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30节

  江南的春季要比北方温和些许,春风迎面吹拂带来的已经是凉意而非寒意。

  看着原野上忙碌起来的屯田士卒,孙策只感觉心情舒畅而轻松,就连腰腹间伤口的疼痛都好像缓解了许多。

  刘由担忧的问道:“将军宣称受创以引蛇出洞,这般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众人之前没问题吗?”

  “有什么问题?”孙策轻松一笑:“人都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我受创的消息传了出去,你现在就算郑重告诉豪强们,我没有受伤,他们也不会相信,会以为我们是在安稳军心,意图震慑众人,稳定局势。”

  “再说,我们都已换上粗布麻衣,不靠近根本难以认出我等。不用杞人忧天了,跟我讲讲屯田事宜。”

  说起正事,刘由立即神情肃然,手指牛渚山下:“樊能所部在这里驻扎了一年有余,不仅征战不休,且军纪十分败坏。附近已经几乎没有人烟,大量农田被荒弃,甚至有两三处豪强庄园都被废弃,里面死尸枕藉。”

  “所以我打算屯田之处就选在这里,尽量不与县中豪强产生冲突。”

  孙策撑刀站在江畔土坡上,看向山脚下生机勃勃的

  画面,真的是不能理解这些乱世诸侯,这种欣欣向荣局面难道不好吗?

  他们闲着没事到处去烧杀劫掠、竭泽而渔究竟是图个什么。

  樊能、于麋这种目光浅薄的将领如此,就连曹操这种乱世枭雄也是如此。

  偌大个许县杀到了几乎没有人烟,一个官吏去屯田,随随便便就能招募到十几万百姓,开垦出上百万亩良田。

  曹操十几万人在许下垦田上百万亩,孙策这万余人在石城县开垦个十几万亩两田应该也是不在话下。

  所以孙策深吸了口气,回复道:“就按你所说来吧。也没有必要对豪强太过忍让,豪强不会因为我们忍让就欢迎我等。况且他们连樊能之流都不敢拼命,被杀戮劫掠,甚至索取妻女,终究难成大事。”

  江东豪强的抗拒是无法避免的,这不是一味忍让或者暴起杀戮能轻易解决的。

  双方就是在打打和和,投降复判中纠缠多年,最终才能融为一体,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姿势,享受生活。

  刘由立即躬身领命:“诺。我会以屯田为重,尽量开垦荒田,灌溉水利。”

  “嗯,目前一切以军需为重。我们距离入主丹阳,安抚豪强这一步还差的远了。屯田进度如何了?”

  “我已在军中选人才百人,担任劝农官,诚兴水利,教民力田。”

  “不错,举力田是古来善政。”

  力田也就是孝悌力田中所列举的人才。分别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在中原善于农耕,能指导附近乡邻,掌合节气,顺应农时,进行农耕生产的农夫就是重要人才。

  官府逢年过节,劳赐百姓,三老和孝者能分到五匹布,悌者、力田也能分到两匹布。

  由一百名耕种经验丰富的百姓担任劝农官,每人指导一百名屯卒耕种,是个快速回复生产的好办法。

  人啊,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这一百名劝农官都能发挥积极主动性,就会有一百多处垦田点迅速扩张,农田一亩一亩被开垦出来,很快就会漫山遍野。

  刘由介绍道:“丹阳战乱相较于中原还是缓和不少。大量农田也就荒废一两年,除掉田间杂草,重新耕犁,很快会恢复生机。只是这里终究比不得中原肥沃,良田有限,不少劝农官不得不焚烧瘴木丛林,驱逐瘴气,新垦荒地。”

  孙策当即摆手,说道:“你这看法我极不认同。江东这里才是真正的鱼米之乡,只是开发不足,所以才显得蛮荒凋敝。终有一日,天下会有共识,江东熟,天下足。”

  孙策现在脚踩的这片土地可是后世南京啊,距离建业城只有寥寥百里,六朝古都,江南繁华,就在这里一幕幕上演。

  他具备了发展农业,富甲一方的一切条件,甚至足以支撑起建业这座江南的商业中心。

  如今灌木丛林遍布,只是没有

  人大举开发这里而已。

  孙策相信,只要自己肯投入精力,推动内政,发展农业,这里必定会富庶文明起来。

  但事情也没孙策想的这么简单,能发展起来,数百年来早就有人发展了。

  刘由眉头都拧到一起了:“将军,问题是开发垦荒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如今屯卒刀耕火种,焚烧灌木丛林之后,连开垦荒田的器械都不足。铁器只有两千余,耒耜亦不足够,很多屯卒,都不得不用刀剑刨地。”

