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24节

  青州刺史就战死了两任,各郡国的太守缺任之后,就没有人再敢来上任的。

  境内黄巾军余孽,大海贼,盐豪,地方豪强,溃兵乱匪可谓是错综复杂,唯独没有了官方的秩序。

  当初孔融在洛阳可是喷的董卓都受不了了,要不是蔡邕苦劝,再加上孔融实在是名气太大,董卓早就把孔融给剁成肉泥了。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能给孔融外放什么好位置?

  之所以把孔融给放到北海来,董卓心里想的是什么,大家可太清楚了。

  

  可孔融不但生命力极其顽强,甚至被黄巾军赶出青州之后,又在刘备和陶谦的支援下重新反攻了回来,甚至在原有的历史上,还被接任徐州牧之后的刘备表奏为了青州刺史。

  可见孔融其实或许比废物还是强不少的。

  青州混乱成这样,虽然刘封给他们算过了一笔账,可到底府库里能有多少粮食,郡府又能收上来多少钱粮,陈宫可没吕布那么乐观,全盘相信了刘封的判断。

  陈宫是当过郡国大吏的,虽然是名士,却做过不少州务。

  他很清楚刘封说的是灵帝熹平年间的数据,可现在都兴平二年了,这一二十年的时间,早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别说这还是变化最大的青州了。

  以陈宫的判断,如果以最保守来计算的话,吕布很可能大部分税收全部到手,折粮八、九十万石,这其中还有部分是张邈和陈宫的。

  这个数字意味着,这些战马吕布是怎么都养活不下来的。

  与其眼下继续供养着,直到去了东莱之后发现养不起再出售,还真不如现在就卖给刘备。

  毕竟刘备出得起钱粮,东莱那边可未必还能找到刘备这么优质的大客户了。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战马都是吕布的,他陈宫卖起来完全不心疼啊,自然能如此理智。

  在陈宫的据理力争,以及刘备父子的钱粮诱惑之下。

  吕布最终做出了让步,决定出售五百匹战马,以及八百匹驭马、驮马。

  刘备也很给面子,愿以战马五万钱一匹,驭马、驮马两万钱一匹的价格统一收购。

  这个价格看起来稍低了一些,可实际上反而是吕布占了便宜。

  因为这一批马匹都掉膘了,而且掉的还很厉害。

  吕布军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哪里还有粮食去喂养这些马匹。

  这也是吕布最终无奈接受刘备交易请求的一个重要缘故。

  另外,虽然是以钱来计算价值的,但刘备答应这批资金可以随时按照吕布、陈宫的要求折算成粮食,并且约定了粮食的价格。

  眼下粮食不断的在涨价,粟米已经从两百钱一石涨到了两百七八十钱一石了,眼看着兖州的产量要暴跌,明年的粮食价格估计还会涨的更凶狠。

  能够买到这一批战马,刘备笑的合不拢嘴。

  刘封看着自家老爹高兴的模样,心里却在吐槽,吕布当初奔袭你下邳,后来又把击溃在小沛,用的可都是这一批战马。

  现在也算是提前帮老爹排除掉了一个大雷。

  和吕布军达成交易之后,吕布军先支取了十万石粮食,然后开始北上东莱。

  刘备这边则继续整军。

  因为多出了来自于梁、陈以及荆州的粮食,刘备手头富裕了太多。

  再加上又有新的班底入主,以及大量流民的涌入,刘备的扩军也比原来多上了一万多人。

  臧霸、田豫、牵招、陈登这四军不变,每军六千人,驻防各郡国。

  刘备本部亲军、关、张、夏侯博这四军,也是每军六千人,共计两万四千人,驻防郯城。

  赵云、徐盛两军八千人,驻扎广陵,江都和江乘。

  董袭、甘宁、周泰、蒋钦四部,共计六千人水师,暂时于朐港集训。

  太史慈、潘璋、高顺、张辽四部也都补充至满编两千人,共计八千,暂驻扎于郯城城外军营。

  另有贾逵一部一千人,充任刘封亲卫部曲。

  以上野战军序列合计七万一千人。

  还有两千下邳郡国兵,驻扎于下邳县,五百下邳郡国兵驻扎于东城县,五百东海郡国兵驻扎于朐县,两千东海郡国兵驻扎于郯城。

  合计五千郡国兵。

  徐州总兵力高达七万六千人,其中具有独立野战能力的就有七万一千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剩下的万余新兵也都已经经历了几个月的训练。

