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请刘备拜华佗为医学从事,年俸一百二十石,同时每月还有钱两千文的津贴。除此以外,四时年节还都可领取绢帛麻布各两匹,可谓是恩宠异常。
同时,刘封还创造性的制造了项目经费一说,给华佗准备了五万资金,供他研究医术。
华佗现在手底下已经带了三十多个学生,在刘封的建议下,他已经开始整理自己的笔记和心得,取名为青囊书,并以此作为教案教育学生。
刘封趁此机会,将自己记得的一些东西也塞了进去,让华佗他们边教学边研究。诸如万能灵药板蓝根啊,银杏叶的功效等等,只要刘封还隐约记得的,就都给塞了进去。
看了刘法他们整理的文书,刘封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于是大笔一挥,签字同意。
给华佗继续补充了二十万的研究教学资金,同时又增加了五十万钱,两千石粮食给刘儿营。
忙完这些之后,才告一段落,时间已经到了傍晚。
刘封派人去给荀攸、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下名帖,明日邀请他们外出一聚。
随后,刘封便去陪伴祖母和田氏了。
而宾客馆中的荀攸在收到帖子的时候有些惊讶,略一沉思,就答应了下来。
诸葛瑾和诸葛亮收到请帖时,也很是惊讶,两人原本以为刘备父子会忙上一阵,短时间里是想不起诸葛家的。
却没料到刘封这么快就送来了请帖,还邀请他们兄弟俩一并出游。
两人讨论了一下后,就欣然从约。
不论如何,刘封可是刘备的嫡长子,又是他们诸葛家的救命恩人,这点面子总要给的。
第二天,刘封先来到迎宾馆迎接荀攸。
刘封亲自站在大门外,等候荀攸。
在看见荀攸后,就先行施礼道:“荀先生,在下冒昧邀请,幸得先生应允,封感激不尽。”
荀攸心中吃了一惊,赶忙让开身体:“公子何须如此,攸愧不敢当。”
刘封却很是亲近的拉住荀攸的手:“久仰先生大名,素知先生乃是人杰。如今先生能应我和父亲所请,不远千里来到徐州,封如何能不感激先生。”
两人客气一番之后,在刘封的邀请下,一起登车出发。
刘封这一次来,可算不得轻车简从了,光是随身护卫就有一队甲士,还有数辆牛车,领头的护卫长竟还是董袭、甘宁。
同车的乃是荀攸荀公达,要去接的乃是诸葛子瑜和诸葛孔明。
这排场可当真不小,日后的大魏吴王想来也是拍马难及。
很快,刘封的车队来到了诸葛府外。
刘备给他们安排的宅院也在内城,靠着迎宾馆。
诸葛家兄弟二人已经等在门口,可刘封依旧坚持下车见礼,将对方迎上牛车之后,再度启程。
在颠簸的牛车上,诸葛亮突然开口道:“大兄,刘公子似乎对我家很是器重。”
其中诸葛亮真正怀疑的是刘封对他的看重,只是这话没法直说。
诸葛瑾却是缓缓点了点头,历史上的诸葛瑾就很是内秀,很多事情只是看破不说破。
就比如诸葛瑾早就看穿了孙权扭曲的心态和刻薄寡恩的性格,但他从来不同孙权正面顶撞,而是揣摩到对方的心意之后,变着法子来劝谏。
因此,诸葛瑾看起来像是平平无奇,很多事情都是孙权自己转变了想法。
可只有真正了解经过的人才明白诸葛瑾在这些事情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正合了一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名。
在刘封的认知里,诸葛瑾的文治才干是和诸葛亮颇为接近的。
如果诸葛亮的政治分数是99的话,那么诸葛瑾无疑也是稳定在90分以上的。
只是在军事方面,诸葛瑾就真的不行了,但也远不算差。
因为能够击败诸葛瑾的那也是魏国大牛,不是曹真,夏侯尚,就是司马懿,能和这种级别的对手对决之下,还能败而不溃,诸葛瑾的军事能力也远没有大众印象里那么菜的。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可就学不到诸葛瑾的谨慎和城府,才华洋溢,锋芒毕露,可最终也是死于粗疏不谨这个缺点上。
听了诸葛亮的后,诸葛瑾赞同的点起头来,颇为疑惑道:“刘公子对我诸葛家恩重非常,不但礼敬叔父,对我兄弟也是极为亲近友善。”
说到这里,诸葛瑾停顿了一下,看了眼自己家二弟,这才继续说道:“为兄弟觉得他对二弟你似乎最为重视,可谓另眼相看。”
诸葛亮听到兄长的话后,并没有惭愧自谦之色,反而点头道:“大兄若是也有这等感觉,那亮心中的怀疑也不就不是庸人自扰了。”
“可亮自问无甚名声,虽也尽心侍奉叔父和母亲,照顾弟妹,可这些不过是人子,兄长所该做的,如何能让刘公子另想眼看呢?”
