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将陈群搀扶起来,握着对方的手询问道:“陈公此来,可有意州郡乎?”
陈群赶忙摇头,他和父亲陈纪早在书信中就交换过意见了。
自己刚刚当上郡守,而且还是直接跳过了县令之阶,这都是刘备的提拔。
一般别驾正常卸任后,都是出任大县的县令。
赵昱和王朗之所以能成为郡守,那是因为李和郭汜缺乏盟友,看见陶谦主动进贡之后,特别给予的嘉奖,同时也是给陶谦掺些沙子。
正常情况下,别驾是很难一跃成为郡守的。
可陈群却做到了,而且他仅仅只担任了不到半年的别驾,到了徐州之后,就成了从事。
严格的说他都不是别驾转郡守,而是从事转郡守,同时他还是一个外州人。
即便刘备在徐州的权势越来越大,但当时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这些情况陈群都是知道的,也因此对刘备非常感激。
现在听见刘备还想安排自家父亲的话,陈群赶忙推辞道:“群深受明公大恩,家父也与有荣焉。此次来徐,实因颍川又遭兵祸,不得已想寻一处安静之所,以治经典。”
刘备恍然,陈纪这是逃难来的。
刘备不知道的是,历史上陈纪后来也逃难来了徐州,不过吓的他跑路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
陈纪先是被曹操擅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议郎侯祈等人的酷烈手段给吓到了,随后在去河北拜袁绍为太尉时,后者嫌弃官位在曹操之下而不受,反而要将太尉让给陈纪。
最后事情虽然因为曹操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自己让步就任司空而平息。
可小心谨慎的陈纪却很担心自己已经得罪了曹操,于是扔下尚书令的官职,再次弃官跑路。
陈纪逃到徐州时,刘备已经被吕布背刺去了小沛。
再后来陈纪和陈一起破坏了吕布、袁术的联姻,导致吕布败亡。
后来两人再见,已经是白门楼了。
历史上刘备没有机会报答陈纪,可现在却不一样了。
听说陈纪只是想要求一安静的地方治理经典,刘备略一沉吟就说道:“既如此,可暂屈陈公为徐州儒林从事,陈公可入我州府居住,备也好日夜聆听陈公教诲。”
刘备对陈纪是有真感情的,因此考虑的十分周到。
陈群再次感激下拜,愿从方伯之命。
陈群回到郯城后不久,陈登也已回来了。
他入城之后,并没有先去拜会父亲,而是先去了州府拜见刘备。
看见陈登,刘备登时大喜。
立刻亲自出迎,将陈元龙给迎进了正堂。
陈登大礼参拜过刘备之后,开始正色汇报琅琊三郡的情况。
别看陈登只是东莞郡太守,都督琅琊三郡军事。
可糜芳对陈登很是崇拜,毫无疑问是陈登的小弟,哪怕对方明着干预琅琊郡内的事务都不会有半点意见。
陈群为人低调谨慎,陈登又是陈家的粉丝。
没错,才华出众,持才自傲的陈元龙是真正的陈家粉丝。
不但仰慕陈群的爷爷陈,同时还很崇拜陈群的父亲陈纪和叔叔陈谌,对陈群也很热情友善,经常互通信件,已成好友。
因此,陈登实际上已经能掌控原有琅琊一郡的军政大权了。
对于这点,刘备早有所闻,但他却丝毫不在意,对陈登可谓是信任之极。
陈登汇报完琅琊的情况,总体来说,今年琅琊的粮食收成能够稳定在去年的水准上。
陈登目前的主要精力是调整官吏队伍,他明赏罚,重威治,一口气撤换了一个县令,两个县长,四个主簿,以及大小县级官员三十七人,使琅琊三郡松弛的吏治为之一振。
同时,他还积极编练精兵,他恩威并济,成功分化琅琊当地的豪强武装,将他们纳入麾下,转为己用,充实提升琅琊郡兵。
陈登、陈群和糜芳三人不过刚上任数月,已经使得琅琊民心安定,同时还鼓励生产,劝课农桑,表现相当出色。
刘备听完,脸上全是满意之色,将陈登三人狠狠夸奖了一番。
随后,陈登直起身体,大声道:“登有一事,恳请明公应允。”
“元龙有事,但说无妨。”
刘备笑着摆了摆手:“你我君臣之间,有何不能说的。”
陈登也笑了起来,君臣相知,莫过于此。
“明公,登请琅琊地图。”
陈登的要求立刻得到满足,刘备和陈登走到了一处案几前,刘备亲自翻出琅琊郡的地图打开。
陈登目光扫视了几下,很快落到了一处山谷。
“明公请看。”
陈登指着山谷道:“明公,此为武水河谷,为蒙山和尼山所夹,乃是兖州泰山郡入琅琊的关键通道。”
“之前陶公在时,曾控制住这道河谷中的华阴和蒙国两县。”
说到这里,陈登脸上露出怨恨之色,接着说道:“只是曹兖州二次入徐时,轻而易举的就突破了这条山道,绕开开阳,南下郯城。”
这事刘备也知道,点了点头,问道:“元龙想要如何?”
