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314节

  有刚烈的审配,要趁宋军诸军不齐之际,垒堑未坚,主动出兵掩袭,攻敌于立足未稳,必克破敌军。

  有悍勇的大将主张退守宫城,言客贵速战,主贵持重。今国家足食足兵,宜固守台城,缘淮立栅,南军虽来,勿与交战;也就是效公孙瓒故事,只留数千精兵死守宫城,与宋军消耗到底,

  也有胆小的郭图,力主应该突围而走,北奔乌桓。言陛下唯当具车马,北奔幽州,臣以死奉卫。

  这当中最令袁绍心动的便是郭图所言,北上与乌桓合兵,再与宋军对抗。

  宋军北伐至此,必然已经疲敝。打下邺城之后,亦无力再向北进攻。

  要攻破燕国一带,宋军没有一两年的谋划和准备根本无法达成。这不仅仅是战事方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后勤和人心方面难以支撑。

  可宋军主力一旦从河北撤退,他袁绍就可以召集有恩之民数十万,汇聚乌桓十万铁骑南下,重新席卷幽州、冀州,引十余郡复叛。

  袁绍还是不甘心于就这样认输,皇图霸业就此消散。

  于是在一直思考了数日之后,袁绍乃信郭图之言,令其督宫城防御,并令宫人装束以待之。

  结果其一直等在宫中,亦未见郭图复至。

  却只等候到张辽率三千甲士,明晃晃的从东门进入邺城,并长驱直入,直进宫中!

  他忘记了郭图也是颍川人,作为一名中原士族,可以随他在河北打拼,又怎么可能随他前往幽州之地?

  待宋军猛将张辽率甲士长驱直入,攻入宫中。

  袁绍遑遽将避匿,而其臣尚书崔琰正色曰:“南兵之入,必无所犯,大事如此,陛下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冠,御前殿,以待宋军将校。“

  但袁绍不从,下榻疾驰入后宫,与其皇后刘氏言:“朕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岂能受辱于一小儿之手,宁自缢不为其所虏也。”

  于是袁绍遂自缢于后宫庭中树下。

  待张辽率军进入内宫,就见袁绍已经身亡许久。

  而随着袁绍身死,邺城之内抵抗终于

  崩塌,宋军将校一边封管宫禁,接手府库,一边信使疾往魏县传捷报于孙策!

  周瑜派族中子弟周林亲赴孙策帐前,双手呈贡传国玉玺,汇禀道:“宋公,我大军已经攻破邺城,执赵室僭越逆贼自袁绍以下者两千人。”

  赵室崩塌的速度,比孙策预期的还要快上许多。

  双方在大军僵持之际还难分胜负,但随着宋军兵临邺城之下,局势一朝便已土崩!

  十万大军兵围邺城,没有出现任何波澜,直接攻破其都。

  孙策立即下令,说道:“凡伪朝公卿,六百石以上者,皆明正典刑!”

  随着孙策一纸令书飘出,邺城之中顿时人头滚滚!

  前线宋军开始明正典刑,伪公卿以下皆伏诛,戮其将军徐勋等二千余人。收河北户三十万,口近两百万。

  而随着袁绍自缢身亡,宋军乃分定郡县。

  魏郡、赵郡、常山、中山、巨鹿等地皆望风而降。

  高干亦领并州九郡而请降,孙策允之,依旧以其为并州刺史,以安其心。

  但袁尚、袁熙却引兵万余逃窜至幽州,投奔至乌桓境内,勾结乌桓单于欲图谋复河北之地。

  不过此时孙策也没有时间搭理他了,随着冀州、并州、青州、兖州之地亦逐渐平定,孙策终于可谓是一统中原!

