有五年,缘何依旧如此穷困饥馑?”

  说到如今江南仍旧有地方饥馑,兴师用兵,还要忧虑府库不足,张昭神情肃穆。

  归根到底,还是江南发展水平落后,如果有一个形象的人口、良田和文明地图,可以看到北方中原,早已经是一片繁华,人口、耕地遍布郡县。

  而江南这么广阔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荒野、树林和大泽,诸夏文明所占之地,仅丹阳北部、吴郡以及会稽北部的浙江一带。

  南面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是未开发的荒地。

  这个时候,要是所有人都指望官府给他们分田,那他们就会一直郁集于北部长江沿线,南面的数百万疆域都空置着。

  张昭肃穆的说道:“什一取民,古之常制。每田一亩,合夏麦秋米计之,至贫瘠之土亦可收粮一石。膏腴之地,更可亩收十石。以什一制科,每亩征粮一斗,江东之田亦可收粮三千万石以上,合九亿之钱。”

  “此乃按至少科算,必得之数,而非无稽之臆说。”

  “然各郡县见征额赋,较臣前科所言之数,尚不及半,则无怪有司之惶惶矣。”

  江东若是一年能收上来九亿钱的国家正税,再加上铸币所出,能有十几亿钱,如此规模可以养五万军兵官吏之余,还富余大量的财赋,在公仓、义仓里囤积上千万石的粮食。

  可是从去年淮南大旱之后,江东运往了淮南五百万石粮食,建康府库为之一空。

  孙策要趁荆州大乱,荆南张羡率三郡而叛,刘表内忧外患之际取江夏,府库供应都捉襟见肘。

  要不是吴兴大捷,孙策真的要想尽办法,搜刮府库,才能筹集到足够的粮草,再供应一支最多一万人的部队,西进百余里。

  以江东这么幅员辽阔的疆域,供应两支部队,一万五千余人,一南一北作战,就战战惶惶,那必然是让人意难平的。

  若江南有后世的开发进度,区区一万五千人,还在境内作

  战,最远向西不过百余里,就能拿下江夏。

  官府何至于患府库之不足?

  要说后世农业水平比汉室或者说比当下高多少,孙策是真不太认同。

  大汉巅峰之时,人口六千余万。开元盛世,人口也才四千六百余万。

  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江东犁,也是在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才出现在中唐时期。

  而如今江东早已经有了江东犁,孙策推动下,铁器、农具、耕犁都大幅发展。

  尤其不立田制,使得大量人口免于苛刻的丁赋、口赋,直接计亩征税。

  许多人得以不用考虑强迫压在自己身上的农税、丁赋,哪怕没有土地也能活下去。于是工业生产,兴盛一时。但与此同时,开垦出的农田,也大幅增多。

  张昭不无振奋的说道:“如今江东在籍良田之亩数,远迈前朝。数年间开垦之新田,与光武中兴以来,两百年新垦之田相当。此皆赖将军之善政也。”

  “夫天下既有实在之地,自当有必产之粮;既有必产之粮,则自当有必输之税。”

  “然今量幅员而计,地亩甚多,按亩征税,额赋则甚少。愚以为其故有三,其弊不起于今,而来自汉室。”

  “一曰水利不修。”

  “二曰放纵豪猾。”

  “三曰生者寡而食者众也。”

  孙策凝眉,严肃的问道:“作何解?”

  张昭从容的为孙策分析道:“先谈水利不修。此乃汉室之大弊也。凡汉室官员,于所任之县,为百姓兴修水利,皆得百姓悦之,甚至设碑祭祀,终年感其德。”

  “然江南水利,从丹阳到吴郡,从余杭到会稽,三郡数千里之内,一片荒凉,全由百姓自给自足。百姓于荒野之间,开辟荒田,外无灌溉之渠,内无可用之利。一片荒田,孤存于山野之间,水源在数十里之外,又如何指望百姓灌溉良田?”

  “此只能望天产出,期冀风调雨顺。稍有变故或迟缓数日,则田间必干旱成片,麦苗枯死,亩产不过数斗而已。”

  孙策认可的颔首,现如今江东的确是水利匮乏。甚至连吕蒙那种大老粗,带着军士挖掘修建了一片堰塘水渠,灌溉数百顷地,就得当地百姓感恩戴德,世代祭之。

  如此就可见江南水利匮乏到了何种程度。

  在吴郡、丹阳之外,几乎找不到几处有名的水利设施。

  从会稽以南,地广数千里,更是全依靠小农的自给自足,耕种于野。

  汉室难道不清楚修水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那自然不是,完全是因为汉室官员无心于修治水利。

  似朱元璋那种,在洪武年间,投入巨量财富,天下大兴水利的事情,汉室完全就没想过去做。

  除了官员尚清谈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官员尚古,觉得牧民就应该小国寡民。

  百姓家家户户有几十亩田垄,进行小农生产,那就是治国之典范!

  但是孙策是生长在天朝的,天朝开国初年,那种举国上下大修水库、建设水利的局面,他可是曾经了解过的。

  有了这种级别的灌溉设施,才能有个稳定的农业基础啊。

  所以孙策听完张昭之言,认真的说道:“如今江南兵戈渐息,当益重生产。”

  “可以将军府政令告谕各州军吏民,自即日起推行农田水利法,于农桑兴灌溉之利,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

  “令各州郡功曹,考核各县长吏,以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建立堤防为主。凡吏民善耕亩种植之法,言陂塘、堤堰、沟洫利弊,且效果斐然,皆可按功利大小给赏。另,再岁末即奖赏百姓能于各地兴修水利灌溉,开垦荒废田地者。”

  农田水利法,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法令。宋、明两代都推行过。

  但这个法令虽然很普通,效果却总是政绩斐然。

  宋代施行农田水利法之后,七年间兴修了水利工程上万处,灌溉良田三十六万顷。

  这才有了后世常说的,江南繁华,自两宋而起。

  没有不立田制,没有兴修水利,再过五百年,南方也发展不起来。

  如今江东所有一州十一郡一百一十九县,哪怕一年修水利百处,十年亦能修出来上千处水利工程。

  十年之后,江南财赋,或许就能逐渐兴起。

  这幅员辽阔的疆域,有朝一日也将成为膏腴之地。

  孙策下令推行农田水利法之后,张昭继续说道:“将军奖励百姓于各地兴修水利,无疑是一善政。如今江南并非完全无水利灌溉,世家豪强兼并之田,皆在水利之畔。江南良田,亦庶乎半数为豪强所有。”

  这一点,孙策要为豪强正名。

  不要凡事都想到了豪强的土地兼并上。

  孙策才打下江东数年,民生正在恢复,百姓正在归心,且吴郡丰稔,产粮极多,使得江南未曾遭受重大水患天灾。

  豪强短短短短三四年,如何能够兼并千亩良田?

  而郡县之中,良田却半数为豪强所有。

  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这些豪强、大族,在当今的税制下,肯定是追求提升亩产。

首节上一节211/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