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17节

  哪怕对韩信,刘邦也仅仅只是降爵至淮阴侯,而不是真杀了他。

  韩信死的那次,刘邦在外征伐,史书记载,在刘邦出征之前,还特地问过韩信要不要跟他一起去,结果为韩信所拒。

  英布则是自己造反,死有余辜。

  唯有彭越,是真冤枉的。

  到了东汉开国,那更是无数大地主豪强带资进组了,大到幽州、并州各地的太守,小到一城的县令,这也是光武为何能如此之快的一统河北,击败几十万铜马贼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秀麾下的可全是边塞的野战军,最次也是郡国正规军,哪里像东汉各路诸侯一样,还得白手起家,靠已经被削弱到极致的郡国兵为框架,慢慢发展军事力量。

  一旦打输了,立刻伤筋动骨,又要重新构架军队结构。

  哪怕是曹操也不例外。

  所以,刘封只恨收揽的人才不够多,速度不够快,从来不担心内斗的问题。

  况且刘封搜刮的人才大多都是顶级人才,要不就是性格敦厚的,如诸葛瑾、步骘、鲁肃、陈登、陈群、张昭、张,陈,陈矫、徐宣、秦松、陈端,这些人在历史上不说大公无私,但至少都是公大于私,没有一个沉溺于内斗,而不顾大局的。

  如果说非要找内斗属性比较强烈的,私大于公的,那也就只有卫旌一个人了,刘晔或许算半个。

  蜀汉在诸葛亮执政的时期,派系错综复杂,元从派、荆州派、东洲派、益州本地派,甚至还有阉党,可斗争激烈吗?

  并不,因为诸葛亮调和的好,所以这一段时间反而是蜀汉政权最为平滑安定的时期。

  反倒是大权独揽的诸葛亮死了之后,益州本地派彻底绝望,投降势力开始抬头。

  益州本地派的想法再朴实不过了,既然你一直压制着我们益州人,不把我们益州人当人看,那我们益州人投降曹魏再惨也惨不过现在的政治待遇吧。

  那我干嘛不投了?

  况且如今徐州发展势头相当好,不但是上升期,而且州郡内还有大量的岗位空缺。

  仅彭城就有五个县令,五个县丞,五个功曹,五个主簿,更别说除了广陵以外,其他三个郡国各自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郡县受灾了。

  这些郡县受到曹操所带来的兵灾时,可不会管你是士人还是豪强,又或者平民。

  甚至士人和豪强还会因为家产众多而被特别照顾。

  人家曹操军是来洗劫钱财的,抢平民哪有抢士人豪强来的多。

  所以徐州本地的士族豪强也受到了极大的重创,否则刘封想要收拾盐豪,可没有这么容易。

  刘封就算过,现在人才的储备量,不是过高,而是过少,连徐州内部的县令都填充不满。更别说沛国还有六个县的县令、县长可以随时替换了。

  这些人对于刘备的替换,可以说是毫无抵抗之力的,就是沛国本地的士族此时也不敢太过抗拒。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刘备的基本盘不是你豫州士人。

  二是,隔壁兖州的曹州牧已经完美的示范过一遍了。

  除此以外,徐州军明年大概率是要南下扬州的,这可又是六个郡国,九十二县邑的大州。没有足够的人才去填充这些关键岗位,难道全留给扬州士族豪强?

  那以后扬州是刘备的扬州,还是扬州本地士族豪强的扬州?

  哪怕徐州最后只占了三分之一个扬州,对于徐州也是非常大的一块蛋糕了,体量几乎等于徐州五分之二,哪怕算上少量的豫州、青州士人,吃撑了都未必能消化的完。

  这时候会闹内讧,派系内斗?