  孙策倒是还平静,毕竟铁器不足也不是他一个人面临的问题了,从秦汉到隋唐,甚至贯穿宋元明清,整个小农经济时代,中原百姓都有铁器不足的时候。

  越是兵荒马乱,铁器越是稀缺。毕竟钢铁产量就那么多,多拿一份去铸造武器铠甲,农具就稀缺一部分。

  于是孙策说道:“走,下去看看。”

  山脚下就有屯卒拿着耒耜在耕翻土地,《吕氏春秋任地》有言:“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

  耒耜就是类似铲子一样的农具,《周易》传说神农氏揉木为耜,也就是手持的那条木棍,而斩木为耜,即铲土部分的器械。

  理论上孝武皇帝设置铁官生产农具后,耜应该都是铁制的。

  但理论上永远是理论,到了现实,木制的耒耜一直在民间大量保有。一旦铁器不足,百姓就不得不斩季材,以时入之。

  而眼下,这些士卒们用的就是木制耒耜。

  孙策看了都于心不忍,在这寒冬刚过,土地僵硬的江东,一群百姓拿着钝木制的工具在地里拼命耕翻,怎么能不艰苦劳累。

  孙策转头看向刘由心情沉重:“军中不是有耕牛吗?怎么不组织牛耕,代替士卒,提高生产?”

  “有牛耕的。”刘由带着孙策走了一刻多钟后,来到另一片垦田区,指着地里扶犁耕作的屯卒和耕牛,介绍道:“军中有牛四百五十二头,但能用来耕种的只有八十九头,主要是因为耕犁短缺,军中木匠正在全力打造。”

  牛耕的效率的确是比屯卒拿着木耒快上不少,哪怕同样是木制的耕犁,牛的力气到底是大过寻常人的。

  孙策看了一会儿,屯卒就扶犁耕到了地头。前面牵牛的屯卒立即解下耕牛身上的耕犁,两人才费力的将耕犁调转了个方向,然后又迁回耕牛,重新套上耕犁,向着孙策方向耕了过来。

  等他们走到近前,孙策才看清他们为什么这般大费周章,因为他们的耕犁有着极为粗笨的一条耕辕拖着下面削尖的木制犁铲,根本没法灵活调转方向。

  这也就是当下最普遍的耕犁直辕犁,完全是依靠着这条厚实的木制犁铲在泥土里拖动,才耕翻了土地,完全是个大力出奇迹的活啊。

  孙策瞬间没心情指导刘由设计什么曲辕犁了。把直辕换成曲辕容易,可是犁铲没有铁刃,恐怕操作起

  来在地里弯弯扭扭的还不如这个直辕。

  孙策说道:“军屯这样效率太低了,你的制度设计没什么问题,关键是屯卒器械严重不足。必须想办法将其改善。”

  刘由眉头紧锁:“可是仓促间去哪里寻找数万器械?按《管子》所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军中差额实在太大了。”

  事实上这两千余铁器还是刘由部曲带来的,那些难民、老弱手中根本没有多少生产器械。

  孙策认真的想了想,说道:“我会下令铸剑为犁,军中残刃,多余刀剑皆铸成耕犁。陈武,工曹掾蒋元呢?”

  陈武立即回道:“蒋元?应该在牛渚营雕刻马鞍吧。军中战马增加不少,他正在全力补充辎重。”

  “让他过来,马鞍的事情暂且先放一放。他不是收了个徒弟吗,让他徒弟先暂且负责。”

  陈武安排了两名亲卫去营地,很快就骑着马将蒋元带了过来。

  这几天光景不见,这位工曹掾的装容又改变不少。

  虽然还是一身皂服,但材质已经从粗布变成缣了。他内穿白色深衣,外罩皂服,头戴进贤冠,就连鞋子也从草履变成了舄履,也就是前面突出来两个尖角的翘头履。

  孙策上下打量了他一圈,咋舌说道:“看出来营中物资是充裕了啊。你这工曹掾行装从头到脚都换了个遍。”

  蒋元连忙拱手,说道:“这都全赖将军慷慨,戎装、器械产出源源不绝。”

  听他这解释,孙策反倒是有些高兴起来。

  如果一个负责戎装生产的官员,他的衣袍服饰都没有改善,将士们恐怕反倒要怀疑军中是否在全力缝制戎袍了。

  孙策也没有想过要求所有官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大可不必等全营士卒都换上了新装,工曹掾才最后添置新衣。

  他这近水楼台先得月,负责着戎帐生产,先给自己选好了服饰,反倒更符合平常人心态。

  于是孙策便直接越过此事,转而问道:“军中的铁匠现在都在生产什么?”

  蒋元连忙回道:“我看营中兵刃、器械极多,现在主要让铁匠生产甲胄,据说军中披甲率极低,十不足一。”

  “木匠呢?有多少人,都在做什么?”

