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166节

  这宏愿可太惊人了。

  要不是刘封并非普通孩童,他们最近也听说了不少对方的事迹,即便是这三位之智,都要怀疑刘封是在小儿癔语了。

  不过现在来看,刘封都已经搞出了一些创举,怎么看都是脚踏实地的在努力。

  因此,荀攸三人只会为刘封的宏愿而感到震惊和钦佩,却不会有半点嘲笑、轻视。

  “三位先生,此纸如今成本已压至八文钱一张,日后扩大生产规模,成本还可继续压低。而这羽毛笔,一支也不过二十文钱,比之毛笔要便宜上许多。”

  刘封继续解释道:“更重要的是,羽毛笔乃是硬笔,书写小字更为适合,书写速度更快,胜过毛笔数倍。”

  荀攸三人都是智谋之士,触类旁通,刘封这么一解说,他们上手一试,立刻明白了过来。

  硬笔有着力点,对于控制力量的要求比较低,不像毛笔那般复杂,书写速度自然能够大大提升,而且在书写小字体上,确实有奇效,远胜软笔。

  最重要的是,硬笔的学习时间也要大大少于软笔。

  软笔非精擅者,根本书写不了小字体,可硬笔却只要会写字,立刻就能上手小字体了。

  这之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两汉时期可不像后世那般禁闭,汉族的人们,尤其是士族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

  甚至在曹丕篡汉之后,士族大夫们就开始反省儒学的问题。

  到了司马氏篡魏,司马招娣当街弑杀曹髦的时候,整个北方的正直士人简直崩溃了,只觉得儒家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话,骗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精神内耗,变得精神分裂。

  同时,由于正直士人的精神内耗和厌世,再加上司马氏得国极歪,最终导致晋朝殿堂遍布豺狼虎豹,正人君子无处容身的境地。

  因此,荀攸和诸葛兄弟在看见这白纸和羽毛笔时,并没有第一时间训斥刘封的离经叛道,反而是兴致勃勃的试验了起来。

  最终他们得出的结果,竟然和刘封如出一辙。

  “此物何名?”

  诸葛亮手里捏着羽毛笔,来回打量。

  历史上这位武侯就是个发明家,搞了不少技术发明,他对羽毛笔感兴趣也很好理解。

  刘封摇了摇头,回答道:“暂时还未有名字,只是以羽毛笔代称。”

  诸葛亮有些惊喜,见猎心喜之下,忍不住嘴快的建议道:“此笔乃是羽毛所制,不如就叫翼笔如何?”

  话刚出口,诸葛亮心里就生出了后悔,只可惜木已成舟,出口的话难以收回。

  诸葛亮心目中懊悔,刘封没定名字,自然有他的想法,如何轮得到自己越俎代庖。

  这羽毛笔显然是要名垂青史的,命名者自然也将凭借此功,留名史书。

  自己此时贸然开口,岂不成了抢功的小人了。

  几乎同一时间,荀攸和诸葛瑾都不可置信的看了过来,显然他们也都想到了这一点。

  荀攸毕竟同诸葛亮不熟,于是目光只是惊讶中混着疑惑,而诸葛瑾就纯粹是震惊了,不明白自己家二弟是怎么想的。

  诸葛亮情知失言,赶忙想要致歉。

  却不想刘封已经更快了一步。

  “翼笔吗?”

  刘封竟然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肯定道:“我很喜欢,多谢诸葛兄赐名。”

  刘封的回答大出诸葛兄弟和荀攸的意料,可看其神情,竟似十分真挚。

  诸葛亮犹豫了刹那,开口道:“公子不可如此仓促决断,可多考虑考虑。”

  不等刘封回答,诸葛瑾突然好奇的问道:“公子,这羽毛笔可用多少时间。”

