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如今年不过十九,又是丧亡夫君的寡妇。
刘备带着善意的称呼对方一句蔡娘子,倒也合情合理。
双方礼毕之后,进入客堂分主宾坐下。
随后,刘备冲着刘封干咳一声。
后者挺起身躯道:“蔡娘子,前日里你托付我父所问之事,已有答复。”
蔡琰闻言,姣好的面容上闪过一丝焦虑,隐含催促道:“还请公子告知妾身。”
刘封拱手道:“据陈留太守张邈所言,蔡娘子之妹为蔡公之堂弟,蔡娘子之堂叔蔡质先生所携,南下往荆州去了。”
“原来如此。”
蔡琰长松了口气,她在陈留并没有见到自己的妹妹,自家和叔父家竟人走楼空,这让蔡琰担心不已。
到了徐州之后,在见到刘备的第一面起,她就拜托刘备帮忙打探消息,寻找自己妹妹和叔父的下落。
只是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有了消息。
听说妹妹安全了之后,蔡琰也是长松了口气,整个人也变得轻松了起来。
先前始终保持着的淡淡的提防之意,也松懈了许多。
“原本就想要将此事告知蔡娘子,正巧蔡娘子也派人来请我父,那就正好赶在一起了。”
刘封接着问道:“不知蔡娘子请我父亲前来,所为何事?”
蔡琰犹豫了一小会儿,就坚定了决心:“蒙使君遮蔽萌护,妾身无以为报。”
刘备赶忙客气道:“蔡娘子谈何报答,备不过是受人所托,忠人之事罢了。”
“使君高风亮节,琰自愧不如。”
蔡琰继续说道:“只是我随身携带一千多卷书籍,愿悉数出借给使君,以略尽报答之心。”
这时候的蔡琰还没经历过匈奴的洗劫,带去河东的书籍还保存完好,被她一起带来了徐州。
这些书籍虽然不是蔡邕留给她的全部,但也至少占了三分之一。
刘封心中有些窃喜,他盯上这批书可是很久了。
别的不说,光是这批书所能带来的名声,那真可就顶得上半个大儒名士的名望了。
可没想到的是,刘备却是婉拒了对方的要求。
“这些书籍乃是伯喈先生留给蔡娘子你的,备如何能夺人之好?”
刘备义正辞严道:“蔡娘子且放心,备留你于徐州,乃是敬重伯喈先生,又有孔北海之托付。不论如何,蔡娘子可放心住在我徐州,必无人来扰你。”
蔡琰有些感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既然刘备不愿夺人所好,那她自可撰写副本,赠于刘使君。
于是,蔡琰也不再争辩,而是改为道谢。
随后一番交谈之后,刘备便带着刘封一起告辞离去。
送走刘备父子后,蔡琰取出刘封送来的玄德纸,略一沉思,开始默写起来。
**************
高顺从张邈处出来之后,便前往州府。
高顺此时已经彻底明白了张邈的心意。
自己的这位主君是想要用自己和陷阵营,来换取刘备帮忙营救张超以及整个张氏家族。
高顺起先有些愤怒,可随后又平静了下来。
因为除此以外,张邈确实已经没有办法营救自己族人了。
试想一下,若是易地而处,恐怕高顺他也只能用这个办法来拯救自己的家人。
于是,高顺直接朝着迎宾馆旁的州府走去,想要求见刘备。
恰好此时,刘封也从迎宾馆中回来,正在和自家老爹汇报具体的情况,包括如何和张邈沟通,又是如何巧遇张辽等情况。
听说高顺求见,刘封顿时笑了起来:“高孝父来之何其快也,想必应该是张孟卓太过焦急了。”
刘备笑吟吟询问道:“那现在是见还是不见?”
“那自然是必须得见了。”
刘封哈哈大笑道:“不过父亲,咱们可是说好了,高孝父可得交给我。至于陷阵营,若是到不了手中,那便算了,可若是能够到手,我们届时再好好细分。”
“可!”
刘备指着刘封笑骂道:“还在这里摇舌鼓唇,还不赶紧去请高将军进来。”
刘封一声得令,主动前往大门迎接高顺。
“高将军,在下刘封,见过将军。”
远远的看见高顺,刘封就主动招呼起来:“将军里面请。”
高顺看见刘封,十分客气,恭敬却略显死板的行礼参拜,然后再跟着刘封往里走。
刘封走路的时候,偷眼去瞧高顺,一边试探道:“高将军今日前来,不知所谓何事啊?”