  这是人,不是蛐蛐,不是为了派系而斗争,本质是为了争夺利益才会搞派系。

  

  从明年年中开始,刘封就打算从刘儿营里抽调人手,最少准备六十人以上,安插到各地担任主簿、功曹等岗位。

  如果是十常侍之乱之前,这些岗位应该是从本地士族豪强中选拔的,想要空降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可谁让现在已经天下大乱了,更因为曹兖州的关系,徐州还有大量的县邑是新建中的,这些刚刚被彻底摧毁了的县邑可没有本地士族豪强势力。

  等到这些刘儿营出身的吏员们工作了一两年后,既有了工作实践经验,又渡了金,有了资历,即可挑选其中优秀的擢升为县令、县长,次之的也可以擢升为主簿、功曹,或者上调郡国。

  然后以这些郡县为基本盘,源源不断的将刘儿营出身的新人调度到原有岗位接班,最终形成一个依附于刘备父子,尤其是刘封的官吏集团。

  如此一来,虽然依旧没法杜绝派系之间的斗法,但主君却有了拍板的权力,可以有效的压制内斗的规模和烈度。

  以刘备的宽仁性子和不俗的政治能力,只要有几年学习,再加上个刘封在旁边打补丁,相信最少也不会比曹操干的差。甚至超越曹操、袁绍、刘表等人,鹤立鸡群也是大有可为之事。

  毕竟这年头的诸侯们都菜鸡的很,不但不会打仗,更不会种田。

  刘封不是看不起曹操一个,而是看不起他们全部。

  这可不是刘封膨胀了,而是曹操的屯田确实干的稀烂,完全是在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以至于后来屯田百姓纷纷逃亡,宁可去给士族大家当僮仆都不愿意给曹操政权当民屯。

  如此夸张的情况下,曹操有反省吗?

  曹操的反省就是,既然你们不肯民屯,那我就搞兵屯吧。

  直接把民户绑起来编为兵屯,不但上交粮食的比例更为夸张,每次打仗还要按户抽丁,更可怕的是,全家人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是民户了,而是转成了兵户,世代传承,简直与贱籍没有区别。

  两汉的血勇就此彻底沉沦,汉家儿郎的烈性也消失不见。

  再经过魏晋时期的疯狂作死,打下诺大疆域,称雄于中原,打的外族只能居于群山苦寒之地的汉人竟然被扣上了不知兵,不善战的帽子,这是多么的可悲可叹?

  始作俑者,曹操也。

  变本加厉者,魏晋士族也。

  *****************

  十二月初,豫州刺史郭贡表奏袁谭为豫州茂才,三日后,徐州牧刘备上表表举袁谭为青州刺史。

  袁绍、袁谭父子顿时大喜,然后派人给刘备送来一份厚重的谢礼,其中光粮食就有三千石之多,还有各种北地皮毛、幽州山参等诸多珍稀礼物。

  这也是袁家知道徐州一直缺粮,故意示好。

  对此,刘备也表现的十分感激,隆重的款待了一番送礼之人。

  至于真正出头表举袁谭的郭贡,也得到了袁家礼节性的感谢,毕竟他在名义上可算是袁谭的举主了。

  只是明眼人都知道,郭贡早已经附庸于刘备,而这个茂才名额,原本也是想留给刘封的,只需要刘封去豫州走个过场即可。只是刘封觉得这样操作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还会得罪豫州的士人,反而败坏自己的声望,才婉言谢绝。

  除此以外,作为徐州牧的刘备,竟然想要举荐诸葛瑾为茂才。

  消息传到诸葛家中,顿时引起了诸葛玄以及诸葛兄弟们的轩然大波。

  收到刘表的亲笔信之后,诸葛玄就安心留在了徐州。

  刘表让他找机会撮合徐州和荆州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达成更深层次的盟友关系。

  对刘表来说,他其实周边也全是敌人。

  西边的刘璋,北边的凉州军,南边的交趾,东边的袁术。

  论起战略困局,刘表其实并不比袁术好受多少,充其量是他的敌人没有袁术敌人那么强烈的“进取心”罢了。

  刘表和袁绍之间的盟约,其实和刘备非常相似。

  都是因为想要坐稳位置,而被迫结盟。

  刘表是因为袁术占据南阳、章陵两个郡国,然后向南扩张,企图全据荆州,而不得不与袁绍结盟,以此来减轻袁术的压力。

  刘备则是因为声望实力都不够格的情况下,想要坐上徐州牧的宝座,不得不调转船头投奔袁绍阵营,来换取袁绍用自己的声望来给他背书。

  当然,现在不论是刘表还是刘备已经不需要袁绍原来的支持了,可盟约却还是保持着的。

  可东北边的盟友曹操却让刘表很是忌惮,给了刘表孤立无援的感受,生出了想要结交徐州的念头。

  从这一点上来说,刘表想要和刘备深入结盟的心思是很真诚的,不过前提是扬州得让他分一杯羹,甚至是由他吃肉,徐州喝汤。

  因此,他的心腹故吏,又是至交好友,还是出身徐州,又很得刘备欣赏的诸葛玄,可不就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了吗?

