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候,已经发明了炒钢法、百炼法和水排,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完全具备进阶灌钢法的基础,而且刘封还记得明代的活塞式鼓风机的简单构造方法,可以请工匠进行复原,可大大降低人力消耗,提升效率。
至于打造工匠,一方面会增加工匠的人数,另外一方面可以从原始流水线上下功夫。东汉末年主流的铁甲是扎甲,由许多甲片构成,其实是很适合尝试流水线制作法的。
唯一最难的点,就在第一点,也就是增加铁矿石产量上。
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刘封很是犹豫。
要知道在古代,开矿最难的地方在于开。
明知道地下有矿石,可你很难越过岩石层进行开采。
东汉时代的人们,只能使用放火烧山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利用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使得山石崩裂,进而开采矿石。
人类钢铁产量大爆发,还是在1700年以后,从那开始,火药被引入了开矿行动中。
刘封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黑火药这个大杀器给拿出来,思考再三,他觉得还是把这个留在后面。
因为黑火药实在是毫无技术门槛,非常容易泄露。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多雇佣些流民来增加矿石产量。
“我想在下邳建一座铁官营,建在此处,沛国、鲁国、彭城、广陵乃至于朐县的铁矿、煤炭都可走水路送到下邳,交通十分便利,而且下邳本身就有大量的铁矿,所处的位置也在徐州腹地,非常安全。”
“目前想要建两座高炉,再建四座焦炉,用以炼焦炭。”
刘备算过,朐县的铁矿资源不算丰富,就足够一座高炉满负荷运转了。
而下邳的铁官营,最少要承担起下邳本地、鲁国以及彭城三地的铁矿石,还能接受沛国铁矿石的富裕量。下邳,彭城以及沛国,都以生产铁矿石而著名,产量远胜朐县。
如此一来,就具有起两座高炉的基础了。
至于最后是不是建几座高炉,刘封现在还没拿定主意。
因为有了土法炼焦和活塞式鼓风机的技术在手,解决了燃料和鼓风问题后,理论上是可以建设更高更大的高炉,这样炼铁的效率更高,也更节约材料。
糜家在朐县的那座高炉可日产五百斤铁,后世发现的东汉最大的高炉位于宛城,日产生铁两千斤。
因此,刘封打算做两手准备,如果工匠们觉得有土法炼焦和活塞式鼓风机,尤其还是水力驱动的这些技术辅助,能够建立更大更高的高炉,那就直接起更大更高的高炉。
如果工匠们觉得没把握,那刘封打算就先建一座日产两千斤的高炉试试水,如果没有问题,那第二座再尝试提升产量。
具体提升多少,到时候再听大匠师们的意见。
“以目前的准备来看,第一期就需要筹钱三千万钱,一万石粮食。我欲寻子敬先生、子仲先生,陈太守聚资,”
刘封手里大约有两千多万的活钱,这是托自己老爹的福,替他包圆了扩军的耗费,只是能筹集到钱,自然还是用筹集来的钱办事方便。
鲁肃面露惊色,没想到刘封居然搞这么大,投资三千万钱,那至少得是日产生铁两千斤。而且这还是第一期,这未免搞的也太的了吧。
鲁肃并非舍不得钱财,而是担心刘封步子太大摔了跤。
沉吟了一下,鲁肃开口委婉劝道:“少主,高炉一事,不可操之过急,当缓缓图之。”
“子敬先生,你之好心,封尽知之。”
刘封正色答道:“不过先生可尽管放心,封此次行事,必以工匠大作之言为主,稳健行事。”
听到这话,鲁肃脸色这才松缓了下来,但还是提醒道:“少主,以肃之见,可先起日产五百斤之高炉,若是不足,可多起几座,胜在稳妥。”
鲁肃的态度很是保守,刘封也没法和对方解释在保证安全可靠有效的前提下,高炉肯定是越大越好,产出生铁的效率不但越高,还省材料。
鲁肃也是好心,刘封自然不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先生所言,封一定谨记在心。”
最后他还是安抚道:“先生难道还信不过我吗?”
鲁肃笑着摇头,略一沉吟,就开口道:“既然如此,那我鲁家可出资八百万钱,粮三千石。”
“大善!”
刘封赞赏了一句之后,心中默算,很快就计算得出结果。
“子敬先生,既如此,那股份算您一成半,你看可行?”
刘封以技术入股,掌握百分之五十的股份,鲁肃的八百万钱,三千石粮食,差不多就是一成半股份。
鲁肃笑着点了点头:“如此,甚为公平。”
其实鲁肃哪里在乎这些股份,他只当是刘封前来化缘的。
之前周瑜来借粮,他都能毫不犹豫的借出三千石,更何况现在开口的是他主公的儿子,未来的主上。
别说一成半了,就是不给股份都可以。
鲁肃缺少的从来不是钱粮,而是能够一展才学,以施平生之志的机会。
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来换取这样的机会,而恰恰刘备父子就给他了这样的机会。
随后,刘封又同鲁肃聊了许多。
鲁肃就任典农校尉已有半年,成绩也很出色,接下来肯定是要高升的。
最佳的路线是调往州府中枢担任要职从事,最好的自然是四大从事,不过鲁肃自己都觉得没啥希望。
要么就是直接外放大县担任县令,可为百里侯,执政一方。
再不行就是转任军中,可自别部司马起,独领一个司马部千人。
至于剩下的路线,要么是配不上鲁肃的,要么就是不合适。
刘封直接问道:“子敬先生,若是依你之见,不知对何职有意?”
鲁肃思考了下,他为人豁达,不落俗套,不但没有觉得刘封失礼,反而认真的回答道:“若是以肃自身的想法,肃想要转任一任县令。”
“哦?”