诸葛瑾也摇头困惑不已。
兄弟俩这番讨论,只是明白了对方也已起疑,但依旧想不通其中的奥秘。
最后,还是诸葛瑾决断道:“刘公子厚爱,又于我家有救命之恩,我等当用心回报。些许疑惑,既然想不通,就不必去想了,日后总有水落石出之时。”
诸葛亮听了之后,点了点头,笑道:“确如大兄所言。”
诸葛瑾和诸葛亮能如此想,无非是感觉不到刘封有任何的恶意。
既然如此,那确实没有必要杞人忧天了。
牛车很快停了下来,来到了方伯府邸后面的一处宅院中。
这处宅院挺大的,乃是一个三进院落,只是里面人来人往,水汽袅绕,不像是人居住的地方,倒像是处工坊。
此地正是造纸工坊。
为了保密和安全考虑,刘法他们征得刘封的同意,将造纸工坊选址在了城内。
这个院落被选中的原因有三个,一来是靠近方伯州府,二来是位置又比较偏僻,利于监控防守,三来则是这院中有一口水井。
造纸可是相当消耗水资源的。
刘封下车之后,邀请荀攸、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俩一同入内。
刘封一边邀请,一边叮嘱道:“三位先生,此处乃是我徐州机密之地,还请你们看过之后,不要外泄。”
荀攸眨了眨眼睛,突然开口道:“公子,既然此地是徐州机密要地,我又非是徐州之人,贸然入内,恐有不妥。况且我虽不想泄露徐州机密,可万一日后为人所迫,攸恐难以守诺啊。”
刘封闻言,惊讶的看向荀攸。
别说刘封了,就是诸葛瑾和诸葛亮也都被荀攸的话给惊讶到了。
这颇有些当面打脸的味道了。
思索片刻后,刘封还是不清楚荀攸为何要说这话,可却猜测这可能是对方的考验。
于是,刘封依旧笑容不改,很是诚恳道:“公达先生不必多虑,若是有人胁迫,先生大可直言,当以保全自身为上。我父曾写信邀请先生来我徐州参观,自然是信得过先生,况且这些机密纵然为先生所泄,我父子也绝无二话。”
荀攸缓缓点头:“既如此,那攸就恭敬从命了。”
其实刘封猜的还真没错,荀攸就是想试探一下刘封的心胸,看看刘封的反应。
毕竟刘备在书信可是说了,任由荀攸来去自如。
那荀攸自然想看看刘封的反应,以此也好推测刘备书信中的话有几分真实。
结果刘封的应对很是大方得体,十分诚恳,倒是让荀攸心中的疑虑打消了不少。
“几位先生,请进。”
在刘封的引领下,四人一起走入院中。
因为刘封之前打过招呼,造纸工坊中的工匠们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自顾自的做事。
刘封倒是带着诸葛亮三人闲逛了起来。
荀攸、诸葛瑾和诸葛亮三人都不是腐儒,智识都是当时一等一的,很快就看出了这里是个造纸工坊。
东汉时期,造纸术已经扩大开来。
青州的左伯纸,益州的麻纸,江陵的藤纸都比较有名。
尤其是青州的左伯纸,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的名纸。
第171章 参观纸坊
东汉自蔡伦造纸之后,纸张的质量和成本都有了一次巨大的进步。
但和刘封现在主导的比起来,那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刘封根据纸张的质量和成本,推测自己目前的进度应该是略微领先了北宋时期,在产量和成本上,已经完全达到了科举制所需要的质量基础。
现在所要继续扩大的,无非就是扩大产能,继续提升质量以及降低成本。
同时,一些基础性的教材,比如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可以使用雕版印刷,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一波巨大的名望。
百家姓是北宋初年的产物,但因为通篇都是姓氏,只需要把刘和赵的位置互换一下,其他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按照刘封的吩咐,百家姓的雕版已经在刻制中了。
