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00节

  王朗认同的点点头,随即问道:“仲翔,那你对此如何看待?”

  “孙贼必如刘使君所料那般,取固陵,偷查渎,奔袭高迁屯。”

  虞翻斩钉截铁道:“府君可从刘使君之计,请动周昕先生襄助。关键时刻,我们还可在查渎出口处设下埋伏,若是能够一举擒斩孙贼,则会稽可安矣。”

  既然左膀右臂的功曹虞翻都如此看好刘备的计划,那王朗只能欣然接受。

  送走虞翻之后,王朗打开了家书仔细观看起来。

  信是王朗的妻子所写,备述王朗大儿子王肃年前得了一场大病,是州牧刘使君请客名医华佗为王肃诊治,才救了回来。

  另外,还叙说刘使君经常有礼物馈赠,逢年过节都遣人问候,恩遇极厚。

  王朗看完书信后,感叹刘备仁厚重贤,亲笔写下一封感激的书信,准备明日交给孙乾,委托他带回徐州,面呈刘备。

  第二日,王朗宴请孙乾,虞翻作陪。

  在宴会中,王朗表达了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以及自己愿意听从刘备的建议,征辟周昕为校尉,统管郡内军事的态度。

  此时,孙乾适时的送上第三封书信:“府君,此信乃是鲁国相陈逸所书,其父乃是昔日太傅陈蕃公,而周昕当年的老师,就是陈蕃公。此信虽未必能起多大的作用,但也算是我主的一点助力了。”

  王朗、虞翻闻言,顿时大喜。

  孙乾看情况不错,会稽郡这几年也是风调雨顺,粮食丰产。

  于是,孙乾试探性的提出是否能够购买一些粮食。

  王朗和虞翻商量了一下,最后婉拒了孙乾的请求。

  王朗和虞翻之所以会选择拒绝,是因为孙策军的压力太大了,打仗就是靠的粮食,征兵也要粮食。

  会稽郡现在粮食是挺富裕,可万一开战之后吃紧了的话,王朗可没地方去买粮了。

  不过王朗和虞翻商量了一下,愿意馈赠给徐州粮食两万石,以帮助徐州收拢难民。

  王朗自己就是徐州人,眼看着家乡父老缺少粮食而挨饿,当然想要帮上一把。

  难得功曹虞翻也赞同,王朗自然乐得同意了。

  孙乾立刻大礼拜谢,虽然买不到粮食,可白得两万石粮食,又怎么会不满意呢。

  也就是会稽郡未经战火,王朗治理有方,这几年又风调雨顺,才积累下不少仓储。

  历史上孙策打下会稽郡后,所得不逊色于吴郡。

  仅仅休息了两三个月,就开始入侵豫章。

  这时候袁术可是已经不在供给孙策军粮了,距离那么远,他也供应不起了。

  王朗和虞翻送粮的心意十分真挚,直接从郡府粮库中调拨出粮食,还为孙乾准备了船只。

  王朗带着虞翻亲自到码头给孙乾送行,让孙乾十分感激。

  当然,王朗也不是滥好人,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加深和刘备之间的关系。

  听说刘备已经拿下了广陵,与孙策也不过一江之隔。

  万一会稽郡这边压力太大,刘备看起来还是要比刘繇可靠的。一旦刘备从孙策背后发起攻击,两面受敌的孙策恐怕也只有回师救援一条路可走了。

  既然刘备有亲近之意,王朗自然愿意投桃报李,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的有好消息频频传到郯城刘备父子的耳朵里。

  自八月开始,徐州就已经在四面八方招揽流民,无论是北方的青州,还是西方的兖、豫、又或是南方的扬州,都有流民灾民不断的往徐州而来。

  徐州为这些流民准备了大量的物资,同时从各地抽调了许多吏员,并且许诺他们破格升迁的承诺,使得这些喜出望外的长吏们任劳任怨,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收拢流民的任务中去了。