  此时稳定人心比一切都重要,哪怕明知道高干的投降随时可能复叛,孙策也容忍其安于一隅之地。

  现在的孙策,可不愿像曹操一样,已经天下统一在望,结果却一意孤行,兵败于赤壁。

  宋室的大将周瑜、吕蒙、张辽、诸葛亮、陆逊等人皆引兵坐镇在河北,就算有边患战乱,也不足以影响天下大局。

  而只要自身不乱,周围的各方势力皆可指麾而定。

  时间越拖下去,对孙策就越有利。

  毕竟他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等到秋收之后,又兵精粮足,可以轻易的碾压各方。

  所以五月,孙策就率大军主力从魏县返回建康,只留周瑜坐镇于邺县,同时令吕蒙、张辽、太史慈三将同鲜于辅、阎柔、牵招、田豫等幽州将领共将步骑两万继续向幽州进军,收上谷、右北平等长城之内疆域。

  与此同时,他也派出了在狱中被放出的赵室重臣沮授前往安河北之众。

  沮授由于被袁绍所收监,因而免于同审配、逢纪、荀谌等人一同被屠戮士众,相反因其曾经反对袁绍称帝,被立为典型,以劝率河北士民,弃赵投宋。

  袁绍在河北多年,无论如何都是有恩于民的,颇得人望,若叛乱云气,也可能引得数十万人景从。

  将沮授立为典型,也能安河北士民之心,使其不必担忧再被无辜清算。且沮授可是曾经位列三公,名望极重,有他在很多河北降臣都有了主心骨,轻易不会发起叛乱。

  河北必须平定下来,因为此时孙策尚未完成天下一统,在关西还有汉室朝廷仍在。

  更重要的是,孙策最重视的几位诸侯曹操、刘备、马超等都还各拥众数万,据守一方。

  此三人不死,孙策寝而难安也!

  而且在北方还有乌桓、鲜卑数十万人,并州匈奴流窜,高句丽、西域等尚未臣服。

第332章 鲜卑朝拜

  六月夏末秋初的时候,孙策顺利返回建康城中。

  一并带回建康的还有传国玉玺及袁绍首级。

  封宋公之后,孙策就已经建社稷、祭祀,此时取汉而代之已经是势在必行。

  所以袁绍的首级,孙策都没有送往汉室,而是在建康祭告宗庙,昭告天下。

  如今孙策治下封疆已经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交州十州之地,比拥有九州之地的曹魏还要疆域广阔。

  治民不下千万,甚至可能接近两千万。

  此次昭告天下,立即就引得天下物议纷纷。

  首先破灭敌国,戮灭僭越,这就是一件值得颂扬的事情。

  诸夏自古有慷慨豪烈之风,因而在中原,胜利永远是最好的激励。只要能带着部下开疆拓土,不断胜利,就能威望越来越盛。

  从始皇到汉武,从唐宗到宋祖,无不如是。

  谁能带领臣民开创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大胜,谁就能孚天下之众望,得军民之拥护,最终允执天下。

  孙策覆灭赵室,声名既盛,又将袁绍首级悬于建康北阙,更引得天下议论。

  毕竟不论怎么说,这僭越逆贼的首级都应该传首到雒阳去,结果宋公在建康昭祭祀天地,昭告天下是怎么回事?

  莫不是神器转移?

  尤其是这个时候,一些士人更是鼓噪。

  国之大事,唯祭与戎。

  毫无疑问,宋公就掌天下之戎马大权,都督中外军事。

  如今在掌握了祭祀之权,那岂不是已经天下大事皆系于宋公?

  还要汉室天子做什么?

  当然,入关之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孙策大兴教育,建了那么多的学校,养了那么多的大儒,这时候自然就有人开始为孙策呐喊壮势。

  讲汉德已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乃是命数。

  也就是天上紫微星(帝星)在北,而地上的王权则向东南转移。

  不过孙策毕竟称公的时间还太短了,由于当今这个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太慢,半年多的时间,很多远离城邑的乡野之间都不知道孙策已经进位为宋公的事情,再往穷乡僻壤走去,可能有些人都不清楚袁绍已经称帝的消息,甚至很多逃到深山大泽里的亡命还以为灵帝依旧在世。

  这些人当中可不仅仅包括绿林好汉,也包括许多士族子弟,他们扶持老弱诣幽州、河内等地山地、密林之间,从者数千户,以名望和才能被推为领袖。

  这些人藏于深山密林对外面形势了解迟缓,孙策称宋公的消息还没传进去,这个时候孙策冒然称帝,恐怕这些人得到的消息就是,大汉仍在,忽然之间一位不知道起于哪方偏蛮之地的一位将军就称帝了!