  同时,陈群之父陈纪也终于抵达了郯城。

  他并非一人而来,还带来了不少颍川同乡和其他地方的才俊。

  其中,有颍川舞阳人韩歆,乃是韩融之子,韩韶之孙。

  韩家这一脉属于后世名气衰微,可在东汉末年却是大名鼎鼎的典范。

  韩韶与钟繇的爷爷钟皓、荀的爷爷荀淑、陈群的爷爷陈三人并称为颍川四长。

  同时,韩家也是颍川四大家族荀陈钟韩中的韩氏,把冀州让给袁绍的韩馥就是这个韩氏中的头面人物。

  同时,韩歆的父亲韩融,此时正在朝廷中枢担任大鸿胪,后来还代表献帝去和李、郭汜谈判议和,使其放遣公卿百官及宫女妇人,日后官至太仆。

  除了韩歆外,还有颍川阳翟司马徽,这位可是后世大名人水镜先生,也是当时有名的隐士,只是现在还不曾归隐,乃是一时名士,曾为庞统庞士元扬名过。

  其余诸如颍川郡定陵人杜袭,阳翟赵俨、繁钦、京兆郡杜陵人杜畿这些刘封耳熟能详的曹魏大佬,也是看的刘封目瞪口呆。

  至于没有什么名气,或是刘封并不认识的人才,那更有二三十人之多。

  一个陈纪,能带来如此之多的人才,这就是大名士的作用。

  对此,刘备几乎喜出望外,当日设下重宴,为诸多先生接风洗尘。

  同时,还派人去请陈群回郯城,也让陈纪父子可以欢聚数日。

  刘备已经打算表举陈纪为广陵太守,等他上任之后,陈纪父子又将一南一北,很难见面,自然要趁着现在好好团聚一下了。

  更何况陈群也是颍川的后起之秀,青年俊才,让他和颍川人好好叙旧,也可帮刘备寻觅一些人才。

  不过大耳哥倒是不知道,他的宝贝好大儿已经在帮他进行筛选了。

  这一批人里,重中之重,则首推赵俨、杜袭、杜畿这三个人,其他人则差点。

  至于水镜先生,才能德行自然是上佳的,但想要请他出来做事,可就太强人所难了。

  这种隐士类的名士,也只能高高供起来,作为吸引其他人才来投奔徐州的图腾,想要真让他干活,可就得不偿失了。

  就在刘备父子俩满心欢喜,开始着手准备南下扬州的时候,简雍、刘琰和陈到终于赶回了徐州。

  “什么!?天子蒙尘!?李、郭汜二贼竟然敢追杀天子!?”

  刚听到一半,刘备就惊讶的险些坐不住了。

第215章 天子求援

  这时候的刘备其实本质上和曹操差不多的,对东汉朝廷还是抱有忠心,想的也是如何建功立业,获得更高的官位、爵位和权力。

  至于神器,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他们俩又不是汝南二袁,一个比一个胆大。

  因此,听到天子蒙尘,李、郭汜竟然敢攻击天子车驾时,刘备愤怒的像一头狮子,恨不能马上出现在天子驾前,为天子斩杀逆贼,以血洗耻。

  “明公且慢!”

  刘备望向声音来源,发现竟是平时一向低调谦逊的荀攸。

  看见对方竟是荀公达之后,刘备涌到嘴边的喝骂话语又给硬生生的咽了回去。

  “公达,君是何意?”