  诸葛亮感激的看向兄长,诸葛瑾这时候插话,看似是好奇心,可实际上却是在给自己家弟弟解围。

第172章 二陈归郯

  刘封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之前真是大度,毕竟对象可是自己偶像。

  让点名声算得了什么,正好让偶像欠下自己一个大人情。

  以区区一个起名之功,换来武侯的好感和亏欠,至少刘封是觉得血赚了。

  求名的话,他刘封有的是手段,不缺这点。

  因此,他是很高兴自己偶像给羽毛笔起名字的。

  不过现在看来,想卖这个人情还真有点难度了。

  无奈,刘封只能先回答诸葛瑾道:“此笔寿命很短,只能使用七至十天。不过每次汲取墨水后,可书写二十至三十个字。”

  后世的羽毛笔能够书写100到120英文字母,可书写50到70个汉字。

  可那些汉字都是简体字,笔画要远比汉代的字体少。

  虽然东汉就已经出现了不少简体字了,可大部分正规典籍上依旧会使用篆书和隶书。

  草书仅限于低级文书通告和草稿书信之类,至于楷书虽然已经出现,但却还需要整整两百年的时间,才能击败隶书,成为最为主流的字体,现在,它还只是个弟弟。

  考虑到这一点,刘封才会将羽毛笔书写的字数压低到原有的三分之一水平。

  “此笔竟如此短寿吗?”

  诸葛亮的注意力又一次被吸引到了羽毛笔上,在他看来,即便每次只能书写二三十个字,但这效率依旧要远胜毛笔。

  毕竟毛笔蘸一次墨水,最多也只能书写三四个字,双方的效率差距了五倍以上。

  不过毛笔的寿命倒是要比羽毛笔长的多,可制作难度也高啊,而且还需要良好的保养,非常麻烦。

  综合下来,确实还是羽毛笔要来的方便的多。

  不但价格低,而且寿命也低,使用方便且能随时更换,如此一对比,毛笔真是被比下去了。

  随后,参观完造纸工坊之后,刘封又带着荀攸等三人去了刘儿营,看了看以徐州州府名义收养的遗孤们。

  荀攸和诸葛兄弟都若有所思,显然都有所触动,产生了不少想法。

  等到太阳西斜时,刘封才在州府宴请了三位,今日邀约才算告一段落。

  荀攸没有多想,这是刘备在信中就曾经对他发出过的邀请。

  今天刘封在送荀攸离开的时候,还询问对方是否有兴趣去襄贲一观屯田。

  当荀攸表示感兴趣之后,刘封便表示会尽快安排。

  今日一路走下来,徐州给了荀攸很大的触动。

  如果说徐州是世外桃源的话,那么荆州襄阳其实也并不差,甚至比起徐州来还要更安逸不少。

  毕竟郯城城墙上还有去年秋天曹操留下来的痕迹,昭示着这座城市刚刚经历过的战火。

  而襄阳却宛如太平岁月一般,已经远离了战火,平静的不像是乱世。

  可荀攸却觉得与荆州一比,徐州要更有生气。

  襄阳虽然安逸,却四平八稳,可继承的却是东汉末年的腐朽之气。

  虽然看似和平繁荣,可内里却是腐气丛生,就像东汉这个老大帝国一般,慢慢滑向崩溃。

  可徐州却截然不同,虽然饱经创伤,到处都是战火的痕迹,但徐州不论是州府,士族,还是百姓,又或是士卒,表现出来的都是积极乐观的情绪。

  荀攸虽然说不出徐州和荆州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但差异感觉却是非常清晰。

  经过今天的这一番观看,荀攸对徐州是越来越好奇,真正动了留下的心思。

  至于诸葛兄弟回家之后,也讨论起了白天的际遇。

  刘封的举动,无疑印证了诸葛兄弟先前的猜测。

  “二弟,刘公子确实对我家不同。”

  诸葛瑾神情肃穆,眉头微微皱起:“荀先生乃是颍川荀家嫡系子弟,又是天下名士。昔日在长安更是参与诛杀董卓的计划,后又被朝廷举荐为一方郡守。你我兄弟何德何能,竟能与荀先生同列?”