  按照刘封出的点子,收拢流民时,有家庭的壮年劳力,可先安排在各地帮忙秋收。

  春耕和秋收是任何时候都最缺少人手的时候,而且又有州府负担一半的粮食,所以这点流民家庭根本轮不到普通百姓雇佣,直接就让当地的士族豪强们包圆了。

  而形单影孤的个人劳力,女性则被收拢到城里,进入试验阶段的纺织作坊中,扩大产能。

  男性则被集中起来,分批次送往各地的铁矿和煤矿,享受高额报酬。

  对于这些有一口饭活命就满足了的壮力,不但没有半点埋怨,还是各种千恩万谢。

  进入九月之后,流民数量开始渐渐变多了起来,毕竟随着时间的发酵,以及天气开始转冷,真要等到冬天降雪之后,就算想迁徙也大概率得冻死在路上了。

  八月时,徐州每天也就十几户不到几十户迁徙而来的流民。

  进了九月之后,人数开始暴涨,一口气翻了倍。

  等到了九月底,每天迁入徐州的流民已经超过了一百户。

  要知道不少小县一个县的人口也才两三千户,县城里可能只有一千户人家。

  这等于是每十天就有一个县城的人口迁入徐州。

  原本准备的人手又开始不足了,刘封不得不把刘儿营的人手几乎全部撒了出去,就连年初才刚入营的那些孩童里,但凡超过十二岁的,也尽数跟着出去打下手了。

  与之相对的,粮食也在源源不断的送出去。

  九月中旬每天需要消耗粮食一万多石,这还没算矿工的粮食支出。

  而且眼下因为秋收的关系,其实粮食消耗是减半了的。等到十一月底秋收彻底完结之后,支出的粮食直接就要翻上一倍。

  不过流民所带来的也绝不仅仅是负担,好处其实要更大。

  光是铁矿和煤矿的产量就提升了两倍,已经远远超过预定计划的增长150%的目标,而且还在不断的增长。

  同时,迁徙来徐州的可不仅仅是普通的农夫,还有许多带有手艺的工匠,其中包括铁匠、木匠、衣匠等等,甚至还有从扬州跑来的造船匠人。

  这些珍贵的人才都让刘封挑选了出来,安排到各种作坊里。尤其是造船匠,直接护送去了朐县海港,现在的徐州可是不差钱了,需要大量的战船和商船。

  对于徐州的这波招揽,其他各州都相当难受。

  只是徐州北方主要是北海国和东莱郡,孔融和刘备关系很好,而且也不是那种宁可饿死百姓,也不放他们出境的性格,自然视若无睹。

  兖州曹操还在和吕布鏖战,双方已经打的精疲力尽,决胜很可能就在这一两个月里了,也没功夫和徐州计较这个。

  豫州郭贡都是刘备的盟友了,而且跑的也不是他梁国人,自然乐得看笑话。

  吃亏最大的除了曹操,自然就是袁术了。

  但袁术能拿刘备怎么办?

  要是他真能把刘备怎么样的话,早就再度起兵攻打广陵了。

第197章 勃勃生机

  在这乱世之中,徐州难得的迸发出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刘封不断的上调期望值,原先打算将明年的甲胄产量提高到三百套,可现在来看,至少可以提高到四百套甲胄,甚至有望冲击一下五百套的数字。而且这还能同时保证其他武器、农具、铁制品产量的提升。

  除此以外,人口也最少能够恢复到两百万以上,这对于粮食产量和兵员募集都是极为有利的。

  因为这一来一去,人口的增减可是两倍值的。

  扬州的人口其实并不多,这也是刘封心里的心病。

  整个扬州在东汉末年,仅仅只有四百三十三万人口,其中豫章郡就占了一百六十六万。

  偏偏豫章郡地广人稀,又有许多山越蛮族,管理起来相当困难。

  拥有人口四十八万的会稽郡,情况其实和豫章是很雷同的,只是因为开发早,所以情况要比豫章好上一些。

  因此,扬州利用效率最高的人口,其实只有沿江四郡。

  而沿江四郡的人口加一起也只有二百十九万,因为袁术的大恩大德,这个数字如今恐怕最多也只有原来的七成,甚至只有六成。

  徐、扬两州最核心的土地上,人口加一块都不足三百万,这才是刘封着急着疯狂抓流民的最大驱动力。

  刘封可是清楚的记得,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光冀州的人口就有四百万以上,而曹操豫州的人口也在四百万以上。