  荀攸冲着刘备拱了拱手,声音沉稳道:“明公,攸尝闻,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明公此刻,这两点竟是全犯了,攸受明公大恩,不得不犯颜进谏,恳请明公切不可因怒而兴兵啊。”

  “明公,公达所言,乃正说也。”

  郭嘉随即也补充道:“如今我等对西方情势一无所知,简使所带回来的信息实在太过稀少。若是贸然出兵,下臣担心恐有覆军杀将之危险。”

  刘备脸色一变,但他好歹也是领兵多年,如何不知道郭嘉这番话虽然难听,却都是真知灼见。

  刘备语出真心道:“可天子此时在河东蒙受危险,这让备如何能无动于衷。”

  郭嘉却是寸步不让道:“嘉并非阻止明公往援天子,只是不希望明公做无谓的牺牲。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等需先了解更多的情况,才可因的发矢。”

  “奉孝所言,深合兵法也。”

  荀攸接着说道:“明公,河东至我徐州中间,隔了整个豫州和半个河南尹。”

  从徐州郯城出发,沿着水路也得经过下邳国、彭城国、沛国、梁国、陈留郡,才到河南尹。

  随后还要再穿过一片白地的洛阳,或北上河南郡转至河东郡,或西去弘农郡转北至河东郡。

  沿途整整五六郡国,数百里无人区。

  更重要的是,还要经过郭贡的梁国以及曹操的陈留,曹操和袁绍平分的河内。任何一处断了你的粮道,刘备的军队立刻就会变成孤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如此一来,天子难保,徐州军更可能全军覆没。

  等到荀攸将这些危险统统摆到台面上后,张昭也随即开口,他的年龄决定了他是个更加坚定的保汉派。

  只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荀攸、郭嘉的话是正确的,更不能枉顾刘备对他的器重和徐州的利益。

  于是,张昭折中道:“明公,大军不可轻动,不过天子危急,我等也的确不可坐视不理。既然如此,不如先派一小部分兵力西去,若是能够接到天子,那自然是再好不过,若是接不到天子,也可打探具体情况,送回徐州,好让我等决定下一步举动。”

  平心而论,张昭这一计划还是比较可行的,也很稳妥。

  刘备还想说些什么,却看见荀攸、郭嘉、张昭、张以及自家的好大儿刘封都在悄悄的给自己使眼色。

  刘备恍然大悟,赶忙道:“惊闻天子遇险,备方寸已乱,今日且先到此,容备思量一番,然后再议。”

  对于简雍,刘备自然是信得过的,可刘琰则要差上不少了。

  刘琰乃是鲁国人,也是汉室宗亲,为人豁达善辩,与刘备很是投契,备留在身边养为宾客。但刘琰其他方面的才能并不出众,而且贪杯好色,有些事情还是不要让他参与为好。

  刘备转入后堂之后,很快,刘封第一个跟了过来。

  刘备一边入座,一边示意刘封坐到近前来。

  关、张二人给了刘封一个笑容,然后站到了刘备身后扈从。

  刘备听了简雍汇报的消息后,心情很是沉重,但强打起来精神问道:“封儿,刚才在堂上,你屡次给为父眼色,可是有什么话要说。”

  “孩儿所为之事,正是天子遇袭之事!”

  刘封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有可能穿越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次对话就要展开了。

  可事到临头,他又绝不能退缩。

  一旦此时让步,那很可能会前功尽弃,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哦?”

  刘备点点头:“封儿是何想法,可尽述之。”

  刘封开口道:“父亲,天子遇袭,牵一发而动全身,孩儿若有冒犯父亲之处,还请父亲能包含一二,孩儿此番乃是为了天下人,绝非一己私利。”

  听到儿子说的这般严重,刘备不由的放下了心中焦急,反倒是安抚起来:“我儿不必如此,有何话为父还能听不得的,汝可尽言之。”

  刘备身后的关羽、张飞也有些紧张了起来,目光落在刘封的身上,眉头微皱。

首节上一节224/515下一节尾节目录