  诸葛亮赞同的点点头,不过他的神情倒是比诸葛瑾要放松许多:“兄长,无论如何,刘公子总是对我家有恩。先前刘使君也曾征辟叔父,举荐他出任郡守,可见其中的器重。我家受刘使君父子恩情深重,当思报答之法,不可贸然相疑。”

  诸葛瑾神情一惊,面露歉然:“二弟所言甚是,刘家对我家有恩,且还是救命大恩,为兄确实多疑了。”

  诸葛亮安慰了自己兄长一句:“兄长少儿持家,肩抗万钧,如何能不小心行事。”

  诸葛瑾露出了一丝笑意,冲着自己的弟弟点点头,以示感激。

  接下来几天,陈登、鲁肃、陈群先后回到郯城,而袁绍,曹操、郭贡的使节也依次到达郯城。

  袁绍的使节自然是辛评和郭嘉,他们本来早就该来了,可因为袁谭和田楷在青州又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大战,导致他们只能暂缓动身。

  从冀州来徐州的两条道路,其中一条是自青州过黄河,然后经北海国南下,走两河河谷,顺沂水过开阳,最终到达郯城。

  另外一条路,是自东郡仓亭过黄河,然后经走东平国,在任城下南四湖,从泗水拐入沂水,逆流而上,到达郯城。

  青州袁谭大战田楷走不了,可兖州这条路也一样没法通行,这时候曹操正和吕布打的不可开交,而袁绍和吕布、张邈之间的关系也是势同水火。

  辛评一向明哲保身,可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这一耽搁,就耽搁了两个多月,最后还是等袁谭击败了田楷之后,辛评等人才从青州南下而来。

  曹操这次派来的使节,则是著名的兖州智士程昱。

  郭贡则是请了自己的治中从事,同时也是梁国本地的名士黄就,曾任观津长,后弃官归家,现为郭贡所征辟,委为治中。

  此刻,受郭贡之托,出使徐州。

  陈群来到徐州之后,先行求见刘备。

  “陈公真要来郯城?”

  刘备惊讶的几乎站了起来,脸上挂着惊喜的神情。

  原来陈群这次求见,乃是告知刘备,他的父亲陈纪已经在来郯城的路上了。

  陈纪自从平原让贤之后,就在东海国的和下邳国之间的隐居过一段时间,等到颍川局势稳定了之后,才回了豫州。

  后来刘备被陶谦表举为豫州刺史,屯军小沛时,陈纪把自己的儿子陈群推荐给了刘备,后者大喜之下,将陈群拜为别驾。

  平心而论,陈家确实是相当看重刘备,陈群可是陈纪的嫡长子,是要继承家业,光大门楣的。

  陈纪能将陈群安排到刘备的手下,等于是将陈群托付给了刘备。

  别看那时候的刘备有个豫州刺史的头衔,手里也有五六千人马。

  可那头衔是虚的,陶谦自己表奏的,都没经过汉廷中枢的认证。至于人马,那更是有三分之二是靠了陶谦的赠与。

  就这么落魄的一个小军阀,陈纪却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辅佐,可见陈纪对刘备的欣赏是有多么的真挚。

  以刘封来看,刘备能够吸引陈纪的,恐怕也只有仁德和爱民了。而恰好,历史上也记载陈纪是一个爱民仁善的名士,也算是可以互相印证了。

  陈纪虽然还算不上是刘备的故主,但绝对能算刘备的贵人,而且两人相处的时候,也是极其融洽。

  刘备一听说陈纪要来,那自然是相当高兴。

  “好,太好了!”

  刘备有些激动,索性站了起来,走到陈群的跟前询问道:“长文,陈公此来,路上可有安排?如今盗匪丛生,乱兵横行,务必要保证陈公安全到达郯城,备当亲自出城郊迎。”

  听见刘备要亲自出城迎接,陈群感动不已,叩拜感激道:“蒙明公如此恩遇,群感激不尽,定当为明公效犬马之劳,以报明公于万一。”

  “长文之心,备素知晓。”

首节上一节166/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