  “木匠人数倒是不少,大概四百多人。主要在生产辎车,大军即将过万,而辎车算上所有俘获也总共只有八百余辆,严重不足。吕都督说当年段太尉出兵平叛,大军万人,携带了辎车三千余辆。让我按照这个数字打造。”

  孙策点了点头,有这个规模的辎车就不用龟缩在一郡境内,可以发起进攻,覆灭强敌,开疆拓土了。

  吕范说的这位段太尉就是大汉的超级名将,武庙七十二将之一的段。

  与他后勤水平类似的还有讨董诸侯鲍信,当年出兵讨董时,率徒众二万,骑七百,也是带了辎重五千馀乘。

  不过他俩都是跨州征战了,孙策目前的战事主要在丹阳郡境内,就算是打到了曲阿,这里也在吴郡西部,紧挨着丹阳郡。

  所以暂时还用不到数千辆辎车,八百辆足用了。

  孙策说道:“你这辎车打造也暂停下来吧。让工匠全力打造耕犁,我给你画个新的图形,将长直辕换成短的曲辕,然后犁铲换成铸铁的,打造属于我们的江东犁。”

  曲辕犁的构造跟直辕犁其实没有多大差别,孙策不但在教科书上见过,还在农村见过实物,这东西哪怕在后世,北方农村也非常常见。

  孙策对着实物修改一下,就是最初版的江东犁了。

  而有趣的是,曲辕犁历史上最初的名字也叫江东犁,是唐代江东百姓发明的。

  如今孙策也在江东发明出来,除了时间线稍有改变外,其他还真没有多少冲突。

  感谢书友鹏飞千打赏的300起点币

第34章 招揽豪杰,召唤SSR

  第34章招揽豪杰,召唤

  屯卒有上万人,按每人屯田十亩计算能够开垦出良田十万亩,按天下常例,亩产三石,等秋收之时,可以收获三十万石的粮食。

  军屯官府税收基本上是十收其五,像曹操这种比较狠则直接十税六七,甚至十税其八,导致屯卒活不下去纷纷流亡。

  孙策对军屯的打算是十税其三,当然这不是他仁慈,而是他打算征税之外再对所有人都征力役。

  跟十税其五相比,这也难分哪个更加仁慈。

  十税其五,屯卒交了这五成的收获,就没有其他负担了,一切的苛捐杂税都落不到他们头上。

  而孙策十税其三,所有屯卒在农闲之时还要为孙策服徭役两个月,去兴修水利,建筑城垣,挖通沟渠,铺设道路等等。

  当然屯卒也可以选择不服徭役,但是得补上两成的税赋,自己今年所有收获的一半都得上交。

  总的来讲,孙策这个政策会让百姓更艰苦劳累一些,但好处则是,只要肯卖力就能吃饱,甚至还能攒下一点点的家当,脱离屯卒队伍。在江东修建一个茅庐,给自己安家立业。

  而这些徭役推进的第一项工程自然就是兴修水利。

  孙策对刘由安排道:“等春耕结束,就安排屯卒兴修水利。扬州三吴之地,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我们税率低就得靠亩产多将税赋总数提上来。”

  扬州三吴之地,指的就是江东三郡,这里是绝对的鱼米之乡。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绝不是夸张之言。

  三国的大文豪嵇康,就在《养生论》里总结:“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亩产十石即为天下之良田。而江东三郡,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这种良田!

  丹阳郡可能还稍差些许,因为地形起伏,这种良田稍微少一些。但吴郡那绝对是膏腴之地,整个天下的精华。

  吴郡境内守着太湖和苏湖平原,整个境内都是一片肥沃膏腴之地。苏湖熟,天下足,后世唐、宋、元、明,各朝各代都要靠着漕运输送东南贡奉,维持京都运转。巅峰之时,国家税赋之八九出自这里。

  而吴郡之所以有这么得天独厚的经济,太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灌溉了整个苏湖平原上的良田数万顷!良田每亩产粮十余石,怎么可能不丰收?

  说到兴修水利,刘由是踌躇满志,果然自己没有压错注。

  他投资孙策这位英雄,倒不是一定要跟孙策上战场厮杀,做文臣也是能有建树,留名青史。这可是他在一座庄园里永远无法达成的目标。

  刘由立即说到:“我打算效仿孙叔敖在淮南修建的芍陂,在石城县修建一座长陂,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水利之中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开陂灌田。”

  陂就是这个时代对湖泊、水库、

  堰塘之类的称呼。

  孙叔敖为楚国修的芍陂就在淮南,如果袁术能好好维护,恢复农业生产,仅是芍陂就能为他形成一处旱涝保收,殷润国家,粳稻丰积的“百里不求天灌区”。

  但可惜袁术显然没有这个脑子,他只想着军事争霸。

首节上一节30/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