陈登继续说道:“恳请明公允许登扩军四千人,再修书一封,让宣高助我一臂之力,当可轻而易举的重新拿回武水河谷。”
“这……”
刘备眉头皱了起来,同时还有些尴尬。
这次扩军,确实没有陈登琅琊军的份儿。
如果陈登不提,那自然没事。
可现在陈登主动要求扩军,而且给出来的理由也十分的靠谱,就连刘备本身之前也有这方面的预想,只是不得已暂时搁置。
陈登现在主动请缨,于情于理,刘备都不好拒绝,否则岂不是凉了自己这位忠臣、能臣和心腹的心了?
见刘备有所迟疑,陈登何等机敏,很快就意识到或许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情况影响了刘备的决断,于是,他试探性的问了一句:“明公,可是有何不妥?”
刘备醒觉过来,露出一个笑容安抚道:“元龙所言甚有道理,备深感赞同。只是扩军一事,此时还在商议,这次招你回来,也是为了此事。”
说到这里,刘备停顿了一下,既给陈登思考的时间,也整理了一下后续的思路,这才继续说道:“此次扩军,广陵最少需扩一万军额,使得广陵军达到两万人数。宣高、国让、子经身处一线,为兖、沛所包围,备意扩其军为三校六千人。”
如此一来,这两处相加就是三万八千人了,再算上徐州现有的兵力,直奔七万大关而去了。
这时候陈登可不知道刘备要削减东海和下邳郡兵的事情,他自然是把这两部分兵马也算了进去。
陈登想到这里,立时就明白刘备的顾虑所在了。
徐州养兵不易,今岁更是艰难。
眼见夏收入仓,刘备才总算是稍稍松了口气。
若是今年扩军不精打细算,明年年初开始,不又要重蹈覆辙了。
不过陈登这次并不打算退让,因为他觉得武水河谷的位置实在太过重要,若是琅琊能将武水河谷掌握在手,就不怕兖州从此处突然袭击。
而增加琅琊的总兵力,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御北方。
于是,陈登主动提出建议,想要削减广陵之兵。
“明公,广陵既已拿下,南方形势自然大为不同。广陵易守难攻,周围又有多城庇护,湖水环绕,何须两万大军驻守?以登观之,万二可也。”
陈登所想其实也不算错,如果单纯防守的话,在广陵放个一万二千人真就绰绰有余了,只要能够保证徐州主力的支援能够在一个月内及时赶到,哪怕就在广陵放上六到八千人,也是游刃有余的。
只是陈登并不清楚,刘备和刘封都想要趁着刘繇来求助的天赐良机,染指江东。
第173章 陈登拜父
陈登根本不知道这次扩军,原本就是将他排除在外的。
若是没有陈登这次所请,就算陈登后来知道了,也不过些许小事,无伤大雅。
可现在陈登主动开口,刘备就不能不慎重对待,否则是有可能会导致自己这位重要心腹离心离德的,这是刘备绝对不愿意看见的。
哪怕概率只是百分之一,刘备也接受不了。
刘备迅速做出决断,面带笑意,拉着陈登坐在自己身边:“元龙,此次请你回来,就是情况有变。”
陈登面容一整,能让刘备说出这话的状况,显然不可小觑。
刘备继续说了起来,将广陵攻防战,孙策偷袭丹徒得手,横扫吴郡,江东发生巨变,刘繇和刘表先后派来了使节,寻求结盟,以及自己在豫州援救陈逸,义释郭贡等一系列的事情叙说了一遍。