  民心必然动乱不安。

  所以孙策也并没有像袁绍一样急于称帝。

  如今天下十州在手,传国玉玺在握,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十几万精锐军队,只要他

  不孤注一掷,导致一朝倾覆,登基已经是指日可期的事情了。

  所以他返回建康之后的重心就转到了安稳人心,宣扬教化方面。

  而且他也很稳重,没有进一步称宋王,都这个时候了,称王纯粹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

  他大可以像王莽、杨坚一样,直接从国公之位登基。

  权力向来是由下,不由上。

  一个虚假的名号给孙策带不来任何威望,天下人尊崇、归附于他,才是他取汉室而代之的依仗。

  于是孙策颁布法令,特意强调:“汉室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自孤辅政,录尚书事,都督内外诸军事,当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以匡天下!”

  而孙策推行的政令,无疑相较于汉室更得天下之民心。

  取消了人头税,使百姓压在肩头的重担立即为之一轻,中原、河北甚至幽州苦寒之地,今秋洗婴恶俗立竿见影的为之减缓。

  而那些逃到了深山、密林当中的豪强、大族也纷纷下山,复辟荒田。不立田制,使豪强悬勒在脖子上的绳索也松了许多,各地垦辟的良田数量迅速增长。

  更令天下人感恩戴德的是,孙策下令今年全年将轻徭役、薄赋税,取消一切税赋,连工商税都免征一年。

  这使得就算那些对孙策有非议的士族、豪杰也少了些许的诽议,在宴会等公开场合多了少许顾忌。

  孙策有取汉而代之的野心,从他将袁绍首级悬首建康北阙之后,就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不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也是一个在中原内外都公开的秘密。

  就连鲜卑向中原派遣使节,都没有去雒阳,而是来到了建康。

  而鲜卑之所以肯遣使到中原,也是跟幽州局势相关。

  汉末以来,羌胡内侵,为乱中原。

  其中北方以匈奴、乌桓、鲜卑三族最为强盛。

  而这三族对中原的态度和亲近程度又因为所处远近各有不同。

  匈奴放牧之地最靠南,所以最深度的参与了汉末诸侯的争霸,也因此地位最低,直接向河北诸侯选择了臣服。不论是袁绍、曹操都能轻而易举的逼迫他们听从调遣,册封其单于。

  没办法,匈奴的部落就在河东、河西、太原甚至上党一带,高干都能挥数万甲士杀入其境内,匈奴委实是没有抗拒的能力。

  在匈奴之外,就是乌桓了。他们因为在幽州、并州北部,与袁绍还未接壤,所以双方采取了亲善态度。

  袁绍拉拢和扶持了一批的乌桓名王,因而赵室与乌桓的关系最为密切。

  乌桓因此而逐渐转盛,控制了塞内、塞外的大片牧场。

  也正因此,鲜卑被隔绝在了最北部的塞外,几乎鲜能参与中原的战乱,天然立场不同于匈奴、乌桓的亲近赵室。

  他们想要争夺牧场、开展互市、发展族群,就只能选择亲近宋室。

  此次遣使前来

  中原的正是鲜卑三部中,相对亲近中原的左部鲜卑步度根。

  这是鲜卑著名单于檀石槐之孙,在檀石槐时期,鲜卑一统塞外,在弹汗山建立王庭,向南掠夺汉室,向北抗拒丁零,向东击退扶余,向西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故土,一度攻至倭国,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曾多次攻打汉朝的“缘边九郡”及辽东属国。拒绝汉桓帝“封王与和亲”。

  不过胡虏无百年运,檀石槐一死,他的儿子和连就因为昏聩自大,亲攻汉室,就被射死在了汉室北地郡境内。

  由是鲜卑陷入了分裂,和连之子步度根继承了左部鲜卑,龟缩在云中、雁门一带。

首节上一节314/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