刘封顿时来了兴趣,他原本以为鲁肃大概率会选择第一个选项,也有可能会选择第三项。可没想到对方居然选择了刘封认为最小概率的一任县令。
这让刘封对鲁肃想去的县城产生了好奇心,于是追问道:“不知子敬先生想去何处就职?”
鲁肃眨了眨眼,答道:“下邳县城。”
刘封脸色顿时垮了下来,鲁肃难道这是不放心自己,非要亲自去下邳盯梢吗?
看见刘封难看的脸色,鲁肃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紧跟着,刘封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当晚,鲁肃设宴款待刘封,两人聊了许多,鲁肃只觉刘封的许多想法直说尽了自己的心声。
一时之间,鲁肃都想将刘封当做知己了,而且是比周瑜,刘晔还要投契的同道中人。
第二日,刘封又去拜见了糜竺。
将炼铁项目同糜竺一说,后者立刻大手一挥,表示糜可包圆了。
这半年光是霜糖就净赚了四千七百万钱,糜家哪怕只是分两成,也可以获得九百四十万钱,投资个千百万钱的,根本不叫事儿。
而且与鲁肃不同,糜竺对刘封深信不疑,只觉得对方拥有点石成金的本事。
他巴不得刘封能够多和糜家合作,更何况双方现在都已经达成了联姻,可算是亲族了。
至于之前霜糖、雪盐合作的时候,糜竺曾提过糜家负担成本,但被刘封最终婉拒。
刘封想的是长期合作,总还是要给糜家一点甜头,否则不是长久之道。
食盐也就算了,蔗糖的成本可是几乎快占到霜糖的三分之一了。
毕竟此时徐州只有广陵种有少量甘蔗,糖源大部分还是依靠交趾,扬州所产的蔗糖,采购来的价格还是不便宜的。
糜家分两成,曹家也分两成,刘封则在霜糖这一块,半年就收入了两千八百二十万,距离三千万也仅仅是一步之遥。
这还没算雪盐的利润,虽然雪盐的价格比不上霜糖,但销量却远远胜过后者,利润甚至可能会比霜糖还要高。
“大兄,不必如此,总要留点余地给别人啊。”
听见刘封喊自己大兄,糜竺只觉得自己的嘴角都快压不住了。
不过为了维持自己沉着稳重的形象,他还是努力的做到了:“也好,少主所言甚是,既如此,那我糜家就包圆剩下的股本吧。”
“另外,雪盐因为铺设面巨大,销量也比霜糖更高,所以回款要比霜糖来的慢上许多。不过保守估计当在八百石以上,按照一石大约十万钱利润来算,少主的部分至少当在六千四百万钱。”
“加上霜糖的三千七百六十万,这些财货总计一亿一百六十万,都已经在送来郯城的路上了,不日即可送进少主的府中。”
糜竺并不知道刘封还分了两成给曹豹,所以是以八成计算。
不过这也没错,最多就是刘封麻烦一点,回广陵的时候还得去下邳绕个路,给老丈人送点钱。
算完账后,刘封突然问道:“大兄,你在别驾任上也有数年了,可有考虑过之后的事情?”
糜竺微微一愣,反应过来。
确实如刘封所说的那样,自赵昱、王朗高升郡守之后,陶谦就把糜竺放到了别驾的位置上,至今已有三年了。
按照一般的情况,别驾也就三到五年,主要还是看刺史的官途如何。
一般此举荐别驾的刺史离任之后,别驾也就到期卸任了,不然新来的刺史多尴尬,还如何征辟自己属意的别驾了。
刘备这种入继州牧也算是个特例,他根基不稳,糜竺又是最支持他的两个人之一,自然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想要换掉他的。
刘封不说,糜竺也没想起来,现在被对方这么一提醒,糜竺也觉得自己在别驾这个位置上待的确实有点长了。
“若依少主之见,我该如何是好?”
第177章 正堂迎使
听见糜竺带着请教色彩的问话,刘封倒是早有准备。
“大兄面前有两条路走。”
“第一条,便是广陵。时至今日,广陵太守之位还未有人上任,之前是因为战事绵延,现在的话,应是我父还未有决断。以大兄的资历、能力和功劳,外放一任郡守并非不可得。”
糜竺的功劳太大了,先有为刘备入主徐州的定鼎之功,后又有资助屯田的贡粮献财之功,随后攻略臧霸时,他和鲁肃又都出了一大笔钱。
虽然这笔钱只是暂借,并非捐献,但一样帮了很大的忙。
刘备之所以会表举糜芳出任琅琊郡太守,显然是考虑到了这些功劳,算是一种报答。
不过要真仔细算起来的话,缩小版的琅琊郡守还是不足以酬功的。
听到广陵太守的位置,糜竺心中一动,目光中带上了些许热切。
显然,糜竺很是意动。
毕竟广陵郡可是个大郡,又是前线,显然不会缺少立功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还能和刘封长期待在一处,增进感情,简直是一举三得。
不过糜竺并没有直接定下,而是继续问道:“不知第二条路是什么?”
“彭城国相。”
刘封解释道:“有了鲁、沛和任城国,彭城国已不再是徐州一线,自然不能任由其荒废。”
据刘封调查,彭城国确实惨遭屠戮,但不意味着彭城国就没有人了。
曹军当时又屠城,又洗劫郊外。
城里的没法逃跑,可郊外农村的却是能逃跑的,总还剩下不少人口。
别看彭城国巴掌大的地方,面积和县邑数量都是徐州最少的,可人口却有五十万,比广陵郡都高出了八九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