最后才说道:“因此,广陵那边希望能够扩军至两万,否则他们恐怕只有自保之力,而无力援助刘正礼了。”
巨大的信息量一下子让陈登有些蒙圈,他在琅琊只是听说了徐州军成功收复了广陵,而且还只用了一半的兵力,剩下的主力去了豫州,和豫州刺史郭贡打了一场。
就连郭贡表奏臧霸接任任城国国相,刘备想要安排田豫、牵招分别去鲁国、沛国担任国都尉的事情,都是刘备刚刚所说。
“原来如此。”
陈登眼睛亮晶晶的,闪烁着精芒,赞叹道:“明公果真乃当世英雄,救援鲁国,义释郭贡,真乃王道也。”
刘备老脸微红,他接到鲁相陈逸的求援时,心里可委实没下定决心,只是隐约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遇。况且如果不是好大儿给力,能够以偏师拿下广陵,自己这会儿说不定都还在广陵城下顿兵,如何有余力去救援陈逸?
可陈登不知道这些,他的赞叹语出真心,目含钦慕,是真以为刘备是算无遗策了。
刘备有些心虚的话归正题道:“因此,今年扩军压力实在太大,故而暂时不曾考虑过琅琊军和琅琊郡兵。这一点,还请元龙多多包涵。”
陈登闻言,顿时微带不满道:“明公何出此言,登乃明公下属,为明公分忧解难,乃是登之职责所在。”
刘备吃陈登怼了一通,却是丝毫不介意,反而还有些开心。
陈登思索了片刻,抬头道:“明公,武水河谷位置确实极为重要,眼下兖州曹吕相争,顾不上我等,又有陶公遗泽以及宣高人脉,故而有争取的机会。”
别看臧霸是在徐州发家的,可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兖州人。而且他的家乡,正是武水河谷往琅琊郡方向的出口华县。
臧霸家在华县世代为长吏,他父亲更是有恩泽于华县人,当时被泰山郡守下狱,华县许多人曾为臧家抱不平,直到现在都有遗恩。
陶谦主政的时候,也曾经成功拿下过费国县和华县,也留有不小的亲徐势力。
正如陈登所言,此时若是动手,大有可能轻易得手,占为己有。
可错过了这个时间点,等曹吕一旦决出胜负,那时候动手的难度倍增,还要面对曹操和兖州的压力。
陈登慷慨陈词,不惜承诺道:“明公,登可自筹两千人的口粮军械,只求明公给我琅琊两千新增编制,登必得费国、华县而献明公。”
“元龙,何须如此。”
刘备连连摇头:“你我君臣,肝胆相照,何须如此?你此番所请,也是为我徐州考虑,备岂能不知?”
很多人怀疑刘备是个腹黑小人,可其实这位特别容易上头,而且一上头就有些不管不顾。
当年鞭挞督邮是如此,平原会刺客还是如此,收留吕布是如此,拒绝刘表让贤荆州依旧是如此。
这会儿刘备豪气上头,直接夸口道:“四千人而已,何须元龙再费心筹措,备全答应了,元龙此番回去,便可召集人手,粮食可自今年夏收、秋收中截留部分,军械衣物,备从郯城州府中给你调拨。”
陈登顿时大喜,可欢喜过后,还是犹豫的劝谏了一句:“明公对登之爱护,登感恩怀德,只是四千人可不是小数目……。”
四千人的编制确实不是什么小数目,光是口粮就需要十二万石一年。
这可不是农民,农闲时可以缩减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