  所谓的官渡之战,其实真就是冀豫争霸。

  冀州加汝南郡对阵豫州的其他郡加上兖州。

  东汉末年菜鸡互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路军阀都只知道搜刮,而不知道治理。都是头一回当军阀,没经验啊。

  九月时,四月份上路前往辽东的购马团队回来了。

  不过带回来的马匹却是不同,原来购买的是二等马二十匹,三等马八十匹。可现在却变成了一等马三十匹,二等马五十匹,三等马只有四十匹。

  听了商队的主持人回禀之后,刘封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霜糖和雪盐。

  这两样东西,在辽东引起了公孙家极大的兴趣。

  这个公孙家和公孙瓒是同族,但已经分裂,双方关系还极为恶劣,甚至互相攻伐。

  袁绍日后名义上占领了半幽州,可其实只有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在鲜于辅等人的手里,旗帜鲜明的支持曹操,剩下的三分之一,就在辽东公孙家的手里了。

  对于北方,热量是非常稀缺的,尤其是霜糖这样高热量,口感又好的宝物,甚至是被当做神药仙丹来看待的。

  因此,价格自然是又上升了一大截。

  而且商队主持人臧明也是个聪明人,察觉到异样后,立刻表示霜糖只能以黄金和特等、一等战马来换购。

  公孙家内部不是没有人想黑了这一票,可被家主公孙度直接斥退。

  在公孙度看来,你黑了这一票,不但名声损失了,日后也再也买不到这等宝贝了。

  况且马匹而已,辽东难道还缺马?

  会有这样想法的人,大概率就是在以公谋私。

  于是,公孙度亲自做出,特等马数量稀少,距离明马也仅仅是一步之遥,自然是不能给的。

  可一等马匹还是能拿出不少用于交换的。

  这里的马匹分级,名马自然是曹操的绝影,刘备的的卢,吕布的赤兔这一等。

  而比这些马匹略差的,就是特等马匹。

  特等马匹是最顶级的马匹,名为名马,肩高最低也在六尺以上,比如赤兔马,传说赤兔马的肩高竟然有八尺,相当于一米八六的人类身高。这种名马可遇而不可得,名人得之,可彪炳于史册。

  一等马匹是比特等马匹要逊色,是常规级别里的顶级马匹,名为戎马,肩高普遍在四尺四寸以上,达到披甲骑兵坐骑的优良标准。价格普遍在八万钱到十万钱不等,因资质而不同,价格自然也不同。

  二等马匹则是要比一等马稍弱,名为田马,肩高普遍在四尺一寸以上,达到披甲战马的最低及格标准。这个等级的马匹,已经是批量化出售了,大量交易的时候,只会订立一个协议价,而不会每匹定价。

  三等马匹自然是比二等马匹还要逊色,名为驽马,肩高在四尺以下,是无法成为披甲战马的,只能作为轻骑兵或者披甲骑兵的代步马匹。价格相当便宜,两、三万钱即可购买一匹。

  最后一档次则是耕马、车马,只能用来耕地、拉车,这种马匹相当便宜,八千到两万即可购买一匹。

  臧明这次带去二石霜糖,价值两百四十个金饼,一个金饼官方报价是一万钱,可在北地已经可以兑换一万五千钱了。

  而且臧明坚持要求霜糖只换特等和一等马,最后成交三十匹一等马。

  剩下的雪盐,也被臧明谈成价格三百万钱,换购了五十匹二等马。

  再用臧霸让他多带的布帛绢丝等财货,作价一百万,公孙度给了个优惠,购买了四十匹三等马。

  臧明这次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只是等他回到琅琊的时候,开阳却已经变天了。

  作为忠臣,臧明甚至一度想要杀马潜逃。

  幸好陈登及时阻拦了对方,并且告知对方臧霸已经高迁,转任任城国国相了。

  臧明半信半疑,随后陈登紧急报请郯城,臧艾此时已经走马上任,和孙毓、昌荣等人前往彭城担任县令、县长。

首节上一节200/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