一旦试制成功,刘封就会进献给刘备,成为自家老爹的文治政绩。
倒是千字文,虽然是南北朝的产物,但有不少典故却是出自三国后。
比如其中的嵇琴阮啸、钧巧任钓,现在不是还没出生,就是还很年幼。可偏偏千字文每个字都不是重复的,贸然修改,只会破坏全文。
刘封还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若是实在没有办法的话,那说不得只能再把太祖高皇帝抬出来做挡箭牌了。
毕竟这两篇都是极为优秀的东西,不但极其适合成为基础教材,从而推广天下,泽被苍生,更是极其经典的文学作品。
刘封很清楚东汉末年,士族所拥有的力量。
不过他同时也清楚,东汉末年的士族还极其松散,形不成合力,别说左右朝堂了,甚至连左右军阀都做不到。
看看各地的军阀,袁绍单骑入渤海,刘表单骑入荆州,曹操不在老家沛国起家,反而先去了陈留,后去了冀州。
可他们无不趁势而起,割据一方,可真正的本地士族大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割据地方的,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东汉末年士族的软弱性。
不是所有基础性的改良都会引起士族的反弹的,也不是所有经典改良,都会引起整个士族的反弹的。
当今士族,也分三六九等,大把大把的四五等士族是没有家传经学的,他们只能去给一、二等士族当狗,来换取成为对方门生故吏的机会,从而获得对方的残羹剩饭。
对于这些士族来说,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不安的,因为上层士族可以随时撤换他们。
至于再下面的寒门和豪强,那更是全无半点出仕机会,对于这些人,你肯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成为拥护你的死忠。
就比如鲁肃,鲁家虽然豪富一方,财倾广陵,但鲁家却只是顶级豪强,并没有家传经典,也就不具备名士的基础。
按照东汉的游戏规则,除非有一二等士族名士看上鲁肃这个人了,出手征辟提拔他,否则鲁肃这辈子的终点可能就是县丞,连县长都很难摸到。
对于鲁肃来说,他必然会坚决支持朝廷改良经典,将经典典籍的权利从少数十几家士族手里掏出来,分给天下所有人。
东汉末年的古今学说之争,本质就是如此,而且不论是古学说还是今学说,都被两次党锢之祸、紧随其后的黄巾起义以及彻底打破游戏规则的董卓乱政给沉重打击过了,使得他们不论是自身的力量,还是影响力,都急剧下降。
曹操的唯才是举,其实就是在挖士族的根,可即便士族非常不满,但也只能忍耐,而不是造反。
因为士族也怕死,而士族的有识之士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人也知道时代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了。
这一点,可不是三国时期才出现的,早在汉桓帝时期,士族里的精英们就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世界不对了,老一套的运行模式要崩溃了。
他们开始寻找原因,只是人类的利己天性,使得他们将全部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宦官。
可事实证明,他们的答案是错误的,至少并不完全正确。
刘封的头脑始终非常清楚,即便面对衰弱松散的士族力量,他暂时依旧不会有太大的动作,刘封的计划始终是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蚕食,以扩大自己的基本盘为第一要务。
目前阶段,刘封甚至连普及基础教育都仅仅只是限于自己的刘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