高顺平静的面容微微有些茫然,随后又很快就沉静了下来,回答道:“顺乃负君命,前来拜见刘使君。”
刘封心中窃喜,高顺这个反应,怎么看都像是个好消息。
看来张邈出手的速度也真是快,不过这也难怪,曹操可是屠城狂人,尤其还有一条军法,合围则不赦。
也就是一旦整个城池被曹军合拢围困了,则不再赦免城内百姓,哪怕投降了,也只有死路一条。
原本曹操是想要打心理战,被合围了就等于是死定了,既然如此,那大家都会感觉害怕,不敢和曹操对抗,从而直接选择投降。
虽然曹操的这一条规矩,翻车的次数数不胜数。
可有一个效果确实如曹操所想的那样,那就是有许多的县城赶在曹军合围之前,不战而降。
如今曹操对雍丘县的合围在即,而张超自然是绝不可能投降的了,这也就难怪张邈会紧张到如此程度了。
第209章 海纳百川
虽然曹操的这一条规矩,翻车的次数数不胜数。
可有一点确实如曹操所想的那样,那就是不战而胜的拿下了许多地盘。
如今曹操对雍丘县的合围在即,也就难怪张邈、高顺会紧张着急到如此程度了。
高顺与刘封一同来到内府,只见刘备已经笑吟吟的站在院门口等着了。
看见高顺后,竟然还主动走下台阶,给了高顺一个名副其实的降阶相迎级礼遇。
高顺神情不变,可内心还是很受感动。
刘备亲自引领着高顺进入客堂,分主宾入席。
双方刚刚坐下,就看见高顺突然起身,走至堂中,冲着主位上的刘备大礼拜服:“刘使君仁义之名,传遍中原。今顺自不量力,恳请刘使君救助我主。顺不才,愿为刘使君赴汤蹈火,以死相报。”
“孝父何出此言。”
刘备大吃一惊,心里却是有些窃喜。
刘封虽然没告诉刘备高顺是个什么样的人,可刘备的眼睛多毒辣,早就看穿了高顺是个忠义之士,即便想不到高顺能愚忠至死的程度,却也非常欣赏他了。
毕竟忠义之士在这个年代,还是很值得珍惜的。
眼下高顺的一番话,恰到好处的表达了投效的态度,以及效忠的条件。
可这条件里却完全是在为旧主考虑,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自己,这确实让刘备更为欣赏喜欢高顺了。
高顺却是回答道:“明公,张使君之弟和宗族已经被困在雍丘,若无人搭救,注定玉石俱焚。为今只有明公可从曹兖州兵锋之下,救下他们。恳请明公大发善心,张使君愿以麾下七百陷阵营为酬。”
“孝父快快请起,请先起来说话。”
刘备离席将高顺搀扶了起来,安抚道:“不瞒孝父,张使君之心,我已尽知,如今,备也在想方设法为张太守之弟与宗族解围。就在刚刚,出使兖州,转圜此事的使者已经出发,直往定陶而去。”
曹操在定陶大破吕布,并将其赶出兖州之后,就暂时停兵定陶,以观后势。
高顺登时大喜,叩首道:“顺都陷阵营,定为明公与公子效死!”
刘备赶忙托起高顺,又是一番安抚,随后亲自送他离开。
等高顺走后,刘备却是坐在主位上若有所思。
刘封有些讶然,不知道自己老爹在想些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刘备才缓缓开口:“封儿,汝曾与为父说过河北内斗、荆州内斗。如今徐州广纳中原英豪,会不会也有内斗的可能?”
刘封却是安慰道:“如今虽然广纳贤才,可我徐州本来就损失过大。东海、琅琊、下邳三郡,皆有大量城池被屠,士民损失极大,如今位多人少,正欲吸引各路英杰前来投奔。”
另外,刘封却是没有跟刘备说。
所谓党争,最怕的就是两党对争,如唐朝的牛李党争、宋朝的新旧党争、明朝末年的阉党与东林党争。
两党对争,很容易陷入你死我活的境遇,尤其是失去了调解人的情况之下。
一旦陷入到你死我活的情况中,那么接下来就是对人不对事,纯以党派说话,嘴里全是公理,手上都是利益了。
凡事最怕的就是对人不对事,一旦到了这一步,那么做事的人很容易就被群起围攻,而且先天就处于劣势。
长此以往,将会无人做事,那帝国就只剩下了完蛋一条路了。
东汉末年失衡,其实也是两党党争,阉党巅峰对决士族联盟。
最后士族联盟惨胜,可随即就被武夫董卓给摘了果子。
因此,一百花齐放,多种派系的朝堂,才是一个健康的朝堂。
因为百花齐放,派系多样,意味着每个派系的力量都不会太强,从而做到保皇党对任何派系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从而成为定海神针。
历代开国时期,都是能人俊杰辈出,也不见得朝局就因为派系多而紊乱了。
最主要的自然还是看主君调和执政的手腕,其次整个派系的上升期所带来的红利,也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内斗。
就以袁绍为例,他麾下的河北派和河南派并非是一开始就斗成你死我活的。
甚至在对公孙瓒的过程中,双方还有过不少合作,就比如日后被郭图坑的只能临阵投降曹操的张,在河北战事之中就和郭图有过合作。
这是因为这时候河北、河南派都可以从公孙瓒身上割肉来分肥。
可当公孙瓒走向末路,身上的肉越来越少了的时候,那么增量就转为了存量。
斗的最高潮,还是官渡时期。
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官渡是最后一场大战了吗?
一旦官渡赢了,天下还有谁是袁绍的对手?
如刘备、刘表这些地方诸侯,在袁绍以及他的臣子们来看,是百分百会不战而降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袁强曹弱的大背景之下,还能站在袁绍一边出大力气的,能不做好了袁绍北道主人的思想准备?
况且东汉时期,和后世又有不同,对于诸侯带资进组,皇帝往往是相当容忍的,只要你别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