  “叔父,此茂才,谨愧不敢当。”

  诸葛瑾听说刘备想要举荐自己为茂才的第一反应就是推拒。

  他何德何能,刘备身边第一号红人陈登都没有茂才的功名,他诸葛瑾如何配得起?

  虽说陈登是因为已经出仕,不必再举,可陈家的子弟也有不少还没出仕的。

  当今徐州第一士家,舍陈家还有何人敢当此名号?

  诸葛瑾生性谨慎稳重,谦逊厚德,如何会为了一时浮名,而置家族与徐州冠首冲突的境地?

  诸葛玄笑眯眯的,对自己这几个侄子,他是再满意不过了。

  老大忠勤谨慎,老二机智厚重,老三虽年纪尚小,却也有不错的品行,未来可期。

  诸葛玄自己并没有子嗣,因此他将诸葛兄弟姐妹当成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疼爱。

  历史上诸葛玄用命留下来的遗泽,也让刘表对诸葛兄弟十分优渥,否则仅仅只是凭借聪慧,一个寓居在荆州的北方流亡二流士族门第,可真娶不到荆州顶级士族黄家的嫡出娘子。

  蔡蒯庞黄,诸葛亮一家能和这四家结成姻亲,刘表当真是出力巨大。

  “阿亮,怎么看?”

  诸葛玄并没有直接回应诸葛瑾所请,而是询问起诸葛亮来。

  在诸葛玄眼中,诸葛亮虽然是次子,但无论眼光、格局、能力,都隐隐超过了长子诸葛瑾,就连他这个叔父都有些自愧不如了。

第210章 双向奔赴

  诸葛亮笑着答道:“此乃是刘使君一番美意,兄长或许是想的过多了。依亮之见,若是叔父依旧打算前往荆州,那兄长可婉言谢绝刘使君之恩德。若是叔父打算留在徐州了,那兄长合该前往州府,拜谢刘使君之大恩。”

  诸葛亮看的非常清楚,虽然超出他视线的信息依旧不知,可仅仅是他掌握的情况,就足以支持他做出如此判断了。

  在诸葛亮看来,眼下徐州陈家固然是州郡冠冕,徐州第一门第。

  可诸葛家又逊色了多少呢?

  原本诸葛家在徐州都未必能稳进前十,大概位置在第十到第十五之间。

  可现在,却似乎能排进前五了。

  这得谢谢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兖州牧。

  既然诸葛家都能进前五了,那一个茂才,又如何会引起徐州士族的不满?

  只是兄长过于谨慎小心,再加上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才会想要固辞刘使君的恩德。

  因此,决定权其实还是在诸葛玄的手上。

  若是他愿意留下,那这茂才诸葛家拿定了。

  若是他坚持去荆州,那诸葛家都要离开徐州了,也没必要得罪人,还是拒绝茂才为好。

  诸葛玄对诸葛亮的意见很是赞同,并且将自己准备留下的消息也告诉了众人。

  “刘荆州在信中告知于我,刘徐州恐怕会给我安排一任郡守之职,让我安心养伤即可。”

  诸葛玄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忧心忡忡,既担心刘备会不会因为自己先前的拒绝和不敬而为难诸葛家。

  不过从结果来看,反倒像是因祸得福了。

  不仅自己成了两位刘使君之间沟通的桥梁,自己家两个大侄儿,居然被刘徐州家的公子看中,早晚出入,皆带在身边。

  一时之间,郯城上下都知道诸葛家如今受宠的很,长辈是州牧的堂中客,子侄则是公子的出游伴,上升的势头极猛,也让不少徐州中小士族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听到诸葛玄的答案,诸葛谨兄弟俩眼睛一亮,对视了一眼。

  之前他们苦劝诸葛玄而不得,没想到刘表只是一封书信,就替他们解决了问题。不过由此可见,刘表在诸葛玄心里的地位有多高。

  诸葛谨兄弟俩也算是旧愁刚消,又添新忧。

首节上一节217/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